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减贫视角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减贫视角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来源:99网
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减贫视角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县城经济层面的实证分析叶初升,唐晋荣(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从减贫的角度,对影响湖北、重庆、贵州3省9个国家扶贫开发.y-作重点县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贵州省安顺市5县l区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资本、劳动、初始的劳动力生产率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劳动产出相对于资本和初始的劳动生产率而言产出弹性更大。并且。典型的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且贫困县的经济增长要显著地落后于非贫困县。我们的分析还表明.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利于缩d、农村居民的收八差距的。这使得这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较一般意叉的经济增长而言要更为显著。另外,外出务工是倾向于扩大本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关键词:经济增长:收八分配;减贫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2)07-0080-06引言影响、以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动态变化对贫困人口减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的影响,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就,GDP以年均9.7%豹增长率为世界所瞩目.技视为“中国在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已经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来了更多奇迹”。同时,中国的扶贫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贫困人口数收入以进行分配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探究,对这量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9年底的3597万。l-M毋庸些贫困地区而言,到底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这些地区的经济置疑的是,如此巨大的扶贫成绩,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增长?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些地区的收入分配?因为只有弄清济高速增长是密不可分的。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了这些影响因素之后.才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经济的飞速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配本身有更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讨论二者的动态变的关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收人分配在杜会各阶层是极化对减贫的影响.才会更有意义。本文即是从减贫的视角来为平等的。自1992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由1992年探讨影响我国典型贫困县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各种因素的2.585倍扩大到2010年的3.228倍。最高收入组人均收入的。与最低收人组人均收人之比方面,城镇居民已由1997年的一、文献综述4.22倍,扩大到2010年的8.6467倍;农村居民则由1991年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减贫之间的关系给的6.067倍扩大到2010年的7.514倍。陴,’收人分配状况的予了极大的关注。现有研究主要从如下三个角度进行研究.恶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因素。也不利于我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进展:国减贫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稍旱一些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增长与减贫的关系来探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问关系的关注,很早就得到了讨这种关系的。如谭崇台提出中国也出现了“丰裕中的贫经济学者们的注意.早在1955年.库兹涅茨就提出“倒u困”;陬P7’林伯强,张全红、张建华着重分析了我国舳年代以型”的收入差距假说。在此基础上。很多研突发展中国家翘来经济增长的减贫绩效。—∽暇一’张芬,何艳使用—个三部门题——特别是贫困问题的经济学者,将这一方面研究的焦点动态模型.从健康与教育二者之间不完全替代和互补的关集中在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系,研究了这两个因素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进而对经济作者简介:"i初升(1963--),男,武汉大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剜主任、教授。唐晋荣(t984一),男,武浞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爱中国国际拉贫中心2011年度研究课题“贫困县经济增长质量研究”青助。・80・万方数据长期增长的影响。隙p5’这些文献虽然是从增长的角度来考察减贫绩效的。但在分析过程中一般都考虑了收入分配在这一机制中所起的影响。其次.不少文献都是从微观数据方面人手,对收入分配与减贫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如邢鹂、樊胜根、罗小朋、张晓波使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的三个村庄全户调查数据,研究农村内部不平等状况;隙陴,樊丽明,杨囝涛,范子英使用夏普里(Shapley)分解法,利用宁夏西海同贫困监测数据分析了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不平等的状况、来源以及主要的决定因素:嗍(p105)李志平、祁春节则对浙江等6省市主要出产柑橘的地区农户进行访谈调研,分析收入差距影响凼素、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程度等:研【聊FelixNaschold利用巴基斯坦住户调查(PRHS)的数据.对巴基斯坦农村地区居民的不平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解分析。ll珥【—螗)这些文献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实地调研获得微观数据的方式,着重分析了农村内部的收人分配差距.并对其来源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解分析。这种利用微观数据的研究角度.优点是能从个体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是存在着两个问题:1.如果样本所代表的范围过小(如仅限于某县的几个村),分析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仅能反映调查样本所在地的一些情况;2.如果选取的样本所代表的范围过大(如利用整个国家的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则往往忽视了一国之内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得出的结论可能忽略了很多有用的信息。所以。对于微观数据而言.数据样本的代表性是极为重要的。另外.对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减贫之间的动态关系一直是这个领域的研究热点。Kakwani和Pemia较早地指出.虽然经济增长可以减贫.但不同的群体由于初始的分配状态不同.从经济增长中的受益程度也不同;li帅”陈绍华、王燕比较早地考察了中国1990年以来的贫困和分配不均问题,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可以有效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而分配的不均则对减贫起着不利的作用:l州哪MartinRavallion,ShaohuaChen从经济增长、收人分配、产业、税收等多个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的减贫绩效进行了研究:【四“d’万广华、张茵采用Shapley分解法.实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收人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变化在我国减贫中所起的作用:l啡“n)陈立中从动态的角度对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对我国减贫绩效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嗍刚’杜风莲、孙婧芳则发现减贫绩效存在着波动性,其中经济增长对减贫具有正的效应.而收入分配在不同时期的减贫效果不同;旧(山’夏庆杰.宋丽娜等利用CHIP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绝对贫困、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及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变化对农村贫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lt球圃-l从上面的综述可以看出,最近较多的文献注重的是考察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减贫三者之问的关系。从上述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我们容易看出.对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减贫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已经基本上达成了一致:1.在收入分配状况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是有利于减少贫困人口的;2.在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是有利于减贫的;3.伴随着收入分万方数据配状况恶化的经济增长.减贫的效果则取决于前面两种因素的相对强弱,如果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超过收人分配状况恶化的负面影响,即使收入分配的状况是恶化了的,贫困人口也能从经济增长中获益。反之.如果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对减贫的不利影响超过了经济增长的有利影响时。即使一国经济保持增长.其贫困人口数量也可能增加。毫无疑问的是。减少贫困人口、提高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探究经济增长、收人分配与减贫之间关系,虽然很重要.但都是从事后结果分析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的。对这些贫困地区而言,我们首先更需要考虑的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这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些地区的收入分配?因为与我国其他非贫困地区不同的是,我国非贫困地Ⅸ的经济增长总体趋势良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有较好的自我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地区居民的收人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本地经济的发展。丽贫困地区的经济。则往往是低增长率甚至无增长停滞的状态.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务农及外出打工等极其有限的方式.这也是显著异于非贫嗣地区居民的。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只有在把握了这些影响因素之后。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地制定相应的减贫,使得扶贫和措施达到尽可能好的减贫效果。另外。从省级或者村镇级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减贫之间的关系时.难以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这是因为:1.我国现有制度对贫困地区的界定主要是以“县”为单位的,同一个省内的各个县之间差异巨大,从一个省的角度来分析,难以发现同一个省之内县与县之间的差异;2.尽管目前扶贫也有针对“贫困村”的,但由于一个贫困村不是相对的经济体,其居民住户的收入来源也极大地依赖于“村”这一行政单位之外的经济。所以.从县域经济的角度考察经济增长和收人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起来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的其余组成部分如下:第三部分介绍我们的调查过程和对数据来源进行说明;第四部分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紊和收入差距的分配因素角度.得到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部分。=、调查过程及数据来源说明我们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典型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开展了实地调查。分别赴蕈庆、湖北和贵州三省(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采用了9个贫困县作为研究对象。为便于对照。另选取3个非贫用县为参照。我们选取贫困县主要考虑两点,一是地处山区,便于考察山区连片扶贫情况;二是对少数民族自治县的考察。基于以上原则.我们选取了武陵山片区的重庆黔江区以及恩施州的鹤峰县和利川市;位于鄂西南山区的宜昌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贵州安顺市所辖的四个县:普定县、关岭县、镇宁县、紫云县。为了便于数据的比较,选取非贫困县时,我们充分考虑了与贫困县所处各种环境相似的县。其中,湖北选取宜昌的远安县。贵州选取安顺的平坝县。・8l・我们调研的县汇总如下:湖北:鹤峰县、利川市、阳新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远安县(非贫困县);其中远安县作为参照。贵州:西秀区、平坝县(非贫困县)、普定县、关岭县、镇宁县、紫云县;其中,西秀区和平坝县作为参照。重庆:黔江区。我们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到各区县的相关职能部门搜集数据、与的各个部门进行座谈等方式,收集了进行统计和计量回归所需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利用统计和计量回归的分析方法.分析各县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对于收入分配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利用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2009年农村家户调查的数据,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出安顺市各个区县的基尼系数,然后再对可能影响基尼系数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考察在县域经济层面,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各区县农村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三、实证分析结果我们选择从县域经济的角度,对贫困县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和收入分配差距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一些考虑:首先,贫困县的脱贫,最首要的应该是依靠本地经济的发展,而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应该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增长状况:其次,我们要考虑经济增长的质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经济增长后的分配情况如何。对于贫困县而言.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即是对收入低下的农村地区的影响.而在数据可得的情况下,从农村收入差距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可以看作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一种体现。(一)影响贫困县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要素是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这对于贫困县经济也是适用的.在此处.我们使用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来分析这些贫困县的经济增长情况。我们令生产函数的形式为:Y=A(I)LaK[SIX其中,Y表示该县的GDP,A(I)代表技术进步,L代表劳动力投入。K代表资本.斗表示随机干扰项。经过简单的取对数运算,我们容易得到:hY=logA(t)+cdogL+9logK+logIx相应的.我们可以用如下计量回归模型来估计系数n和B,探讨资本和劳动投人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将模型设定为:l-lgdpl杷109L+B109K+u(1)在上述计量模型中,州p表示各个重点贫困县的历年GDP的对数值,k吐代表劳动力投入。logK代表资本,u表示误差项。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因,我们选择了贵州省平坝、普定、紫云、关岭及湖北省远安、阳新、长阳、鹤峰、利川及重庆市黔江等10个区县的2001—2009年共9年的GDP等变量的数据.使用PooledoLs(混合。岱)方法来进行回归。在选取的各县中.黔江区的经济增长状况相对其他贫困・82・万方数据县而言更好。所以,我们将重庆黔江作为区域虚拟变量的基组.将湖北省和贵州省的各县与之进行对照。另外,为了比较同一省内的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经济增长差异,我们的数据还选取了贵州平坝、湖北远安为对照。考察近lO年来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经济增长差异情况。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我们借鉴Steve.Dorwiek(1992)的计量模型,Steve.Dor而ck使用GDP的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且,解释变量也使用相应的变动百分比。嗍芦’与Steve.Dorwiek不同的是.由于我们的样本中。各区县历年的GDP增长率变动不大,所以我们使用实际GDP的对数值来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且相应的解释变量也使用相应的对数值而非增长率来表示。将起始年份(2001年)的劳均产冉(每万人的GDP产出量)来表示初始的劳动力生产率,然后加入2001年以后每年的净资本累积存量。我们用各县每年的劳动力人数对数值作为劳动要紊投入的变量。回归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裹1重点贫困县GDP增长的影响因素变量变量名系敷调整后的梓准误t统计量p值被解释变量L皿gdpLnnO.alnv吼O.113l++O.052042.170.033uaborO.8172+・+n084379.690.000LninitialpO.5056’”n0322015.7O.000huibeidummyo.2937***0.o_74463.940.0()oguizhoudummy-0.3534}÷‘aO斡S4-3.55O.00I解poverty_dummy—o.4497***n04426一lO.160.000耱变timedurmnyl0.1093lO.084151.300.1粥量timedummy20.19097**O.092152.070.042timedunany30.30257+・‘n099643.040.003fimeduaeny4n4088***0.111743.660.000timedummv5052255’・‘0.133693,9l0.000fimedummy60.66395●●}n1534534.330.0()otimedummy70.78946***0.1773144.450.O∞R2-_0.9476注:+¨、¨、+分别表示在】%、5%、lO%的量著性水平下显著上述计量结果的被解释变量为历年GDP的对数值形式,被解释变量如第一列所示:Innetainvst表示每年的资本净累积增加颧:lnlakT表示各县每年劳动力人数的对数值;hfinifialp表示2001年的劳动力生产率(用每万人劳动的产出表示):huibeidummy及guizhoudummy分别表示该县是否位于湖北省和贵州省的虚拟变量(基组都为重庆市)。Pwerty_dunnny为贫困县虚拟变量,当该县为贫困县时设为1,否则为O:timedummy-fimedummy7分别为2003年到2009年的时间虚拟变量(基组为2002年)。从表1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资本和劳动都对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增长有着显著正向的作用。但劳动的产出弹性更大(劳动的产出弹性为&8172)。并且,相对于重庆黔江(区域虚拟变量的基组)而言,贵州各贫困县的经济增长相对要差(gIIizhoudummy系数为-0.3534)。而湖北的各贫困县整体情况要好一些(hubeidummy系数为0.2937)。另外,初始的劳动产出率对以后的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效应(1ninitialp系数为0.5056)。除2003年外,其余各年的时间虚拟变量相对于基年2002年而盲都显著为正。上述的回归结果。让我们对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与典型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一致的是.资本、劳动、初始的劳动力生产率都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劳动产出的弹性相对于资本和初始的劳动生产率而言更大。这与我们的直观很不一致,因为按照标准的经济理论模型.贫困地区应该是资金缺乏而劳动力富裕。所以劳动的产出弹性应该要小于资本的产出弹性才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出现这一结果的—个可能解释如下:由于我们调研各贫困县的经济结构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占比很高.工业经济并不发达的状况。在正规的工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并不多,这些不多的劳动力是计人了统计I=1径的。而创造了大部分农业产出的农村劳动者.其实是包含了很多年老但尚有劳动能力的人I:I在内的,这些非青壮年劳动者(年老的农民)往往是没有进入到正规统计口径的。这就造成了各个县的实际本地就业劳动力数目远远大于统计口径的劳动力数量。而对资本的统计就不同,此处我们使用的资本统计口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净增加值累加。由于在这些贫困县里。统计部门对全社会固定投资的统计会比较关注.所以统计遗漏得较少。这两个因素在统计口径上可能就产生了贫困县“劳动力短缺而资本富裕”统计假象,造成了上述我们得到的计量结果。这与我们在实际调研中的感受是十分一致的:各个部门对于工业部门投资的数据和关注程度很高.而对农村劳动力数据的统计主要是以青壮年人口为主的。而在农村家户实地调研走访中我们发现.农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很大一部分劳动力是年老但尚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而青壮年人则多数外出打工赚钱。并且.典型的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其中.贵州省各区县的总体增长相对要慢.而湖北省的各区县的经济总量增长状况相对要好一些。当然,增长情况的相对快慢.与本地区的历史因素及本地区所处地理环境的总体情况也是有关系的。因为贵州省受所处的地理环境与民族人口分布的制约.加之历史上经济一直比较落后.所以地区发展水平一直比较落后.这一回归结果也体现出来这一事实。另外。贫困县的经济增长要显著地落后于非贫困县。这也反映了贫困县总体而言经济增长要慢的现实。(二)贫困县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本节的数据来自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2009年底在贵州省开展的关于新时期农村减贫与机制研究的问卷调查,该调查涵盖6县(区),“个村,共收回4加份有效家户问卷。调查涉及家户基本特征.家户生产经营状况。家户基本诉求以及生活满意度,村基本情况等项目。我们利用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家户调查数据.计算出贵州安顺各个重点贫困县的历年农村基尼系数,如下表2和图l所示:万方数据裹2贵州安顺农村住户的基尼系救安颀各县(区)年傍西秀平坝紫云填宁鲁定关岭20040.24580.28220.30780.165lO.31390.31932005025480.2847O-3313O.19230.212l0.284020060.23720.23890.31980.17960.25500.219920070.23300.2555O.3030O.18110.39850.21732008O.21520.22050.33500.25850.32190.238620090.23870.250l0.3009o.29300.28480.2762敷据采潦:由<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宛中心农村零户调查(2004—2009))计算所得圈1贵州安胍五县一区农村住户的基尼系数从表2和图1可以容易看出.由家户数据计算得到的安顺各贫困区县的历年农村基尼系数相对而言比较低.基本都保持在0.35以下。这可能反映了两个事实: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这些贫困区县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很低的事实——当大家都处在。一穷二白”的收入水平情况下.收入差距不大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另一方面.这个结果也可能是抽样方法存在问题——在进行家户调查时,由于家户数据的调查问卷记录十分麻烦.需要被调查者细致填写家庭的日常收入开支情况.调查人员不太可能将这些问卷发放给那些所有家庭成员都完全不识字的家户.而这些家户的收人往往是极为低下的。这样。调查人员在收集数据时.就已经可能把会影响基尼系数大小的一部分样本排除在外了。当然。基尼系数到底存在多大的偏误。我们难以准确地估计出来.这取决于上面两方面事实的力量对比。在现有的调查形式情况下,我们难以解决上面可能存在的基尼系数的数据不理想的问题。但至少在相当的程度上,我们是可以认为上面的基尼系数结果还是相对合理的,毕竟。样本的选择问题不是主要的问题——因为贫困县农村的收入差距不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都很低。在此我们想要进一步探究的是.影响这些区县问的农村基尼系数因素有哪些呢?不同县的经济增长对各自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怎么样的影响呢?是通过增长效应扩大了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还是通过分配效应减少了收入差距呢?在此.我们使用了一个计量模型来进行对上面的问题进行估计。在我们的计量模型中。主要考虑了各县的GDP的总量增长因素。来衡量本地经济增长对当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影响。另外,由于贵州安顺地区多山少地,耕地极为匮乏.在工业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一个重要来・83・源是农业收入,而拥有耕地数量较多的地区,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也倾向于拥有较多豹收入。另外.外出务工也是家庭收入提高的—个重要因素,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家里有外出务工成员的家庭,一般的收入水平都比无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收入水平高。所以,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也是各县之间收入差距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将计量模型设定如下:Ginieoef=a+'lngclp+X’8+∑yri+u(3)其中,Gini_coef表示各年各地区的基尼系数。d为截距项,Ingdp表示各年各地区的GDP对数值,x’表示其他的控制变量如各区县的GDP、耕地面积、农村人口数目、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此处我们使用混合横截面的方法来估计上述方程.用yri表示年度虚拟变量(以2004年为基期);u表示误差项。我们使用贵州安顺的五县一区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收入分组数据得到各自历年的基尼系数,然后再控翻相关变量,得到表3的回归结果:寰3各区县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变量变量名系教标准误t统计量pa被解释变量Gini_coefhsdp-0.04506.002d柏一1.850.076Lnland0.12373O.098251,260.219解释变量Lnmra/pop。n11415+n05732—1.99n∞7lz,nvkoutpop0.09033**O.035902.520.018R-t:-0.4247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王著上述计量结果的被解释变量为各区县历年的基尼系数,解释变量如第一列所示:lngdp表示GDP的对效值;]nruralpop表示农村人I=l数量对数值:Inland表示各县的耕地面积对数值:inwkoutpop表示省外务工的总人数;并且,上述回归模型中加入了2005—2009年的年度虚拟变量(以2004年为基期)。从表3的回归结果我们很容易看出。外出务工是对农村基尼系数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这可以从lnwkoutpop一项的系数结果看出,外出务工倾向于扩大农村的基尼系数,这一点很容易理解:由于农业的收人不高且提高幅度有限,本地就业的收入水平也较低时.外出务工很容易赚到远高于本地工作所得的收人。所以.有外出务工成员的家庭.其收入水平可能很容易高于其他无外出务工成员的家庭.这会导致有外出务工的家庭和无外出务工的家庭收入差距拉大,从而继而使得基尼系数增大。各区县的GDP增长对农村基尼系数的影响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p值为7.6%),但效应为正向的,而农村人口的影响在10%的显著水平下也是正向显著的(P值为5.7%)。这就表明,GDP的增长是有利于(尽管是较小的)缩小农村居民问的收人差距的。农村人口越多的地区,基尼系数就趣小。这体现了农村的收人水平普调低下的现实。从上面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利于缩小农村居民的收人差距的。这就给了我们一点启示: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带来了人们之间收人差距扩大的现・84・万方数据实有一些不同的是.我们所考察的这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对本地区的收入分配改善是有利的。这反映了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所有居民存在一个福利改善的状况的现实。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是好的——这些地区在增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像全国的情况一样.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至少在农村地区的表现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当地的经济增长既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人水平,也可以改善该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所以,这给我们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了—个很好的思路:解决本的收入水平。并且,这种增长也有益于改善当地的收入分配另外.外出务工是倾向于扩大本地区农村居民的牧人差民.可以通过外出务工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家庭的收人水平。当然,上述这个回归结果可能是不理想的。主要是有如结论对于经济增长、收人分配与减贫的认识,现有研究很多地区农民收人水平低下、缩小当地收入差距的—个可行途径就是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增长.以当地的增长来提高当地居民状况。距的。这个结果虽然体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现实,但也并不是—个负面的现象,它体现了外部经济增长对本地区居民收入的一个正向的影响(正的外部性)——落后农村地区的居它体现的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外出务_丁使得收入差距扩大原因,是因为有一部分人通过外出务工,获得相对本地而言更高的收人而变得相对富裕了。这种富裕不是通过降低本地区的某些居民收人为代价的。并且,本地区的这种收人差距的扩大,对本地区居民可能还有一种正的外部性一“示范效应”:当外出务工可以提高相对收人的现象.被那些有外出务工能力但并没有出去打工的家庭所观察到时。这些家庭可能会选择外出务工来改善自己的收入状况。而且.在已经有别人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示范榜样的情况下,去哪些地区务工、选择何种职业等等的机会成本也会相应的降低。下两个原因:1.由于分组数据样本数量的.我们仅使用36个样本数量.可能存在变异不足的缺陷;2农村住户调查点的选择。本身就可能是有偏误的——那些收入极低的投有接受过教育的家庭,很可能就已经被排除在调查之外了。所以.表2得到的各县历年基尼系数可能被低估了。都是从探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动态变化对减贫的影响人手的,并且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这些研究都是建立所考察的地区已经有经济增长、且经济增长带来了更多收入以进行分配的基础之上,是从事后结果分析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的。而事实上与非贫困地区不同的是,贫困地区的经挤,往往是低增长甚至无增长停滞的状态,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务农及外出打工等极其有限的方式。这也是显著异于非贫困地区居民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关注.对这些贫困地区而言.到底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些地区的收人分配?因为只有弄清了这些影响因素之后.才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收人分配本身有更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讨论二者的动态变化对减贫的影响。才会更有意义。本文即是尝试从减贫的视角来探讨影响我国典型贫困县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各种因素的。另外.从县城经济的角度考察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起来有其独特的优势。这是因为:1.我国现有制度对贫困地区的界定主要是以“县”为单位的。同一个省内的各个县之间差异巨大,从一个省的角度来分析,难以发现同一个省之内县与县之问的差异;2尽管目前扶贫也有针对“贫困村”的。但南于一个贫困村不是相对的经济体,其居民住户的收入来源也极大地依赖于“村”这一行政单位之外的经济。所以,从县域经济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就比较合理。本文根据我们在重庆,湖北和贵州三省f市l进行实地调研所得到的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从县域经济的角度探讨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因素。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方面,资本、劳动、初始的劳动力生产率都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劳动产出相对于资本和初始的劳动生产率而言产出弹性更大.但这个看似不合理的结果.可能是由这些地区的统计数据的误差所导致的。并且,典型的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其中,贵州省各区县的总体增长相对要慢,而湖北省的各区县的经济总量增长状况相对要好一些。当然。增长情况的相对快慢.与本地区的历史因素及本地区所处区域的总体情况也是有关系的。另外.贫困县的经济增长要显著地落后于非贫困县。这也反映了贫用县总体而言经济增长要慢的现实。这就对我们的扶贫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本文里所显示的如贵州省的各个贫困区县这种一直发展落后且增长乏力的地区,需要给予格外的关注:对于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在扶持和资金分配方面自然是需要区另9对待的。但对于那些虽然同属于贫困县,但贫困程度长期更深的区县.需要在扶持和资金分配方面给予更大程度的重视。由于我们是从地域环境及发展水平比较相似的县域经济的层面来考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所以,与我们观察到的现实——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不同的是,我们的分析表明。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利于缩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的。这使得这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较一般意义的经济增长而言要更为显著。另外.我们的结果也显示.外出务工是倾向于扩大本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的。但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有积极作用的.它可以通过示范和激励的作用.带动贫困地区的收入低下群体通过外出务工等方式改善自己的收人状况。参考文献:【1】固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10年贫困监洲报万方数据告【M】.|b京:中圆统计出版社,2011.【2】苏海南.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进实现【N】.中固经济时报,2012年2月l目,(07).【3】谭崇台.论快速增长与“丰裕中贫困”们.经济学动态.2002。(11).14】林伯强.中国的经济增长、贫困减少与选释叨.经济研究,2003,(12).【5】张全红.张建华.中国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评估们.南方经济,2007,(5).【6】张芬,何艳.健康、教育与经济增长咖.经济评论,201l,(4).f7】邢码,樊胜根,罗小朋,张晓波.中国西郝地区农村内部不平等状况研究——基于贵州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们.经济学(季刊)。2008,弟8卷(1).【8】樊丽明,杨国涛,范子英.贫困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决定因素:基于西海固农户数据的分析叨.世界经济文汇,2010。(3).【9】李惠平。祁春节.金融危机、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我国柑橘主产区为例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lO]FelixNaschold.“MicroeconomicDeterminants0fIn-∞mInequMityinRuralPakistan”[33.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2009,VolA5,No.5.【11]Kakwani.N.andPemia’E.“WhatisPro-poorGrowth”叮AsianDevelopmentReview,2000,V01.16,No.1.【12】陈绍串.王燕.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贫困的减少——1990-1999年趋势的研究们.财经研究,2001,第27卷(9).h脚Against[]3]MartinRavallion,ShaohuaChen."China’BUneven)Poven'y”,WorldBankPolicyResearch,2004,WorkingPaper.1l4】万广华,张菌.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我国贫困的影响田.经济研究,2006,(2).【15】陈立中.收入增长和分配对我国农村减贫的影响——方法、特征与证据们.经济学(季刊),2009,第B卷(2).(161杜风莲,手l,tt芳.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减贫效应——基于1991-2004年面板数据的分析[f1.经济科学,2009,(3).【17】夏庆杰.宋丽娜.SimonAppleton.经济增长与农村反贫困田.经济学(季刊),2010.第9卷(3).【IS]Steve.Dorwick.TechnologicalCatchUpandDivergingIncomes:PatternsofEconomicGrowth1960-88[j】.1992,Eco-nomieJournal.责任编辑部之行・85・减贫视角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县域经济层面的实证分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叶初升, 唐晋荣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湖北社会科学

Hubei Social Sciences2012(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shkx201207020.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