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论语》看孔子的孝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亲思想

来源:99网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 ** 摘要 :“ 孝 ”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早在孔子之前 ,华夏民族对 “ 孝 ” 的阐释已经 **为大观 ,本文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 ,结合前人观点和其他儒学著作 ,阐发孔子的孝道 **,并探究《论语》中的“ 孝 ” 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孝 ;论语 ;孔子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实 ,孝的 **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 ,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 “ 孝 ” 字从老从子 ,象征老人扶子之行 ,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 孝之本宜 ,恐非限于父母 ,诸父诸祖亦应善事。” (《金文诂林 》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 ,“ 孝 ” 的意义是很广的 ,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 1]。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 ,“ 孝 ” 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 ,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 ,甚至在今天 ,对生者的 “ 孝 ” 更为受到重视。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 **,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 ,那就是 “ 孝 ”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 ,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 ,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 ,在孔子那里 ,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 ,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 动的时期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 ,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 ,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 **也受到了严重 #,子弑父、臣

1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 ,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 ,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 ,孔子认为 “ 孝 ” 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 :“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也。” 这句话是说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 人之行莫大于孝 ,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 **,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 **的延展 ,孔子自己也说 ,“ 弟子 ,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凡爱众 ,而亲仁。行有馀力 ,则以学文。” 在另一本儒家经典《孝经》中还有一句话说 :“ 孝乃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儒家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仁 ” 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必要准则 ,而孝作为仁的内核 ,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有子认为 “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犯上和作乱即为不忠 ,孝悌者鲜犯上而无作乱 ,是忠君爱国 **的拥护者。我们现在常说 “ 孝顺 ” 一词 ,似乎孝敬就代表着顺从长辈或者权威的意志 ,那孝是不是就是愚忠和逆来顺受 ?很多人因此产生误解 ,批判《孝敬》的愚昧和保守。其实 ,仅就这一点 ,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有一次 ,曾子问孔子 ,“ 孝 ” 是不是就等于 “ 从父之令 ”, 缺乏自己的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 ? 孔子的回答是 :“ 故当不义 ,则子不可不争于父 ,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 ” 在 “ 孝 ” 之外 ,孔子还用了另一个道德的准则 “ 义 ” 来规范它的实行。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

2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不已 ,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可以看出 ,“ 义 ” 作为一个概念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伦理关 系的 ,《荀子 #8226;子道篇》记载了同样的一段话。鲁哀公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子贡认为 “ 子从父命 ” 就是孝。孔子说子贡是 “ 小人 ” 。孔子指出 “ 子从父 ” 不能说子 “ 孝 ”, 臣从君 ,也不能说是臣 “ 贞 ” 。孔子说 :“ 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 ,之谓贞也。” 总而言之 ,“ 孝 ” 是子对为什么要从 “ 父之令 ” 的审慎的把握。把握的标尺就是 “ 义 ” 。“ 孝 ” 由此就成为小辈或者臣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 ,根据一定的认识论方法处理与君和父的关系的一种品性。在这种解释思路下 ,“ 孝 ” 不是无原则的服从 ,“ 孝 ” 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 ,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 准则的服从。“ 孝 ” 不是对长辈和上级的单向的义务。

其次 ,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 ,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关于这一点 ,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 ,对于不同弟子的提问 ,他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但是其中的要义都是一致的。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子游问孝 ,子曰 :“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 子夏问孝 ,子曰 :“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 孔子认为 ,就是家里豢养的动物 ,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 ,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孝与不 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 ,要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 ,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 ,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 ,

3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父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的 ,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看到这两句 ,心中感慨颇多 ,孔子的教导对现代人来说指导意义更大。在古代 ,交通不便 ,疆域窄小 ,出趟远门并非易事 ,正所谓 “ 父母在 ,不远游 ” 。但是今天 ,除了农村那些出不来的人 ,还有多少人愿意固守家园 ,守护自己的父母 ?的确很多时候 ,我们可能身不由己 ,繁忙的工作 ,又有谁考虑到父母的感受 ?每当我们推说加班加点而没空探望 他们的时候 ,我们是否记得孔子的教诲 ?那首《常回家看看》在大江南北的走红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一点 ,我很佩服孔子 ,他洞察到了人内心的想法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在父母眼里 ,子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所以孟武伯问孝 ,子曰 :“ 父母惟其疾之忧。” 是的 ,既然是孝子 ,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的态度就不会受到父母的微词 ,唯有疾病 ,是天灾 ,很难由人力控制 ,是父母和孝子都没有办法的。这种疾病 ,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为 “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可损毁。” 所以自然的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为力和担忧的事件。另外 ,孔子 还说 :“ 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 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看法 ,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 ,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 ,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 ,如果是公认的孝子 ,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时 ,就连父母家人也变成了 “ 孝 ” 的监督者 ,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参考的。由此可见 ,孝在当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4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