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跨学科研究模式分析
许齐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10)009 【总页数】3页(P102-104)
【关键词】体育学; 跨学科研究; 学科创新 【作 者】许齐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 安徽 巢湖 238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807
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对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多个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与合作,对解决具有复杂性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实践效果。
当前,我国很多学科都向着整体化与综合化的道路发展,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已经为体育学科生产出新的分支学科,拓宽了体育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主体,已成为体育学科发展与壮大的新模式,值得高校与研究机构广泛关注与思考。 一、体育学的跨学科分析 1.体育学跨学科研究的意义
第一,促进新的研究领域产生。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缘交叉地带往往容易形成知识的盲区,所产生的问题需要相邻学科共同解决,这也是推动当代科学建设与发展的
重要前提[1]。
德国科学家贡泽尔认为,“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研究工具的日益精致,使得研究者要做出两种不同的选择,或是把一种方法应用于不同学科领域”[2]。体育跨学科研究能将多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相互融合与借鉴,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出新的研究领域或新的学科,拓展了研究主体的研究空间。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的基础相对薄弱,如果仅局限于单一体育学科之内对主体进行研究,则研究能力与研究范围都十分受限。
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与壮大,每个学科的研究内容都开始趋于精细化,研究的主体内容也趋于复杂,体育学也是如此,研究领域早已冲破学科边界的,积极与力学、生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跨领域合作研究,不仅能提升科研能力,拓展新的研究领域,还能促使新的分支学科不断产生[3]。例如,体育学与心理学交叉融合产生运动心理学,体育学与生理学交叉融合产生运动生理学,体育学与社会学交叉融合产生体育社会学等(如表1所示)。
表1 体育学主要分支学科体育分支学科名称 运动生理学 运动心理学 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人体运动机能结构与变化规律、人体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程度等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体育锻炼者、体育项目经营者等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学科理论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运动前后人体生理机能与负荷的监测与评定等倒U型假说、内驱力理论、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方向频率理论等体育社会现象分析、体育文化、体育与教育、体育与民族、体育与大众媒介传播等研究方法 电镜观察、肌肉活检等 精神分析、社会调查等 问卷法、访谈法等相关学科 细胞生物学、神经学等 教育心理学等 社会学、文化学等
第二,促进体育科研创新。目前,各个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形成巨大的学科创新能力,不断解决重大问题,大力推动科学与社会的发
展。体育学是研究人与运动之间关系的学科,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主体具有较强的复杂性[4]。研究主体侧重于运动过程中人的状态及运动对人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包括生理各项指标的检测与分析,没有生理学、化学、社会学、经济学与医学等学科的帮助是难以完成的。
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人,还包括多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因此,跨学科研究是体育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打破单一学科的,利用跨学科知识资源的共享打造新的研究平台,成为体育科研创新的巨大动力。 2.体育学跨学科研究的优势
体育学是以理论研究与实践为基础的知识结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一门系统化学科体系,包括教育学、经济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跨学科研究中,具有交叉性、系统性、性、综合性、开放性与前沿性的优势。 第一,交叉性。体育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所研究的问题在单一学科之内很难有效解决。因此,为有效、及时地解决体育学科内的问题,应将体育学科与其他不同的自然或社会学科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形成体育学科之内的分支学科[5]。例如,体育教育学就是体育学与教育学两个学科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分支学科,所以从体育学科的分支学科来看,体育学科具有极强的交叉性。 第二,系统性。跨学科研究并不是无目的、无组织、无结构地对研究主体进行研究,而是具有科学的、整体化的知识体系,并把两个相邻学科或多个相邻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体系整合成有机的知识系统,从而弥补传统学科之间的鸿沟,这样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由于体育学科的研究主体具有极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从单一的学科思维来研究体育问题,这会导致片面地看待已发生的问题和现象,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从而给体育学科的发展和研究造成很大的障碍与困难。
第三,性。体育学科的性主要体现在自身学科体系构建的,如果只是
单纯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手段,这并不能真正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更不是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只是其他学科思想在这一学科领域中的使用与推广。虽然,体育学科包含了多种交叉学科,与其他领域的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交叉与合作,但体育学科作为一门的学科,并不依赖于其他学科,而是要在融合与交叉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成为的学科体系。例如,体育学与教育学相互融合产生的体育教育学,该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体育教育中的现象及体育教育规律,在这两个学科的基础之上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包括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等现代学科相关理论,最终形成具有体育学科特点的创新学科体系,维持体育学科发展。
第四,综合性。综合性是体育学最大的特点,由于人所处的社会自身具有复杂性,加之运动体系的多样性,使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大到社会现象,小到微观的细胞[6]。因此,体育学科须广泛汲取生物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并融合信息技术、造影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研究不断深化与扩大。因此,体育学科表现出较高的综合性。
第五,开放性。随着各个学科的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学科的发展已经打破传统、封闭、单一的发展模式,与其他学科融合、交流,共享知识信息及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资源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体育学科也不断强化自身的开放性,不断与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换,共享科研成果,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培养与吸收优秀人才,改革与创新学科建设方式,不断增强本学科的开放性,为今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此促进该学科长久发展。
第六,前沿性。体育学的前沿性表现在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具有先进性与前瞻性,能预见性地提出未来的发展问题,提供相关策略,指导该学科的创新。在各类学科相互竞争、争夺资源的环境下,前沿性对一个学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及时了解与把握社会发展动态,集中本学科优势力量针对前沿性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并以
此推动学科发展,吸引大批学生学习与研究,从而壮大学科力量。体育学通过借鉴与学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优秀研究成果,将其转化成为促进体育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以此有效地指导该学科相关实践,提升研究成果的价值。 3.体育学跨学科研究要素
第一,人力要素。人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源是跨学科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直接关系到跨学科建设的成功与否。因此,须成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作为学科发展的保障,在科研队伍建设中不仅需要有数量充足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还需要保持合理、科学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此推动体育学的跨学科研究。
第二,物力要素。无论是体育学科的研究,还是其他学科的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研究顺利进行的保障,包括科研资金、图书资料、实验室建设等。如果缺乏这些基本物质条件,科学研究只能成为纸上谈兵、无从下手。其中,科研资金是最重要的物力投入,不管是图书资料、仪器购买与维护,还是实验室建设与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并且,大量资金的投入也是鼓励研究者获取研究成果的条件之一。相反,缺乏资金投入则会导致科研难以进行、降低科研项目的竞争力。据调查显示,我国科研经费只占研究与开发总费用的5.3%[7],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距甚远,导致我国国际科技竞争力难以提升,长期处于中等水平。
第三,要素。科研领域相关的制定与实施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政治引导及发展方向,为科研活动顺利、有效、公正地开展提供保障[8]。因此,正确、有效的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优化与调整各学科及学科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的资源配置,激发研究者的科研热情,提升体育学跨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四,环境要素。体育学科的环境要素包括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及组织文化,马克思认为“一切创造力量都要从它所引起的反应中汲取进行新的创造的力量”[9]。因此,须重视学术氛围的营造,不管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对问题的
思考,都应当引起公开讨论,从而获得良好的跨学科研究效果。
第五,创新要素。体育跨学科研究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知识系统,体育学科能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就是从复杂性中衍生出来的创新能力。随着科学的发展,各个学科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研究对象越来越精细化与专业化,这就需要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建设,使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10]。创新能力自身又具有特定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力、物力、组织、、环境、知识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因果链条,且都具有唯一性,彼此之间无法替代,必须保证每个环节的正常运转才能维持创新能力发挥正常的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能力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图 二、提升体育学跨学科研究水平的对策 1.增强体育学科科研投入
体育跨学科研究需要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科研投入为其顺利进行提供保证。但实际情况中,由于科研项目数量较少、项目资金较少、掌握的资源不够充分,从而导致研究者放弃申请项目。因此,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当争取社会层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加跨学科领域的项目数量,并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充足的保障。特别是对缺乏经验的青年研究者,应当积极鼓励与支持。同时,也应鼓励体育学科学者广泛参与进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之中,为其提供跨学科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2.建立健全的科研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成果,高校与科研机构应当制定与实施健全的科研管理体系,有效管理与协调体育学的跨学科研究相关各部门,避免重复研究或雷同研究。并对科研项目管理方式进行优化与调整。同时,构建科研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科研资源得到充分利用[11]。除此之外,还应对科研资金的流向进行严格监管,及时掌握资金去向,杜绝贪污与不正之风。
3.重视体育学科科研人才能力的培养
第一,针对科研与实践的要求健全体育科研团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学历结构,吸收与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重点加强跨学科思维及多种学科研究方式的培养,从而形成全面、系统的大体育观。
第二,吸纳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才参与体育学跨学科建设之中,积极推进人才引进机制,为其提供稳定的经济收入与生活保障,从而使他们专心于体育科研。 第三,在培养体育科研人才的过程中,应重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研究者在科研实践中成为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科研操作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4.创造良好的体育科研环境
高校与科研机构应当积极制定与实施科研,发挥科研管理的功能与作用,加大对体育学跨学科研究的扶持力度。对于一些非主流的项目也要给予一定的研究支持与研究空间。注重培养研究者对科学研究的热爱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为体育学跨学科研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5.充分应用体育科研成果
由于体育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因此,其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与经济、社会效益,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12]。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重视体育学科相关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运用,积极推广优秀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并制定奖评办法,提升体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学跨学科研究具有促进新的研究领域产生及促进体育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在跨学科建设过程中,体育学具有交叉性、系统性、性、综合性、开放性及前沿性等优势,对协调体育跨学科研究中的人力要素、物力要素、要素、环境要素及创新要素都起到重要作用。为促进体育学科发展与壮大,实现跨学科发展,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部门应当增强体育学科科研投入,重视体育学科科研人
才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体育科研环境。同时,充分应用与推广体育科研成果,以实现体育科研成果的价值,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明宇.组织知识共享视野下的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1. [2]贡泽尔.穆斯堡尔谱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51.
[3]全胜.基于学术交流理论的体育科技社团历史演变及当代趋势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4]雷静.我国体育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4.
[5]任晓旭.师范学院与体育学院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6. [6]王雷.论体育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科认同与我国体育学发展的3种可能——基于对6个国家50所高校的考察[J].体育科学,2018,38(6).
[7]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中国体育学300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9).
[8]郝丽.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导向分析——基于体育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统计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
[9]刘道玉.创造教育概论(第三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2.
[10]扶健华,胡永红.我国体育学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
[11]陶运三.体育学实验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的聚类分析与展望——以2005—2013年国内十五类体育期刊文献计量学统计为例[J].体育与科学,2015,36(3).
[12]彭代斌,王健.对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的分析与思考——兼谈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群的构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