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OR出世
人生在世,的确要很好地处理入世和出世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作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
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儒家是提倡入世的,孔子提倡的“格物、致知、诚意、征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点是由小极大,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首先要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物真实本质,尽其所能把握外在世界各个方面的知识,去掉蒙昧,变得智慧起来;智慧者才可以剔除内心的私欲,尽可能地使自己公平、公正和善良,做到诚意和问心无愧;心地端正才会不断追求提高自身修养;在言行上达到君子所具有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才可以让整个家族生活整齐、规范、良善和和谐。有了这种能力和品德,就有资格服务社会,以君子的风度去治理一个国家,成为一名好的官吏;治理好国家以后,才可以使得天下
太平,使得人类世界和谐。
而道家是提倡出世的,老子主张无名之道——天地万物都有道,但道无名,因为普通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表达道;反者道之动——是对变动的合乎规律的表述。矛盾双方到了极端就会对立方向转化。有得必有所失;无为而治——人要做到:知足、寡欲、弃智、抱朴,理想的国家是圣人当政,圣人的职责就是不做事,无为才能无不治。而且老子反对周公造作的礼乐典章制度。
但出世和入世是佛家对尘世的两种不同的面对态度和修行观点,一般来说,小乘佛法讲佛家主张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而人生各不一样,选择出世还是入世并无对错之分,但我们要以
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我们做事要努力,进取,奋斗,但不要苛求功名利禄、利害得失。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
问题
1. 如何提高个人修养? 2. 如何控制个人情绪? 3. 如何不被世俗所困扰?
4. 当代中国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信仰? 5. 理工大学应不应多开设一些人文类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