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南通地区市政道路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浅谈南通地区市政道路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来源:99网
Road & Bridge 浅谈南通地区浅谈南通地区市政道路的岩土工程勘察南通地区市政道路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市政道路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工作 陈小东 于红祥 (1.海门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2.南京南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 12【摘 要】由于市政道路对地基土承载力要求不高,道路勘察的重要性往往会被勘察单位所忽视,规范规定的勘探点间距过大,对于浅部土层变化较大的地区,难以满足设计、施工的需要,给建设单位造成经济损失,耽误施工进度,应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勘探孔间距;踏勘;调查 引言 随着南通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城市的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满足经济飞速发展需要,近年来南通市已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市政工程建设和投入力度。 由于市政道路对地基土承载力要求不高,道路勘察的重要性往往会被勘察单位所忽视,在勘察过程中勘探点随意移位,勘探深度不满足要求,钻孔间距过大,土层发生变化,也不增加工作量进一步查明变化趋势和范围,导致路基施工时所揭露的土层分布与勘察报告不符,一方面给建设单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耽误了工程施工进度,另一方面对工程勘察单位的社会信誉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1 南通地区市政工程勘察的不同点 由于南通地区地处水乡,水网发达,河流、湖泊、暗浜众多,加上人类活动留下的土井、深坑、废弃房基也比较多,造成浅部土层分布极其复杂。现行《市政工程勘察规范》中5.4.2条对道路勘探点的间距进行了规定(见下表),根据以往的实际工程经验,由于南通地区浅部地层的特殊性,规范中规定的勘探点间距并不能详细查明土层的组成及分布情况,难以满足设计、施工的需要。以场地及岩土条件复杂程度二级的一般路基为例,建议勘探点间距为40~50米为宜,并在踏勘和勘察方案制定时尽可能收集附近已有的地质资料、原始地形图并向当地老百姓进行调查,了解拟建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和地物,在原有河浜、建筑物、深坑等地质条件不利区域增加勘探点,以查明该区域土层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回填土的组成、厚度及回填的密实度。 表1 道路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米) 场地及岩土条件复杂程度 一般路基 高路堤、陡坡路堤 路堑、支挡结构 一级 50~100 30~50 30~50 二级 100~200 50~100 50~75 三级 200~300 100~200 75~150 2 工程案例 2.1 工程概况 南通市某单位勘察的黄浦江路北段工程,基本呈南北走向,北起沿江公路,南至城北东路。道路总长650米,设计宽度约38~42米。道路类别为城市支路。在K0+226(1#桥)及与合兴路连接处(2#桥)各设有一座桥梁,其中K0+226处桥梁跨径11+11米,与合兴路连接处桥梁跨径10+10米。 2.2 详细勘察成果 按照设计单位的“勘探要求”和“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勘探点主要沿拟建道路两侧呈“Z”字形布设,孔间距一般在70米左右。共布设机钻孔7个,静力触探孔12个,为查清河浜内淤泥深度,另布设小螺纹钻9个。勘察结果:拟建道路沿线浅部土层主要为素填土、流塑状淤泥(仅现有河浜内分布)、可塑状粘土,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①杂色素填土,状态基本呈松散,以回填粉粘为主,局部夹少量草根和建筑垃圾,软硬不均。该层土在拟筑道路沿线普遍分布(河浜部位缺失),揭露土层厚度0.6~3.1米。 (2)②黑色淤泥,状态以流塑为主,含大量腐殖物。该层土在拟筑道路沿线河浜内分布,为新近沉积,揭露土层厚度1.0~2.5米,压缩性特高,工程性能极差。 (3)③灰色粉土夹粉质粘土,状态以松散为主。该层土在拟筑道路(河浜区域缺失)普遍分布,揭露土层厚度2.9~4.6米,土层顶高程-0.92~2.61米。 (4)④灰色粉土夹粉砂,状态以中密为主,局部粘粒含量偏高。该层土在拟筑道路沿线普遍分布,揭露土层厚度2.0~4.5米,土层顶高程-2.25~-1.29米。 ︱124︱华东科技 2.3 设计单位路基处理方式 机动车道: 需翻挖路基范围内表层素填土至粉土夹粉质粘土层顶后,路基处理厚度不足140厘米的,需超挖至道路基槽以下140厘米。 非机动车道: 清表后填方小于80厘米:需翻挖至道路基槽以下80厘米,然后用6%的石灰土进行回填,厚度80厘米。清表后填方大于80厘米:超挖部分用百分之四的石灰土进行回填,然后再用6%的石灰土回填到道路基槽顶部。 人行道: 采用素土回填压实到道路基槽以下40厘米处,上面用40厘米6%的石灰土进行回填。 河塘段:先在路基以外修筑挡水坝,抽排坝内河水、将淤泥(设计平均按100厘米计)清除,用6%石灰土回填,厚度50厘米,再用4%的石灰土填筑到道路路基基槽以下80厘米,然后再回填80厘米6%的石灰土。人行道道路基槽以下回填40公分6%的石灰土。 2.4 施工现状 市政施工单位在道路路基施工换填过程中发现,拟建道路KO+060~120、KO+240~300段路中线以东部位浅部土层与勘察资料不符,填土土性以流塑状为主,为淤泥质填土,夹较多草根和芦苇根茎。据调查,该区域以前为低洼地,为河浜清理出的淤泥进行了回填。查看勘探报告发现,以上勘察区域均没有布设勘探点,为勘探“盲区”。 2.5 施工勘察成果 勘探单位对该工程进行了施工勘察,勘探点主要沿拟建道路两侧呈“之”字形布设,孔间距也减小为20~30米,并对①素填土进行了详细划分,土层分布具体如下: (1)①1杂色素填土:状态基本呈松散,以回填粘性土为主,含较多草根和芦苇根茎和破碎的石头、砖瓦片,甚至局部地段以建筑垃圾(原建筑基础)为主,不均匀。该层土主要分布于拟筑道路起点至K0+360(河浜部位缺失),揭露土层厚度0.5~2.0米。 (2)①2灰褐、灰黄色素填土,状态基本呈松散为主,以回填粘性土为主,表层含比较多的草根和芦苇根茎,局部夹不多的破碎石块、砖头等建筑垃圾,不均匀。该层土在拟筑道路沿线绝大部分布(河浜部位缺失),揭露土层厚度0.2~1.8米。 (3)①3灰色淤泥质填土,状态呈流塑为主,含比较多的草根和芦苇根茎,局部夹少量建筑垃圾,不均匀。该层土在拟筑道路沿线局部分布(河浜部位缺失),堆积年代约15年,揭露土层厚度0~2.5米。 (4)②黑色淤泥,状态呈流塑为主,含大量腐殖物。该层土在拟筑道路沿线河浜内分布,为新近沉积,厚度0.5~3.9米,压缩性特高,工程性能极差。 (5)③灰色粉土夹粉质粘土,状态松散为主。该层土在拟筑道路河浜区域缺失外,普遍分布,揭露土层厚度0~3.8米,土层顶高程-1.09~1.93米。 将施工勘探报告与路基开挖情况进行了复核,报告成果与土层的实际分布情况基本吻合。 3 结论 由上述实际工程案例可知,国家相关规范只是我们勘察过程中的最低要求,岩土工程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工程经验制定适宜的勘察方案,在现场勘察过程中不得随意移动钻孔位置、减少孔深,注意对周边地形、地物的分析,适当推测、并辅以必要的勘探测试工作进行验证,在资料整理时,应对野外原始记录和室内土工测试成果进行认真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补孔,查明原因,力求勘察成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最终提交合格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 50021 -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