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结尾。 1.“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将“镶嵌”能否改为“站立”?为什么?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中的“强笑”能否换成“笑着”?为什么? 3.“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为什么害怕?结合文段简要回答。 4.联系上下文比较两组句子中①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在门口。答___________________ 。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答: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很可怕,是不是对老王的厌恶?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王在临死前一天,为什么把香油和鸡蛋送来给我们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鸡蛋不多,为什么“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8段中反复写老王“直僵僵”的,又说他“面如死灰”,像“僵尸”“骷髅”,这样写表明老王______________,暗示了他___________。
11.第10段中写到鸡蛋时,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11段中“我强笑说„„”,这里的“强”应怎样解释?“强笑”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16段中说“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从这“抱歉”中可以看出“我”具有怎样的思想和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老王送东西给“我们家”表达谢意,本“不是要钱”的。可他为什么又收了“我”的钱?请你揣摩一下老王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并回答:老王“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老王送油和鸡蛋的目的是什么?“我”给他钱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我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19.文中对老王的死运用的是什么描写?从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20.当我得知老王死后,总觉得心上不安,为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22.选文中“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的“攥”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情?这里运用什么描写? 第一段
【甲】山川之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第一段答案:19. B 20.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22.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第二段、【甲】山川之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文】元丰„„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 _”和 “_______ 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_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13.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14.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我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 比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5.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案: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 月色(月夜)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4. B (2分)
15.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6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 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第三段: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1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1)或:有时(1分) (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 (4)俱:全,都(1分) 1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1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1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自主阅读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落,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猛浪若奔 奔: ②负势竟上 上: ③猿则百叫无绝 绝: ④沉鳞竞跃 鳞: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
9.甲乙两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 和水的 (4分) (一)7.【答案】①(马一样)飞奔 ②向上 ③停止 ④鱼 【评分】4分每小题1分 8.【答案】①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②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评分】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奇 异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
答案:7. D 8. A 9.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月色美好;幽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 解: ⑵相与步于中庭 步: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23.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20.⑴解开(或:脱脱下) ⑵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21.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答出句子大意即可) 22.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23.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 )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⑵何( )夜无月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积水空明 A B C D
通俗易懂 行万里路 私心杂念 深明大义 8、翻译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 9、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4分) 句子: 景物特点: 10、借月抒情的古诗文句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 )(2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借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抒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以表达亡国哀思
四、6、于是 找 哪(什么)7、 B8、怀民也还没睡,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只是缺少像我倆这样的闲人罢了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10、B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
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家”之列(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竹柏影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怀民亦未寝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二)记承天寺夜游(11分)
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 只3分,每题1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1.不能。用“镶嵌”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而用“站立”给人的印象,认为老王的身体较好。
2.不能换。“强笑”说明笑的不自然,体现出“我”对病危中的老王的同情。 3.因为老王身体瘦的让“我”害怕,他的病态使人害怕。 4.联系上下文,意思对既可。
5.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老王的情状,更能体现老王善良的一面。 6.答案有理即可。
7.不仅是鸡蛋本身,更凝聚了老王对“我们”的真诚。 8.略
9.体现了一个善良的人对另一个善良的人的同情和敬重。 10.身体极度虚弱 将不久于人世
11.生活贫困、身体虚弱的老王不可能送“多得数不完”的鸡蛋。作者这样写的含义是:鸡蛋凝聚了老王真挚的谢意,体现了他善良的性情,这情意是无法计量的。
12.“强”意为勉强;“强笑”准确而含蓄地表达了“我”心中说不出的感动和悲酸。 13.“我”具备人是生而平等的思想,具有善良的品格。
14.答案要点:平素的交往中老王了解“我”的善良与没有恶意,因此才收了钱;他是知道我已领受了他的谢意的。
17、老王是为了感谢我对他的帮助。“我”是为了帮助他。不能白拿人家的东西。后两问合理成文即可。 19.侧面描写,写出老王是一个不被人重视的人。 20.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疚。22.表达老王矛盾的心情:即又不好意思,又很难过。用的是动作描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