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与马克思主义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这一客观事实,把人民幸福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将个人梦的实现与民族梦、国家梦的实现紧紧相连,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与党的根本宗旨的有机统一。
一、从形式上看,以通俗浅显的语言和简单易懂的组织结构,成功跨域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大众之间的鸿沟
理论与理论实践者之间并不是直接贯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大众之间亦是如此。一方面,作为理论形态存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确有大众化的内在需求,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表现形式一直不是大众的习惯性话语,而是具有严密理论逻辑的科学体系;另一方面,社会大众作为实践主体,需要理论指导和引领,但他们既不可能从自身的实践中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可能自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一步一步把内容阐述清楚,一步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超越迷茫与晦涩,以无与伦比的亲和力和可信性迅速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传播,以致“梦”被评为“2012中国年度汉字”。其次,在组织结构的安排上,针对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未来要求进行了安排,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具有人本特色。
在结构安排上,度诠释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价值取向看,是要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从生态文明角度看,是要实现自然环境大为改善的“美丽”。每一个中国人均能在这幅蓝图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找到与个人梦相契合的同频共振。这种安排为广大人民群众将个人梦与相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另外,从外形看,简短、精炼、通俗,便于阅读,易于掌握,符合大众阅读和接受知识的习惯;但同时又不失严密的逻辑,构成了完整、系统的有机整体。对于阅读技巧不高或时间有限的大众而言,的外形易于接受。
二、从影响上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成功范例,预示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阶段的到来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最新优秀成果。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就与中国国情、中国大众有着相互结合的内在要求;也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与时俱进地和中国国情、中国大众紧密结合,中国与建设才取得辉煌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与时俱进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首先要使理论大众化。在党的十七大上,我党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性任务。而的提出是对这一重任的出色完成,影响深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阶段。
自提出后,我党自上而下地努力改进文风进而改进党风,努力贴近群众进而改进作风,关注民众心理进而凝聚力量,着力排疑解难进而赢得民心,这些都受到了的直接影响,也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方式,使党和国家建设均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且其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以强大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拉近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空间,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一次成为现实;揭开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神秘面纱,走进了人民大众,为群众所掌握,真正成为指导实践、改造现实的锐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