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99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王雪莉

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17期

摘 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较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功能。在教学工作中要合理选取课堂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先进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教学实效,提高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使该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进而受益的课程,成为学生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问题情境 形成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述近代以来在全局上对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前途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纲要课较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功能。它从历史教育入手,承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纲要课教学是用历史细节证明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就为大学生确立对党的信仰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历史依据,既有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对党的信仰教育,也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增强教学实效,使纲要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进而终身受益的课程,成为学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是我们在纲要课教学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纲要课教师必须了解授课对象的特点:第一,大学生已经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了一定的认知,导致大学生对开设该门课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年轻人对历史文献的掌握有限,容易受网络的影响而对教材的观点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第三,新一代年轻人喜欢历史细节的论证,而不是政治结论的告知,他们需要触及历史的真实感,继而建立心悦诚服的信仰。

因此,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纲要课教学实效。 1 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作为大学生,已经有了较长接触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脉络有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是课程的优势,同时也导致大学生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开设该门课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选取学生最为关心、困惑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避免知识的简单重复,提高学生学习近现代历史的兴趣,是增强纲要课教学的时效性的首要问题。

如果说中学历史教学侧重对学生史实积累和知识灌输,那么高校纲要课课则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的升华,更加倾向于意识形态的教育。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用问题带动内容的深入,在讲述基本史实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更高层次和水平的问题。比如上编综述部分,在学生掌握了近现代史历史分期、社会性质、基本矛盾和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近现代”相对于古代社会的深刻内涵,理解“近现代”不仅是个时间观念,而是有其特定的内容,近现代是“世界性的,是全球化的”是“科学化和机械化的”,在此时代,中国人不得不到世界大家庭中去求生存,我们无从自由选择闭关锁国,而必须开放国门和实现现代化。抵抗这种文化的国家不是沦为殖民地,就是因战败而觉悟,自动接收这种文化,胜利的抵抗是没有的,能利用这种文化来生产和防守国土者就生存,不能者便灭亡。这是近代史中的铁律,没有一个民族能违犯的。以此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这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来的必然性;在讲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引导学生思考外国的侵略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如果当时的统治者是坚强的抵抗派,中国的命运会怎样?如何回应诸如“帝国主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没有租界,哪来的中国党”一类的不恰当观点?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假设,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考、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事件的素质,提高历史辨识能力等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问题,探讨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同学们对历史认识的高度,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理论素质。

2 注意教师教学风格的魅力驱动

“以学生为主体”离不开教师课堂主导作用的发挥,好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有效的媒介作用的传达。对专业课和外语等课程,因为就业的实际需要,学生大多会有较为端正的学习态度,并投入较多的时间和兴趣。而对于纲要课等思政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及其水平等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甚至学习兴趣。学生非常在意任课教师的语言风格,教师讲课生动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能联系实际针砭时弊,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切实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过程并不一定真正掌握,他们需要教师用历史细节说话,不做单纯的政治说教。而教师必须用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方式和语言,解答他们对历史的困惑,让他们觉得得出的结论是在确凿的历史事实基础上,经过他们自己的求证得出的。这样才能消除年轻人和历史之间的陌生感、隔离感,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真正从历史回顾中确立真正的信仰,才能最终体现和发挥纲要课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作用。

3 不断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关注民间尤其是网络热议的近现代热点问题,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先进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在近现代史研究中大胆打破以往的陈旧束缚,依据大量涌现的新资料展开深入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在相关的历史教育上,出于各种现实问题的局限,对于历史研究中取得的突破关注得很少,许多历史事件的论述与评价没有及时更新。而当今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广大学生通过影视、网络等许多渠道获得对于相关历史事件的多方面了解。如果还一味以陈旧的历史观点和资料去向学生们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不仅会令他们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产生逆反情绪。教师必须关注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动态,不断引进新的内容,运用不断更新的材料、史实与观点进行教学。要讲好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党史、共和国史,就必须把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授中,让同学从更接近真实的历史中更好地掌握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学生关注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精神。

学生关心的是自己疑惑的与现实相联系并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纲要课教学还应紧跟民间尤其是网络上讨论的热点,回应热点而不是回避热点,以充实的教学内容,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教师要通各种途径掌握最新的大众思想动态,比如期刊、网络、同事间的交流、学生调查等。

4 多种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综合运用

“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如今的思政课课堂显得愈发重要。作为纲要课教师,尤其要考虑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穿插使用,把老师授课与学生的演讲、辩论,师生、生生间的讨论交流不同的授课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的正确方法和心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有助于好的授课内容的价值最大化,在这方面教师应多加研究和探讨。

这里建议教师多利用网络课堂的建设来扩大学生参与课程讨论的渠道,加强师生、生生交流,形成更加浓烈的交流讨论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其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5 改变学生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模式,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 提高教学效能,使课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必须改变学生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的弊端。必须说明,改革考核方式和考试手段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而是尊重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命运的关怀,肯定学生的形成性学习成果及其为此所做的努力。我们在学生成绩考核上实行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实践教学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包括学生出勤、平时作业和课堂讨论、答问等方面的完成情况,重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期末考试成绩占30%,采用闭卷方式,出题灵活,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成绩占30%,注重考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认为评价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背后的创造性学习成果。传统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总结性学习终端评价,它以甄别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与选拔优秀学生为导向,注重学生最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内容统一、评价标准统一。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对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教与学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改进,强调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旨在通过经常性的测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改进教师的教学。无论哪种评价结果,都要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标,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评价更为科学可信。

纲要课教学不仅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语言等方面,同时还要围绕教学目标积极开展学生真心实意乐于参与的实践教学。要全方位提高教学艺术水平,这门课程才会受到更多大学生的欢迎,也一定会对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能,发挥纲要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 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教育部袁贵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