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在计算机科学不断深入的今天,计算机人才的市场需求加大。虽然我国高校每年都有近20万计算机人才输出,但由于各种原因,使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文从四方面对此进行研究,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b)-0224-01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应运而生,并成为热门人才。目前,我国679所高校中,70%以上高校设置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等相关专业,以适应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占据理工科人才1/4之多;与此同时,据专家预测,今后十几年内,计算机专业人才缺口将达40万之多,仍是我国最急需人才之一。在我国,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蓝领人才缺乏。一方面是高校计算人才的高产,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的人才渴求。
然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由于缺乏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实际技能与创新能力而面临就业困难,高校与市场出现两不相干的尴尬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来自于高校对计算技术人才在培养模式上老化,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支配,强调理论基础,忽视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忽视实践在教学过程的重要意义而使毕业生刚一
走出校门,便出现一段时间的与社会融合难的现象。解决这样的问题,必然要从计算机人才教学培养模式改革入手。 1 人才培养从适应市场需求入手
诚然,高校每培养一个学生,四年后必将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 就业问题,人才培养的最终意义也在于此。脱离市场需求单纯追求教学质量的培养方式必然培养出与市场相脱节,无法适应社会的毕业生。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大背景下,依托市场需求,将创新观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仍按教学大纲制定,缺乏高校特色,存在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首先要结合地方需求与高校特点,因地施教。在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当地市场需求,可由计算机行业资深人员参与课程设置,当然在此期间也需避免跟风现象,理性看待市场需求,以未来3~5年的市场大方向为基准,使设置的课程紧扣就业形式。
当然,在进行课程设置上可围绕学生兴趣与爱好,可设置部分实践课作为选修,防止学生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各种课程当中,导致所有课程样样通,但样样松,有广度无深度。可使用“柔性化”课程体系设置,此类课程体系是在两张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包括专业实践、专业方向、专业任选课程、外向型课程等四大部分构成。整个课程体系结构灵活,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专业兴趣、未来人生规划、毕
业去向等自由地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 2 建立高校计算机实践基地,从实践中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建立高校实践基地一方面创新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即可适应社会需求,防止出现“象牙塔”式研究型人才,导致教学资源浪费,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人才培养是失败的。
建立计算机教学实践基地要将整体规划与目标确定为,建立一流的计算机应用工程及综合实验基地,满足教学大纳要求同时又适应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其教学发展方向应以多功能性、开放性、创新性为导向,实现学生在实践基地动手应用能力及创造力。 实践基地培养以人为本,实现人才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实验的设置要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可作为辅助引导学生的实践方向,给予方法与技能帮助。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可设为必修、选修与自拟项目,课程分层级,基础与专业性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鼓励学生自主设立项目进行开放,对自主开发项目应给予相对于其他项目更多的学分或奖励。建立教学反馈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提出教学改革意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而非单纯的受教者。这样做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提高学生思考力与创新力,另一方面开拓教学思路,创新课程内容,同时教师的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理论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更强的综合实践教学,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模拟实验,或真正的社会项目,这类课程可加强学生的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毕业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可设置一定考核或应用,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意见,自主查阅文献,完成项目,这是对学生运作项目的能力的良好锻炼。基地也可模拟企业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企业工作场合,使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企业环境创造条件。所有实践课内容均以市场标准作为考核要点,加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3 加强管理,提高师资力量,实现人才定向选拨
新的人才培养与创新模式的实施必须要有全新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上可运用教师责任制。即教学实践教师提出,并提高师资力量,以立体化教学为依托,培养一流的学生。为计算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与软件企业合作,派遣大批青年教师到企业内顶岗实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在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实战借鉴。
在教学上,采用教师运作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同时实践用设备由教师管理,包括设备的保养与使用监督,后期维护,完善使用细则等。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积极参与到市场需求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改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建立企业在学校的定向人才培养基地,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定向培养与选拨。当然,应同时加强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防止此类人才以适应部分企业为目的,出现定位偏差,只适应一部分企业,无法适应其他企业需求。可利用
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实战工作,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零距离”沟通,令学生自动找出自身学业上的问题,找到突破点,加强自我提升能力。
4 加强外部合作,加大社会培训力度,提升企业参与度 人才培养以学校作为主力,但也应注重与外部力量的结合。 首先,可加强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外事交流。尤其是相对落后或封闭的地区,外部的交流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新的技术方法,为本地计算机行业整体发展提供借鉴。另一方面,社会力量也应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中。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力量办学以其实践性,与企业的更好的融合度成为现在企业寻求专业性人才的新方向。应在此加强对这类培训学校专业上的把握与支持,对于提升学员学习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应予以一定的支持,为更多社会人才计算机科学培养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周兴社,樊晓桠.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 (3).
[2] 祁鑫,梁鸿,苏兴,宋会英,李世宝.基于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0(4).
[3] 黄俊.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