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力的探索和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力的探索和研究

来源:99网
智慧课堂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力的探索和研究方艺德江县煎茶镇第三小学贵州德江565200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摘要】让小学科学教学充满活力我们都知道,眼于学生的发展,以“生本课堂”为核心。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理念指导下,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具、挂图、卡片等多种手段,游戏、故事、实验操作、媒体渲染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极大地丰富了科学课堂。新课程背景;课堂教学【关键词】小学科学;一、大胆质疑,激发探究热情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1]好习惯。例如:在教学教科学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物质的变化第五课“铁钉生锈了”时,我饶有兴趣地给学生例举了生活中的铁锈,再拿出样品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2]?”铁生锈与什么有关?在生活中怎样减缓铁生锈的速度?……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他们纷纷动手观察、试验。最后通过动手实验发现铁钉在水或空气中容易生锈,而在油中却不生锈。给铁加保护层(涂油漆或做成搪瓷)会减缓铁生锈的速度。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想尽办法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唤起他们探究学习的意识,从而变“接受学习”为“探索性学习”,进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二、积极参与,注重探究过程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是简单地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2]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例如:教学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声音”第二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让每个同学先倾听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并描述自己听到的各种声音。进而思考:这些声音听起来为什么不同?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个橡皮筋、钢尺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3]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三、重视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发展的历程证明,许多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众多科学家们的合作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取得的,而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组合作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家都知道,每一位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走进教室的,他们的生活经历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就不同,这些“经验”和“差距”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必须乐于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小组学习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例如:在研究五年级第八课《植物长大了》一课时,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里实地观察各种植物生长的变化,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并做好记录。然后在班内进行比较、交流,找出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变化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得不发挥集体的智慧,团结协作,才能胜过其他小组。同时也分享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倾听了他人的发现,交流了自己的观点,收获了大家的果实。长此以往,何愁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与人合作的意识又得不到加强呢!四、课外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例如:在教学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磁铁”时,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五、创新拓展,探究科学规律要充分让学生认识到:身边处处皆学问。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在教学科教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做一做实验,观察生活现象,进一步了解声音的有关知识,由于刚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没过几天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在玩耍时发现:用棒子敲打盆子,盆子就发出声音,而棒子停止敲打后,盆子仍然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面对学生的疑问,让全班同学每人拿来一个盆子和小棒,亲自做实验:结果发现那位同学说得很正确,为什么小棒停止了敲打,而声音仍然在延续呢?我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最后终于弄明白了:原来声音的产生不是敲打而是震动。并且震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振动的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越慢,声音就越低。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得以加强。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让科学课堂也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参考文献:[1]徐松林.论创新[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1(4):1-4.[2]张华.让小学科学教学充满活力[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3).[3].新课标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改革探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0(7):56-56.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