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吟》说课稿范⽂(精选5篇)
作为⼀位杰出的教职⼯,很有必要精⼼设计⼀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灰吟》说课稿范⽂(精选5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灰吟》说课稿1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古诗,三⾸诗都是咏物⾔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做⼀个⾼尚正直的⼈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题画诗,是诗⼈为⾃⼰所画的墨梅⽽题写的。诗的⼤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池边上有⼀颗梅树,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淡淡的墨汁点化⽽成。它不需要⼈们夸赞它的颜⾊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的正⽓。全诗表现了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也是⼀⾸题画诗,是诗⼈为⾃⼰所画的⽵⽯画⽽题写的。诗的⼤意是:⽵⼦抓住青⼭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头精神。
《⽯灰吟》的⼤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的⽯头,对烈⽕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的清⽩留在世界上,粉⾝碎⾻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道路上清清⽩⽩做⼈的⾼尚情操。 教学⽬标:
1、学会3个⽣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并默写课⽂。
3、了解诗歌的⼤意,感悟诗⼈堂堂正正做⼈,清清⽩⽩⽣活的⾼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志的表达⽅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导⼊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化中的⼀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意境,悟诗情。 ⼆、授新 (⼀)《墨梅》 1、个⼈⾃学
依照学法⾃学《墨梅》 2、⼩组交流
学⽣在⼩组内进⾏⾃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组,适当指导。 3、⼤组汇报
学⽣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说、议⼀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由练读,再指名纠正⽰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灰吟》
在有了学习《墨梅》的经验⽅法的基础上,⾃学并汇报这两⾸古诗。 (三)写法
引导学⽣学习借物⾔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三、巩固
⽤不同形式背诵三⾸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志诗,如《青松》(陈毅)、《梅花》(王安⽯)等。 教学反思:
1、让学⽣在课前按照学法进⾏充分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在课堂上直接把三⾸古诗⼀起交流,节省时间,提⾼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三⾸诗同⼀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采⽤⾃⼰喜欢的⽅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习还不够到位,⼀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课时作为古诗背诵⼤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对古诗产⽣浓厚的兴
趣。
《⽯灰吟》说课稿2
《⽯灰吟》:千锤万击出深⼭,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全不怕,要留清⽩在⼈间。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些书⾯资料) 2、了解⽯灰的⼀些知识、⽯灰的原料,⼤概的⽣产过程等。 ⼀、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古诗:⽯灰吟(师板书课题) 2、⼤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说⼀说。 (2)⽼师做适当⼩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你觉得这是⼀⾸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种⽂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结:这也就是⼀⾸赞颂(⽯灰)的诗。
过渡:下⾯我们就⼀起来读⼀读这⾸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灰的什么? ⼆、读准古诗
1、同学⾃由读⼀读,⽼师⾏间指导。 2、指名试读,⽼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烈⽕焚烧若等闲。】 1、⼩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焚烧”(主要表⽰了⽯灰的制造过程的艰⾟、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由说说诗句的⼤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碎⾝全不怕,要留清⽩在⼈间。】
1、运⽤刚才理解诗句的⽅法,⼩组来交流⼀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读) 4、读好整⾸诗 (1)⾃由练读 (2)指名读 (3)⼩组读
《⽯灰吟》说课稿3
今天,在教学《古诗两⾸》这⼀课时,我尝试着将两⾸古诗——《⽯灰吟》、《墨梅》融合在⼀起,作为⼀个整体进⾏教学。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读诗。
1、⾃由读诗,读准字⾳,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注意诗中前⿐⾳的字较多) 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注意激发学⽣读诗的兴趣) ⼆、解诗。
1、⾃由读诗,结合⽂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在书中批注诗意。
3、引导学⽣提⼰的问题,教师进⾏归纳梳理。“若”、“等闲”、“吾”、“清⽓”、“满”、“乾坤”的意思理解是重点问题。
4、引导学⽣联系诗句讨论上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说,⾃由说,引导说。 三、品诗。
1、齐读《⽯灰吟》,想⼀想:诗中的“⽯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为什么要吟诵“⽯灰”?“⽯灰”与诗⼈之间有什么联系?(⽯灰坚强不屈、洁⾝⾃好,诗⼈借⽯灰抒发了⾃⼰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争到底的感情。) 2、指导学⽣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墨梅》,想⼀想:诗中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为什么要吟诵“墨梅”?“墨梅”与诗⼈之间有什么联系?(墨梅素洁⾼雅、贞洁⾃守,诗⼈借墨梅表到了⾃⼰鄙视流俗、贞洁⾃守的⾼尚情操。)
4、指导学⽣有感情地朗读。 四、辨诗。
1、⾃读⾃悟:这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2、引导学⽣讨论,板书: 咏物抒怀
⽯灰——于谦——清⽩
墨梅——王冕——清⽓ 3、熟读成诵。 五、延读。
布置学⽣课外阅读郑燮的《⽵⽯》——咬定青⼭不放松,⽴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随想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求简约。从整体⽽⾔,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循序渐进,逐层深⼊。从局部⽽⾔,每⼀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读⼀读,想⼀想,议⼀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式,采⽤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使诗意的解读不⽀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灰吟》、《墨梅》这两⾸七⾔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诗编排在⼀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诗的整体⾓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效的组合,从⽽产⽣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较辨析出《⽯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把物与⼈结合起来,由物及⼈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课⽂学⽣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的彩图助读;学⽣们的⼿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诗诗⼈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的教学位置。⾸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进⾏⾃读⾃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地倾听每⼀位学⽣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发⾔中的每⼀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并加以重复,让学⽣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的见解。教师的平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真正地感受到⽼师是在和我们⼀块⼉探讨研究这两⾸古诗,有时候甚⾄可以让学⽣感觉到⽼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平等相视,从⽽平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限度地激发起学⽣探究诗歌的欲望,从⽽激发起学⽣超越教师的信⼼;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彼此间的隔膜,使学⽣更容易亲近教师,⾛近教师,从⽽坦然地⾛进诗歌的天地间。
《⽯灰吟》说课稿4 教材分析:
体会诗⼈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鄙视流俗、贞节⾃守的⾼尚情操。 教学⽬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学会本课2个⽣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两⾸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构想:
品读古诗,指导学⽣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灰吟》、《墨梅》。 学⽣学习过程:
⼀、谈话引⼊,接题解题
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家听⼀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新的古诗。明代诗⼈于谦写的《⽯灰吟》和元代诗⼈、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齐来交流⼀下。 3、解题
《⽯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种形式。相传有⼀天,于谦在⽯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灰,只见⼀堆堆青⿊⾊的⼭⽯经过熊熊烈⽕焚烧后变成了⽩⾊的⽯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灰吟》这⾸脍炙⼈⼝的诗篇。那年于谦才12岁。《墨梅》是诗⼈的⼀⾸题画诗,即题咏⾃⼰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指只有⽔墨不⽤颜⾊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分⾼雅⼤⽅。 ⼆、初读课⽂
1、⾃由读诗,要求读准字⾳ 2、检查⾃读情况
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灰吟》
1、⼩组合作学习,可借助⼯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组汇报交流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1)⼭⽯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焚烧”,纵然粉⾝碎⾻也要在世间留下洁⽩⼲净的⽯灰。想⼀想,诗⼈借⽯头表明⾃⼰怎样的志向?应⽤什么语⽓读?(诗⼈借⽯头表明⾃⼰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坚定的语⽓朗读。
5、练读,个⼈展⽰评议,集体朗读。 6、⼩结。
四、总结学法,⾃学《墨梅》 1、总结《⽯灰吟》的学习⽅法。
2、《墨梅》这⾸诗由⽣⾃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交流讨论
(1)吾:我 淡墨痕:淡淡的⽔墨痕迹 清⽓:清⾹的⽓味 乾坤:天地
(2)看图想象,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画梅花“不要⼈夸好颜⾊,只留清⽓满乾坤”?在梅花⾝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3)熟读吟诵。 4、⼩结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做《同步》。 板书设计: ⽯灰吟 墨梅 第⼆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两⾸古诗。 学⽣学习过程: ⼀、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指导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 2、想象古诗意境,提⽰应⽤什么语⽓来朗读。 3、说说这两⾸诗的⼤意及表达的感情。 ⼆、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这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3、⾃由练读,个⼈展⽰评议,集体朗读背诵。 三、拓展诗境
1、出⽰描写梅花的诗词 2、师范读,指导朗读 3、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字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灰吟 墨梅
《⽯灰吟》说课稿5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字。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过程与⽅法:
1、引导并帮助学⽣理解诗句,在学习中培养、提⾼理解诗句的能⼒。
2、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表达的崇⾼志向和节操,学习诗⼈⾼贵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指导学⽣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托物⾔志”的写法,感悟诗⼈的崇⾼志向和节操。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具准备:
⽯灰⽯、⽣⽯灰、⽔、烧杯、于谦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导⼊新课,简介⽯灰
1、师出⽰⽣⽯灰,问:“同学位,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指名回答,让学⽣摸⼀摸,说说感觉,并板书:⽯灰。再问:“谁知道⽯灰是怎么来的呢?”指名回答,再引⼊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灰的古诗(板书吟,再引导解题),明确学习任务:看看诗⼈笔下的⽯灰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出⽰实物,让学⽣亲⾃感觉,再联系⽣活实际谈⼀谈,加强对⽯灰的认识,激发学⽣学习兴趣,使学⽣感觉到语⽂就在⾝边。] 2、出⽰学⽣课堂学习评价表,读⼀读。
[设计意图:在课堂学习之前了解评价内容,让所有学⽣有⼀个努⼒的⽬标,从⽽督促⾃⼰认真地投⼊到学习当中,激发学习欲望。] ⼆、多读古诗,熟悉⽂本
1、选择⾃⼰喜欢的⽅式把古诗多读⼏遍,注意读准字⾳,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并检查⽣字的学习情况(引导学⽣指出⽣字难写之处)。 3、师范读,提醒学⽣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4、学⽣再⼀次进⾏练读。
5、全班进⾏⼩组赛读。(师随机点评)
[设计意图:诵读是学习古诗的根本,读懂的前提是读好。因此,在这⼀个教学板块中,将读好古诗作为重点,但不是泛泛的反复读,⽽是通过⾃由读、指名读、点拨读、范读、⼩组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有⽬的、有层次的去读,台阶式地逐步提⾼读的要求,让学⽣读得有信⼼、有收获。] 三、⾛进⽯灰,了解特点
1、轻声朗读古诗,结合古诗和注释,联系⽣活,想⼀想⽯灰的烧制过程,并划下诗中关键词语。 2、组织交流,引导提升
师:谁知道烧制⽯灰的第⼀步是什么?你从哪句诗中知道的? ①千锤万凿——开采
看着“千锤万凿”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灰在运出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吗?(每⼀次的敲打⼀定是很疼的;⽯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挖开了⼼,掏出了肚;)再指导朗读这⼀句。 ②烈⽕焚烧——焚烧
看着这四个⾜以灼热你⾝⼼的⽂字,你能想象⽯灰正忍受着怎样的煎熬?(烈⽕的⾼温已经让⽯灰浑⾝发烫;仿佛要化了⼀样;)
——理解“若等闲”:可是我们的⽯灰表现得怎样?⽽对烈⽕焚烧,你知道⽯灰的内⼼想法吗?它会怎么说?(让烈⽕来得更猛烈⼀些吧!我根本不在乎!)再指导朗读这⼀句。 ③粉⾻碎⾝——粉碎
师演⽰⽯灰溶解过程,提⽰学⽣注意观察“⽯灰有什么变化?”再指名回答。 ⽤“虽然……但是……”说⼀句话。 再指导朗读这⼀句。 ④清⽩留世——使⽤
那么⽯灰经受着千锤万击、烈⽕焚烧、粉⾻碎⾝,它最终的⽬的是什么呢? ⑤再读古诗,完成填空。
不管( ),尽管( ),即使( ),也要( )。
再引导⽤⼀个词语来赞扬⼀下⽯灰。(不畏艰险,坚强不屈,不怕牺牲,意志坚强。师板书) 师:你对⽯灰产⽣了怎样的感情(敬佩、赞扬)。并⽤这种感情读⼀读。
[设计意图:在这⼀板块的教学中,学⽣结合⽂本体会了⽯灰⽯历经千锤万凿、列⽕焚烧、粉⾻碎⾝等痛苦的煎熬终于成为⽯灰的艰难历程,对⽯灰产⽣了⽆限的敬佩之情。在学⽣⼊情⼊境的描述中,引导学⽣⾛向⽂本,帮助学⽣体会诗句表达的意境。学⽣从诗句中想象意境,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和提升语⾔表达能⼒,让学⽣在⽆声处感受⽯灰内⼼的情感,于⽆声处见真情。再引导学⽣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真情,读出真感受,读出对⽯灰敬佩之情。] 四、⾛进诗⼈,感受品格
1、唐代诗⼈⽩居易曾说,歌咏⾔,诗⾔志。那么于谦写这⾸诗,是想表达什么样的志向呢?他仅仅是想赞扬⽯灰吗?下⾯,请同学们介绍⼀下你对于谦的了解。
2、师播放背景⾳乐,并朗读诗⼈⽣平事迹材料,引导学⽣感受诗⼈节操。
1449年,蒙古族⽡剌部落⼊侵中原,明朝英宗皇帝被俘。⽡剌部落挟持英宗皇帝⼀直打到北京城外,明朝危在旦息。⽽打败⽡剌的最好办法就是再⽴⼀位新皇帝,让⽡剌⼿中的英宗皇帝失去要挟的作⽤。可是,没有⼀个⼤⾂敢提出来,因为这样做是谋逆之罪,万⼀英宗皇帝获救后重登帝位,就会有谋逆之嫌,会给⾃⼰和家⼈带来杀⾝之祸。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也完全陷⼊了两难的境地。当他看到,即使粉⾻碎⾝也要在⼈间留下洁⽩⼲净的⽯灰时,于谦感触很深。 (1)此时,于谦会怎么想呢?(组织学⽣交流) (2)他⼜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组织学⽣交流)
于谦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边思索⼀边轻声地吟出这⾸《⽯灰吟》——(引导个⼈朗读) 于谦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他在朝堂上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他和太后⼀起拥⽴英宗的弟弟为新皇帝,并亲⾃率领杀退⽡剌,拯救了明朝。这时,于谦想起收复江⼭的艰⾟,不禁激动地吟诵《⽯灰吟》——(引导⼥⽣读)
但英宗获救不久,就密谋发动了“夺门”之变,重登帝位。随后,于谦便遭到奸⾂陷害,以谋逆之罪将于谦打⼊死牢。在狱中,于谦想到奸⾂当道,想到⾃⼰所做的⼀切,他问⼼⽆愧,他想到了《⽯灰吟》,便在狱中仰天长叹——(引导男⽣读)
当于谦被押往刑场的时候,⾯对⼀个个泪流满⾯前来为他送⾏的京城百姓,他有千⾔万语想对他们诉说,最后,他把千⾔万语都浓缩到了《⽯灰吟》上,于是,他⼿扶铁镣,仰天慷慨悲歌——(引导齐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师引导学⽣在历史环境中去诵读品味,⾛进于谦的内⼼世界,这既是⼀种想象语⾔训练,⼜是对诗⼈崇⾼品质的感悟。这样做,赋予古诗⽂实在和具体的内容,由读懂到读出意境,使整⾸诗成为诗⼈⼀⽣的真实写照,从⽽引导学⽣感受到诗⼈的伟⼤情怀,给予学⽣⼼灵的润泽。]
3、师过渡:于谦的⼀⽣是精忠报国的⼀⽣,这⾸诗是他12岁时所作,成了他⼀⽣真实的写照。现在,⼤家说《⽯灰吟》仅仅是在赞颂⽯灰吗?
清⽩:对于⽯灰来说是什么?(洁⽩的颜⾊)对于于谦来说呢?(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光明磊落、光明正⼤的⾼洁品格)
师:这个词语在这⾥包含了两层含义,我们叫它“⼀语双关”。找⼀找,诗中还有这样的“双关”词语吗?(千锤万凿、烈⽕焚烧、粉⾻碎⾝) 4、师⼩结:
这⾸诗表⾯上写⽯灰,实际上是拿⽯灰⾃喻。表明⾃⼰不管遭受多⼤的挫折,经历多⼤的磨难,也要保持不畏艰险、坚强不屈、不怕牺牲、光明正⼤的⾼尚品格。我们把这种写作⽅法叫作“托物⾔志”。思考:本诗中的物指什么?志指什么?两者有什么联系?还有哪些古诗也⽤到了这种写作⼿法?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灰特点和诗⼈⽣平事迹之后,从“清⽩”⼀词⼊⼿,引导学⽣了解⽂中⼀语双关的词语的含义,进⽽让学⽣了解“托物⾔志”的写作⽅法。] 五、结合实际,勉励⾃我
1、学习本⾸诗之后,你有何启发?
2、让我们牢记这⾸诗,时刻告诫⾃⼰:在以后的⼈⽣旅途中,⽆论遇到多⼤的困难、遭受多⼤的挫折,都要保持顽强不屈、正⼤光明的⾼尚品格,遵守清清⽩⽩做⼈的法则。再⼀起来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感受诗⼈⾼贵品质,结合⽣活实际谈启发,加强学⽣道德品质教育,实现语⽂课⼯具性和⼈⽂性的统⼀。] 六、课堂练习
1、完成学⽣课堂评价表,展⽰并提出要求。
[设计意图:引导学⽣结合⾃⾝课堂表现,实事求是地进⾏评价,帮助学⽣分析学情,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找出⾃⾝学习不⾜之处,明确今后努⼒⽅向。] 2、运⽤所学⽅法,⾃主学习《青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