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心中最美的期待
——浅谈音乐课程标准十年实验成果
音乐,从心流淌,音乐,由心而生,音乐没有国界,只要你懂音律,它就是你的最爱。
作为一名一线的音乐教育者,从事工作11年,深刻的感受到音乐课程标准这十年来的变化,有迷茫,有收获,有反思,也有提高,但更多的是对改革的支持,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了一条让音乐之花开满每个孩子心中的梦想之路。也因为如此,这才是你、我、他心中最美的期待。三点感受,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老师的指导帮助。
(一)音乐——审美——感受
音乐
一点一滴的改革,从高端的艺术名校到基层的乡村小学,专家教授们不辞辛劳,为的就是让我们的音乐融进每个孩子的心中,让音乐伴随每个孩子的成长。也就时刻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学的是什么?爱的是什么?是音乐,最本质的需要,把音乐这个名词延伸,延长。让每一个接触学习音乐的孩子挂在嘴边的话:我喜欢音乐,我爱上音乐,我喜欢音乐课,我能欣赏不同的音乐作品了,我的音乐能力提高了,音乐印在孩子们的心里。
审美
音乐从最初的固定知识模式的训练到现在的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主导,是一种人性化的转变,是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把白板的模式化变作艺术的浪漫体验,让学生主动的在实践中探求审美的韵味,体会审美的灵魂作用,在音乐的主体元素下感受音乐的美,实为是一大进步。
感受
在每一次音乐的实践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创作,通过自身的努力,老师的引导把音乐当做内心的一种需要,让音乐提高每个人的感受力,让音乐这无需语言描述的内容来提升灵魂,让音乐在审美为格调的情感下,感受整个生活,感受整个世界。
(二)音乐——综合——专一
音乐课是多元化的课堂,以音乐的各方面知识、技能为重点,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老师更多的会在课堂上讲述与音乐有关或相关的内容,范围比较广泛。对音乐及音乐课在整个学校的地位而言,它不单单是一个学科,而是囊括了其他学科。因此部分老师的课堂会采用故事、谜语、地理知识、风俗人情等知识来引入音乐课堂,想当程度上重视了学科的整合、综合,但因此也忽略了音乐课的真正目的所在,音乐课就是要让学生从听、唱、奏来进行,来完成,这十年的改革也恰恰针对这一问题,改善了新的方式,让我们的音乐教育者紧紧围绕“音乐”这一专一主题,关注音乐,引领学生,让更多的音乐感受力从简单的录音机听取,变花哨为简洁,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
(三)实践——民族——情感
每次的改革,每次的创新,每一次的实践都让我收获,我感觉最值得我骄傲的是,在学生的课堂上讲述咱们中国自己的音乐:什么民族乐器、作曲家、作品等,每每讲到《二泉映月》《万马奔腾》《百鸟朝凤》《保卫黄河》这样的作品,我内心总无比的激动,“心潮澎湃”都代表不了我的感受,为什么,因为那就是我们本土的特色,那就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有最基本的爱国情怀,心中要保持着把民族音乐特色发扬光大的信念,所以新课程也实现了这一完美的理念,把那种对祖国、对家乡、对音乐的情感用音乐表现出来,也通过作曲家深深的体会和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音乐传递给每一个熟懂音乐的孩子,无须多余的言语,一个手势、一个标准音、一个X X X XX,让每个孩子在属于音乐的地盘中享受这音乐的浪漫。
要想做到更好,就要与时俱进,还要吸收专家和同行老师们的良策,让音乐新课程新理念在每个人心中开花,让音乐更好的辅助生活,让音乐这个名词传承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