新课标理念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学科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营造开放式氛围。实施开放式教学,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课程局限,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使教学活动与自然、生活、社会进行信息交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充分利用我校的硬件设施,对课题进行了一个初步探索,解决学生学习中的许多困惑和疑难问题,以便学生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品社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量的对知识进行拓展,发挥学生的才智,更好的解决问题,了解更多的社会知识。
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品德与社会课凸现出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弊端,那就是“重说教”、“轻实践”,因而往往使学生产生“知”“行”脱节、“说”“做”不一的现象。其实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的学科,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的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旨在从开放课堂教材内容、开放教学时空、开放师生关系、开放评价形式等方面着手,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实现知行的统一。
新课标理念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张永分老师的小学品生品社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又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其课程标准,认识到在品德课教学中要回归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论是标准或教材强调的都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
新的教材,新的理念使得教师要积极改变课堂的组织形式,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认为教师要创造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学习的乐趣。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树立一种新的教学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新课标理念学习心得
学期开学初,我受学校的委派,到北师大参加“国培计划(20xx)——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 小学语文班的学习。说实话十天的学习,听紧张的。但现在回忆起来是幸福和充实的。没有学生的牵绊,没有学校事务性工作的打扰,没有家庭琐事的做饭、卖菜、洗衣的纠结,只有听报告、吃饭、写作业这样单线的生活,仿佛又回到了纯美的学生时代。于是我认真听专家教授的报告、讲座恶补自己理论的匮乏,可惜时间太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从多位教授、学者、教学名师的讲座和课堂教学课例中,我听到了一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强音:“20xx版的新课标”。咱们学校的张素红校长真诚的邀约,感动了我,虽然我知道咱们昆吾小学人才济济,但是我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向大家汇报自己培训后的体会,我就忐忑不安的来了,有不当之处请谅解。今天我也就崔峦对新课标的解读及其课标中谈到的重点问题,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大家汇报。
一 崔峦解读新版课标的三个四。
崔峦大家都不陌生,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他解读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用一个词:精准,主要讲了新版课标的三个四。“四个坚持”与“四个强调”,“四个加强”。可能有很多老师学习了新课标,听过或者看过他的讲座,我们再重温一下。
(一)四个坚持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之二:正确把握语文(母语)教育的特点
之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之四: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程
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请老师注意两个关键词,全面、语文素养。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对语文素养概念更清楚了。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之二:正确把握语文(母语)教育的特点:
第一,语文教育、母语教育,担当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思想情感的任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不仅要教语文,还要教做人。
第二,语文这门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的素养、能力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是靠学生的读、思、悟、练的实践过程,要加强学生自身的语文实践。
第三,要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结合的统一体,构字上有自己的特点。在识字教学当中,如何合理、适当的利用汉字的象形、形声、会意等特点,可以使我们的识字教学事半功倍。不仅要重视识字的教学,还要重视词汇的教学,加强对词语的理解、积累、辨析和应用。特别是辨析,非常重要,只有我们在词语教学中加强对近义词的辨析,才能让孩子们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用词恰当,不会张冠李戴。
之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我很自信地说现在我们昆吾小学每一个语文老师转向了素养--养成教学模式,市里优质课大赛,咱们昆吾小学都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每次我都期待。
之四: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程
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课程观,不能囿于教科书的教学内容,要增强课程意识,既做国家语文课程的执行者,又做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开发建设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最终,我们希望构建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体现了语文的特性与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各科都有的。课改之初,大家重视的了人文性,没了语文味,丢掉了语文最本质的东西。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语文教学一定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这就叫“得意”。同时,一定带着学生揣摩体会这样的情感是怎么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这叫“得言”。因此,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同时,莫忘得法。(举例子:有的老师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重点让学生体会自己父母是对待自己的,体会父母的爱,用了大量的时间,把学生感到的热泪直流,上成了思品课。语文课要凭借语言文字,在实现语文知识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同时,实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特点: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润物细无声,绝对不能靠说教。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是本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愿景,也是本次课改努力要实现的。我们的课程程度比较深,但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比较差。我国的学生最能适应考试。现在经济上去了,但我们的创新精神还不行。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学生教的越来越聪明,不能是只会考试的机器。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激活思维。
所以,课标里讲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的能力。”(20页)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我觉得在推进儿童阅读方面,咱们昆吾小学做得很好,特别是开展读书节这一创新的活动,开濮阳教育的先河。我曾经参加过第一届读书节,当时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老师的群情激昂诗朗诵、李洪亮等四位老师的领颂,学生的惟妙惟肖的表演诵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已经播下了读书的种子,为孩子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是功不可没,我代表濮阳的一位公民感谢你们。
(二)更加强调了什么: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
2、更加强调识字、写字,也包括学词
3、更加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教语文同时要教做人,学语文就是要学做人。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民要树立核心的价值观,主要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祖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有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这些都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今后语文教学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要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体现文化要素。
4、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三多”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这和汉语言文学的特点相符合的。因为我国的文化奠基、文学著作太多了,汗牛充栋,要多读、多背、多积累。要落实这三多,特别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引领,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和教好语文教科书同样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分内的职责。
(三)四个加强
1、加强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
因为课标讲的很清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小学阶段要很好的落实课标精神,大力加强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
课标要求,低年级要求多认少写,认写分开,本次课标,低年级识字写字的量有所减少,识字量由1800减到1600,写字量由1000个减到800个,各减了200个,幅度大,目的是让老师有充足的时间让老师帮助学生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要教给方法,培养能力,养成好习惯。
我看咱们昆吾小学的博客圈,一位叫玫瑰余香的老师对识字教学研究很有深入,仅识字方法就总结了十几种,分析比较法、猜谜语、情景识字等,这些扎实有效的识字方法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
还根据学生写字质量下降等实际情况,提出加强写字的具体措施。在教学建议里,“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21页)从这个学期开始,每天都要这样做。这是一个硬性要求,希望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重视写字。还提出“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21页)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老师在评价作文时,不仅要看作文的内容,也要看作文书写的质量,也是评价标准之一,高考作文题目,就有书写的分数。为中小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写字质量。
特别要重视词汇教学,加强词语的理解、辨析、积累和运用这方面的工作。小学阶段认得3000字,会写2500个字,要掌握7000(2500构3个词)个常用词汇。如果一个小学掌握7000个积极词汇(指口头和书面语中能够灵活运用的词汇),就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就会比较丰富。
2、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当下的语文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一手软,一手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阅读教学“硬”,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软”。无论哪个版本,阅读教材是主题,口语交际与习作被赛到了一个角落,每个单元的后边,说几句话,提点要求,跟阅读教材不成比例,课程设计先天不足,导致教学也是这样,阅读教学比较重视,阅读课时多,占百分之六七十,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被忽视,这个问题,要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才能慢慢地趋向合理。所以要加强。如何加强,后面我要重点讲。
3、加强儿童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越早为孩子建立图书室越好,拿出买玩具的钱,上辅导班的钱,去建图书室。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让儿童阅读挤进课堂。压缩课堂教学时间。例子:山东潍坊一老师,利用三年半把所有教材教授完,开始带学生课堂上读课外书,六年级已经把《论语》读完。学生的语文能力相当好。借用陶行知的话:我们要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他们的耳朵,使他们能听;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他们的手,使他们能做;他们的时间,使他们能干。
愿景:儿童阅读进课程,进课表,进评价。
4、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在自主学习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于强势的老师,培养不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会问。把教师的角色隐蔽起来。
激活和发展想象力。如古诗教学,重点不是翻译,要想象画面去诵读。用一幅图画框住学生的想象,这样不好。
阅读:有个人感受和见解;习作:进行个性化表达。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在问题驱动和体验式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去社会中调查,为什么大型超市离得商品比较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