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之作,它的作者韩 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是韩国 的公子,曾多次上书韩国国王,主张变法图强,但未被采 必须依靠势和术。这里面,势表现为一种法治的权威,只有树 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才能真正推行法治;术表现为法治实 施的手段和路径;势要靠术来加强和维持,同样,法也要靠术 才能得以有效实施。术的核心是“循名责实”,即根据法定职 责和义务作为判定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 纳。他在失望之余,退而著书立说,写下了十余万言的著 作。泰王赢政读了其中的几篇文章后。大加赞赏,发出了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总之。虽然《韩非子》是一门“帝王学说”,但如果抛开 其中的糟粕,还是充满智慧的。其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对于当下的治国理政也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Z4 《韩非子》一书的内容极为丰富,用今天的话说,有关国 家统治、社会治理、团队管理、人际关系等,应有尽有,堪称 一部资政宝典。特别是其中关于帝王统治术的内容,可与 它对后世的影响更是多方面的,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相媲美。 如自相矛盾、滥竿充数、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都出自《韩 非子》。近来,有人甚至提出:《人民的名义》一剧中反贪人 员侯壳平等人所具有的特质。在《韩非子》中就已写明,即 “ 远见而明察”“必强毅而劲直”。 《韩非子》一书的核心思想是倡导“依法治国”,认为“奉 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韩非看来,法的基本 内容无非是刑、赏两个方面,这是治国的“二柄”。但二者不 是同等的,而要以刑为主、以赏为辅。为此,他还讲了这样 一个故事:鲁国人烧荒时引发大火,眼看大火要烧到都城 了,可百姓都去捉那些因逃避大火而四处乱窜的野兽,没人 去救火。鲁哀公把孔子找来想办法。孔子说:那些去捉野 兽的人有利可图,也不会受罚;而救火无利可图,还有危险。 当然没人肯去救火了。如果重赏那些去救火的人。国库的 钱全部做奖金都不够。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罚。于是,鲁 哀公下令:不救火的人比照临阵投敌罪处罚,捉野兽的人比 照私入禁地罪处罚。结果,命令还没传达到各地,大火就已 经被扑灭了,而国库一分钱都没花。 显然,这种以刑、赏为内容的法治观,是为了“信赏以尽 能,必罚以禁邪” 而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韩非子》 还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例如,立法应当明确统一。“明主 之法必详其事”,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自相矛盾。又如,实 施法律应当基于人情。这是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故 实行法治应当基于这一点,“明赏设利以劝之,严刑重罚以 禁之”。再如,执法应当公正严明。《韩非子》中明确提出“法 不阿贵”的主张,要求“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 些话在今天看来,依然可以找到闪光点。 当然,《韩非子》法治主张的本质,是把法作为维护君主 的工具 但奸臣蒙骗君主的手段是多样的,仅仅 靠法还不足以防范。为了防范君主大权旁落,《韩非子》可 谓煞费苦心,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主张。法是法律,术 是权术,势是权势。君主,要靠“势”的支撑、“法”的维 持,更要靠“术”来实施。法依势立,势因术行,由此把君主 的统治艺术推向了极致。 《韩非子》如何倡导 依法治国" 口殷啸虎 当然,如果仅仅从法治实施的角度而言。这种法、术、势相 结合的主张。指出了法治实施的基本方式和路径:法律必须公 正严明,但仅有法是不够的,法要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 法制2017年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