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第16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优秀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第16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优秀教案

来源:99网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第16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优秀教案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 “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

1.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间万物,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质,也经常引起人们的联想,并借以鞭策自己过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一看作者对莲花的品质作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志。

二、作者介绍、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明确一下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 2、学习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 4、掌握“蕃”“染”“植”“鲜”等重点词的意义, 5、自主翻译课文

三、疏通文意,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1 / 3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第16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优秀教案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蕃 濯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四、合作探究,语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设置问题情景三: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 / 3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第16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优秀教案

五、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拓展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 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 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 美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