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数学_有趣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有趣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99网


有趣的溶解现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2.通过参与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等系列实践活动,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实验研究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质疑、判断、操作和归纳的能力。

3.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每名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地对比、分析,并推广为数学知识。

教学难点: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 教具准备:

食盐、石块、玻璃棒、水、量杯、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量杯,都装了一些水,现在我把石块放到一个量杯中,你看有什么变化?

生:老师,我们发现水面升高了。 师:为什么水面升高了?

预设:因为石块占有一定的空间,石块放进水里就要排开同样体积的水。所以水面升高了。

提出要求:利用前面学过的数学方法,想办法测算算出石块的体积,再具体地说说你们的方法或过程。

质疑:那么现在杯中水与石块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吗? 预设: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石块和水的体积和。(板书) 2.演示实验,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老师现在把食盐放到水中,搅拌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食盐消失在水中,变成盐水了。

小结:对,像食盐这样均匀的分布在水中就称为溶解。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溶解现象”。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 1.提出猜想,设计方案

谈话:将适量的盐放入适量的水中,盐和水会变成盐水。试着猜想一下,盐水的体积跟食盐的体积和水的体积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预设猜想:水的体积+食盐的体积=盐水的体积

追问:你打算怎样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想?请简要设计一下实验方案。

预设方案:先用量筒分别测量盐的体积和水的体积,然后将盐放入水中,溶解后用量筒测量盐水的体积。

2.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根据学生交流的想法小结并提出实验要求: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必须依靠实验来验证。按照你们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结果到底是怎么样的。

(1)出示探究目标及要求:

①小组做好分工,选好测量员、记录员、汇报员; ②取适量的水和适量的盐,想办法测算出它们的体积;

③将盐倒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盐水,测算出盐水的体积; ④比较水和盐的体积之和与盐水的体积是否相等。 ⑤实验的过程当中,要注意随时记录好《实验记录》。 ⑥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爱护实验仪器,轻拿轻放。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单:

实验记录

水的体积 盐的体积 盐水的体积

通过实验我发现: 。 通过比较,我得到了结论: 。 3.小组合作展开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形成结论

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方法及结果,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1:我发现盐水的体积稍微大于水的体积; 预设生2:我发现盐水的体积并不等于盐和水的体积之和;

预设生3:我发现当很多水加入少量盐时,盐越少,盐水的体积越接近原来水的体积;

预设生4:我发现了当加的盐很少的时候,盐水的体积变化不大,基本等于水的体积;

预设生5:我发现盐水的体积比盐加水的体积要小; ……

教师质疑:同学们交流的真好!我们的实验很成功,成功之处在于否定了你们刚才“水的体积+食盐的体积=盐水的体积”这个猜想。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水的体积+食盐的体积≠盐水的体积,那么谁能完整的说出盐、水和盐水的体积的关系?

预设:盐水的体积<水的体积+食盐的体积。

教师小结:当适量水加入适量盐的时候,盐水的体积与水的体积相比,变化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计。那变的是什么?质量。

三、产生问题,寻找根源

1.教师提出问题:比较 我们刚才做完的“测算盐水的体积”和“测算石块的体积”两个实验,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预设:

石块和水的体积之和=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盐水的体积<水的体积+食盐的体积 2.课件简要介绍关于溶解的知识

谈话: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不同的的现象?当食盐溶于水后,食盐“跑”到哪

里去了?老师查阅了有关资料,我们来一起了解关于溶解的简单知识。

课件展示:

因为水分子比盐分子大,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细小的盐分子挤到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空隙中了,所以形成的盐水体积要比原来盐加水的体积要小的多。举个例子,比如:在一个桶里装满石头,然后往里面装一些沙子,沙子不会因为装不下而撒出来,因为石头间有缝隙,所以现在石头和沙子的体积之和要比原来石头的体积加上沙子的体积小。盐分子就像沙子一样钻到水分子之间的缝隙里去了。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溶解的知识。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大家知道还有那些物体也有溶解的特性?说说看。 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同时课件展示图片配合。

预设(1):糖溶解于水形成糖水,糖水的体积<糖的体积+水的体积; 预设(2):洗衣粉溶解于水形成洗衣水,洗衣水的体积<洗衣粉的体积+水的体积;

预设(3):……

2.谈话:溶解现象对于我们的生活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盐溶解于水中炒菜、烧汤;但我们家里如果使用的是铅锅或铝锅炒菜烧汤的话,铅或铝就会慢慢溶解在水里被摄入人体,使人产生慢性中毒。请同学们继续查阅有关资料,更全面地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1.回顾:本节课你收获了那些知识? 2.谈谈活动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学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溶解现象

石块和水的体积之和=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盐水的体积<水的体积+食盐的体积

设计说明: 1.亮点:

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能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从课堂实施看,我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追随探究的脚印一路走来,使学生拥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实验中学生对“适量”做出了恰当的解释,对盐水的体积做了深入透彻的探究。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实验具有科学性,结果是从学生的亲身实践中、从多次不同体积的水和盐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也感受了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2.困惑:本课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有趣的实验来研究食盐、水及盐水体积之间的不相等关系,破除习惯性思维定式,拓宽学生思路及视野,但是又不能过多、过深地涉及有关“溶解”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一块来说,通过课堂实践检验,我发现学生虽然理解了具体做法,了解到了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得不到理论支撑,还是有点似懂非懂,一知半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即将物体放入水中,用求体积差的方法解决。经验使他们错误地认为,溶解问题仍然遵循这个规律:盐的体积+水的体积=盐水的体积。但事实并非这样,学生产生困惑,从而激起实验研究的兴趣。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产生问题——寻找根源”的全过程,从而初步学会用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课是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了具体化的实践。不仅有实践要求,还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有趣的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联系生活,

缩短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这节课很好的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猜测、质疑、判断、操作和归纳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学会用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有趣的溶解现象》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后安排的。本节课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通过这一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体积意义的理解,初步感知物质存在状态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经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活动的设计紧密结合物体体积的知识。因为学生刚刚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能够对所学知识起到巩固、拓展和应用的作用。此外本综合应用活动还利用常见现象中存在的矛盾,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2.通过参与制定方案、实践探究、交流展示等系列实践活动,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实验研究经验。 3.激发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培养科学志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是认真观察,逐步认识“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是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质疑、判断、操作和归纳的能力。

1.下列各种现象中,能够帮助我们说明沙在水中不能溶解的是( )。 A、将沙放入水中不变浑浊了

B、将沙放入水中搅拌后沙子悬浮起来 C、静止后沙子仍然下沉到容器底部 2 . 不规则物体体积如何求? 3 . 列举生活中溶解的现象。

《有趣的溶解现象》课后反思

上了这节综合实践课(活动课):有趣的溶解现象。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后安排的。通过这一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体积意义的理解,初步感知物质存在状态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经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产生问题—寻找根源”的全过程。课始,我以谈话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那么请大家猜一下,如果我把盐放入水中,盐的体积、水的体积和盐水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数学生一定会认为,盐的体积+水的体积=盐水的体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会提出不同的意见。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置身于困惑之中,自觉参与大胆猜测,并急于通过验证得是结论。于是我跟孩子们一起做了演示实验,得出盐水的体积小于盐的体积与水的体积和。这时新的疑问又产生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实溶解现象包含的知识远远超出了孩子们的学习范围(属初中化学范围),但通过浅显的例子他们又是可以明白的。这时我提问:“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的现象存在呢?大家讨论一下”。这一问题顿时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热烈的讨论起来,并举出了很多的例

子:和面、海绵吸水、乌鸦喝水等。这时孩子们已经大概猜出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于是我稍做说明:因为水分子就象海绵一样,他们中间有很大的空隙,盐溶解后钻到了空隙中,才产生了这种现象。接着我问:“那些同学能给大家表演一下这种溶解现象?”指一组同学用小表演的形式形象地讲解了溶解现象,孩子们都觉得有趣极了。

其实这节课所涉及的知识,原来我也不懂。为此课前我专门上网查了有关的知识,同时也给孩子布置了课前预习作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先在家做实验,看能不能得出结论。总之这节课孩子上的兴趣盎然,我们都觉得很快乐。

【课标分析】

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课程新增的一个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了具体化的实践。不仅有实践要求,还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依据课标,“有趣的溶解现象”就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实验研究经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增强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