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辅助散热段结构设计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辅助散热段结构设计

来源:99网
2012年10月 Joum ̄of Green 绿色科技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10期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辅助散热段结构设计 王丁会 ,刘广林 ,杨怀宇 ,张兵 (1.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039;2.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为了减少风电发电机冷却系统耗能,减小机舱内板式换热器占用机舱体积,并利用风场优越的自 然风资源对发电机进行冷却,以某风电设备供应商2.5MW永磁直驱发电机现有冷却系统结构为基础, 提出了增加辅助散热段的构思,通过在机舱外布置散热结构从而达到利用风场优越的自然风对发电机 进行辅助冷却散热,由此减小板式换热器的体积,避免板式换热器体积或数量随着单机容量的增大而出 现换热器体积的线性增加,为风电发电机散热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电;冷却;散热器;芯体 中图分类号:TM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0-0227-03 1 引言 热器芯体尺寸达1200mm×1000ram×1000ram,临近 板式换热器芯体供应商芯体尺寸制造尺寸(国产化换 随着化石能源使用导致环境等问题的日益严峻, 热器芯体供应商可提供极限尺寸1250mm)与实验台 风力发电作为新能源利用中最成熟的技术之一,已成 要求的极限值,且随着3MW、6MW等永磁直驱发电机 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趋势,大型直驱/半直驱永磁发 的研发,以及磁钢价格上扬引起发电机内磁钢数量减 电机成为风电发展的方向…,且单机容量从kW级向 排的研发,都造成永磁直驱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所需 MW级发展,而相应地其发热量可高达上百千瓦,为 散热量增加,如果仅通过增加换热器芯体数量及增加 保证电机效率、绝缘寿命及永磁体不可逆去磁,良好 换热器芯体换热面积来满足散热量,势必造成换热系 的冷却系统成为研究的重点 “ 。但国内对风力发电 统成本(要求更大的循环风机、钣金、换热芯体等)及 研究多侧重于控制系统、变频及机械设计,对风力发 占用机舱内空间随散热量要求的增加形成线性增加 电系统中冷却系统设备的研究较少,且文献较早 。 趋势,并给换热芯体的制造增加工艺上的复杂性。而 目前国内风力发电冷却设备主要从国外购买,投资与 风电场自身优越的自然风,本身给强制对流换热提供 运行维护费用较高。 了一个很好的前提,所以如何通过改变结构能够将发 本文以某风电设备供应商现有2.5MW永磁直驱 电机高温点气流直接让风电场自然风去进行强制冷 风力发电机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该系统所用板式换 却,以此来减小换热器的尺寸及数量并降低成本,是 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阐述了通过在机舱外增加 收稿日期:2012 ̄9—13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22029);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12QN20)资助 作者简介:王丁会(1983一),男,河南焦作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风力发电机组散热冷却及机舱环境控制研究。 根据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201 1年较2010年游客 数量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 人数大幅增加,随着游客的增加,露营人数、偏离道路的 时,也给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特别是部分游 游客数和践踏湿地的游客数也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有 客的不文明旅为。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实现经济 所下降,表明大山包加强了对露营的区划、管理和宣传, 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是保护区实现 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不规范的游客行为人数,缓解了对保 持续发展的最好出路。 护区的破坏影响。 大山包保护区是集保护、旅游、科研、教学为一体 表2游客行为调查 的,随着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逐步实现了 保护区的科学规划布局,使得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逐步 实现了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 。今后应加 大宣传力度,加强管理,倡导保护环境,文明旅游,实现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协调统一。 注:本数据来自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叶文,胡晓.生态旅游本土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4结语 社,2006,179—190. [2]任继周.云南大山包湿地的保护与发展思考[J].水资源研究, 随着大山包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游客和车辆的 2009,30(4):33~34. 227 王丁会,等: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辅助散热段结构设计 工程技术 辅助散热段,利用风电场优越的自然风进行辅助散热 的结构。 2辅助散热段散热基本原理 本辅助换热结构采用管翅式散热结构(其结构可 见图1~图6),根据其基本换热原理进行强化换热措 施,其原理如下 : : ( 一‰) (1) K =1/(1/h +6/A+4/ 0 A0) (2) A。=Al+A2 (3) 式(1)中: 一对流散热量,W;K,一传热系数,w/ m ;A 一管内侧换热面积,m ; 一管内热气体 温度,℃。 式(2)中 一管外来留空气温度,℃; 一管内测 对流换热系数,W/m ;6~管子壁厚,m;A一管子导热 系数,W/m;ho一管外侧对流换热系数,W/m ;叼一肋 面总效率。 式(3)中:A 一管外肋面突出面积,m ;A:一管外 平壁面积,in 。 辅助换热管段采用铝质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且管壁较薄,与另外两项相比, A可忽略,所以 ,=1[1/h +A/( 。叼。A。)]。通过在翅片上周期性地 开若干孔,可提高空气在翅片上扰流,提高管外侧对 流换热系数h ,同时在管内周期性布置若干扰流片或 扭带,可提高管内热气流的紊流程度,提高管内侧的 对流换热系数h 。由式(2)知:通过提高h。、h 可提高 传热系数 ,值,从而增强辅助换热段的对流散热量。 本辅助散热结构即根据某风电设备供应商 2.5MW永磁直驱发电机机舱结构及冷却系统布置,在 机舱外设置管翅式辅助散热段,该段由板翅式换热段 和环翅式换热段组成,使翅片平行于自然风来流方向 (随着风向变化,风机偏航保证翅片与来留空气方向 近似平行),根据上述及散热原理本文阐述带风箱与 无风箱两种辅助散热段结构,随着风速提高,发电机 发电功率提高(达到满发之前),所需散热量增加,同 时随着风速提高,辅助散热段换热效果提高。 3辅助散热段结构设计分析 图1为不带风箱的管翅式辅助散热段整体结构 图,其基本原理为:在内循环风机作用下,永磁发电机 产生的热气体被从定子上所开设的孔中抽出,依次进 入环翅式散热段与板翅式散热段,使热气流直接与风 场来流自然风进行强制对流散热,在完成辅助散热 后,气体进入板式换热器,与外循环风机作用下进入 换热器的自然空气进行强制对流换热,内循环经冷却 散热后热气体回到机舱,再次进入发电机携走发电机 产生的热量,使内循环形成闭式循环;外循环冷却空 气再次回到自然界,形成开式循环,其中为防止转子 转动过程中震动带来的危害,辅助散热段与发电机定 子预留散热孔通过软连接相连。 设置于机舱外的辅助散热管段如图2所示。通过 1一机舱2一发电机3一软管4一环翅式换热段 5一板翅式换热段6一机架底座7一外循环风机 8一板式换热器9一内循环风机 图1 不带风箱辅助散热整体结构 总管与支管连接的形式组成,本设计中与总管相连的 板翅式换热段可分别采用lOOmm、150ram、200ram、 250ram、300mm的铝质材料金属管及翅片(管径不宜 小于lOOmm,因现有风量造成阻力较大,从而对循环 风机要求过高)。图3中为不同支管直径对应数量分 别为l0、5、5、3、2时的截面图,板翅式散热段上所采 用板翅为每隔15。设置一个,管子上共有24个板翅, 环形翅片每隔30ram布置1个,以上所述数字与数量 并非固定值,为整体结构概述。 图2不带风箱辅助散热段结构 A—A A-A (a)1O根管结构布 b)5根毹’结构相竭 A—A A—A 瓣 =: 瓣 蹿 _ :: : 蓁薹蓁 篡麓麓 黧融 i景ii =:啊=_ 篇 赫 篡 撩 2ZS222&'22:?22; ̄22 : 篓 : : ::: 兰: 飘 : : - =焉 (C)3根臀结奉勾布髓 图3 2012年10月 绿色科技 A—A 第10期 A A 图4为增加风箱的辅助散热段整体结构,其气体 循环和散热原理与无风箱结构相同,通过增加风箱可 简化板翅式散热段与总管的连接方式(需开孔焊接), 可通过在支管及风箱上设置法兰实现连接,且通过增 加风箱可灵活布置板翅式散热段支管的数量,采用风 箱的辅助散热段如图5所示,为了避免机舱下部设置 的辅助换热段 现干涉现象,可将风箱结构尺寸改 变,也可进行单面布置板翅式散热段,如图6所示。 图6 单面布置板翅式散热段 4 结语 本文阐述了某风电设备供应商的永磁直驱风力 发电机的辅助散热结构,通过布置不同管径及数量的 管翅式换热段来实现自然风对发电机的间接冷却,阐 述了不同的结构冷却散热辅助结构,但其中仍然存在 1一机舱2一发电机3一软管4一环翅式换热段 5一板翅式换热段6一机架底座7一外循环风机 以下问题需要进行探索。 (1)对于辅助散热段散热效果需要定量计算及分 析,需对比不同结构散热效果。 (2)对于辅助换热段的支撑与固定,因机舱材料 为玻璃钢材质,机舱能否承重辅助换热段,应通过设 计相应的结构使辅助换热段重量传递给机架底座。 参考文献: 『1]Carrasco J M,Franquelo L G.Power—electronic Systems for the 8一板式换热器9一内循环风机10一风箱 图4 带风箱管翅式换热结构 Grid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A Survey[J].IEEE Trans.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6,53(4):1002—1016. [2]林鹤云,郭玉敬,孙蓓蓓,等.海上风电的若干关键技术综述 图5 带风箱管翅式辅助换热段 [J].东南大学学报,2011,41(4):882~888. [3]元伟伟,蒋彦龙.风力发电冷却技术[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 展,2007,29(2):80~85. [4]蒋彦龙,元伟伟,张秋,等.MW级风力发电水冷系统的优化 设计[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40(2):199~204. [5]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8. Design of Auxiliary Cooling Section Structure for Permanent Magnet Direct Driving Generator Wang Dinghui ,Liu Guanglin ,Yang Huaiyu ,Zhang Bing (1.Guodian United Power Technology Co.,Ltd.,Be ng 100039,China; 2.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 02206,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nd reduce the space occupation of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in cabin,simultaneously,to bring into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of natural wind in cooling the generator,this article designs an auxiliary cooling section to enhance heat dissipation based on the cooling structure of 2. 5 MW permanent magnet direct driving generator from a wind power equipment supplier.By setting heat distribution structure outside the cabin,it realizes th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wind to cool the generator directly and reduce the space occupation of plate—type heat exchanger,SO as to avoid that the amount and volume of plate—tYPe heat exchanger increase linearly with the unit capacity of generator increasing.This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oling system design. Key words:wind power;cooling system;heat sink;core 2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