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

来源:99网


《夏商周年表》(载2001年修订版《新华词典》)

朝代 年代 王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朝代 年代 前1046-前1043 前1042-前1021 前1020-前996 前995-前977 前976-前922 武王 成王 康王 昭王 穆王 王 商前期 前1600-前1300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迁殷前) 盘庚(迁殷后) 前1300-前1251 小辛 小乙 前1250-前1192 武丁 西周 前992-前900 共王 前9-前2 懿王 前1-前886 祖庚 祖甲 前1191-前1148 廪辛 康丁 前885-前878 商后期 前1147-前1113 武乙 前877-前841 前1112-前1102 文丁 前841-前828 前1101-前1076 前1075-前1046 帝乙 前827-前782 帝辛(纣) 前781-前771 孝王 夷王 厉王 共和 宣王 幽王 一、邵雍的“夏代年表”

朝代 年代(公元前) 2224-2198 2197-21 2188-2160 2159-2147 干支纪年 丁巳-癸未 甲申-壬辰 癸巳-辛酉 壬戌-甲戌 乙亥-壬寅 癸卯-癸卯 甲辰-庚申 辛酉-丙戌 丁亥-甲辰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王(帝) 27 9 29 13 28 61 17 26 19 在位年数 夏 2146-2119 2118-2058 2057-2041 2040-2015 2014-1997

1996-1981 1980-1922 1921-1901 1900-1880 1879-1849 1848-1838 1837-1819 1818-1766 乙巳-庚申 辛酉-己未 庚申-庚辰 辛巳-辛丑 壬寅-壬申 癸酉-癸未 甲申-壬寅 癸卯-乙未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16 59 21 21 31 11 19 53 邵雍的“夏代年表”列17王,公元前2224-公元前1766,共459年。今《夏商周年表》亦列17王,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共471年。《史记·夏本纪第二》“集解”:“徐广曰: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駰案:《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可见,今表与之合,而邵表则少12年。其中对不降在位年数,邵雍定59年,是取之皇甫謐《世纪》,而不取《竹书纪年》“夏后不降六十九年”之说。南宋罗泌撰《路史》,则以《竹书纪年》为是,而证《世纪》之非。如果邵雍取不降在位69年说,则夏代年数即与471接近(仅少2年)。然而,邵雍不取《竹书纪年》“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与“夏后不降六十九年”之记,① 却把不降在位年数定为59年,应该说他有更确切的文献依据。今表对应了471年,其中既是以不降在位69年。

邵雍“以运经世”尧甲辰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尧在位72年、舜在位61年,则禹即位于公元前2224年,较“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早154年。今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黄金书屋·历史作品》光碟中的“中国历代纪年表”唐尧即位之年与邵雍所推相同,亦为公元前2357年。是表尧在位100年、舜在位50年,则禹即位于公元前2207年,较“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早137年。依《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集解”:“徐广曰:尧在位凡九十八年”,又依《史记》“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则知尧在位近一世纪、舜在位半世纪之说是源于《史记》。为什么邵雍不依《史记》而定尧、舜在位年数?在夏代开国元年的断代方面,为什么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纪年表”与“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夏商周年表》要相差百年之多?今之“中国历代纪年表”为什么能在尧即位年代上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这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邵雍的“商代年表”

朝代 年代(公元前) 1766-1754 1753-1720 1719-1692 1691-1667 1666-1650 19-1638 干支纪年 乙未-丁未 戊申-庚辰 辛巳-己酉 庚戌-甲戌 乙亥-辛卯 壬辰-癸卯 甲辰-戊午 己未-辛未 壬申-丙戌 丁亥-乙未 丙申-甲寅 乙卯-庚午 汤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王(帝) 13 33 29 25 17 12 75 13 15 9 19 16 在位年数 商前期 1637-1563 1562-1550 1549-1535 1534-1526 1525-1507 1506-1491

1490-1466 1465-1434 1433-1408 1407-1402 1401-1374 1373-1353 1352-1325 1324-1266 1265-1259 1258-1226 商后期 1225-1220 1219-1199 1198-1195 1194-1192 1191-1155 1154-1122 丙申-辛丑 壬寅-壬戌 癸亥-丙寅 丁卯-己巳 庚午-丙午 丁未-己卯 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帝辛 6 21 4 3 37 33 辛未-乙未 丙申-丁卯 戊辰-癸巳 甲午-己亥 庚子-丁卯 戊辰-戊子 己丑-丙辰 丁巳-乙卯 丙辰-壬戌 癸亥-乙未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25 32 26 6 28 21 28 59 7 33 邵雍“商代年表”列汤至帝辛28帝,公元前1766-公元前1122,共5年。今《夏商周年表》列汤至帝辛(纣)31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共555年。《史记·殷本纪第三》:“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显然,今表于成汤与太甲之间加入帝外丙、帝中壬,与《史记》吻合。至于太丁即位为帝之记,则先见于《辞源·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之“商世系表”,其来源则注曰“据《史记·殷本纪》及甲骨文”。然而,其后有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如《简明古汉语字典·附录》②)于汤后无“太丁”,武乙后方为“太丁(文丁)”,此则与邵雍相同。显然,今《夏商周年表》于成汤后加入“太丁”是依据对甲骨文的考证。然而,邵雍为何不依据《史记》推“外丙”、“中壬”之在位年数,却把“太丁”放在武乙之后,这也是应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想来邵雍如此安排,必然有他的文献依据。甲骨文是殷文,是盘庚迁都殷地方出土的文物。我们对“太丁”是否就是“文丁”,应该有进一步的研究。《史记·三代世系表一》内列三十帝(汤后无“太丁”,“帝武乙”后为“帝太丁”),《史记·殷本纪第三》“集解”:“谯周曰:殷凡三十一世,六百余年。《汲冢纪年》曰: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也。”今《夏商周年表》列31帝与谯周说合,而总年数非“六百余年”;邵表列28帝,即不合于谯周之说亦不合于《竹书纪年》之记,可是总年数却合于谯周“六百余年”之说。这些文献皆为邵雍所见,为什么他取有舍?《尚书·孔子序》有“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之说,邵雍是否依此为据?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竹书纪年》记太庚5年、小甲17年、太戊35年。 邵表小甲17年,而太庚为25年、太戊为75年。仅太庚与太戊在位年数即多出60年(邵表记商总年数较《竹书纪年》多149年)。为何邵雍不以《竹书纪年》为据?想来应该另有其他在邵雍看来更为可靠的文献依据。邵雍以太戊在位75年、武丁在位59年、祖甲在位33年,是依据《尚书·无逸》“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之记。今《夏商周年表》仅取武丁在位59年,而太戌、祖甲皆无在位年数。邵表定帝乙在位37年、帝辛在位33年,合计70年。今《夏商周年表》定帝乙在位26年、帝辛在位30年,合计56年。《史记·周本纪第四》:“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糜鹿在牧,飞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正义”解“于今六十年”曰:“从帝乙十年至伐纣年也。”帝乙十年至纣亡为60年,则帝乙与帝辛合计在位70年。看来邵雍是依此为根据而定帝乙与帝辛在位年数。

《史记·殷本纪第三》“正义”:“《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 今《夏商周年表》盘庚迁殷后(公元前1300年)至纣末年(公元前1046年)凡254年,邵表自盘庚即位至纣之灭凡279年。此则又说明邵雍不取《竹书纪年》之记。《史记·殷本纪第三》:“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皇极经世》“以运经世”则记“己亥 商王阳甲崩 弟盘庚立 复归于亳 改号曰殷”。为什么古人不取而今人取之,依据何在?当有研究结论。

今《夏商周年表》汤即位于公元前1600年。《皇极经世》“以运经世”记“乙未 伊尹相成汤伐桀„„建国曰商”,时当公元前1766年。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纪年表”夏灭于公元前1766年,与邵表完全吻合。而今《夏商周年表》则向后延迟了166年。

三、邵雍的“周代年表”

今《夏商周年表》仅列西周武王至幽王12王(加“共和”)年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邵雍“西周年表”列武王至幽王12王(加“共和”)年表(公元前1122-公元前771)。周起始年代,邵表早76年。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纪年表”记商灭于公元前1122年(己卯),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武王在位4年,邵表武王在位7年。《史记·封禅书》:“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今《夏商周年表》武王在位4年,似本此说。《尚书·金縢》曰:“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公乃自以为功„„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王翼日乃瘳。”其后方有“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之记。依此则知武王似不在克殷后二年崩。《史记·周本纪第四》“正义”:“周公请命,王有瘳,后四年而崩。”“集解”:“皇甫謐曰:武王定位元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邵雍“以运经世”表内记武王于“己卯”(公元前1122)年“在丰践天子位”,“乙酉”(公元前1116年)“周武王崩,元子诵践位,是谓成王”。而皇甫謐说“乙酉”(公元前1116年)为武王元年,则与邵雍所推延后6年。如果是后60年之“乙酉”,则是公元前1056年,今《夏商周年表》之公元前1046年岁在乙未,与岁在乙酉之公元前1056年相差10年。邵雍不采《史记·封禅书》之说,亦不取皇甫謐之说,当有他一定的文献依据。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帝王年表”记周武王末年为公元前1116年,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朝代 年代(公元前) 1122-1116 1115-1079 1078-1053 1052-1002 1001-947 946-935 干支纪年 己卯-乙酉 丙戌-壬戌 癸亥-戊子 己丑-己卯 庚辰-甲戌 乙亥-丙戌 丁亥-辛亥 壬子-丙壬 丁卯-壬午 癸未-己未 庚申-癸酉 甲戌-己未 庚申-庚午 武王 成王 康王 昭王 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 夷王 厉王 共和 宣王 幽王 王(帝) 7 37 26 51 55 12 25 15 16 37 14 46 11 在位年数 西周 934-910 909-5 4-879 878-842 841-828 827-782 781-771 今《夏商周年表》成王在位22年,邵表成王在位37年。《史记·周本纪第四》:“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 《尚书·毕命》曰:“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既历三纪,世变风

移,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这是康王即位后12年“至于丰”时说的话。一纪12年,三纪为36年,即成王迁殷顽民之年至康王12年为36年。周公行政七年乃返政成王,之后方迁殷移民。又《史记·周本纪第四》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则知成王元年至康王12年时已有“四十余年”。由此可见,成王在位年数当在30年以上。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帝王年表”记周成王元年为公元前1115年,末年为公元前1079年,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康王在位25年,邵表康王在位26年。仅差一年。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帝王年表”记周康王元年为公元前1078年,末年为公元前1053年,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昭王在位19年,邵表昭王在位51年。相差32年。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帝王年表”记周昭王元年为公元前1052年,末年为公元前1002年,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穆王在位55年,邵表穆王在位55年。见于《史记·周本纪第四》:“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史记·周本纪第四》:“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康王在位25年,昭王在位19年,则穆王即位时不可能“春秋已五十”。以穆王50岁即位考之,昭王卒时当有70左右岁。则其在位年数不当只有19年。邵雍定其在位51年,当有一定的文献依据。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帝王年表”记周穆王元年为公元前1001年,末年为公元前947年,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共王在位23年,邵表共王在位12年。相差11年。穆王在位55年,则其子承祚似难长达23年。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帝王年表”记周共王元年为公元前946年,末年为公元前935年,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懿王在位8年,邵表懿王在位25年。相差17年。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帝王年表”记周懿王元年为公元前934年,末年为公元前910年,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孝王在位6年,邵表孝王在位15年。相差9年。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帝王年表”记周孝王元年为公元前909年,末年为公元前5年,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夷王在位8年,邵表夷王在位16年。相差8年。《史记·周本纪第四》“正义”注夷王:“《帝王世纪》云十六年崩也。”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帝王年表”记周夷王元年为公元前4年,末年为公元前879年,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厉王在位37年,邵表厉王在位37年。厉王在位37年,则有取《史记·周本纪第四》:“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三十四年,王益严„„三年,乃相与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帝王年表”记周厉王元年为公元前878年,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与邵表之共和14年、宣王46年、幽王11年,皆先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史记·周本纪第四》“集解”:“《汲冢纪年》曰: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 今《夏商周年表》凡276年,邵表凡352年。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帝王年表”记周武王元年为公元前1134年,至幽王末年凡3年(邵雍《皇极经世》“以运经世”记“周文王没,元子发践位,是谓武王”之年为公元前1132年)。三表皆不是257年。三表于厉王向上即有差异,夷王末年而至成王元年,今《夏商周年表》为165年,邵表与今 《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帝王年表”皆为237年。今《夏商周年表》少72年。今《夏商周年表》西周起公元前1046年,而邵表起公元前1122年,向前延伸了76年。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帝王年表”与邵表几乎完全相同,为什么会如此地巧合?而今“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公布的《夏商周年表》与《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帝王年表”同样是今天搞出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为什么二者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各自的依据又是什么?这是应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邵雍《皇极经世》“以运经世”所列东周年表,虽与今日所见诸多书籍上附录的年表大体一样,然仍有几处不同。

“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之所以不包括东周部分,即是说这一部分已有定论。今日见于诸多书籍上的东周年表实来源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和《史记·六国年表第三》。有的不列悼王、哀王、思王,如《辞海·附录》之《中国历史纪年表》,③ 列平王至赧王22王,《现代汉语词典·附录》之《我国历代纪元表》④ 则列平王至赧王25王。西周12王(共和除外),东周25王,周代凡37王。

《史记·周本纪第四》“集解”:“皇甫謐曰:周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邵雍“西周年表”与“东周年表”列37王,起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256年,共867年。以今“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公布的《夏商周年表》西周起公元前1046年,至东周赧王末年凡791年,较皇甫謐所说少76年。

邵雍“东周年表”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记“甲子 四十三 敬王崩”(公元前477年),《史记·周本纪第四》则记“四十二年,敬王崩”。邵雍记“乙丑 周敬王崩”,是本皇甫謐“敬王四十四年”之说。今诸多书籍附录年表均记周敬王在位44年,同于邵雍。

《史记·六国年表第三》元王在位8年(公元前476-公元前469),邵雍则记元王在位6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70)。今诸多书籍附录年表均记周元王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9)。

《史记·六国年表第三》记贞定王在位年数是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441年,邵雍则记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442年。今诸多书籍附录年表均记周贞定王在位27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2)。

朝代 年代(公元前) 770-720 719-697 696-682 681-677 676-652 651-619 618-613 612-607 干支纪年 辛未-辛酉 壬戌-甲申 乙酉-己亥 庚子-甲辰 乙巳-己巳 庚午-壬寅 癸卯-戊申 己酉-甲寅 乙卯-乙亥 丙子-己丑 庚寅-丙辰 丁巳-辛巳 辛巳-辛巳 壬午-乙丑 丙寅-辛未 壬申-己亥 庚子-庚子 平王 桓王 庄王 釐王 惠王 襄王 顷王 匡王 定王 简王 灵王 景王 悼王 敬王 元王 贞定王 哀王 王(帝) 51 23 15 5 25 33 6 6 21 14 27 25 1 44 6 28 1 在位年数 东周 606-586 585-572 571-545 544-520 520-520 519-476 475-470 469-442 441-441

441-441 440-426 425-402 401-376 375-369 368-321 320-315 314-256 庚子-庚子 辛丑-乙卯 丙辰-己卯 庚辰-乙巳 丙午-壬子 癸丑-庚子 辛丑-丙午 丁未-乙巳 思王 考王 威烈王 安王 烈王 显王 慎靓王 赧王 1 15 24 26 7 48 6 59 结论

我们通过《皇极经世》“以运经世”纪年表与今日《夏商周年表》的对照比较,可以明了邵雍生前所谓“安乐窝中一部书”(非后来经邵伯温整理的《皇极经世》)中的“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乃是三张详略不同的历史年表,只不过是以元、会、运、世作为天地开辟的计时单位,着重用来说明中间三千年人事的一部“虽明天道而实责成于人事”的书。宋代胡宏著《皇王大纪》尧以后皆本《皇极经世》纪年,元代察罕著《帝王纪年纂要》亦本《皇极经世》纪年。如今国家把历史断代确定为“工程”并专门立项进行研究,则邵雍《皇极经世》一书中的“三千年”历史纪年就显得非常有参考价值。特别是今见《黄金书屋》光碟中的“中国历代纪年表”与“中国历代帝王年表”又几乎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则突显了邵雍《皇极经世》一书的历史作用。为什么邵雍所推历史年表会那样的详尽?为什么他要对《史记》、《帝王世纪》、《竹书纪年》等文献有取有舍?他所确定的纪年有哪些今日见不到的根据?等等问题,都很值得人们进行专门研究。

注释:

① 明以来流传之《竹书纪年》亦作“夏后不降五十九年”。见《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七《竹书纪年》提要。

② 《简明古汉语字典》 1986年8月第1版 四川人民出版社

③ 《辞海》 1980年8月第1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夏朝(公元前2224年──前1766年) 称谓 嫡亲 在 位 时 间 在位年限 禹 鲧子 前2224年~前2198年 在位27 年 启 禹子 前2197年~前21年 在位9 年 太康 启子 前2188年—前2160年 在位29年 仲康 太康弟 前2159年—前2147年 在位13年 相 仲康子 前2146年—前2119年 在位28年 少康 相子 前2079年—前2058年 在位22年 杼 少康子 前2057年—前2041年 在位17年 槐 杼子 前2040年—前2015年 在位26年 芒 槐子 前2014年—前1997年 在位18年 泄 芒子 前1996年—前1981年 在位16年 不降 泄子 前1980年—前1927年 在位59年 扃 不降弟 前1926年—前1901年 在位21年 廑 扃子 前1900年—前1880年 在位21年 孔甲 不降子 前1879年—前1849年 在位31年 皋 孔甲子 前1848年—前1838年 在位11年 发 皋子 前1837年—前1819年 在位19年 癸(桀)发子 前1818年——前1766年 在位53年 先商时期(公元前24世纪——前1767年) 称谓 在位时间 在位年限 契(帝喾子) ? ? 昭明 ? ? 相土 ? ? 昌若 ? ? 曹 ? ? 冥 ? ? 王亥(商高祖) ? ? 王恒 ? ? 上甲微 ? ? 报乙 ? ? 报丙 ? ? 报丁 ? ? 示壬 ? ? 示癸(商夔宗) ? ? 商朝(公元前1766年──前1122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史记中的祭名 汤 甲骨文中的祭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限 13商

太子唐、前1766年—前175

太祖 武王 哀王 懿王 文王 履 大乙 4年 年 子胜 子庸 子至 外丙 仲壬 太甲 卜丙 前1753年—前1751年 前1750年—前1747年 前1746年—前1721年 3 年 4 年 26年 商太宗 大甲 昭王 宣王 敬王 元王 景王 子绚 子辩 子高 子密 子伷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前1720年—前1692年 前1691年—前1667年 前1666年—前1650年 前19年—前1638年 前1637年—前1563年 29年 25年 17年 12年 75年 大庚 商中宗 大戊 孝成王 思王 前平王 穆王 桓王 子庄 仲丁 中丁 前1562年—前1550年 13年 子发 子整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卜壬 前1549年—前1535年 前1534年—前1526年 15年 9 年 戋甲 子滕 子旦 且乙 前1525年—前1507年 前1506年—前1491年 19年 16年 且辛

僖王 庄王 顷王 悼王 文成王 章王 惠王 襄王 子逾 子新 子更 子和 子旬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羌甲 前1490年—前1466年 前1465年—前1434年 前1433年—前1409年 前1408年—前1402年 前1401年—前1374年 25年 32年 25年 7 年 28年 且丁 象甲 商世祖 般庚 子颂 子敛 子昭 小辛 小乙 武丁 前1373年—前1353年 前1352年—前1325年 前1324年—前1266年 21年 28年 59年 商高宗 后平王 定王 子跃 祖庚 且庚 前1265年—前1259年 7 年 商世宗 商甲宗 商康祖 商武祖

子载 祖甲 且甲 前1258年—前1226年 33年 共王 子先 廪辛 前1225年—前1220年 6 年 安王 子嚣 庚丁 康丁 前1219年—前1199年 21年 烈王 子瞿 武乙 前1198年—前1195年 4 年

匡王 德王 纣王 子托 子羡 子受 太丁 帝乙 帝辛 文丁 前1194年—前1192年 前1191年—前1155年 前1154年—前1122年 3 年 37年 33年

先周时期(公元前24世纪──前1121年) 谥号 姓名及另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限 — 1姬弃(后稷)(帝喾子)? ? — 2姬厘茧 ? ? — 3姬叔均 ? ? — 4姬不窋 ? ? — 5姬鞠 ? ? — 6姬? ? ? — 7姬? ? ? — 8姬? ? ? — 9姬? ? ? — 10姬? ? ? — 11姬? ? ? — 12姬? ? ? — 13姬? ? ? — 14姬? ? ? — 15姬公刘 ? ? — 16姬庆节 ? ? — 17姬皇仆 ? ? — 18姬差弗 ? ? — 19姬毁隃 ? ? — 20姬公非 ? ? — 21姬辟方 ? ? — 22姬高圉 ? ? — 23姬夷俟 ? ? — 24姬亚圉 ? ? — 25姬云都 ? ? — 26姬太公 ? ? — 27姬公叔组绀 ? ? — 28姬诸盩 ? ? — 29姬叔类 ? ? 30周太王 姬亶父 前1245年—前1228年 在位18 年 — 31姬季历 前1227年—前1191年 在位37 年 32周文王 姬昌 前1182年—前1132年 在位51年 33周武王 姬发 前1131年—前1123年 在位9 年 周朝(公元前1122年──前256年) 西周时期(公元前1122年——前771年)

君主谥号 姓名及另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限 34周武王 姬发 前1122年—前1116年 在位7 年 35周成王 姬诵 前1115年—前1079年 在位37 年 36周康王 姬钊 前1078年—前1053年 在位26 年 37周昭王 姬瑕 前1052年—前1002年 在位51 年 38周穆王 姬满 前1001年—前947年 在位55 年 周共王 姬繄扈 前946年—前935年 在位12 年 周懿王 姬囏 前934年—前910年 在位25 年 周孝王 姬辟方 前909年—前5年 在位15 年 周夷王 姬燮 前4年—前879年 在位16 年 周厉王 姬胡 前878年—前842年 在位37 年 共和 (周、昭二伯行政,谓之“共和”) 前841年—前828年 在位14 年 周宣王 姬静 前827年—前782年 在位46 年 周幽王 姬宫涅 前781年—前771年 在位11 年 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君主谥号 姓名及另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限 周平王 姬宜臼 前770年—前720年 在位51 年 周桓王 姬林 前719年—前697年 在位23 年 周庄王 姬佗 前696年—前682年 在位15年 周厘王 姬胡齐 前681年—前677年 在位5 年 周惠王 姬阆 前676年—前652年 在位25 年 周襄王 姬郑 前651年—前619年 在位33 年 周顷王 姬壬臣 前618年—前613年 在位6 年 周匡王 姬班 前612年—前607年 在位6 年 周定王 姬瑜 前606年—前586年 在位21 年 周简王 姬夷 前585年—前572年 在位14 年 周灵王 姬泄心 前571年—前545年 在位27 年 周景王 姬贵 前544年—前520年 在位25 年 周悼王 姬猛 前520年 在位1 年 周敬王 姬丐 前519年—前476年 在位44 年 (战国) 君主谥号 姓名及另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限 周元王 姬仁 前475年—前470年 在位6 年 周贞定王 姬介 前469年—前442年 在位28 年 周哀王 姬去疾 前442年 在位1 年 周思王 姬叔 前441年 在位1 年 周考王 姬嵬 前440年—前426年 在位15 年 周威烈王 姬午 前425年—前402年 在位24 年 周安王 姬骄 前401年—前376年 在位26 年 周烈王 姬喜 前375年—前369年 在位7 年 周显王 姬扁 前368年—前321年 在位48 年 周慎靓王 姬定 前320年—前315年 在位6 年 周赧王 姬延 前314年—前256年 在位59 年 西周文公 姬咎 前256年 在位1 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