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管窥
作者:李高鹏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5年第5期
李高鹏
(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质测量部,山西太原030024)
摘 要: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如何有效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降低各种不必要损失,减少生产中投入,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当前煤矿面临的重大问题。应该从健全资源管理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资料收集整理、推动现场监督管理等方面,尤其要从技术管理方面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关键词:煤炭资源;回收率;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3-0185-02
收稿日期:2015-04-10
作者简介:李高鹏(1976-),男,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质测量部,从事煤矿地测技术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一次性基础能源,它依然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在积极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如何落实国家节约传统能源的能源,有效开采地下赋存的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降低各种不必要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投入,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对煤炭从业人员的挑战,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回收率的技术管理规定,只针对所采煤层厚度的资源回采率有具体要求,如特殊和稀缺煤类的采区回采率中薄煤层回收率不低于88%,中厚煤层不低于83%,厚煤层不低于78%;非特殊和稀缺煤类的采区回采率中薄煤层回收率不低于85%,中厚煤层不低于80%,厚煤层不低于75%,而对矿井整体回收率却没有明确要求。煤炭资源回收率低,是我国煤炭工业长期以来未能有效解决的重大问题。煤炭资源回收率低受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是一些煤炭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管理落脚点放在安全和产量上面,挑肥拣瘦、采易弃难、取近舍远开采造成的恶果。表面上看,煤炭资源回收率低是煤矿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因,其实,它在深层次暴露了煤炭资源回采监管上存在着重大的漏洞。因此,制定类似《煤炭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监督并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是我们眼下应该采取的办法。
矿山丢失浪费煤炭资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矿山领导对资源管理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现场缺少监管,且未制定监督考核奖罚办法,存在随意丢失浮煤等现象;2、采掘工程布置方案选定不合理,如中厚煤层未采取分层开采或一次性采全高,导致顶底煤损失偏大;3、矿山设计回采工作面时,不能有效考虑周边情况,造成丢失边角块段较多,浪费煤炭资源量较大;4、矿井支架选型不合理,开采中存在丢顶底煤现象;5、日常应该填绘的各种损失量图标注不全面、不规范,损失没有进行统计或少算了损失量,造成管理人员无法从图纸上收集到相关信息。
针对矿山丢失浪费煤炭资源的现象,要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进一步健全日常管理机构,完善规章制度,落实部门和岗位责任,严格执行考核奖罚制度。
首先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增强企业职工回收煤炭资源意识,让大家真正认识到,珍惜煤炭资源不仅关系到个人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是关系到矿井寿命和个人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从而自觉做好资源回收管理工作。其次,要严格落实资源回收管理责任,各项奖罚措施必须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还应加强井下采掘现场监督管理。在考核采煤区产量与煤质时,要认真对照实际煤厚和回采距离,准确测定煤炭资源实际损失量。对顶底煤及浮煤回收情况要现场验收,利用经济杠杆,加倍奖罚,充分调动职工回收资源的积极性。
第二、要进一步夯实煤炭资源基础管理工作,储量管理基础资料要配备齐全,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管理。
储量监管人员要经常深入井下,现场监督检查,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绘制储量图纸、填写储量台帐时,必须严格执行审核、检查制度,力求数据准确、来源可靠,储量计算有依据,采出量、损失量统计数据真实、及时、准确、清楚,图、文、表相互对应。一旦发现丢失煤量或预计将丢失煤量行为时要及时核实、填写丢煤通知单和预测丢煤通知单,并书面向矿相关领导及时汇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若发生大型损失煤量现象,则可越级向上级储量主管部门进行举报。
第三、要从开采技术入手,合理设计矿井采掘工程布置方案,全面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从技术方面入手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首先应从煤炭资源回收率的计算做起。煤炭资源回收率=回采煤量/动用储量×100%,回采煤量就是我们所能采出的实际煤量。动用储量时所能采出的回采煤量占用的那一块储量煤,即动用储量=回采煤量+损失煤量。而损失煤量=面积损失+厚度损失+落煤损失+边角损失+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等。回采煤量主要由煤层条件和采掘设备决定,而决定回收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损失煤量的多少。因而,我们应该从技术方面入手,尽可能地减少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
1、要加强矿井地质条件研究,综合分析各类地质报告和补充勘探地质报告,摸清煤层赋存情况,合理留设保护煤柱,准确划分采区内的各种块段,在布置工作面时尽量避开断层带、煤层变薄带,实现地质信息超前预测,把地质、设计、安全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损失。
2、在编制采区设计方案时,要组织设计、生产、地质、储量管理等技术人员进行讨论会审,确定开采程序,做到合理开采。对于煤层赋存发生变化,出现大中型地质构造和煤层变薄等情况,影响正常开采时,地质及储量管理人员要与设计人员一起仔细分析研究煤层赋存变化情况,通过改进采煤方法,减少面积损失,并实现边角残煤的安全有效回收,尽可能地减少丢煤资源量。
3、在布置回采工作面时,要合理加大采区阶段的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从而减少采区阶段煤柱和布置采区煤柱。要根据煤层赋存情况选择合理采煤方法,尽量一次采全高或分层开采,以减少厚度损失。
4、要开展建(构)筑物、水体和铁路等“三下”采煤技术研究,在确保安全、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有效压覆的煤炭资源。通过认真钻研、学习“三下”开采先进技术,特别是近水体煤层开采、建(构)筑物下矸石充填开采等技术,安全有效回收煤炭资源。同时要开展对赋存相对稳定的薄煤层开采技术的研究,提高薄煤层开采的机械化程度和单产水平,实现薄煤层安全经济开采。
探索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的技术和方法是目前整个煤炭企业面临的新的挑战,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煤炭资源的回收管理的效率,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而且关系我国矿业健康发展,国家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战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与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其意义非同小可。
参考文献:
[1] 《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年7月版.
[2] 《煤炭工业技术》,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年9月版.
(责任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