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
刘祜
一、设计说明
【 教材版本】河北人民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
【 课标要求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了解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比较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客观分析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的历史作用。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如何评价北宋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与战争
【 教学准备 】1、将学生按照4或6人分成5个小组,各小组设小组长一
名。 2、教师编写出相应的导学案。
3、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提前进行半节课的预习。
【 教学设计要点】 结合课标“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的要求,再结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我设计了五个小问题:列表格比较出现的五个政权的基本情况;评价“澶渊之盟”;画出本课中对峙政权的简单图示;找出本课中三次议和的基本情况;如何评价北宋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与战争。五个小问题相对应的就是各个小组的任务,小组在预习完课本内容后合作解决本组问题。
为了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和扩展相关知识,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增加了多媒体的使用,主要是教师补充“澶渊之盟”的视频和一些图片,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达到拓展知识、课堂总结的效果。
三、教学片断
第一环节:回顾反馈,温故知新。
形式:教师提问上节课知识点,提问对象是中等偏下程度的学生,达到回顾、检测上节课知识的目的。 第二环节:预习交流,确定目标。
形式:由各小组针对预习过的情况,进行知识点的再回顾,主要采取对子之间的互问、互查形式;其后,由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本课学习重点及目标。(多媒体展示本课重点)
第三环节: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形式:教师将五个小问题,依次分配给各小组,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准备;教师在各小组之间进行巡视,主要是引导第2组与第5组,因为这两组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能无从下手。 第四环节:小组展示,答疑解惑。
师:在经过了5分钟的激烈备战之后,现在是你们一展自己小组风采的时候了,课堂的大舞台将是各小组发挥自己能力的一方天空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一个小组将是本节课的赢家。
第一组:(展示)
生:我们小组是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本课出现的五个政权的基本情况,包括政权名称、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等。(小组将列在黑板上的表格如下: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金 建国时间 10世纪初 960年 11世纪前期 12世纪初期 民族 契丹 汉 党项 女真 建立者 阿保机 赵匡胤 元 昊 阿骨打 都城 上京 东京 兴庆 会宁 (其他组)生:表格中出现了错别字:赵匡胤的“胤”。
师:一组同学总结、归纳的不错,指出错误的同学发现问题的眼光更值得表扬。其中,还有一个问题,金的都城一直在“会宁”吗? (其他组)生:不是,后来迁都到中都。 (其他组)生:中都就是今天的北京。 第二组:(展示)
(生):我们小组的任务是评价“澶渊之盟”,首先由我们组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澶渊之盟”。
(生1):“澶渊之盟”发生在宋真宗年间,当时辽兵大举进攻北宋,攻至澶州城下,当时北宋在击退辽军的情况下,与辽军议和。
(生2):其内容是: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生3):对于“澶渊之盟”的好坏,请大家翻开课本46页。
师:第二组的展示比较中规中矩,但是缺乏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澶渊之盟”发生的视频。(多媒体播放视频)
师:看完本段视频后,其他同学对“澶渊之盟”还有什么评价呢? 生:“澶渊之盟”是北宋在战胜情况下签订的,说明北宋的。 生:“澶渊之盟”是有利于双方的发展的。
师(补充):关于“澶渊之盟”,同学们要知道,它是当时北宋与辽势均力敌的产物,虽然北宋给辽岁币,但是它维持了辽宋一百多年和平的局面;而后来在双方边境出现的“互市”上,北宋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利益。
第三组:(展示)
生: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本课政权的对峙形势图,主要有两个阶段:辽、北宋与西夏形式图;金、南宋与西夏形势图。(在黑板上画出了了如下两种图示)(说明:在这个平台上图示无法识
别)
第四组:(展示)
生:我们小组展示的是关于本课中出现的三次议和的基本情况,请看下表:
议和双方 时间 议和内容 影 响 保持长时期和平局面 五组:
第五宋辽和议 11世纪初 辽撤兵,宋给辽岁币 夏向北宋称臣,宋给夏岁和平交往,开展经济文化交宋夏和议 11世纪中 币 流 环节:课堂小结,归类提升。
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如下“隋唐辽宋夏金元”的更迭示意图,给学生以整体印象。
第六环节:效果反馈。
形式:学生完成导学案后面的检测题;时间允许,由学生自己讲解。
四、教学结果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的教学结果即即时效果,主要从学生的反映
与教师的感受两个方面来谈论。
从课后和学生的谈话中发现,本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是很好,对五个政权的基本情况比较清楚,但是各政权之间的关系不清楚,而且对于“澶渊之盟”和三次议和的情况不理解。
从我自己的感受来看,课堂上由于学生展示时间较长,教师的拓展稍显不足,尤其是在教材内容的深度上不够,尤其是对“战争性质如何界定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没有给学生讲述明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其次,由于学生展示内容较多,学生在展示中出现知识点错误的问题,我的关注还不够全面。
从网络研讨上看,不少听课老师基本肯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但也反映出本课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内容深度挖掘不够,有些知识点的讲解过于浅显;学生所展示的内容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而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缺
失了历史学习的乐趣;虽然基本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但学生是否能真正掌握了知识。
五、教学评析及反思
本节课的反思:(1)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已逐步加强,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尤其是中等程度之下的一些学生已经敢在课堂上频频发言,虽然只是一些简单或者重复性的知识。(2)小组合作与展示问题的时候,组长已知道需要合作什么,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其他组员已经可以仔细聆听别人的展示,而且聆听的过程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具备了一定的思维的意识。
从本案例中最大的亮点、也最精彩之处就是五个小组的展示,五个小组的展示也是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掌握的一个反馈,而五个小组之所以能展示,主要是建立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但小组展示的内容似乎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尤其是给学生的感觉本课的知识点是被分割的,尤其在课后的网络研讨中,不少研讨的老师都提出了类似的疑问:这样的历史课堂、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会冲刷掉历史学科本身的兴趣性?从《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这一规定来看,本课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此模式若能长期坚持,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因此,通过对这一公开课的研讨与分析,我就越发的感觉到历史的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课改,如何更好地既能突显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与历史学科特色的结合、如何处理好教师的讲述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这将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然,对于历史课堂中新教学模式的尝试,在初始阶段还只是停留在模仿,尤其是停留在套用固定的模式上,而对新教学模式下于历史学科特色的体现,还处于思考的初级阶段,这需要更多同行的研讨,需要更多人齐心协力的摸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