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何尝杀妻》教案4
教学目标
1.字词积累,能利用工具书疏通四则史料,顺畅阅读全文。 2.初步掌握驳论文中演绎论证的方法。
3.通过文章的学习,学习引用典籍史料一一否定谬论文的写法。 4.理解“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的区别。 教学重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 教学难点:引用典籍史料反驳谬论的写法。 教法学法:利用多媒体、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语):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她冲破了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破了封建时代的桎梏,一跃登上皇帝的宝座,唯我独尊,治邦,政绩显赫。 但是各电视台争相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至尊红颜》,是一部戏说唐代才女武媚娘如何从民女变成中国第一位女皇帝的作品,剧中竟将正史和野史“融为一体”,同时“天马行空”般地大胆想象,虚构了大量与基本历史不符的剧情。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历史真实”和“舞台艺术”的区别?让我们一起走进邓拓的《吴汉何尝杀妻》去寻找答案吧!那么,同学们知道邓拓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作家作品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一九一二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一九三0年十八岁时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党,积极从事活动。一九三七年秋到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文教等职。一九六一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笔名。此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全国许多报刊、杂志效仿这一做法,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燕山夜话》包括一百五十多篇文章。林彪、等人,出于整垮北京,进而搞乱全国,乱中夺权的阴谋,对《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最先举起了屠刀。文痞姚文元对《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横加罪名,《燕山夜话》变成了“反党黑文”,“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制造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冤案。邓拓因此而含冤自尽,成为“四人帮”一九六六年大兴的第一个牺牲者。
邓拓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检查预习
请同学们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刎(wěn) 给(jǐ)事 校(jiào)定 ...
请同学们注意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注意勾画所引四则古文中的疑难词句。 刎:用刀割脖子。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给事:供职。校定:订正。 质厚:朴实厚道。 造次:匆忙,仓促。
无稽:毫无根据。稽,查考。 殊不知:竟不知道。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吴汉杀妻》的主要故事情节。 《吴汉杀妻》主要讲述了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了王莽的女儿为妻,吴汉的母亲却告诉他说,王莽是他的杀父仇人„„其妻自刎而死。 课文研读
那么,吴汉到底有没有杀妻呢?其实,作者在文题上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他的看法,你知道标题有什么含义吗?(学生讨论交流)
题目释要:文章题目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吴汉未尝(没有)杀妻
文章又是如何进行批驳的?作者是怎样论证吴汉没有杀妻的?(学生讨论交流) 观点:吴汉没有杀妻。
理由:(凡隶书、行楷字体处均要用不同颜色区分)
论据一:“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史料一,属于引用典籍论证)从中可以看出,《吴没杀妻》中吴汉娶王莽的女儿为妻,吴汉与王莽有杀父之仇等情节都是无稽之谈;
论据二:“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史料二,属于引用典籍论证)从中可以看出,吴汉的家庭关系和夫妻关系都很正常,看不出有“杀妻”之类的变故;
论据三:“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史料三、四,属于引用典籍论证)从中可以看出吴汉的为人质厚,杀妻的可能性也很低。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这样,吴汉杀妻的可能性,即大义灭亲、感情不和、关系紧张、性格暴躁等均不能找到有力的证据。
由此可知,吴汉没有杀妻,《吴汉杀妻》有悖史实,是剧作者捏造情节,胡乱编出来的剧本。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课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纵观全文,作者是按照“提出观点――介绍剧情,树立批驳靶子人――引用典籍进行反驳―― 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论证的。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的推理形式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本文的论据和结论可组成如下的推理:
如果:吴汉确曾杀妻,那么:《后汉书》必有记载。 .... 但是:《后汉书》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 ..... 所以:吴汉没有杀妻。
以上推理形式我们把它叫做演绎论证,作者通过这种形式有力地反驳了对方的观点。同学们初步了解
了演绎论证这种推理形式,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们将会更深入地理解、运用和掌握它。
“吴汉杀妻”这出戏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剧作者无中生有的硬把“吴汉杀妻”的情节安在吴汉的头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其实反而污害了吴汉。
作者大量引用典籍证明“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
其目的是:支撑文章的论点,即“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么不免要上当”。
其作用是:文中所引的出自汉代的历史典籍的四则史料,客观真实,说服力极强。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明确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之间的区别,即历史是客观真实的,不能有半点虚假,而戏剧等舞台艺术则可根据需要进行艺术加工,允许虚构人物和情节,甚至与史实截然相反,那么,我们在欣赏电影、小说等其他文学作品和了解历史时应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呢?(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我们不妨以《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上的典型人物为例来认识这种区别:
一是与诸葛亮有关的“空城计”和“死诸葛走生仲达”。“空城计”完全是虚构的,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军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当时在魏军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蜀军“入谷然后发丧”。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蜀军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诸葛亮木偶像,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再比如《至尊红颜》中武则天的形象与历史上的武则天差异颇多,同一个人却有着不一样的出生背景和性格:据史载,武则天出生于京城长安一个富裕的新贵家庭,从小受到母亲
的良好教养,具有文史的才学根底,举止优美而又聪明多计。因为父亲去世和家庭环境改变,她在11岁就变得早熟而有城府,形成忍辱、狡诈和好斗的性格。而在《至尊红颜》中,武则天的出生地变成了利州,而其人更成了一个天真浪漫、心地善良、毫无心计、能文能武的“傻妹妹”。 还有着不一样的入宫过程和宫廷斗争
剧中武则天入宫是因在利州巧遇太子,太子对她一见钟情,回到宫中就画了她的肖像图以解单思之苦,但该图不慎被太子妃等放到了皇上选宫女的画像中,李世民看了大悦,选她进宫当了宫女,不久,她被升为才人,就此卷入血腥的宫廷斗争之中。在这场斗争中,武则天是典型的受害者,受到太监总管、王皇后甚至好友徐盈盈等奸人陷害。但在唐高宗李治的堂兄李君羡的相助之下,她每次都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这些情节与史书上的记载完全不同,完全是电视剧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将杀人如麻的武则天写成整天被别人追杀的弱女子,真是叫人匪夷所思!另外,不一样的称帝之路和不一样的情感历程等等也是十分明显的。
现在,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 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相关的历史剧,谈谈你对“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这句话的理解。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