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部骨折的护理研究进展
髋部骨折是临床多发的骨折之一,好发于高龄群体,尤其是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高龄群体尤为多发,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导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临床治疗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过后,容易引起关节僵硬、骨密度下降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影响较大。因此,临床治疗本病,除了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还需积极地配合护理干预。
关键词:髋部骨折;护理;研究进展
老年髋部骨折指的是: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发生的股骨颈或股骨转子间骨折,是目前诱发高龄群体行动障碍的危险因素,对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渐加重,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引起的髋部骨折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据研究预测2050年,全球约会有625万左右的髋部骨折患者,其中亚洲患者占据50%以上。同时,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髋部骨折手术后恢复时间普遍较长,所以无法长期住院,需居家完成大部分康复锻炼,然而老年患者及家属对髋部骨折认知程度较低,康复护理专业水平较低,难以有效恢复到骨折前水平。因此,临床上越发重视髋部骨折的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一、髋部骨折诱因 (一)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诱发老年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多因骨量下降,骨组织微结构受损,导致骨脆性增高,骨折风险明显提升,同时因老年群体活动少,髋部骨折受应力轻,因此即便是受到轻度外伤,也容易诱发骨折,由此可见,老年患者发生髋部骨折,也可视为老年骨质疏松的预警指标。
1. 内分泌
内分泌紊乱是诱发老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男性群体的雄激素水平和女性群体的雌激素水平自然下降,同时甲状旁腺素激素增多、降钙素水平下降等,均可导致骨矿含量下降,骨密度减少,且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1. 生理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各项器官功能日益下降,多由关节活动减少、视力障碍、步态不稳和平衡能力下降等情况,身体的协调机能下降,容易出现意外跌倒或摔伤。
1.
不良作息习惯
有研究表明,长期吸烟饮酒、喝茶和咖啡、久坐不动、接受日照少均可引发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
二、护理措施 (一)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在发生髋部骨折后,普遍需要长期卧床,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理能力,同时由于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低,很容易产生过度焦虑、恐慌和孤独等消极情绪,进而抗拒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行为,导致康复进程缓慢。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干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内心状态,与患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沟通交流,鼓励患者以平和冷静的方式抒发自己的不良情绪,并给予有针对性和柔性化的心理疏导,同时需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要求至少一名家属在院看护,出院回家后也应密切照护,给予全身心的家庭支持,避免让患者觉得孤独和失落,异常的情绪状态不利于病情的康复进展。
1. 疼痛护理
[1]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常因为惧怕生理疼痛,而推迟或不进行功能锻炼,导致肢体功能康复延长,甚至在康复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虽然骨折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确有一定的生理疼痛,但只要护理得当,也可有效减轻疼痛。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必须要让患者正确地认识到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可通过讲解疼痛的来由及应对方法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疼痛缓解理念,同时可以播放轻柔音乐、看电视、交谈等转移注意力,减轻痛感,同时配合有效的体位管理,避免错误挪动患肢,引发疼痛,此外还需配合有效的镇痛处方药物,合理地控制疼痛,如突发疼痛,可给予缓释剂迅速镇痛。
1. 体位护理
在髋部骨折康复期间,体位的管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在搬动患者时,应托起整个髋关节,保持外展中立位;使用便盆时,需嘱咐屈曲健康侧下肢,双手拉吊环,抬高臀部,轻放轻取便盆。术后,协助患者借助健康侧肢体进行翻身,可在两腿间垫一软枕,预防患侧肢体内收过度,背部给予三角枕用以支持患者肢体;术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尝试行走,首次下床活动时,需借助扶拐全足站立,稍稍外展患肢,以无负重状态过渡到部分负重乃至于完全负重,整个体位变换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急于恢复,影响康复程度。
1. 饮食护理
老年髋部骨折本身就是因为程度不一的骨质疏松引起,同时在康复过程中也需要摄取大量营养促进创伤愈合,因此做好饮食管理尤为关键。骨折早期阶段,需摄入清淡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的半流食及软食,在骨折恢复的中后期需要摄入大量钙质,并补充铁、锌、锰等微量元素,以此促进组织再生和骨质钙化。
1. 功能锻炼
[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康复期间接受科学有效的功能锻炼,有助于减少关节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发生。有研究报道显示:早期被动运动有利于稳定对线骨折,同时在愈合后期给予患肢各类应力,均可发挥骨痂改建作用,但功能锻炼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开展,避免过度活动,影响肢体功能自然康复。同时其他研究报道表明,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后第一天到出院后3个月接受渐进式功能锻炼,可先后开展踝关节屈伸、股四头肌收缩、髋关节屈曲、外展训练、肌力和关节活动锻炼、双拐无负重行走、上下楼梯锻炼直至负重步行。研究结果表明接受科学系统的功能锻炼,有助于肢体功能和日常功能快速恢复。
1. 并发症预防 1.
压疮:据研究统计,髋部骨折患者在康复期间发生压疮的概率高达30%左右,多因活动受限、知觉减退、营养不良和长期受压所致。有研究表明,30度侧卧可有效减少皮肤受压位置,效果明显优于侧卧90度。下肢骨折牵引患者受到牵引力影响导致局部压力增高,同时长期不更换体位,导致大腿根部受到玻朗架轴杠挤压,很容易发生压疮,对此可在患者大腿根部垫块小海绵,于跟腱部位垫块卷筒棉纸悬空足跟,可有效预防压疮。
2.
便秘:老年卧床患者在康复期间极容易发生便秘,发病率高达50%~70%。因此,在病情康复期间,做好饮食管理尤为关键,应以清淡好消化为主,同时可摄入含粗纤维的饮食,每日早晨空腹饮水,饮水量每日保持2000ml左右。同时,指导患者充分活动患侧以外的肢体功能,既可以促进肠蠕动,又可活动肢体。
3.
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部手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0%~70%。多因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导致肢体自动,静脉回流速度下降,再加上骨折后血管内膜受到损伤,使得机体凝血机制受到刺激,致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均容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后应密切注意观
[3]
察患者双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和足背动脉搏动,抬高患肢20~30度,屈曲膝关节5度,促进血液回流,并指导患者有针对性地背伸踝关节和收缩股四头肌。
四、结束语
随着当下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关本病的治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许多研究报道发现髋部骨折的治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术后的康复护理,如果术后康复不科学,那么患者机体的各项功能水平,很难恢复到术前状态。故而,积极地开展康复护理尤为关键,需从心理、饮食、功能锻炼和并发症预防等诸多方面入手,做好全方位的科学管理,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
五、参考文献
[1]范彩丽,宋凌霞,张莉,等. 损害控制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2018,33(4):16-18.
[2]吴乾,郝跃峰,刘毅,等.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快速康复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8,24(15):3023-3028.
[3]王翠娴.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 继续医学教育,2018,32(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