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的一面,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新课程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人文性,改变了过去那种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将语文教学搞成支离破碎的语言分析的状况。课堂上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遨游于文学之海,学生由原先对语文课厌烦到现在爱上语文课了。这是教改中出现的令人欣喜的变化。但许多学生字音读错,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甚至有的语文课以牺牲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代价,来换取语文课堂的热热闹闹。单元测验和期中考试后反映出来: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很理想,这固然与考试内容与形式有一定关系,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就是注重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其工具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语文教师必须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感悟能力
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要“渊”,更要“博”,仅仅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做到博才众学,触类旁通。改变课程缺乏整合的现状,是当前语文教改的要务之一。因此,教师除了广泛涉猎,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在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程度上不断提高,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教师不仅要有信息知识的量增,更要有“悟得”。要养成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洞察。
只有具备了厚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才能担负起实施新课程的职责,才能将新理念实实在在地物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并贯穿于教学始终。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适时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它们本身就是作者富有激情的思考,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勾践的“卧薪尝胆”、孟子的“舍生取义”、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及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屈原的忠君爱国、庄子的特立独行、李白的蔑视权贵、陶渊明的平和冲淡、鲁迅的深刻犀利……不一而足,都可以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滋养。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文为本,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质疑文本,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人之为人的一切:爱与恨、笑与泪、幸福与苦难、短暂与永恒。如七年级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有难度。所以,教学中我注意抓住“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句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对照百草园色彩斑斓的自然风物,生动有趣的农家活动,神秘引人的传说后,畅谈自己童年生活。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内容的对比、情感的体验,使学生自己领悟到了课文中心。学生得出结论,文中写的百草园的景物、生活其实是再普通不过的农家生活,但作者却说是“乐园”,那是对下文“三味书屋”枯燥的私塾学习生活而言的,从侧面更加突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摧残。通过教学中几个环节:抓住学生兴趣点——童年生活,分析学生疑惑点——对“乐园”的理解,重视学生体验对照——谈自己的生活,把握中心。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兴趣入手,注意唤醒学生生活体验,在情感体验中,使学生对课文中有了深刻、自我的理解。
三、用辩证法指导新课标教材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把阅读、口语交际、作文的工具性的“知识点”和“能力模块”找出来,引导学生明明白白地学,扎扎实实地练,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陶冶。比如,可以从课文中引出的问题和课后的思考练习中确定有关阅读词句的知识点和理解词句、感悟内容、体会情感的能力训练模块,从口语交际教材中确定口语交际的要求与方法,从习作教材中确定习作的要求与方法。在注重工具性的同时,要以文本为纽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并开展深入探讨,借助文本传递的情感,唤醒学生内心体验,披文入情,使文本出的传达情感与学生独特情感体验融合起来,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以此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总之,我们应当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只有在教学中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让语文与生命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