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低语境视阈下电影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以《寻梦环游记》为例

高低语境视阈下电影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以《寻梦环游记》为例

来源:99网
43

2019年第六期特别推荐 — 跨文化传播DOI: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9.06.016

高低语境视阈下电影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以《寻梦环游记》为例

高陈玲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40)

本文微信网页版

摘 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不是通过更为直白的语言文字;与此相对应,生活在“低语境

国电影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占年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的社会成员在生活交往中偏向度总票房的比例仍旧不高,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国产电影遭于运用更多直白的语言和符号,因为他们缺少趋同的历史和受到一定程度的文化折扣,致使票房表现不尽人意。本研究以传统,语境承载的内容不足以传递一定量的信息。

2017年在中国取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美国电影《寻梦环游记》在国内学术界,“高低语境文化”的概念大多被用于语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涉及的低语境美国文化、高语境言学研究,或是通过研究特定的电影分析片中人物的语言交的中国和墨西哥文化,以符号学和“故事”理论为基础解析电际问题。比如,程美丽以李安的早期电影《喜宴》为例,从高影的创作策略,探究其产生于低语境文化,借用高语境文化向低语境文化看中美的语言交流差异,施京京以电影《最后的高低语境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折扣较低的原因,从而为武士》中艾格兰与胜元的四次对话为例研究语境冲突中的计中国电影的创作提出建议:首先,电影创作者应提高文化认识划策略。从高低语境的角度分析文化折扣现象,并将其运用度,降低文化折扣;其次应立足历史,着眼高语境文化创作;在主流商业片方面还缺少相应研究。

再次应放眼世界,寻求低语境文化认同。

由于目前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进程中缺少实力作品,关键词:

电影产业󰀁󰀁高低语境󰀁󰀁传播路径󰀁󰀁《寻而美国好莱坞电影则在异域文化的土壤中取得傲人的票房梦环游记》

成绩,因此,本文选取好莱坞代表性电影《寻梦环游记》进行案例研究。通过研究《寻梦环游记》跨文化传播策略,以期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指导。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2012年起,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分析,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继北美市场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在广泛研读文献的基础上形成一般认识,再通过具体分析典票房市场。但国产电影的海外票房并不高,2017年国产电型影片《寻梦环游记》深入剖析在面对高低语境文化时,电影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占年度总票房比例仅为7.6%。作为工作者应如何提高电影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全球市场的领跑者,美国影视产品已经占据了世界各国的市出去提供支持。

场:欧洲为70%左右,美洲大洋洲在80%以上,日本则达(一)个案研究法60%,全球正在放映的电影有85%来自好莱坞。可见,在跨本文以《寻梦环游记》为个案研究对象,在高低语境文文化传播进程中,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较弱,中国电影产业的化以及文化折扣的相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运用电影符号学全球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由此,诸多学者纷纷涉足提高电理论、故事理论,结合电影文本做具体分析,以梳理获得受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寄以提高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众普遍认同的电影《寻梦环游记》的创作理念与方法。通过的竞争力。

解剖一部典型的影片,初步得出在影片创作的过程中,电影工文化传播离不开特定语境的影响,在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作者应该具有的素质与能力,根据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需考虑不同语境文化的话语模式和系,将《寻梦环游记》的创作技巧推广至普遍的电影创作中,接受程度。爱德华·霍尔(E.T.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High 进而为我国的电影创作提供意见参考。

and low context culture)视角为阐释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二)电影符号学研究

果,如何提高电影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本文选取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典型亡灵文化符号进他认为,在“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中,行分析,研究其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所代表历史文化、社会传统、民俗风化、宗教信仰等具有高度重叠的高语境文化中的内涵,通过与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符号进行性,既成的语境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并为全体社会成员熟知,对比,分析中国的语境文化和墨西哥语境文化的相同与不同因此其社会成员在日常交流时更会借助已经存在的语境,而

之处。

2019年第6期(总第178期)东南传播

(三)故事理论研究

基于以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理论,从故事结构方面具体分析《寻梦环游记》的创作策略,得出相应结论,熟练运用好莱坞经典创作理论是其一大特点。

笔者选取《寻梦环游记》为个案,原因在于其市场表现与制作传播方面的典型性。第一,市场表现典型性,《寻梦环游记》在中国市场的票房与口碑方面均取得优异表现。根据美国电影票房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的统计数据,《寻梦环游记》的全球总票房达8.05亿美元,其中国内票房为2.10亿美元,占比26%,海外票房5.95亿美元,占比高达74%。在占比超过七成的海外票房中,《寻梦环游记》在中国的票房高达1.亿美元,占全球票房的比例为23.5%,和

国内票房仅差2.5个百分比。

[1]

在国内电影评分平台豆瓣上,《寻梦环游记》获得9.0分,好于97%的动画片;第二,制作与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性。《寻梦环游记》内容取材于墨西哥文化,并按照好莱坞工业体系进行制作,最终传播至中国市场。从语境角度来看,美国作为低语境文化的国家,受到具体语境的较少;墨西哥和中国是相对高语境文化的国家,日常生活的沟通交流会更多地受到语境的影响,在特定语境下形成的风俗习惯对社会成员影响深远。表征上两个高语境文化国家之间似乎存在更多的隔阂,但是诸多文化相近已然突破语境的差异,从而一定的高语境文化国家之间也可能显示出比与低语境文化国家之间更多的文化接近。

基于异域文化的《寻梦环游记》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创作者的编码策略至关重要。符号学分析法将媒介分析的过程类比为侦探发现的过程,它们认为文本的意义通过符号来传递,而符号系统由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组成(笔者以为此二名词的英文更易理解,中文翻译亦可辅助理解之)。万事万物皆可为符号,人们在试图理解符号的同时,符号也塑造着人们的行为。俄罗斯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Vladimir Propp)所持的组合分析(the syntagmatic structure)和克罗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 eLévi Strauss)所持的聚合分析(the paradigmatic structure)分别从历时与共识的角度分析文本。

本文选取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典型文化符号进行分析,研究其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所代表的高语境文化中的内涵,通过与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符号进行对比,分析中国的语境文化和墨西哥语境文化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普罗普的历时角度出发,基于以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理论具体分析《寻梦环游记》的叙事结构,得出相应结论,熟练运用好莱坞经典创作理论是其一大特点。

《寻梦环游记》的跨文化传播显示出低语境文化国家的创作者借助一个高语境文化向另一个高语境文化国家进行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影片的制作者立足美国的电影工业体系,从墨西哥的亡灵节获取灵感,制作以墨西哥亡灵文化为基础的寻梦合家欢类型电影。一方面,低语境文化的美国孕育出一套独特而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以此为基础的美国类型电影凭借巨大的受众公约数横扫全球电影市场;另一方面,为

特别推荐——跨文化传播了征服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低语境文化

的电影工作者不仅运用中国元素,甚至也从其他高语境文化汲取营养,通过在文化之间架起桥梁的方式,间接地提高文化接近。

由此,本文试图建立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过程路径和策略。如图1所示,好莱坞电影在电影创作时,面对低语境文化市场和高语境文化市场分别制定相应策略。以好莱坞制片厂制的电影工业化创作的一般规律对标低语境文化市场,通过直接或间接文化接近的方式进入高语境文化市场。

图1󰀁好莱坞电影跨文化传播路径

三、基于符号学分析《寻梦环游记》创作

《寻梦环游记》是2017年由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动画电影,由迪士尼和皮克斯联合出品。故事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讲述了小男孩米格在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逐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的故事。主人公米格从小梦想成为一名歌唱家,但是音乐在他家里属于禁忌,米格的家人一致认为自己的家族已经被音乐诅咒了。适逢亡灵节前夕,米格因为偶然触碰到一把奇异的吉他而进入到了亡灵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着从世界上消失的人类,每逢亡灵节,只要家庭里仍然有人记得他,那么他就可以在这一天回到现实世界和家人团聚。只有当世界上完全没有人记得他了,那么他才完完全全消失,就连亡灵节的团聚也失去了意义,最终灰飞烟灭。米格在亡灵世界里遇到了祖辈们和父亲,在家人们的帮助和鼓励下,米格最终顺利回到了人间世界并且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音乐理想。

高语境文化国家的社会成员在日常交流或是生活是依赖于既成语境承载的语义内容,而符号则是语境的重要载体。文化符号不仅使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得以传承,而且有助于形成社会成员间统一的身份认同。若是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些相似的文化符号,那么不论是社会成员之间,还是国家之间,交流的桥梁更容易产生。《寻梦环游记》正是发现了墨西哥亡灵节和中国的清明节之间的客观相似性,并且发掘其中相近的文化符号来降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笔者将从剪纸、祭坛、桥这三方面来具体解析《寻梦环游记》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一)剪纸

以下表格列举了影片中“墨西哥剪纸”符号和“中国剪纸”符号的特点:

墨西哥剪纸的颜色丰富多彩,不同的颜色拥有其独特的寓意。白色多用于婚丧,象征着纯洁和尊敬;红色代表着鲜血和生命;绿色代表希望;黑色象征忧伤和死亡;紫色代表高

2019年第6期(总第178期)

东南传播

44

45

2019年第六期特别推荐 — 跨文化传播贵。这些不同颜色的剪纸悬挂在半空中出现在影片的开头,既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万圣节的体现,也符合小男孩米格的家庭背景的变化,这个变化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团聚、溃散、再起。首先是团聚阶段,一家人美满的生活在一起,因而影片创作者选用了黄色、紫色、红色、粉色等较为亮丽的颜色来烘托温暖、和谐的氛围。紧接着,家庭因为追求音乐梦想的爸爸的离去而陷入溃散,此时,创作者选用暗蓝色、黑色的剪纸来表现一家人经历的困难时期。最后,坚强的妈妈重新支撑起了家庭,制鞋业务发展壮大,家族也越来越庞大,黄色、红色、紫色的剪纸再一次出现。

表1󰀁《寻梦环游记》剪纸符号与中国剪纸符号对比

墨西哥剪纸在影片开头起到了叙事作用和抒情作用,此外,对于中国的观众而言,也起到了文化接近的作用。因为和墨西哥剪纸一样,中国剪纸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中国的传统剪纸以红色为主,多用于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室内外装饰,并且表达的内容多为祈福、劳作等,寄托了人们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而墨西哥剪纸五彩斑斓,刻画的内容多为骷髅、神灵、太阳等,多用于祭祀先祖,在亡灵节这一天更是随处可见。此外,中国传统剪纸以剪刀塑型为主,同时兼有刻纸技术,线条更为圆润;而墨西哥剪纸以刻纸,即敲凿纸为主,并且多栅栏状框架结构,粗犷雄浑。

不论是墨西哥剪纸还是中国的传统剪纸,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艺术形态,寄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愿望,尽管使用的场合与寓意不尽相同,但是处于两大洲,文化历史千差万别的社会来说,这种相似性或被放大,在影视作品中,跨文化的观众或因这种相似性而更加接近作品本身传达的信息。不同文化中相似或者相近的符号系统为文化相近及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解释途径。

(二)祭坛

在《寻梦环游记》的开头,男主人公米格一家装饰好的亡灵节祭坛被完完整整地展现出来。影片中的祭坛被分为四层,按照辈分依次排列,最高一层是太太奶奶伊美黛。丈夫因为音乐理想而离开了家庭,但是她却独自支撑起了这个家,在后辈眼中,伊美黛是权利的代表和家族的渊源。祭坛的下面三层是家族里其他逝去的成员。白色的蜡烛和万寿菊装饰着祭坛,加上红色背景布的映衬,祭坛呈现出热烈而喜庆的景象。除此之外,骷髅头像雕塑、小型骷髅人偶、也是祭坛上必不可少的元素,体现出墨西哥人独有的亡灵节文化。太太奶奶照片旁边摆放着的皮鞋象征着家族的基业,背景布

2019年第6期(总第178期)上悬挂着的剪纸、各式的水果和食物烘托出亡灵节的氛围。

祭坛在墨西哥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影片《寻梦环游记》中,导演通过小男孩米格的奶奶之口说出了祭坛的作用。亡灵节是一年中唯一的一天逝去的亲人回来和大家团聚的日子,而决定他们能否回来的因素是祭坛上的照片,只有他的照片被摆放在祭坛上,他的灵魂才能够回来。祭坛上摆着着的各式食物都是他们生前喜欢吃的食物,为的是亲人的灵魂回来和家人团聚。

和墨西哥的祭坛相似,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祭坛的存在,甚至一些地方还建有祠堂。但是样式不尽相同,中国的祭坛大多庄严肃穆,颜色以黑色等深色为主,有让人肃然起敬的效果。这些祭坛和祠堂一方面有怀念逝去亲人,并祈求他们冥冥之中保佑子孙后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了维系家庭伦理、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家庭观念和等级观念,祭坛和祠堂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身份标签,承载了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的相应信息。就像《白鹿原》中描绘的祠堂,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为了维持这个小村庄的发展和人心的安定,村长白嘉轩都要将重修祠堂作为自己的使命。古语有约:人不能忘本。此“本”就是本源,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祖先。家庭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是至关重要的,而祭坛和祠堂就是其表现之一。

表2󰀁《寻梦环游记》祭坛符号与中国祭坛符号对比

虽然中国的祭坛和祠堂并不具备像墨西哥的祭坛那样引领亡灵在一年中特定的日子回归人间的作用,但是通过这种设置祭坛的方式,墨西哥人民和中国人民都可以抒发自己对先人的缅怀,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以及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寻梦环游记》的亡灵节祭坛让中国观众从影片中的墨西哥穿越到中国,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文化接近成为可能,从心理上减少对较为陌生的墨西哥文化的隔阂感。

(三)花瓣桥

《寻梦环游记》构建了一个奇特欢快的亡灵世界,而这个亡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连接则是一座花瓣桥。花瓣桥由万寿菊花瓣组成,在每年的亡灵节这天,亡魂就可以通过花瓣桥回到现实世界和家人团聚。这就像是过海关,海关检查人员需要检查相关的证件才能让人员通关。经过花瓣桥也需要把关者检查证件,也就是现实世界有没有人还记得你,并且为你放置了照片。只有现实世界的祭坛上放有照片的亡灵才能够取得过关的资格,才能踏上花瓣桥回到现实世界。至于通往现实世界的桥由花瓣组成,原因或在于在墨西哥文化中,拥有着鲜艳明亮色彩的万寿菊是太阳的象征,他们可以引领亡魂找到回家的路。事实上,墨西哥的亡灵节就常以万寿菊为装饰,祭坛上、街道上、墓地上、派对上随处可见万寿

东南传播

菊。以万寿菊铺成桥来连接现实世界和亡灵世界有其合理性。

这种连接生死两界的桥在中国文化中也有出现,奈何桥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奈何桥又被称作孟婆桥,这来自于民间传说。相传在人死后都需要过奈何桥,奈何桥边有个叫孟婆的老妇人卖孟婆汤,喝下孟婆汤,亡灵就可以忘记前世的所有烦恼,然后走过奈何桥,进入下一世的人生。受到轮回转世说的影响,奈何桥被附以重生的寓意,过了奈何桥,就可以转世成人了。

事实上,花瓣桥的形式和作用更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鹊桥。相传牛郎和织女因为破天规而被银河相隔甚远,因为被他们的真情感动,鸟神派出喜鹊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为两人搭建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便得以鹊桥相会。同样是由一个个小物质组成,同样是两方团聚的桥梁,花瓣桥和鹊桥有异曲同工之妙。

表3󰀁《寻梦环游记》桥符号与中国桥符号对比

但是影片中的花瓣桥又不仅仅是奈何桥,也不仅仅是鹊桥,因为它既不具有转世的功能,也不具有在桥上相会的功能。可以说,花瓣桥是中国文化中奈何桥和鹊桥的结合体,兼具连接阴阳两界和团聚的属性。中国观众在看到这座花瓣桥而惊异于其美轮美奂之时,也隐约呼唤起了深埋于文化深处的两座桥和民间传统故事,这进一步增加了对影片中展示的墨西哥文化的认同感。

(四)小结

通过对《寻梦环游记》典型符号的解构,笔者总结其跨文化传播策略之一:利用目标市场及第三方市场提高文化接近。正是发现了墨西哥亡灵节和中国的清明节之间的客观相似性,并且发掘其中相近的文化符号,《寻梦环游记》降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寻梦环游记》的主创人员对墨西哥亡灵节题材的选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主创团队在经历了长达六年的走访和了解后,对墨西哥亡灵节做了透彻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影视创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创作出一个奇特的亡灵世界。对于美国电影而言,中国和墨西哥电影市场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在这两个市场降低电影的文化折扣,提高其竞争力是商业电影工作着需要思考的问题。《寻梦环游记》在这点上做到了多赢,因为亡灵节的题材直接取自墨西哥文化,对于墨西哥观众而言倍感亲切,57.9万美元的票房成绩也应证了其策略的成功;在中国市场,因为墨西哥亡灵节和中国的清明节有诸多相似之处,从剪纸、祭坛、花瓣桥等多个元素都可以隐约看到中国文化的身影,借此特定语境中的语义得到一定程度的传达,因而在中国取得1.亿美

特别推荐——跨文化传播元的票房。自然,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和类型片的制作为成

为其高票房的支撑。

对于中国的电影创作者而言,既要关怀本土文化,也要关注其他各民族的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中国是高语境文化的国家,对于低语境文化以及其他高语境文化的受众而言,影视作品中承载的特定语境可能并不容易理解,由此将产生文化折扣现象。但是通过提高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度,电影工作者可以撷取其中具有共通性的文化元素来提高文化接近。比如,对于高语境文化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工作者可以撷取其文化中和中国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元素,以此来提高双方受众的认同。对于低语境文化的市场,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也可以从其文化中汲取营养,选择其中和中国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元素,提高中国观众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熟悉度和接受度,在关照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关照到国际市场。

四、基于故事五部分理论分析《寻梦环游记》创作故事被麦基分为5个部分,即:激励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和结局。激励事件往往发生在故事的第一幕,这个事件的发生使得主人公生活中的各种力量平衡被打破,在他的内心激发起想要恢复平衡的欲望,于是走上了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并一路上和各种(内心的、个人的、个人外的)对抗力量抗衡,这就是进展纠葛部分。进展纠葛部分往往占据了影片的大部分时间,故事第二幕即进展纠葛的展开。危机和高潮往往出现在同一场景,在危机中,主人公面对最为强大的对抗力量,采取的行动将导致故事的高潮,并迎来故事的结局。

好莱坞故事叙事的结构技巧也是美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他国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多地引用、融合他国文化元素。除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直接借用人物形象与故事,好莱坞电影也间接地展现他国文化元素,比如:《黑客帝国》中引入李小龙经典的拳法招式,《木乃伊》将镜头转移至古城西安,起用中国演员的好莱坞大片层出不穷。然而,不论在形式上运用何种文化元素,好莱坞电影仍然沿用其经典结构形式。例如,从激励事件和进展纠葛来看,《花木兰》中木兰因为父亲年老而踏上军旅征途,《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被选为和平谷代表与恶魔太郎决一死战。

《寻梦环游记》的故事结构也遵循了这个经典的叙事方式。影片的激励事件发生在第18分钟,米格的音乐梦想和家族的音乐禁忌之间终于产生了不可协调的矛盾,奶奶把米格的吉他摔烂,米格一怒之下逃离了家庭,打算去借一把吉他参加广场演出,就在他向误认的爷爷“德拉库斯”借吉他时,米格穿越到了亡灵世界。第23分钟开始,影片进入第二幕,也就是进展纠葛部分,为了回到现实世界,米格必须面对来自亡灵世界的家人、歌神德拉库斯以及自我内心的冲突对抗。次情节在这里慢慢浮现,互相帮助、取暖的落魄歌手埃克托竟然就是自己真正的太爷爷,而声名远扬的歌神德拉库斯却是害死太爷爷的凶手。次情节的发展引出影片的危机部分,即影片第分钟,米格终于回到现实世界后,太奶奶可

2019年第6期(总第178期)

东南传播

46

47

2019年第六期特别推荐 — 跨文化传播可几乎记不得父亲了,这意味着太太爷爷埃克托将从亡灵世界永远消失,就连亡灵节这一天也回不到现实世界和家人团聚了。为了让家人不被遗忘,米格再一次勇敢地拿起了吉他,为太奶奶可可演奏了埃克托的歌曲《记住我》,终于让可可记起了埃克托,迎来了影片的高潮。故事的结局发生在一年之后,又是一个亡灵节,米格一家人终于在这一天得以团聚,而音乐再也不是家族的禁忌,在米格的吉他声中,一家人欢歌笑语,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总结其跨文化传播策略之二:使用经典叙事方式,遵循电影制作一般规律。对于中国电影创作者而言,应该向低语境文化借鉴,学习其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和类型化的制作。《寻梦环游记》中的故事结构就是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典型结构,人物鲜明、价值观具有普世的意义,喜剧片和合家欢电影也是卖座的电影类型之一。虽然目前国内的电影产业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像好莱坞那样的体系化制作流程,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也需进一步完善,但是作为影视工作者,仍旧可以从制作每一部优秀影片出发,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制作方式,运用经得起全球市场检验的创作技巧来进行文艺创作,寻求海外低语境文化的受众认同,提高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卧虎藏龙》是华语电影海外票房记录的保持者,2.05亿美元的海外票房至今无人能破。相比而言,功夫题材的动作电影所依靠的文化语境相对较少,而身处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的华人导演李安更是深谙美国电影的创作模式和技巧,人物的塑造兼具英雄主义色彩与中国的传统风韵,因而电影具有较高竞争力。同样是武侠题材的动作片《英雄》海外表现不俗,在国际上获得1.4亿美元的票房。而《叶问2》的北美票仅为22万美元,武侠片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宣告不灵,说明武侠电影尽管可以运用更为直接的编码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化隔阂,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故事架构、人物塑造和价值取向方面接近普遍叙事策略,遵循电影创作的一般规律。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寻梦环游记》的主创人员在制作电影时采取的两大策略,即自信面对不同语境文化,立足低语境文化,熟练运用美国电影工业的体系化制作标准,寻求全球市场受众的最大化;同时,明晰主要目标市场,凭借目标市场的文化传统或者与其有共同之处的文化符号,以文化接近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

对于中国的电影创作者而言,《寻梦环游记》取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据此提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初步构想:首先,要提高文化认识度,降低文化折扣。影视作品创作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不仅是关怀本土的传统文化,也要将视野扩展至全球不同民族的文化,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营养,运用于文化产品的创作。第二,要立足历史,着眼高语境文化创作。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出了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高语境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源泉和灵感,高语境并不意味着复杂和隔阂,如果运用得当,将会是跨文化传播的

2019年第6期(总第178期)优势所在。第三,放眼世界,寻求低语境文化认同。全球最大

的电影市场——北美市场属于低语境文化,英国、法国、德国等市场相比于中国而言也属于低语境文化,这就要求电影创作者突破本土高语境文化的局限,借鉴优秀的影视制作技巧,以寻求低语境文化的认同。

图2󰀁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路径构想

基金项目:论文系2019年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1]数据来源于BOX󰀁OFFICE󰀁MOJO网站,

截至2018年11月。

参考文献:1.张晓,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解析——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视角[J].兰州学刊,2015(12).2.贾泽驰,读懂《寻梦环游记》里的墨西哥元素[N].文汇报,2017.

3.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4.赵运涛,中国版《寻梦环游记》你会编剧吗?[N].中国艺术报,2017.5.高峰,赵建国,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超越[J].现代传播,2009(3).6.程美丽,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看中美语言的差异——以电影《喜宴》为研究个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7.牛蓁蓁,“鬼”与Ghost——观念差异与跨文化接受问题[D].西北大学,2012.8.何红一,墨西哥剪纸与中国民间文化[J].民间文化论坛,2009(2).9.王郡玲,中国清明节与墨西哥亡灵节之文化比较[J].管子学刊,2018(4).10.张什,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D].中国艺术研究员,2010.11.张铁虎,解读好莱坞影片中的平民英雄形象[J].电影文学,2017(13).12.魏颖,好莱坞电影对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J].电影评介,2016(23).作者简介:

高陈玲󰀁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肖玉平】

东南传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