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中国文学意象与人生意蕴
班级:会展1241 学号60
姓名:韦思丹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作者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唐代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缜密》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代诗评家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一言以蔽之,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的内涵意象是一种非现实的心理存在,是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的基本结构,包括意与象两个方面;简单地说,“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或文化内涵。“象”,就是物象、形象。对于这种积淀着深厚文化内涵或作家个人感情的物象我们称之为“意象”即意中之象是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月”是我们文学创作中最常见的意向之一。当然蕴藏着丰富的意义。
一:悲——永恒、无常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再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等不少名诗中月都扮演着这一角色。
1
二、欢——美人、爱情
月与美人
在中国人审美世界里,月的形态美与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为相似,明月是美人的象征,从而创造出众多用月描绘美人的句子,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晏殊的《浣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等都是写的月与美人。
三、离——分别、思念
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应是境界最开阔的,诗人遥祝天下饱受离别之苦的亲人、友人、恋人可以身心无恙,共赏月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牵挂与思念。自居易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思妇盼归图,这里的月是相思之物。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不约而同选择“月”的意象寄托思乡之情。
四、合——团聚、团圆。
新月如钩,满月如镜,与“残月”“新月”相对的“满月”“圆月”历来象征着团聚、团圆,至今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传统,对中秋的满月有一份长久的期待与珍惜。
2
不只是“月”,大自然中的每一件东西都能展现不一样的生命色彩,流水表达了思念的源源不断或对人生苦短,物是人非的感慨,生活中常见的杨柳在文学创作中表达了对友人的念念不舍及望其留下或常常思念对方的意思。太多太多,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都是意象的影子。
正如我们所想的,意象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正是由于我们对生活中的种种期待才赋予了世间万物不一样的“生命”,也正是这种不同的意蕴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生活与创作中,我们有了让人联想万千的各种意象,生活不再枯燥而单调,文学创作不再单刀直入。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诗意盎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