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大型专业市场整合设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泉州安溪商贸中心建材城设计为例

现代大型专业市场整合设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泉州安溪商贸中心建材城设计为例

来源:99网
第9卷第3期 2011年6月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Join'h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1.9 No.3 Jun.2011 doi:10.3969/j.issn.1672-4348.2011.03.011 现代大型专业市场整合设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以泉州安溪商贸中心建材城设计为例 郑剑艺,邱培养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结合实践,分析了现代大型专业市场设计的3大矛盾。以整合理念为主导思想,在设计中采取 3种对策,确定了较为经济且富有地方传统的基本店铺单元,群体空间上强调社区化整合,形式上突 出巨构化整合,摆脱了专业市场设计空间和形式上的单调。 关键词:专业市场;基本店铺单元;社区化整合;巨构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348(2011)03—0246一o6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ed design of modern special-mart:Exemplified by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materials mart of Quanzhou Anxi commercila centre Zheng Jianyi,Qiu Peiyang (CoHege of Architecture,Huaqiao Universiy,Quanzthou 361021,China) Abstract:Combining practical cases,three contradictions in the design of contemporary special— mart were analysed.3 integrated—desin based stgrategies were adopted.Basic store—units were seg— mented by consideration of minimizing cost and keeping the local tradition.The aggregating space was arranged by community functions.The form of megas was adopted for the mart.The design al— ters the monotonous desin of tghe space and form of common special—marts. Keywords:special—mart;basic store—unit;community integration;mega integration 引言 泉州是闽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 一性较强。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 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专业市场越来 越受到大众的青睐。专业人士能在这里获得最新 的业界动态、面对面的同行交流和第一手的顾客 反馈。普通顾客也能在这里享受到齐全专业的产 ,市域范围内具有多种规模以上的特色产业,催 生一个又一个具有特色产业背景的大型专业市 场,较为著名的有石狮服装城、南安中国水暖城、 安溪中国茶都、安溪特产城等。所谓专业市场,也 称行业市场,如:汽车配件市场,主要为汽车所需 品服务和货比三家的价格便利。因此,现代大型 专业市场(本文简称“大型市场”)逐渐成为一种 以集中展示和销售某类产品为主,产品研发、办 公、居住休闲为辅的大型商业体,成为现代物流产 业的一种重要项目类型。 用的零部件等。早期的专业市场主要面对的买家 是企业、零售商贩,作为其生产资料或商品的主要 来源,往往是一次性大批量的购买,目的性与专业 收稿Et期:2011—02—23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侨办”科研基金项目(09QZR09) 第一作者简介:郑剑艺(1979一),男(汉),福建厦门人,硕士,讲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城 市设计与城市形态. 第3期 郑剑艺,等:现代大型专业市场整合设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247 1项目概况 泉州安溪商贸中心建材城为安溪家居建材行 局面,使得商业建筑开发不得不往多层竖向发展。 这就导致了城市商业中心区以外的多层商业建筑 二楼以上的店面单元少人问津,其店铺单元的售 业的大型市场,位于安溪县官桥镇官郁村,用地南 面毗邻省道206线,北面为村庄,基地交通条件便 捷。总用地面积5.03 hm ,总建筑面积65 400 m 。用地形状不规则,东西向沿省道206线长约 682 m,南北进深变化较大,最大处约120 m,最小 处约32 in,场地内部较为平缓(如图1、2)。 图1用地现状(底图引自Google Earth) Fig.1 State of land utilization 图2方案总平面 Fig.2 General plan of building materials special-mart 2大型市场设计的难点分析 大型市场内部业态布局形式大多以小单元独 立店铺为主,在设计上为求建筑形象、商业价值、 社会效益3方面因素的和谐统一,必须处理好以 下3对矛盾。 2.1首层店铺数量最大化与建筑占地有限性的 矛盾 众所周知,首层沿街商业价值最高,越往上价 值越低,充分利用首层占地作为商业店铺几乎已 经成了商业建筑设计的金科玉律。然而,地块允 许的建筑占地面积却是有限的。较高的容积率与 相对较低的建筑占地要求,呈现僧多粥少的两难 卖价格或租金与首层差距悬殊。有楼无市,这对 开发商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2.2利益均好性与空间多样性的矛盾 利益均好性指的是每个店铺单元都能够处于 建筑中最好的人气地点,经常是在商业建筑的中 庭、街道、交通核心等聚集大量人流的地方。通常 的做法是围绕巨大的中庭呈同心圆布置或沿带形 中庭排列。然而,就大型商业建筑而言,前者为了 增加店铺数量只能加大同心圆半径或采取环套环 布局,容易使中庭空间尺度过大、店面均好性反而 降低,后者经常导致流线过长空间缺乏变化。这 些都降低了购物空间品质,最终损害了每个店铺 的利益。 2.3店铺单元重复性与群体形式多样化的矛盾 大型市场主要以二三层为主,单元重复排列, 建筑形体在竖向上体量变化不明显,在水平向上 也容易因简单重复排列导致单调缺乏变化。这与 现代建筑讲究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均衡、韵律与微 差的形式美学原则产生矛盾。此外,小尺度的单 元形式组合往往削弱了建筑群体的整体尺度形 象,使得建筑形体分散零碎,丧失统一鲜明的建筑 个性。 3对策 3.1 从基本店铺单元入手。延续具有传统地域特 色和商业价值的店铺单元 3.1.1 与普通商业建筑的区别 专业市场属于商业建筑的一种,但在功能上 它与现今流行的商业形态有所不同。传统小商 铺、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基本上以售卖和购物为 主,店铺功能仅局限于零售终端的作用。较为新 潮的大型超市商业建筑也仅仅强化了购物的空间 细节和环境。这些商业建筑最大的功能特点是将 一个个纯粹的售卖终端(即所谓的店面)统一组 织在一个整齐有序的空间里,强调的是买和卖的 二元关系。 3.1.2借鉴传统的功能单元 商业建筑在泉州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泉州地区的商业史最早可以追溯自唐代,唐宋时 期由于逐步发展的海外交通贸易、手工业,特别是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与对外贸易有关的陶瓷业、冶炼业和丝织业等,也 第9卷 得到较大发展,使得泉州的商品经济开始走向繁 荣。建筑作为商业的载体,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发 展。从五代时期的“云屋”…,到近现代的骑楼建 水平向店铺单元剖面 垂l 水平向店铺单元立面  I 筑,延续了“下店上宅”的传统小开间商业店铺模 式,④时至今日依然是泉州地区最为普遍的商业 形态,也成为本方案“细胞”的基本店铺单元。 3.1.3基本店铺单元的商业价值 l 竖向店铺单元制面 I §魁 篷 竖向单元组合的夏活性 依据人的消费习惯,首层沿街具有最大的商 业价值,单位面积的售价或租金也最高,二层、三 层价值逐层锐减,因此尽量多地争取首层,减少二 层、三层的不利因素,成为大型商业体设计关注的 图3竖向单元与水平向单元比较图示 Fig.3 Comparison between vertical store・units and horizontal store-units 焦点。基本店铺单元吸取了传统竖向多层小开问 商业模式,体现了较好的商业价值。 (1)节约用地。每个单元开间4 In进深12 IT1 左右,缩小首层沿街开间在同样的长度内容纳更 区化整合包含了交通空间社区化、节点空间社区 化、功能空间社区化,形成了“一轴三心五区”的 商业社区空间(如图4)。 3.2.1 社区交通主轴——“一轴” 多商家,增加进深使每个单元具有一定的使用面 积,沿街的商机为更多商家共有。同时,小开问单 元有利于建筑顺应地形道路,用地更为充分。 (2)功能灵活。竖向空间的拓展有效地弥补 了一层空间的局限,一些不需要直接面街的商业 活动可以移至二层或三层,比如储藏、展示、办公、 休息等,功能灵活多样。 (3)价值均衡。小开间商业单元是空间的竖 在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 城市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城 市轴线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要素结构性组织的重要 内容。”-2 本方案的社区交通主轴与城市轴线具有 类似的特征。主轴依托交通骨架线性贯穿整个用 地,联系各功能区域,是社区各要素的结构性骨架。 首先,依托主轴建立多层级道路体系。大型 商业建筑以路线展开布局,路线的功能之一是区 域的骨架,像枝干与叶片关系一样贯穿商业空间。 正如住宅小区三级道路规划——小区级路、组团 向发展,使一个单元同时具有最好和最差的商业 空间,对于每个商家或业主而言都是均等的,避免 了因楼层不同而带来的层间价值差异。 (4)业态均衡。不同的商业形态对于商业空 间的需求不同。有些强调一层作为主要商业空 问,吸引路人,将人引上二三层,达到购物过程中 一级路和宅前道路,本方案中的主轴是第一级。作 为商业社区,建筑与城市干道的关系非常重要,直 接影响店铺商业效益。主轴设计充分利用基地长 度和深度形成约660 ITI长的“S”形关系,既与城 二层空间的自然转换和延伸。有些反而需要将 市干道自然衔接,又能充分贯穿基地纵深,将道路 人流自然而然的引入主轴。第二层级是依附与主 主要商业空间放在二层,形成多个单元横向贯通 的大空间,而一层仅作为人口门面。这种方式使 用者既能满足商业活动的隐私,又不需要花费高 昂的代价租赁多个的一层店面(如图3)。 3.2对空间进行社区化整合,营造丰富多样性的 商业社区 轴生长出来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路线;第三层级 是区域内各单元之间的路线。各种购物行为都以 主轴为出发点和最终回归点,联络通畅、识别性好。 其次,依托主轴创造多重多样的交往空间。 大型市场成规模成片区开发,除了售卖这种 最基本的商业行为外,又涵盖了办公、餐饮、休闲、 居住等功能,不再是以前传统店铺沿城市道路排 列的单一模式或松散的个别单元。方案中社 ①正如杨・盖尔总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只要 改善公共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 件,就会间接的促成社会性活动。”_3 商业建筑的 交通空间主导消费者的移动方向,同时能诱发消 费行为,顾客正是在路线上移动的同时体验商业 据《清源留氏祖谱・鄂国公传》中记载,五代时留从效“开通衢,构云屋”.以“招徕海上蛮夷商贾”,泉州城内货品充盈,商业繁 盛,号称“云屋万家,楼雉数里”。“云屋”是当时街市两旁的多层铺屋。 第3期 郑剑艺,等:现代大型专业市场整合设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249 图4“一轴三心五区”分析图 Fig.4 Structure of 1.axis 5-ZOII ̄special mart 环境。主轴交通空间两侧部分为单向店面直接临 城市干道,形成外街,或部分双向店面,形成内街。 衍生的次级道路也都配以一个相应的主题节点, 比如活动广场、绿化广场或景观标志物,营造多种 宜人的购物交往环境,同时也使主轴空间获得很 好的方向感和可度量性。 3.2.2社区空间节点——“三心” “三心”即3个中心节点广场。所谓节点是 “观察者可以进入并作为据点的重要焦点,典型 的如路线交汇点或具某些特征的集中点”L4 J。本 方案中的节点主要体现2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作 为空间转换,是城市道路和基地内外区域之间的 转换点,消费者在此对活动路线作出选择;另一方 面强调不同主题性,吸引人气。因此,我们将3个 节点依附于社区主轴,分别位于基地的两端和 中部。 3个中心节点主次分明,围绕用地中部的主 广场为核心展开,向两端节点延伸,形成“广场、 街道、广场”的哑铃型空间序列。两端的节点侧 重于功能性,强调空间转换和过渡。中心节点侧 重主题因素,目的在于让人驻足欣赏,为多种行为 活动创造条件,可以散步、可以休憩、也可以作为 城市表演的舞台或举办露天商业活动的场所。 3个广场空间形态各异。主广场所处位置用 地较为宽裕,形态相应设计成近似椭圆形,长轴与 用地长向一致,背景为多层住宅环抱,正面为广场 的主人口,并向城市开放,成为商业社区的“起居 室”。根据主要人流车流来向,东边广场是起点, 西边广场是终点。东边的广场呈直角三角形,三 角形斜边与道路重合,最大程度的“张开双手”迎 接客人的进入,是一个“迎客广场”。西边的广场 呈倒梯形,内大外小,呈环保挽留之势,是一个 “留客广场”。 3.2.3社区功能区域——“五区” 舒尔茨认为,要获得环境就要将环境结构化, 并分割成各个领域。“领域在存在空间中具有某 种统一作用,它使形象‘充实’,使形象形成一个 紧密的空间。” 大型商业体需要划分不同功能 区域,形成类似社区的清晰等级层次,构成由基本 店铺单元整合而成的连续统一。本方案划分为5 个功能区:精品建材区、研发展示区、水暖五金区、 藤铁工艺区、休闲居住区,5个区既相互、主 次分明,又有内在结构关系。 精品建材区作为主要功能,依附主轴由基地 的东南临街“s”形蜿蜒深人西南端腹地,贯穿了 整个用地。西南部分是研发展示区,直接临街,除 了3层的店铺外,还设置了一栋11层研发办公 楼。东北部分集中了剩余的3个区,它们以主广 场为核心,北边沿用地紧贴布置水暖五金店铺,主 广场南半弧布置藤铁工艺区,北半弧3—6层布置 休闲居住。 西南部分以高层研发办公楼为该部分的实体 核心,东北部分以椭圆主广场为该部分的虚体核 心,主轴“s”形贯穿其间,构成了类似太极图示虚 实相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和谐社区。 3.3对尺度进行巨构式整合,构建巨构式商业建 筑形象 勒・柯布西耶最早构思了“巨型结构” (mega—structures)[61,它是一种无比宏大的多层 次、多功能线性结构体。后人进而又演变出“巨 构形式”(或称为巨构式)建筑。肯尼斯・费兰姆 普顿认为,巨构式建筑形式突出水平延伸而非竖 向,具有强大的拓扑变形形态【 .。所谓巨构式整 合,就是从形态学的角度借鉴巨构式建筑的多层 级尺度特征,整合零碎的群体建筑形象,构建巨构 式商业建筑形象。 本方案建筑的主体是由基本店铺单元组成的 底层高密度建筑群,水平向“大”是其必然的结 果。这类建筑容易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大而 无形”,即基本单元简单重复堆积排列,结果只是 形成一个大尺寸的建筑而非大尺度的建筑,丧失 了大型建筑应有的整体形态和气势;另一种是 “大而无味”,即缺乏人性尺度的夸张建筑构图, 只讲究整体大效果而缺乏与人相关的建筑空间与 细节层次,模糊了与人相关的建筑尺寸,虽然远看 250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第9卷 “很壮观”,但走进建筑却“索然无味”,难以形成 的人们对建筑留下深刻印象,起到商业建筑的广 宜人的购物空间尺度,丧失了商业空间应有的购 告效应。 物气氛。 城市尺度的下一层级就是30~300 m的建筑 正如哲学中的量变质变原理,量的积累到一 尺度,本方案主要是依靠建筑功能分区,整合成在 定程度产生质的改变,那么,建筑形式尺度如何量 这一尺寸范围内的建筑体量。五大功能分区的基 化,各种层级的尺度又有哪些特征呢? 本尺寸都在200 m左右,在城市尺度形象的统一 3.3.1 巨构式建筑尺度层级划分 下又有建筑尺度上的形式区别。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形势说认为“百尺为 最后层级就是与人们接触最为密切的人体尺 形,千尺为势”, 即当事物的大小在30 m左右, 度,本方案中人体尺度的基准是以基本店铺单元 主要看重其形状尺寸,以体量为主,300 m以上则 为依据,以8 m左右的柱网开间作为一个立面细 忽略了细节而转而注重事物整体气势和整体形 部单元,往下再细分成2个店铺单元的细部设计, 态;卢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认为:“外部空间 主要是柱子、墙面的划分,檐口、门窗及装饰的 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 m的模数。” 即每2O~ 处理。 25 m作为在户外建筑形体给人清晰感知的最大 这3个层级从宏观、中观、微观,层层细化,将 尺寸,这与“百尺”所指的尺度基本相近。凯文・ 原本无序、的小单元建筑群,统一在有序、关 林奇在把25 m左右的空间尺度作为在社会环境 联的形式逻辑之下,最终形成一种巨构式的商业 中最舒适和得当的尺度 ;物理学上也把30 m以 建筑形象(图5~10)。 内作为人眼能看清事物的最远距离。 同时,一个商业建筑群体,其内部交通主要以 步行购物为主,综合西萨・佩里“邻里社区”理论 的步行控制范围500~800 mu 以及杨・盖尔认 为的合理步行距离400~500 rtl J,可以大致确定 适宜人步行的最大距离为600 m左右,也应该是 商业群体的最大尺寸。 分析以上数据,城市尺度、建筑尺度、人体尺 度3个层级的合理尺寸范围分别为300—600 m、 30~300 rtl、30m以下。巨构式建筑包含了这3个 图5夜景鸟瞰图——城市尺度下的商业巨构 尺度层级,层层递进,每个层级有自身的尺度特征 Fig.5 Night birds’eye-view:commercial mart 又相互联系,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within the scale ofa city 3.3.2 3个尺度的有机整合 本方案形体以社区主轴为骨架,将基本单元 有机地组合。正如前文所述,660 m长的主轴决 定了群体建筑设计必须首先从城市尺度层面人 手,将城市看成一个建筑,建筑作为城市的一个构 件。这种夸张的城市尺度构件主要有3种,①连 续的长达数百米的统一屋顶构架,达到水平向的 连续统一感;②将高层建筑体量作为群体竖向上 的巨大雕塑,与水平向形成鲜明对比;③将弧形六 层建筑两端部作成夸张的竖向楼梯间,并在之间 图6东端广场透视 设计6个两层高的鲜红色巨型符号,用以突出重 Fig.6 Eastern square profile 点部位。3个城市尺度的构件能够使飞驰在省道 ①按古代一尺约0.3m左右计算,100尺×0.3m/尺=30171,】000尺×0.3m/尺=300m。 第3期 郑剑艺,等:现代大型专业市场整合设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251 图1O内街透视 rig.10 Profile of the interior street 图7中心广场入口空间 Fig.7 Entrance to central square 4 结语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索了现代大型专 业市场的基本店铺单元、空间和形式设计。其中, 社区化整合理念,主要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打破了 传统商业店铺简单的行列式规划布局和公式化的 重复排列,避免了专业市场规划等于建筑加空地 造成索然无味的外部空问,营造了富于人情味和 图8展示研发区鸟瞰 Fig.8 Bird’s eye-view of the developing area 交往需求的商业社区,有效的提高了每个店铺的 商业价值和店铺间的均好性。巨构式整合理念, 阐明了单元式商业群体向巨构式商业建筑转变是 一种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对这类专业市场规 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实践证明取得较好 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达到了社会大众、建筑师、开 发商的和谐共赢。 图9西端广场夜景 , Fig.9 Western square night view 参考文献: [1](清)黄任,郭赓武.泉州府志(泉山书社十六年乾隆26年版补刻本影印)[M].泉州:泉山书社,1927. [2]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杨・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6]亚历山大・佐尼斯.勒・柯布西耶:机器与隐喻的诗学[M].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Frampton K.Seven Points for the Millennium:an untimely Manifest0[J].The Architectural Review,1999(1 I):76—80. [8]卢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9]凯文-林奇.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 [10]艾定增,李舒.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西萨・佩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刘晓闽。林仁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