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溶化,草木méng( )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méng (______)发 piān(______)然
(2)请找出这段文字中的两个错别字,修改在下面。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次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萌 翩 (2)溶改为融 消改为销 (3)依次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字音字形。(1)需要注意“翩”的书写。(2)中注意从字义上区分错别字,例如“融化”意思是(冰、雪等)变成水,“销声匿
迹”中的“销”通“消”,意思是消失。(3)“次第”的意思是挨个,依次。
名句名篇默写 填空。
(1)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诗经·周南》)
(4)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蒹葭《诗经·秦风》)
(5)________________ ,亲山亲水有亲人。(贺敬之《回延安》) (6)________________,悄怆幽邃。 (柳宗元《小石潭记》) (7)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8)贫贱之知不可忘,_______________ 。(《后汉书·宋弘传》) (9)为山九仞,_______________。(尚书·旅獒)
【答案】(1)徒有羡鱼情 (2)天涯若比邻 (3)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4)白露未晞 (5)树梢树枝树根根 (6)凄神寒骨 (7)无边落木萧萧下 (8)糟糠之妻不下堂 (9)功亏一篑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需要注意“涯”、“寤寐”、“晞”、“萧萧”、“糟
糠”、“篑”的书写。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刘老师有趣的语文课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踊跃地发言。
B. 2018年元旦假期期间,除1月1日照例闭馆外,杭州图书馆及各分馆均照常开放。
C. 他还是个孩子,还不懂人情世故,只是如果可以,我宁愿他永远如现在这般天真。
D. 面对无数个豆腐渣工程,面对受害者亲人叹为观止的痛苦,我们无法再保持沉默。 【答案】D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词语,必须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D项的成语使用有误,“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与此处的语境不符。
选择题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沪昆高铁开通后,从昆明到上海的时间大约需要12小时,比原来减少了三倍。
B. 6月5日,中国选手马龙在2017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决赛中,以4︰3的比分打败了对手樊振东,再次蝉联冠军。
C.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曲靖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D.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 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搭配不当,“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将“三倍”改为“三分之一”;B.语意重复,“再次”和“蝉联”语意重复,删去“再次”;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让”;D.表述正确。 选择题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过分草率的决定,可能会给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产生悔不当初的愧疚。
②所以选择既要把握好时机,又要仔细慎重。
③人生在世有很多的时候需要选择,但是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何去何从常常会让我们犹豫不决。
④除此之外,就是在决策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依赖别人的意见,他人并不知道你真实的处境,无法设身处地从你的角度出发来选择。 ⑤过分地彷徨,可能会坐失良机,让机会从面前溜走,造成“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叹。
A. ③①⑤②④ B. ③⑤①②④ C. ①⑤③②④ D. ③⑤①④② 【答案】B 【解析】
考查语句的连贯。③句提出“选择”话题,是起领句,⑤句“过分的彷徨”承接③句“犹豫不决”而说,①句从“过份彷徨”的相对面“过分草率”来说理,②句是对③⑤①的总结,④句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说理。故选B。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1)傅雷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书汇编成书,就是 《______》 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是__、__
(2)《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闻名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的哲学的启蒙书籍,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其中提到了著名的哲学家有_____ 、______。
【答案】(1)傅雷家书 傅聪 傅敏 (2)柏拉图 苏格拉底等人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名著的知识积累。
(1)《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据此作答即可。 (2)《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书里提到的著名的哲学家有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笛卡儿等。据此作答。
综合性学习
我校开展“走近最美古诗文”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设计活动)我班负责“走近最美古诗文”的活动设计工作 活动一: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材料)写出对下面三则材料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在中国,诗歌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若干次诗词盛行的时候,如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末等。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如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集、古、唐诗、宋词、元曲等。
材料二: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自己常用的或者心爱之物上题诗或者对联,郑板桥爱竹石,不仅画中有竹石,而且还留了一首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材料三:网络的兴起给中国诗歌带来运气和机遇,使中国诗歌出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网络诗歌的兴起,一是改变了诗歌的载体,由在纸面上书写,转到在网络上临屏创作,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二是使诗歌恢复了平民色彩,催生了数以万计的诗人;三是网络诗歌改变了诗歌的特质,使诗歌形式与表现手段更加多样化,将逐渐满足群众的多样化欣赏需求。但是,把握网络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引导网络诗歌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发展,是当前网络诗歌界需要认真对待的大问题。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举行“最美诗词”征文比赛 举行“最美诗词”主题讲座 召开“最美诗词”班会等 (2)具有悠久历史,善于借物抒情的诗歌,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活动的设计。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结合主题,然后设计具体可行的活动形式,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设计的活动形式有: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手抄报比赛、黑板报、专家讲座等。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再具体设计。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走近最美古诗文”,示例:“我与诗词”征文比赛,古诗知识竞赛,“最美诗歌”手抄报比赛等。据此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建立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然后逐则概括,最后整合。读材料一“诗歌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可以得出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材料二中通过列举郑板桥的例子说明文人墨客善于借物抒情的诗歌;材料三中写到“网络的兴起给中国诗歌带来运气和机遇,使中国诗歌出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甲)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狢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好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曰,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祺,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①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 麻臬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③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
惟④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⑤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⑥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①容:允许。②臬(xǐ):麻的总称。③携:携带。 ④薪:柴。⑤惟:只。⑥或:如果。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新鲜美好) 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C. 所享者惟薪米鱼肉(只有) D. 迫暮,与老人同出(紧迫)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3】(甲)文中为什么桃花源里的人不愿意让外面的人知道他们的情况?
【4】(乙)文中洞中人的生活与(甲)文中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案】 【1】D
【2】(1)桃花源里的人告诉(渔人)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2)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 那里取得食物》 【3】因为怕外面的人们扰乱了他们宁静的生活环境。
【4】生活宁静、快乐,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民风淳朴。 【解析】 乙文译文: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1】D.应译为“将近”。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足”是“值得”, “惟”是“只”的意思。
【3】桃源人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而外面人依然生活在战乱之中,所以桃源人叮嘱渔人
不要对外面人说起,他们怕外面的人们扰乱了他们宁静的生活环境。 【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从人们的生活劳作和精神状态等角度来分析,两文都描绘了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其中男女老少都生活得安逸自足。甲文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乙文中是一幅悠闲和乐的图景,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两文都通过描写来述说自己的见闻,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现代文阅读
阅读《FAST:望远镜家族的掌门人》,完成后面小题 FAST:望远镜家族的掌门人 何颖
①如果乘直升机从贵州省平塘县上空飞过,你很有可能会看到一个银白色的“巨锅”架在整个山谷之间,而四周的高山则像支撑“巨锅”的架子。看到这种类似“锅”状物的物体,我们第一反应肯定会觉得它是个信号接收装置。但当我告诉你,它其实是个望远镜,你会不会大吃一惊?
②这个有30个足球场大小的“观天巨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口径达500米。400年前,人类第一架
天文望远镜的口径仅有4.2厘米,FAST的口径是它的12000倍。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的灵敏度提高了近10倍;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了约2.25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望远镜家族的掌门人。
③与我们对光学望远镜固有的印象不同,FAST是射电望远镜,它既没有高高竖起的望远镜镜筒,也没有物镜、目镜。FAST由天线和接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天线对射电望远镜来说,就好比是它的眼睛,它的作用相当于光学望远镜中的物镜。它要把微弱的宇宙无线电信号收集起来,再通过一根特制的管子(波导)把收集到的信号传送到接收机中去放大,然后从噪音中分离出有用的信号,并传给后端的计算机记录下来。记录的结果为许多弯曲的曲线,天文学家通过分析这些曲线,就能得到天体送来的各种宇宙信息。
④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到底有多厉害呢? ⑤首先,FAST口径大,看得远。射电望远镜最重要的指标参数就是灵敏度。灵敏度越高,望远镜探测微弱无线电的能力就越强。而要想提高灵敏度,就需要扩大射电望远镜的口径。FAST的口径已达到了世界之最——500米。理论上,FAST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于宇宙的边缘。
⑥其次,FAST拥有灵活自如的“巨眼”。根据FAST的工作原理,当它观测天体时,会随着天体的方位而变化,在其500米的球冠状主动反
射面上实时形成一个300米直径的瞬时抛物面,并通过这个300米的抛物面来汇聚电磁波。形象地说,如果把FAST比作一只巨大的眼睛,那么这只“巨眼”的眼球直径就有500米,而负责接收光线的眼珠直径就有300米。FAST就是靠这个巨大灵活的眼珠来汇聚电磁波、观测深空。
⑦第三,毫米精度。FAST的设计目标,是把覆盖30个足球场的信号,聚集在药片大小的空间里,否则,就无法监听到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500米的结构,处处都是头发丝般毫米级的精度要求。用来编织索网的7000多根手臂般粗的钢缆,每一根的加工精度都被控制在1毫米以内;最终500米口径的天线精度是3毫米,每一块小面板的制造精度是1.5毫米。
⑧最后,FAST能够冲出银河系,寻找新星,特别是快速旋转、密度极高的脉冲星。FAST还可能观察到早期宇宙的蛛丝马迹——中性氢云团的运动,掌握星系之间互动的细节,揭秘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类似的道理,FAST还能监听到一些太空有机分子发出的独特电磁波,搜索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和外星生命。
⑨FAST射电望远镜的建成使用,可以将我国空间测控能力由月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边缘,这将为我国火星探测等深空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说明FAST的本领的?FAST有哪些本领? 【2】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析第②段中加点字“约”的表达效果。
【4】文章围绕FAST射电望远镜主要介绍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采用“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知识性强,让读者对FAST射电望远镜这一高端科技有了更多的了解。 B. 第①小节结尾处用问句的形式了人们对“巨锅”的认识,同时也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C. 射电望远镜的重要指标参数就是灵敏度,在实际操作中,FAST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等于宇宙的边缘。 D. FAST射电望远镜的建成使用,为我国火星探测等深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答案】
【1】①逻辑顺序。②口径大看得远;拥有灵活自如的“巨眼”;毫米精度;能够冲出银河系,寻找新星;观察到早期宇宙的蛛丝马迹;能监听到一些太空有机分子发出的独特电磁波,搜索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和外星生命;为我国火星探测等深空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天线对射电望远镜的重要作用。 【3】“约”表明FAST综合性能提高2.25倍是一个概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①FAST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原理,②FAST射电望远镜的先进性。 【5】B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通常用到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通常用于介绍某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空间顺序(用于某个建筑物等)、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事理的内在关系)。本文介绍了单口径球面望远镜的大小,原理和特点,用的是逻辑顺序。文中在⑤⑥⑦⑻⑨五个自然段中分别介绍了FAST的本领:“FAST口径大,看得远”,“FAST拥有灵活自如的 ‘巨眼’”,“毫米精度”,“FAST能够冲出银河系,寻找新星,特别是快速旋转、密度极高的脉冲星”,“为我国火星探测等深空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等。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具体准确,生动形象)+说明的内容(被说明事物的特点)“天线对射电望远镜来说,就好比是它的眼睛,它的作用相当于光学望远镜中的物镜”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天线比作眼睛,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天线对望远镜的重要作用。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解词+说明的内容+该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约”表示估计,说明FAST综合性能提高2.25倍是一个概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据此理解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概括能力。文中③段介绍了FAST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原理,④-⑨段逐条介绍了FAST射电望远镜的本领。据此作答。
【5】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A项中此文的说明结构是总分结构,而不是分总。C项中“FAST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是理论上,而不是实际操作中。D项FAST射电望远镜的建成使用,是“将为我国火星探测等深空研究奠定重要基础”,而不是“奠定了基础”。故选B。
现代文阅读
阅读《锣鼓声处是故乡》,完成后面小题 锣鼓声处是故乡 陈志光
①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到阵阵熟悉的锣鼓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
②家乡的锣鼓原始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傳的千锤百炼,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落的村巷里,飘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蕤苍翠的树林间,也常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
③在家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队,他们游走在村巷屋弄之间,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锣鼓队规模不大,只有七人,由四位锣鼓手和三位唢呐手组成;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即大锣、小锣、大鼓和镲鈀。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时而如蜻蜓
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气回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越嘹亮的唢呐声,把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得人心潮跌宕,难以自制。尤其在喜结连理、金榜题名等大喜之日,还伴有梆子、二胡朝演奏和戏曲演唱,锣鼓艺术和戏曲艺术无缝对接,浑然一体,使得春庆气氛更加热烈,文化的韵味更加浓厚。
④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龙灯游到哪,锣鼓响到哪,节奏欢快,铿锵有力,使中国龙更加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特别是在舞龙比赛的时候,锣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舞士气的进军号角。只要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全身的细胞能量就会被激活,他们踏着鼓点,奋勇争先,激情的锣鼓击打得他们斗志昂物、汗水四溅。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四周锣鼓钙声、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雷动,热闹无比。
⑤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声,我要么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
【1】文中拿家乡的锣鼓与安塞腰鼓、山东大鼓作对比,作用是什么? 【2】家乡的锣鼓的用武之地主要有哪些?
【3】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段提及“锣鼓声处,定是故乡”,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了家乡的锣鼓。
B. “也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一句中“漂泊异乡的游子”也包括作者自己。
C. 家乡的锣鼓队规模只有七人,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体现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失望。
D. “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元宵节的龙灯会,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
【1】突出家乡锣鼓的特色:别具一格,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 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 相融的风景。
【2】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
表演。
【3】排比。用排比一一列出家乡锣鼓丰富多样的韵律,突出表现 了家乡锣鼓格调清新、韵律变化多样的特点。
【4】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喜爱之情和对家乡浓浓的热爱。 【5】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要求找出对比的中心内容。拿家乡的锣鼓与安塞腰鼓、山东大鼓作比较,目的是突出家乡锣鼓的特色。特色可提取第②段“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相融的风景”一句作答。
【2】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可提取第⑤段的段首句“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 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作答。
【3】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明显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排比一一列出家乡锣鼓丰富多样的韵律,突出表现了家乡锣鼓格调清新、韵律变化多样的特点。总之,排比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语言气势,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4】本题考查对本文表达的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通篇阅读后作答。可重点分析文末“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
到这熟悉的锣鼓声,要么会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会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一句。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喜爱之情和对家乡浓浓的热爱。
【5】C项有误,文中没有对家乡锣鼓失望的意思,家乡锣鼓虽然规模小,器材少,但是成员配合默契,演奏的效果是很好的。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不期而遇。人群里,我们有与亲人朋友的偶然相遇;书店里,我们有与渴慕已久的书籍相遇;影视作品中,我们有与伟人英雄的相遇;旅游中,我们有与美丽风景的相遇…… 请以“最美丽的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答案】范文: 最美丽的相遇 我遇见一棵树。
那是一株槐树。树皮粗犷,纹路深凿,树身暴筋虬结。秋阳照在那一片粗糙的木纹上,竟像炒栗子似的,爆出一片干燥郁烈的芬芳。 在青青的石砖上只站立着这一棵树。但旁边不知哪里来的几股细细的
钢丝却硬生生地扎进树身中,戳进心脏的最隐秘之处,呈现一种血的颜色。
皮肤上的汗毛不由地张开,风细细微微地从远处吹来,我闭上眼努力地去触摸风的脉搏。无数的绿色在风里晃荡,翻折,刷刷作响。翅膀的振动,蚯蚓的腹部爬过草叶的窣窣声在一瞬间都被风扯远。我满耳只听见的并不是那种鼓噪的蝉声,而是那绿叶说与云听的呢喃声一一尽管遭遇不幸,却依然坚强地站立在大地上,以风雨为伴,从容而美丽地生存着。那饱满而丰实的生命仿佛一条河流,细细地流淌到更远的地方。 我遇见一个人。
阳光在迷蒙的展雾中展开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他抱着一捧花,站在路旁。细小的白色花朵藏在绿叶里,他的目光深沉,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柔和,像江南一池微凉的春水。叶脉上犹然含着朝露腻着月光,陈旧而又细腻的香味渗进每一缕叶纹中。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鞋,不吆喝,不抱怨,只是微微笑着。我顺着他温和的目光望去,那是一双黑布白底的鞋,看得出来是依照着脚的形状一层一层迭起来,一针一针缝进去的。穿着这样的鞋,想必心也是暖呵呵的。他终是拾起了头。我看见他的眼晴很亮,那样亮,在浅浅的晨光中,流动着异样光彩。
美,是那花,是那人。我不由走近他。花声更加清晰了。“这花真好,怎么卖的?”“八毛钱一把。”我将硬币放到他掌心处,他将花递给我,与其说是递,不如说是抱。满满的一大捧,就在我的臂弯里绽放着。
马路的鸣笛声在花香中愈来愈远,终于,我只能听见花瓣舒展的声音。我将花抱紧,再看向他,生怕他后悔似的。他笑笑,也紧了紧怀中的花。他的目光遂又落回他的布鞋上。所有的过往都被温柔搁置在那双眼里。
我听见呢喃声,来自于我先前所遇见的一棵树。“要坚韧而又温柔地活着。”花香在此刻突然袭入鼻间。我猛一抬头,看见了他。他的身影渐渐与那棵树重合,不再分离,如人一样的树,如树一样的人,是否他们的脚底都有一个根,然后相连着,匍匐在大地深处? 我遇见了一棵树,一个人,那树与人也遇见了我,于是,我们相遇,纠结进彼此的生命中,到最后,绽放最美的光芒,因了这最美丽的相遇。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意思。“相遇”,是指双方或者多方的遇见。相遇的一方,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件物,可以是某种情感,可以是某一风景,一切能体现“最美丽”却给予写作者惊叹、遐思、回味、憬悟的东西皆可为文。本命题的主旨是让写作者在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发现、思考,表现其印象最深、最难以忘怀的“最美丽相遇”,解读“最美丽”,呈现“最美丽”,而“最美丽”的“最”字,表明这场相遇是美到极致,所以,我们在文章中要极力渲染出来相遇对于自己的意义,或者是让自己欣赏到了一幕美景,或者是让自己感悟了某种哲理,或者是对某人某物多了新的认知等。在选取素材方面,还是以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写作对象为佳。比如,选择与亲人朋友的相遇,书写一段感人的真情;选择与书籍相遇,书写自己对书中
人物的新认知;选择与风景相遇,带领读者一起体会风景的美丽以及从此引发出的对生命真谛的感悟。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适合写议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