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中
的情境创设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直观、形象、视、听、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境创设教学能激发起初中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数学教学 辅助教学 情境创设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则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必然对它漠不关心。”(高楠著《艺术心理学》)。人的情感体验往往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数学课堂,辅助数学教学,通过图文闪烁、变色、动画以及平移、翻折和旋转,产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效果,有利于有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情感活动,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来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是新课的导入,因此老师在导入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吸引学生的导语,创设有趣的情境,使课堂教
学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把学生带入愉快好学的学习氛围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初中生好动、好奇、注意力无法持久,常常影响教学效果。通过借助多媒体,创设有趣的情境,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且改变了以往的教与学的方法,还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很快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由于学生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异,所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中去,我在课的开始,给学生展示了一段动画,大概的故事情节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回来后,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唐僧让猪八戒去卖西瓜。猪八戒叫卖说:“大家快来买我的西瓜,我的西瓜又沙又甜。”于是围来一大群买西瓜的人,有人问道:“你怎么知道你的西瓜又沙又甜”猪
八戒回答说“因为每个西瓜我都偿过。”结果众人一哄而散。
看完动画,我问学生们:“你们能告诉猪八戒,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说“因为猪八戒每个西瓜都偿过”。从而引出普查的概念,以及普查破坏性与抽样调查的必要性。这样创设的教学情境,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成功铺下基石。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能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能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呈现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跳动的四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感知的转化奠定基础,并能更好地强化教学重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量大,动感性强,能以“动”的形式模拟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如我在教学“生活中的平移”一课时,我设计了大量形
象、直观的课件,使他们从感兴趣地动画投入到新课堂中去,我在创设情境时,给学生播放了电影“十面埋伏”中飞刀的片段,“神州六号”发射的片段,某商场中电梯运行的片段,工厂中传输带流水线运输的片段。让学生来观察这些片段的共同特点。学生先回答这些片段的共同特点是运动的。其次引导学生观察运动特点。从而引出生活中平移。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且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并建立了和谐的、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课堂教学应给学生以情感体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有学习知识的强烈愿望,更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并达到高效。
例如:在《圆锥的侧面积》教学中,利用软件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圆锥的形成和侧面面积的计算:屏幕上出示圆锥的实物图。然后,圆锥实物图影像抽去,剩下闪烁的圆锥立体图形,学生从圆锥实物图抽象出圆锥的立体图,初步认识了圆锥这个几何体模型。接着屏幕上出现扇形,然后这个扇形形绕着它的半径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锥体,让学生掌握
圆锥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圆锥的底和高。随后,圆锥的底面随着闪烁慢慢地移出来,让学生认识圆锥底面。待学生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把圆锥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思维,各抒已见,自由发挥;有的认为圆锥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有的认为是三角形,有的认为是扇形。到底哪个答案对呢?老师不急着表态,而是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演示:把圆锥的侧面竖着剪开,打开后得到扇形。这时又怎样计算圆锥的侧面面积?操作比较:如果把侧面斜着剪能否得到一个三角形?斜着剪还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观察比较过程,能有条有理地讲述圆锥侧面面积推导过程。学生通过充分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也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总之,我认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并且教师需要对教材再次开发,教学中必须做很多的铺垫,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教学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数学教学创设情境的认识与实践 》 中学数学教育 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