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读书报告
《中国人》书中不乏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我看不出作者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己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辩护的理由。
看似写的是中国的昨天,实际上他写的就是今天的中国!那些不是只存在于所谓“旧社会”中国的现象,是形成于长久的封建思想,并扎根于中国人的血液之中,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东西。说到对封建思想的毒害,我们很容易就想到同一个时代的鲁迅。他同样以畅快淋漓的文字鞭挞了封建思想吃人的本性,但是,她却没有看到这种思想对人性的扼杀。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鲁迅先生所说的现象在当今的中国人身上几乎没有体现,可是,林语堂先生所指出的那种缺乏社会责任感、无集体意识、好安逸、好享受的弊病却依然存在,而且似乎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而逐渐加重。
举个子来说。在“背景”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了中国人在长期的老庄思想熏陶下,形成了“超脱老猾”的性格。中国人是生来的现实主义者,那种圆滑的本性已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渐渐失去斗志。而奇怪的是,这种软弱无为的性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经历世事、超凡脱俗的表现,是人生态度的最高理想与追求。“麻木不仁与实利主义的态度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这是只有老年人和古老的民族才会有的态度。”正是这种做事不拘小节的态度,使得中国的改革分外难以实行。
还有在《妇女生活》这一章中,我读起来感触良多。对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我当然是嗤之以鼻的。承认在生理上,男女是有别的,或者说,男性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作为社会个体而言,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其实这并不需要提倡或者宣传,然而社会就是这样,偏爱以此作为话题,争论不休,大有哗众取宠之嫌。很多男士,以尊重女性为名,实则借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联想今天的中国,也许大家都在谈论和维护的东西,往往就是一种极度的不平等、不公正,这
才需要大家去关注和维护。
最后,我很喜欢作者在书中的那一句话: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