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报批稿)2014.3.20

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报批稿)2014.3.20

来源:99网


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暂行)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ssembled monolithic

concrete structure (Trial)

(报批稿)

《编制组》

2013年12月 西安

前 言

为了提升陕西省建筑工业化技术水平,编制组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达的编制立项批复(陕建函[2013]782号),经广泛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近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和国内已有标准,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材料;4 建筑设计;5 结构设计;6 框架结构设计;7 剪力墙结构设计;8 构造规定;9 预制构件制作;10 施工安装;11 工程验收;附录A(预制构件制作允许偏差标准与检验方法)。

本规程由陕西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西安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本规程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安市雁塔路13号,邮政编码:710055)。

本规程主编部门: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本规程主编单位:西安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本规程参编单位:西安万科企业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西安建构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市建筑工程总公司 西安理工大学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2.1 术语.................................................................................................................. 2 2.2 符号.................................................................................................................. 3 3 材料............................................................................................................................ 6

3.1 混凝土与灌浆料.............................................................................................. 6 3.2 钢筋.................................................................................................................. 7 3.3 预埋件.............................................................................................................. 7 3.4 构配件.............................................................................................................. 7 4 建筑设计.................................................................................................................... 8

4.1 一般规定.......................................................................................................... 8 4.2 平立面设计...................................................................................................... 8 5 结构设计.................................................................................................................... 9

5.1 一般规定.......................................................................................................... 9 5.2 结构布置........................................................................................................ 10 5.3 构件设计........................................................................................................ 11 5.4 连接设计........................................................................................................ 11 5.5 预制构配件设计............................................................................................ 12 6 框架结构设计.......................................................................................................... 14

6.1 一般规定........................................................................................................ 14 6.2 叠合受弯构件设计........................................................................................ 14 6.3 节点设计及承载力计算................................................................................ 21 7 剪力墙结构设计...................................................................................................... 24

7.1 一般规定........................................................................................................ 24 7.2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及构件设计............................................................ 25 7.3 节点与接缝设计............................................................................................ 26 8 构造规定.................................................................................................................. 29

8.1 一般规定........................................................................................................ 29 8.2 钢筋连接和锚固............................................................................................ 31 8.3 节点构造规定................................................................................................ 32 9 预制构件制作.......................................................................................................... 41

9.1 一般规定........................................................................................................ 41 9.2 模具和预埋件................................................................................................ 41 9.3 成形及养护.................................................................................................... 41 9.4 脱模................................................................................................................ 42 9.5 质量检验........................................................................................................ 43 10 施工安装................................................................................................................ 44

10.1 一般规定...................................................................................................... 44 10.2 运输与堆放.................................................................................................. 44 10.3 测量.............................................................................................................. 45 10.4 构件吊装与施工.......................................................................................... 45 10.5 节点连接...................................................................................................... 45 10.6 质量检验...................................................................................................... 46 10.7 安全与环境保护.......................................................................................... 48 11 工程验收 ................................................................................................................ 49

11.1 结构实体检验 .............................................................................................. 49 11.2 子分部工程验收 .......................................................................................... 49 附录A 预制构件制作允许偏差标准与检验方法 .................................................... 51 本规范用词说明.......................................................................................................... 55 引用标准名录.............................................................................................................. 56 附:条文说明.............................................................................................................. 53

1 总 则

1.0.1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推广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提升陕西省的建筑工业化水平。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节能减排,制订本规程(暂行)。

1.0.2 本规程适用于非抗震地区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8度地区的乙类及乙类以下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1.0.3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及其它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assembled monolithic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钢筋、连接件或施加预应力加以连接,并在连接部位浇筑混凝土而形成整体受力的混凝土结构。 2.1.2 预制混凝土构件 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s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成的混凝土构件。 2.1.3 连接部位 joint

预制混凝土构件如梁、柱和墙之间连接的区域。 2.1.4 套筒灌浆连接 pipe casing connection

预制构件接缝部位的钢筋通过套筒灌浆方式实现钢筋连续可靠传力的连接方式。

2.1.5 抗剪粗糙面 exposed aggregate concrete

为增强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共同工作的能力,在预制构件抗剪连接界面采用化学或机械方法处理而形成的能够较好传递剪力的粗糙表面。 2.1.6 间接搭接 indirect lap

预制构件接缝部位的连接钢筋通过在预留孔道内灌浆而实现钢筋连续可靠传力的连接方式,其中孔道壁采用螺旋筋或波纹管加强,被搭接的的两根钢筋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

2.1.7 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 laminated reinforced concrete flexural member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上浇筑混凝土而形成整体的受弯构件,包括叠合式混凝土板和叠合式混凝土梁等。

2.1.8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assembled monolithic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混凝土结构全部或部分采用预制柱或叠合梁、叠合板等构件,通过节点部位的后浇混凝土或叠合方式形成的具有可靠传力机制,并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框架结构。

2.1.9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assembled monolithic concrete shear wall structure

混凝土结构的部分或全部采用承重预制墙板,通过节点部位的后浇混凝土形

2

成的具有可靠传力机制,并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剪力墙结构。

2.2 符号

2.2.1 材料性能

Ec — 混凝土弹性模量;

Es — 钢材、钢筋弹性模量;

C20 — 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0N/mm2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fck、 fc —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ftk、 ft —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fyk — 普通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

fy、fy' — 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yv — 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2.2.2 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

N — 轴向力设计值,接触面压力设计值; Nk — 轴向力标准值,接触面压力标准值;

M — 弯矩设计值; V — 剪力设计值;

VSk、VS — 竖向接合面剪力标准值、设计值;

VRk(VRk(CP)、VRk(K)、VRk(Do)、VRk(Co))、VR(VR(Cp)、VR(K)、VR(Do)、VR(Co))

— 竖向接合面的抗剪承载力标准值、设计值(下标括号中Cp 表示受压抗剪,K表示剪力键抗剪,Do表示销栓抗剪,Co表 表示混凝土抗剪);

VSU — 竖向接合面剪力;

VRU — 竖向接合面抗剪承载力;

Sk、S — 水平接合面剪应力标准值、设计值; Rk、R — 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Rk(Sh)、R(Sh)— 剪切摩擦抗剪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Vj — 节点核芯区的剪力设计值。

3

2.2.3 几何参数

a —

预制构件深入梁、柱、墙的长度;

b — 矩形构件截面宽度,T形、I形截面的腹板宽度;

bb、bc — 梁、柱截面宽度;

bj — 节点核芯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

h — 截面高度;

h0 — 截面有效高度; hc — 柱截面高度;

s — 沿构件轴线方向上横向钢筋的间距,螺旋筋的间距或箍

e —

筋的间距; 偏心距;

d — 钢筋直径,间距;

A — 构件截面面积;

Ass、Asc — 钢筋面积、叠合层混凝土截面面积;

Ak1 — 剪力键的承压面积;

Ak2、Ak2 — 接触面最上面和最下面可能发生受拉破坏的剪力键的根

部剪切面积之和、其余剪力键根部的剪切面积之和;

I — 截面惯性矩;

Sy — 截面对形心的面积矩;

Lx、Ly — 叠合板两个方向的长度;

t — 墙厚。

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

 — 剪力键验算的承压系数;

 — 界面承载力调整系数;

 — 摩擦系数;

K — 抗倾覆安全系数;

jb — 节点剪力增大系数;

nd — 销栓钢筋根数;

4

RE —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laE、llE — 考虑抗震钢筋锚固长度、钢筋搭接长度。

5

3 材料

3.1 混凝土与灌浆料

3.1.1 混凝土的各项计算指标和有关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能的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规定。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骨料、外加剂及掺合料等应有产品合格证,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3.1.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等级,并且后浇混凝土应采用膨胀混凝土。

3.1.3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的相应规定执行。

3.1.4 混凝土原材料应按品种规格分别存放,应采取有效的防潮、防湿和防变质措施。

3.1.5 混凝土的原材料进厂必须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复试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混凝土原材料的计量偏差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表A.0.1的要求。

3.1.6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的规定。

3.1.7 灌浆料的性能除应满足表3.1.7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 50048的规定。

表3.1.7 灌浆料性能要求 项目 初始 流动度 30min 1d 抗压强度 7d 28d 竖向膨胀率 对钢筋锈蚀作用

6

性能指标 ≥300mm ≥260mm ≥45MPa ≥60MPa ≥85MPa 0.06%~0.5% 无锈蚀 24h

3.2 钢筋

3.2.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采用的钢筋各项计算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热轧带肋钢筋和热轧光圆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GB 1499.1/ GB 1499.2规定;

3.2.2有抗震设防要求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其所用钢筋的选用及抗震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3.2.3当预制构件中采用钢筋焊接网片配筋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及《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 19的规定。

3.2.4 钢筋笼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平直、无损伤、无变形,必须对表面油污、颗粒状或片状锈蚀进行处理。

3.2.5 混凝土浇筑前,应按图纸要求检查钢筋笼中钢筋位置、直径、间距和保护层厚度,保证其达到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的要求。保护层垫块宜采用塑料类垫块,且应与钢筋笼绑扎牢固,垫块按梅花状布置,间距不宜大于600mm。 3.2.6 钢筋加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用成型钢筋》JG/T 226 的规定,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表A.0.2的规定。

3.2.7 钢筋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表A.0.3的规定。

3.3 预埋件

3.3.1 预埋件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规定。

3.4 构配件

3.4.1 构配件(门窗、保温材料及装饰材料等)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7

4 建筑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建筑设计标准的要求。并应做到基本构件、房屋开间、连接构造、配件及设备管线布置的标准化。 4.1.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设计应遵守模数协调的原则,做到建筑与构件模数协调,以及构件之间的模数协调和构件的集成化和工业化生产,实现土建和装修在模数协调原则下的整体设计。

4.1.3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按照建筑、结构、设备和装修一体化的原则设计,并应以配套的建筑体系和标准化产品为基础进行综合设计。

4.2 平立面设计

4.2.1 建筑平面设计应与结构体系相协调,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符合建筑功能和结构设计的要求下,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均匀、对称,宜使质心和刚心重合;

2 应充分考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工业化的特点,房间分隔尺寸不宜规格太多。在保证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规格尺寸最少化。

4.2.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设备管线与结构体系的关系,符合建筑模数要求。房屋厨房、卫生间上下宜相邻布置,便于集中设置竖向管线、竖向通风道或机械通风装置。

4.2.3 装配整体式住宅建筑平面设计应考虑卫生间、厨房的设备和家具产品及其管线布置合理性,宜优先采用标准化的预制盒子卫生间(整体卫浴)及标准化的厨房整体橱柜。

4.2.4 建筑立面设计应充分体现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工业化特点,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外立面设计宜创造简洁明快、美观大方的建筑形象,不宜采用过多装饰构件;

2 高层建筑不宜在角部设转角窗,外立面不宜凹凸变化过多。

8

5 结构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

5.1.2 按本规程设计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结构的整体作用(荷载)效应计算分析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同样的方法进行。

5.1.3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顶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以及地下室顶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

5.1.4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适用最大高度应符合表5.1.4的规定。

表5.1.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适用最大高度(m)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体系 非抗震设计 6度 框架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 70 140 150 60 110 120 7度 50 100 100 0.2g 40 80 80 8度 0.3g 35 60 60 9度 —— 30 40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考虑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表中框架不含异性柱框架;

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及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部分,均应满足现浇等同型框架结构要求;

3、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适用最大高度。

5.1.5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宜简单、规则、均匀及对称,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和良好的延性;

2 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应避免局部突变和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以及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强;

3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

4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9

5.1.6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应符合表5.1.6的规定。

表5.1.6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等级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类型 6 框架结构 高度(m) 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 剪力墙 高度(m) 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 四 三 三 二 二 一 二 注: 1、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

措施,但相应的计算不应降低; 2、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60 ≤60 四 三 >60 ≤60 三 >60 三 ≤60 三 二 >60 ≤60 7 二 >60 二 ≤60 二 一 >60 8 一 >60 一 9 —— ≤30 一 一 ≤40 5.1.7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5.1.7的规定。

表5.1.7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体系 框架 框架-剪力墙、剪力墙 非抗震设计 6度、7度 5 6 4 5 8度 3 4 9度 —— 3 5.1.8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进行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和弹塑性变形验算。

5.2 结构布置

5.2.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的相关规定。

5.2.2 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平面横向墙体布置时,两侧端部山墙宜布

10

置预制承重墙板;内墙可根据结构横向抗侧力需要设置预制承重墙板或预制轻质填充墙板。

5.2.3 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平面纵向墙体布置时,纵向内、外剪力墙布置可根据纵向抗侧力的需要设置;阳台及门窗部位可根据需要设置非承重的预制轻质填充墙板。

5.2.4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5.2.5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显著不规则,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5.2.6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通过现浇连接带、竖向受力钢筋浆锚连接等形成整体,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5.3 构件设计

5.3.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应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别计算,并应取最不利内力。

5.3.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在永久荷载、可变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下最不利的组合内力进行截面设计并配置钢筋,并分别考虑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两种情况,取较大值进行配筋。

5.3.3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使用阶段时可取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计算模型。结构的整体作用(荷载)效应计算分析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同样的方法进行。

5.3.4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全预制构件和叠合式构件,均应合理地设计配筋,应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和叠合面的剪切破坏。

5.4 连接设计

5.4.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连接设计宜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且应便于施工,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构造应满足结构传递内力的要求,并应符合标准化要求。

5.4.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构件连接形式应根据结构的受力性能和施工条件进

11

行设计。对需要传递弯矩及其他内力的刚性连接,设计时应使连接部位的截面刚度与邻近连接部位的预制构件的刚度相接近。

5.4.3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各类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应便于构件安装、装配。对计算时不考虑传递内力的连接,也应有可靠的固定措施。

5.4.4 预制构件之间,以及预制构件和现浇混凝土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抗剪粗糙面或齿槽。

5.4.5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框架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和柱、墙中的竖向受力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焊接等形式;板、墙等构件中的受力钢筋可采用搭接连接的形式。

5.4.6 非承重预制构件的连接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与支撑结构之间宜采用柔性连接方式;

2 在框架内镶嵌或采用焊接连接时,应考虑对框架抗侧刚度的影响; 3 外挂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应具有一定的变形适应性。

5.5 预制构配件设计

5.5.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预制构配件应按建筑设计要求进行工业化生产,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预制构配件设计应按主体建筑模数协调要求确定各种构件的规格、截面尺寸和公差;

2 预制构件中的设备管道的孔洞和安装构件预留孔应在工厂生产中综合考虑、一体化设计和施工,不应在安装现场二次开洞、开孔;

3 与预制构件相配套的室内外构件应一体化设计(楼梯栏杆、阳台栏杆等),并在工厂中加工完成、现场安装。

5.5.2 建筑外墙宜采用复合夹心保温的构造形式,接缝应作防水处理,外墙板应根据接缝特点、气候条件等选用满足要求的材料和防水方式。

5.5.3 预制外墙板构件的设计应符合建筑模数,并结合外墙板外饰面材料及所设置的门窗框的位置,统一由工厂制作完成。

5.5.4 用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内隔墙的材料应分别满足隔声、防水和防火安全等技术性能的要求。

5.5.5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厨房、卫生间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卧室、起居室宜采用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形式。结构底层厨房的地面遇有室外燃气管接入时,应采用实铺地面。

12

13

6 框架结构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本规程设计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整体计算分析可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相关规定。

6.1.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可采用现浇柱与各种叠合式受弯构件组合,通过节点区的现浇混凝土连接而成。

6.1.3 预制柱或现浇柱和叠合受弯构件的设计,除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相关规定。 6.1.4 叠合受弯构件及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施工阶段的叠合受弯构件,当预制构件的截面高度不足全截面高度的40%时应设置可靠支撑。

施工阶段有可靠支撑的叠合受弯构件,可按整体受弯构件设计计算,但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叠合面受剪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附录H:无支撑叠合梁板)计算。

在叠合受弯构件足以支承全部荷载、挠度及开裂在允许范围以内之前不得拆除支撑;

2 施工阶段不加支撑的叠合受弯构件,应对底部预制构件及浇筑混凝土后的叠合构件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附录H:无支撑叠合梁板)的要求进行二阶段受力计算;

3 在正常使用状态,叠合构件的裂缝宽度、挠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预制构件接合面不产生影响使用功能的有害残余变形;

4 在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作用下,叠合受弯构件和接合面应满足承载力要求。

6.2 叠合受弯构件设计

6.2.1 叠合梁和叠合板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除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6.2.2 叠合梁竖向接合面的正截面承载力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14

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且竖向荷载标准组合下的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不应超过fyk1.5。

6.2.3 叠合板的挠度可按同等厚度现浇混凝土板的计算结果乘以1.05取值。 6.2.4 接合面的抗剪强度、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剪切摩擦抗剪强度标准值Rk(Sh):

Rk(Sh)psfyk 但Rk(Sh)0.35fck (6.2.4-1)

剪切摩擦抗剪强度设计值R(Sh):

R(Sh)0.9psfy 但R(Sh)0.4fc (6.2.4-2)

2 钢筋销栓抗剪承载力标准值:

VRk(Do)1.85ndADofckfyk (6.2.4-3)

钢筋销栓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VR(Do)1.85ndADofcfy (6.2.4-4)

3 接触面受压抗剪承载力标准值:

VRk(Cp)=Nk (6.2.4-5)

接触面受压抗剪承载力标准值:

VR(Cp)=N (6.2.4-6)

4 剪力键抗剪承载力标准值,取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承载力标准值和剪力键剪切承载力标准值二者较小值:

0.15fckAk2 (6.2.4-7) VRk(K)minfckAk1,0.10fckAk2并取结合面两侧剪力承载力标准值二者较小者。

剪力键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取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承载力设计值和剪力键剪切承载力设计值二者较小值:

0.15fcAk2 (6.2.4-8) VR(K)minfcAk1,0.10fcAk2并取结合面两侧剪力承载力设计值二者较小者。 式中 Rk(S,hR(Sh)——剪切摩擦抗剪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摩擦系数。接触面表面不处理时取为0.6,表面凸凹不小于6mm时

取1.0,现浇混凝土取1.4;

Nk,N——接触面压力标准值和设计值;

ps——单位面积内横穿接合面的钢筋面积,当钢筋与接合面法向夹角为

15

时,应乘cos折减;

fyk,fy——钢筋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fck,fc——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ADo——单根销栓钢筋面积。当钢筋与接合面法向夹角为时,应乘cos

折减;

nd——销栓钢筋根数。

Ak1——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面积;

Ak2,Ak2——Ak2为接触面最上面和最下面可能发生受拉破坏的剪力键的

根部剪切面积之和,Ak2为其余剪力键根部的剪切面积之和;

——剪力键验算的承压系数,取1.25;

6.2.5 叠合梁竖向接合面的抗剪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按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的标准组合下的抗剪验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VSkVRk (6.2.5-1)

VRkmax k ( C o ) (6.2.5-2) VRk(C,Vp)RkV(K) RVRk(Co)0.10fckAsc (6.2.5-3)

Ascb(t1t2)2at1 (6.2.5-4)

计算VRk(Cp)时,Nk取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的标准组合下竖向接合面处接触面压力值。

式中 VSk——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的标准组合下竖向接合面剪力标准值;

VRk——竖向接合面抗剪承载力标准值; VRk(Co)——叠合层混凝土抗剪承载力标准值; VRk(Cp)——接触面受压抗剪承载力标准值;

Asc——叠合层混凝土截面面积;

b——梁宽;

16

t1 ——预制板厚; t2——叠合板厚;

a——预制板伸入梁内的长度。

2 承载力极限状态

考虑多遇地震作用或风荷载基本组合时,竖向接合面抗剪承载力应 按下列公式计算:

VSVR (6.2.5-5)

VRmaxVR(Cp),VR(K)VR(Co),VR(Do) (6.2.5-6)

VR(Co)0.10fcAsc (6.2.5-7)

计算VR(Cp)时,N取有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竖向接合面处接触面压力设计值。

式中 VS——考虑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组合时竖向接合面剪力设计值;

VR——竖向接合面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VR(Co)——叠合层混凝土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VR(Cp)——接触面受压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当 VRmaxVR(Cp),VR(K)VR(Co),VR(Do)VR(Do),

且 VS>maxVR(Cp),VR(K)VR(Co)

靠近接合面的1/2 梁高范围内的箍筋面积Asv应满足式(6.2.4-13)要求:

AsvVR(Do)2fy (6.2.5-8)

3 抗震设计时,强接合面弱构件的验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VSUVRU (6.2.5-9)

VRUmaxVRk(Cp),VRk(Do) (6.2.5-10)

式中 VSU——竖向接合面剪力。取竖向荷载作用下接合面剪力标准值与梁左右

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按实际配筋取材料标准强度对应的屈服弯

17

矩值计算的剪力值之和。

VRU——竖向接合面抗剪承载力。

计算VRk(Cp)时,Nk取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标准值与梁左右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按实际配筋取材料标准强度对应的屈服弯矩值之和计算的竖向接合面处接触面压力值。

6.2.6 叠合梁水平接合面的抗剪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按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的标准组合下的抗剪强度验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SkRk (6.2.6-1)

SkVSkSybI (6.2.6-2)

式中 Sk——水平接合面剪应力标准值。T形梁的有效翼缘宽度取值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Rk——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标准值,取

Rk(Sh)2;

VSk——竖向荷载和其它可变荷载作用下梁端剪力标准值; Sy——水平接合面以上部分截面对形心的面积矩;

b、I——分别为梁宽和截面惯性矩。 2 承载力极限状态

考虑多遇地震作用或风荷载组合时,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SR (6.2.6-3)

ST (6.2.6-4) bclM (6.2.6-5) 0.9h0T式中 S——有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组合时水平接合面剪应力设计值;

R——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设计值,取R(Sh);

18

bc——水平接合面的宽度;

l——梁端至竖向荷载作用下反弯点的距离;

T——在 Δl范围内水平接合面以上的受拉钢筋拉力的变化量。T形梁宜

考虑有效翼缘宽度内板的钢筋;

M——有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组合时梁端弯矩设计值;

h0——有效高度。

3 抗震设计时,强接合面弱构件的验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SURU (6.2.6-6) SUTU (6.2.6-7) bclTUAstfyk1Assfyk2 (6.2.6-8)

式中 RU——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取Rk(Sh);

SU——水平接合面剪应力;

TU——在l范围内水平接合面以上的受拉钢筋拉力的变化量。T形梁宜

考虑有效翼缘宽度内板的钢筋;

Ast、Ass——分别为水平接合面以上梁主筋和有效翼缘宽度范围内板钢筋

的面积;

fyk1、fyk2——分别为梁和楼板钢筋强度标准值。

6.2.7 叠合板接合面在竖向荷载作用抗剪强度验算应满足下列公式要求:

sR(Sp) (6.2.7-1)

sVSybI (6.2.7-2)

式中 V ——验算截面(1m 板宽)的剪力设计值;

Sy ——接合面以上部分截面对形心的面积矩;

b、I——分别为宽度(1m)和截面惯性矩;

s——接合面的剪应力设计值;

R(Sp)——接合面的抗剪强度设计值。接合面的凹凸不小于4mm 时,取

19

0.4Nmm2。

6.2.8 叠合板的受弯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叠合板按同等厚度现浇混凝土双向板计算,并区别以下情况对弯矩计算结果进行调整,板带划分示意图见图6.2.7。

LxLy>2或LxLy<0.5 时,弯矩不调整;

LxLy=1时, 绕y轴弯矩My乘1.05,绕x轴弯矩Mx乘0.95的调整系数; LxLy=1~2或0.5 ~1范围时,按上述原则插值调整;

其中Lx、Ly分别为叠合板x向、y向的边长;

Y向边板带Y向边板带Y向边板带Lx/3Lx/3LxMy预预Lx/3X向边板带预LyMx预Ly/3LyX向边板带MxLy/3X向边板带制制制制Y板板LxMy板板Ly/3X图6.2.8 板带划分示意图

2 跨中板带按调整后的跨中板带总弯矩进行受弯承载力验算;边板带按同一方向调整后的跨中板带总弯矩值的2/3进行受弯承载力验算;

3 接缝钢筋计算时取现浇层混凝土厚度,其他情况取叠合板的总厚度。 6.2.9 预制板的板端与梁、剪力墙连接处,按叠合板抗剪承载力验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VSkVRk(Do) (6.2.9-1)

VRk(Do)1.85ndADofckfyk(12) (6.2.9-2)

式中 VSk——竖向荷载作用下单位长度内板端边缘剪力标准值;

nd——单位长度内销栓钢筋根数;

——板端负筋拉应力标准值与钢筋强度标准值之比。

20

6.3 节点设计及承载力计算

6.3.1节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设计预制混凝土框架节点时,除满足本规程8.3章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程》GB 50011及其他相关规范(规程)中的有关规定;

2 预制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承载力和延性不宜低于现浇节点,且承载力不应低于相邻的梁端和柱端承载力;

3 对于新型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经试验验证其承载能力和延性等指标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

4 应控制由于温度梯度差引起的开裂;

5 应通过计算和构造确保节点的破坏模式为延性破坏。

6.3.2 一、二级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jbMbhb0as'Vj1 (6.3.2-1)

hb0as'Hchb一级框架结构尚应符合:

1.15Mbuahb0as'Vj1 (6.3.2-2) 'hb0asHchb式中 Vj——梁柱节点核芯区的剪力设计值;

hb0——梁截面有效高度,节点两侧梁截面高度不等时可采用平均值; as'——梁受压钢筋合力点至受压边缘的距离;

Hc——柱的计算高度,可采用节点上下柱反弯点之间的距离; hb——梁的截面高度,节点两侧梁截面高度不等时可采用平均值;

jb——节点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取1.5,二级取1.35,三级取1.2;

Mb——节点左右梁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弯矩设计值之和; ——节点左右梁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

Mbua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受压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

6.3.3 核芯区截面有效验算宽度,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核芯区截面有效验算宽度,当验算方向的梁截面宽度不小于该侧柱截面宽

21

度的1/2 时,可采用该侧柱截面宽度,当小于柱截面宽度的1/2时,可采用下列二者的较小值:

bjbb0.5hc (6.3.3-1)

bjbc (6.3.3-2)

式中 bj——节点核芯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

bb——梁截面宽度;

hc——验算方向的柱截面高度; bc——验算方向的柱截面宽度;

2 当梁、柱的中线不重合且偏心距不大于柱宽的1/4 时,核芯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可采用上式和下式计算结果的较小值。

bj0.5(bbbc)0.25hce (6.3.3-3) 式中 e——梁与柱中线偏心距。

6.3.4 节点核芯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1Vj(0.3jfcbjhj) (6.3.4-1)

RE式中 j——正交梁的约束影响系数,采用1.0;

hj——节点核芯区的截面高度,可采用验算方向的柱截面高度;

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采用0.85。

6.3.5 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采用下列公式验算:

bjhb0as'1Vj1.1jftbjhj0.05jNfyvAsvj (6.3.5-1)

REbcs式中 N——对应于组合剪力设计值的上柱组合轴向压力较小值,其取值不应

大于柱的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50%, 当N 为拉力时,取N=0;

fyv——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Asvj——核芯区有效验算宽度范围内同一截面验算方向箍筋总截面面积;

s——箍筋间距。

6.3.6 抗震等级为三级及非抗震设计的节点可不进行节点核芯区受剪承载力计

22

算,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

23

7 剪力墙结构设计

7.1 一般规定

7.1.1 适用于本规程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整体计算分析可按现浇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方法进行。

7.1.2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可以分为全预制剪力墙结构、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 7.1.3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平面布置宜对称,应沿两个主轴方向布置剪力墙,不应为平面扭转不规则结构;

2 竖向体形宜均匀、规则,竖向布置宜连续,不应为楼层侧向刚度不规则结构或层间受剪承载力不规则结构;

3 预制剪力墙的墙肢截面宜简单、规则,预制剪力墙的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应避免设置形成墙肢刚度相差悬殊的洞口。 7.1.4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结构进行竖向荷载、风荷载和(或)地震作用效应分析,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的有关规定采用。其中竖向荷载、风荷载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有关规定采用,地震作用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有关规定采用。

7.1.5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内力和变形计算时,应考虑预制填充墙对结构固有周期的影响。

7.1.6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内力和变形计算时,可按刚性楼板假定计算,并采取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当楼板跨度较大、开有较大洞口等原因使板在平面内产生较明显的变形时,应按弹性楼板假定计算。

7.1.7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内力和变形计算时,抗震设计的连梁刚度可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连梁端塑性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调幅系数可取0.8~0.9,并应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7.1.8 预制剪力墙的连梁应符合下列规定:

24

1 连梁的纵向钢筋、斜筋及箍筋的构造和水平钢筋在墙肢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2 预制外墙的窗上墙及预制内墙的门上墙应采用箍筋与现浇圈梁连接,形成叠合连梁;

3 预制外墙的窗下墙竖向分布筋可不与下层墙钢筋连接,宜锚入现浇圈梁内。

7.1.9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每层楼面处应设置封闭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截面宽度不应小于剪力墙的厚度,截面高度不小于楼板厚度及120mm的较大值。圈梁应与现浇或者预制叠合楼盖或屋盖浇筑成整体。圈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现浇或者预制叠合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7.1.10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及约束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要求。

7.1.11 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其中框架的设计应满足第六章的相关规定,剪力墙的设计应满足本章相关规定。

7.2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及构件设计

7.2.1 对于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在结构分析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剪力墙连梁不考虑楼面翼缘的增强作用;

2 采用叠合板时,剪力墙窗下口与下层窗上口可按双连梁或连梁(窗下口或窗上口)进行结构整体分析;采用现浇板时,窗下口与下层窗上口之间的部分可全部作为连梁参与结构分析。

7.2.2 预制剪力墙板可采用矩形或“L”形板,板高不大于6.0m,单块预制剪力墙板板重不宜大于6t,开洞预制剪力墙板洞口宜居中布置。

7.2.3 高度大于24m和10层以上,或高宽比较大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应进行结构整体稳定性验算,具体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的规定执行。

7.2.4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应进行整体结构抗倾覆验算。抗倾覆验算应满足下列计算公式要求:

M≤[M]/K (7.2.4)

式中:M——倾覆力矩,有风荷载或地震作用的基础顶面处的最大倾覆力矩,应

25

考虑两者的不利组合;

[M]——抗倾覆力矩,由竖向荷载对房屋基础边缘取矩所得的总力矩,计

算时楼层活荷载取50%,恒荷载取100%;

K——抗倾覆安全系数,当建筑高宽比大于4 时,取3.0;当建筑高宽比

小于4 时,取2.3。

7.2.5 预制剪力墙构件在施工和使用阶段各种不利组合下应进行截面承载力、裂缝宽度及挠度的验算,除本章特别规定外,其计算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及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的相关规定进行。

7.2.6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当层高较高或结构比较复杂时宜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其计算和验算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进行。

7.3 节点与接缝设计

7.3.1 对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上下层相邻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竖向分布钢筋宜每根各自连接,不应采用单排钢筋连接,其中搭接钢筋为全部搭接,钢筋搭接长度LlE1.6LaE;

2 预制墙板相邻下层为现浇剪力墙时,墙板竖向钢筋自下表面伸出,锚入下层现浇墙体内,与下层墙体钢筋的搭接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7.3.2对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上下层相邻预制剪力墙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制剪力墙底与现浇圈梁之间应座浆,座浆宜采用高强灌浆料或者干硬性水泥砂浆,座浆厚度不宜大于20mm,其立方体抗压强度应高于预制剪力墙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10MPa或以上,且不应低于60MPa;

2 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可采用浆锚套筒连接、插入式预留孔灌浆钢筋搭接连接,预制剪力墙结合面处应设置键槽(齿槽)或粗糙面,见图7.3.2。

26

预制墙体浆锚套筒连接或浆锚搭接连接座浆键槽或粗糙面现浇圈梁竖向连接筋预制墙体图7.3.2 预制剪力墙水平接缝构造

7.3.3 预制剪力墙之间可采用现浇连梁,连接构造如图7.3.3所示。负弯矩钢筋设置在现浇层内,正弯矩钢筋在现浇连梁内与预制墙片伸出的钢筋连接,可采用焊接或者机械连接。现浇连梁与预制墙片的结合面处,预制墙片上宜设置键槽。

现浇连梁预制墙体拉接钢筋焊接≥10d 图7.3.3 现浇连梁与预制墙片的连接

7.3.4 墙片底部水平接缝的抗剪承载力应采用公式7.3.4计算:

Vu(K1Ac0.7(fyAsN)) (7.3.4)

且不超过k2fcAc及K3Ac; 式中

27

Vu —— 界面抗剪承载力设计值,N; fc —— 混凝土轴心抗压设计强度,MPa;

Ac —— 剪切平面面积,mm;

fy —— 抗剪钢筋的屈服强度,MPa,不大于400MPa;

As —— 抗剪钢筋的截面面积,mm,不得小于0.0025Ac;

N —— 作用在剪切平面上的永久的法向力,压正拉负,N;

K1 —— 对普通混凝土,当fc35MPa时,K10.12fc;当

fc35MPa时,K10.1fc;对砂轻混凝土,K11.7;对

于全轻混凝土,K11.3 ;

k2 —— 对普通混凝土,k20.33;对轻骨料混凝土,k20.25 K3 —— 对普通混凝土,K316.5MPa;对轻骨料混凝土,K38.3

MPa;

 —— 界面承载力调整系数,见表7.3.4。

表7.3.4 界面承载力调整系数

有粘结粗糙面或齿槽 非抗震 无粘结粗糙面或齿槽 有粘结粗糙面或齿槽 抗震设计 无粘结粗糙面或齿槽 0.675 0.72 0.9 0.9 7.3.5 墙片与现浇段竖向接缝的抗剪承载力计算采用以下公式:

Vu(K1Ac0.7fyAs) (7.3.5)

且不超过k2fcAc及K3Ac; 各项参数同7.3.4条。

28

8 构造规定

8.1 一般规定

8.1.1 装配整体式结构构件连接节点必须有可靠的构造措施,使其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应部位具有相同的承载力、稳定性和抗震性能。构造宜简单,受力明确,方便施工。

8.1.2 预制构件的构造和连接应采用标准化方法,以提高构件连接的可靠性、制作安装效率和连接质量。

8.1.3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相关规定,当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混凝土采取有效的防裂措施。 8.1.4 预制混凝土楼板深入梁、柱等构件的支承长度不宜小于20mm,也不宜大于30mm;预制混凝土楼板深入墙的支承长度不宜小于15mm。

8.1.5 预制梁预留孔洞宜设置在梁剪力较小的跨中1/3区域内,应避开梁塑性铰区域和钢筋套筒连接位置。

8.1.6 预制构件之间,以及叠合构件预制部分的水平结合面宜做成凸凹的粗糙面,宜使用表面处理方法使外表面的骨料露出成为粗糙面,预制梁的凸凹不应小于6mm,预制板的凸凹不应小于4mm。

8.1.7混凝土叠合梁、叠合板等水平构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混凝土叠合梁主筋宜采用高强钢筋,纵向钢筋最小间距应满足套筒连接的相关要求,预制梁的箍筋应全部深入叠合层,且各肢伸入叠合层的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

2 叠合梁中现浇部分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叠合梁现浇部分的高度不应小于150mm和1/3梁高的较大值;预制反沿厚度不宜小于50mm(图8.1.7-1);

预制反沿≥50现浇层≥50≤100≥150且≥h/3预制反沿h剪力键≥2 12注:同一截面可以设置多个剪力键 图8.1.7-1 叠合梁截面构造 图8.1.7-2 两端剪力键和预制反沿

预制梁3 在预制混凝土梁的预制面下100mm范围内,应设置2根直径不小于12mm

29

的腰筋(图8.1.7-1);

4 预制混凝土梁端部结合面应设置剪力键(图8.1.7-2),剪力键的尺寸和数量应按计算确定,剪力键通常是键槽形式(内凹),键槽的深度不宜小于30mm,长度宜为150~250mm。键槽端部斜面与侧边的倾角宜为45°;

5 预制混凝土梁顶面两端宜各设置一根安全维护插筋,插筋直径不宜小于28mm,出预制梁顶面的高度不宜小于150mm(图8.1.7-3);

安全维护插筋安全维护插筋200~300200~300≥150预制梁b预制梁h50 图8.1.7-3 两端安全维护插筋示意图

6 叠合板的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预制板的厚度不宜小于60mm,当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采用叠合楼板时,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80mm,预制板的厚度不宜小于80mm,楼板配筋应双向通长配置;

7 当叠合板跨度超过5m或悬挑板负筋伸入时,叠合板周边1/4跨或悬挑板负筋范围内,预制板应设置伸入现浇层的截面抗剪连接钢筋。该抗剪连接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中心间距不应小于600mm,伸入现浇层不应小于40mm;

8 承受较大荷载的叠合板,预制板宽度不宜大于3m,宜在预制板内设置伸入叠合层的构造钢筋。连接面须干净、无浮浆,宜进行人工粗糙处理。在预制板的接缝处,宜设置拉结筋,增强其整体性,接缝位置宜避开叠合板受力较大部位。预制板的接缝处,板上边缘应设置30mm×30mm的倒角(图8.1.7-4)。

3030现浇板预制板30倒角预制板 图8.1.7-4 预制板接缝倒角示意图

30

8.1.8 预制混凝土柱、剪力墙等竖向构件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

1 预制混凝土柱纵向钢筋最小间距应满足套筒连接的相关要求;

2 预制柱顶层柱顶应设置不少于1排,直径不应小于14mm,肢距不应大于300mm的箍筋;

3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结合面上应设有抗剪连接齿槽,齿槽深度不应小于10mm,宽度不应小于2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齿槽长度应大于构件截面宽度的0.8倍。

8.1.9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楼梯间不应设置在建筑物的端开间及转角处;预制装配楼梯板宜为整体预制构件,厚度不宜小于120mm。梯梁宜采用倒T型叠合梁,梯段和平台板应在梯梁后浇叠合层内锚固,预留伸出钢筋锚入支座长度,面筋不应小于laE,底筋不应小于20倍钢筋直径。

8.2 钢筋连接和锚固

8.2.1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钢筋的连接和锚固,除本规范特殊规定外,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执行。

8.2.2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钢筋连接可以采用机械连接、焊接连接、套筒灌浆连接及浆锚连接。

8.2.3 采用套筒连接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套筒和钢筋宜配套使用,钢筋型号可以比套筒型号小一级;

2 采用套筒连接,钢筋应对中、顺直,在套筒内连接钢筋轴心偏移量不应大于1/100;钢筋与套筒位置应完全对应,误差不应大于2mm;

3 套筒浆锚连接钢筋可不另设,由下柱或者墙片的纵向受力钢筋直接外伸形成。连接筋间距不宜小于5d,套筒净距不宜小于25mm,不应小于20mm;

4 用于柱的主筋连接时,套筒区段内的柱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用于剪力墙或承重墙的主筋续接时,应沿套筒全长设置加强螺旋筋,螺旋筋直径不应小于6mm,螺距不应大于80mm;

5 连接筋插入套筒后压力灌浆,待浆液充满全部套筒后,停止灌浆,静养1~2天。

8.2.4 采用浆锚连接(间接搭接)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连接筋的有效锚固长度,非抗震设计≥25d,抗震设计≥30d,d为连接筋直筋;锚浆孔的边距C≥5d,净距C0≥30+d,孔深应比锚固长度长50mm。连接筋

31

位置与锚孔中心对齐,误差不大于2mm;钢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搭接长度按较大直径钢筋计算;

2 在锚固区,锚孔及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沿周边设置螺旋箍筋,用以加强钢筋的搭接连接性能,箍筋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50mm;

3 连接筋插入锚孔后压力灌浆,待浆液充满全部锚孔后,停止灌浆,静养1~2天;

4 纵筋直径大于25mm的构件和需进行疲劳验算、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筋不得采用插入式预留孔灌浆的钢筋搭接接头。

纵筋C>5dC0>30+d箍筋纵筋>60箍筋锚固长度连接筋连接筋图8.2.4 浆锚连接的钢筋搭接接头 8.3 节点构造规定

8.3.1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拼装节点连接形式主要有预制梁-现浇柱、预制梁-剪力墙、叠合梁-叠合板、叠合主梁-次梁、预制剪力墙-板之间的连接。 8.3.2 预制梁-现浇柱连接节点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现浇柱预制梁节点构造见图8.3.2-1,

支座中线支座中线现浇层现3浇≥0.5La(LaE)、b/层4锚板剪力键剪力键h≥0.5La(LaE)、3b/4≥10d≥20现浇柱对焊或搭焊预制梁≥20现浇柱预制梁

a(中节点) b(边节点)

h 图8.3.2-1 预制梁现浇柱连接节点构造

32

2 预制梁现浇柱中节点纵向受力底筋在节点区宜搭接焊接,搭接焊接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d;也可采用对接焊接,对接焊接连接时,钢筋直径宜相同。边节点宜采用锚固板连接,且梁中纵筋应伸入柱中长度满足图8.3.2-1(b)要求;

3 预制梁受力钢筋在节点区宜直线锚固,当锚固长度不足或在端节点处可以采用机械直锚,预制悬臂梁负弯矩钢筋应在现浇层中加强锚固,负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悬臂梁长的1.5倍;

4 顶层中节点且宜沿梁设置伸至梁底的开口箍筋,开口箍筋的间距不大于150mm,直径和肢数同梁加密区(图8.3.2-2)。

现浇层最上排梁面筋U型开口箍筋预制梁柱预制梁h 图8.3.2-2 顶层中节点开口箍筋示意图

8.3.3 预制梁-剪力墙连接节点构造要求满足下列要求:

1 叠合梁与预制墙板的面内连接按其受力特点,可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两种形式。强连接可采用梁与剪力墙整体预制的形式,或可采用在预制墙板上留缺口、整浇节点的方式(图8.3.3-1);弱连接与强连接两种连接方式相似,仅凹槽尺寸及墙体伸出预留连接钢筋长度及与梁纵筋搭接长度减小(图8.3.3-2);

叠合梁纵筋≥0.4LaELaE叠合梁纵筋15d墙体预留连接钢筋15d≥0.4LaE墙体预留连接钢筋预制剪力墙板叠合预制部分LaE叠合预制部分预制剪力墙板 图8.3.3-1 叠合梁与剪力墙强连接节点构造

33

650200每侧各1 16与叠合梁纵筋搭接1525L=200预制剪力墙板叠合预制部分250梁底纵筋

图8.3.3-2 叠合梁与剪力墙弱连接节点构造

2 叠合梁与剪力墙的垂直连接时,剪力墙应预留梁窝,梁窝尺寸应满足梁纵筋锚固构造要求,梁在墙上的搁置长度不宜小于15mm,构造如图8.3.3-3。

现浇部分叠合梁15d15d剪力墙15b键槽叠合梁预制部分剪力墙

h 图8.3.3-3 叠合梁与剪力墙连接节点构造

8.3.4 叠合梁主、次梁的连接,采用在主梁上留缺口、整浇节点的方式(图8.3.4),钢筋锚固长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预制次梁搁置在预制主梁上的长度不小于保护层厚度,同时分别在主次梁底部设置支撑。

叠合现浇部分次梁预制部分主梁预制部分

图8.3.4 叠合梁主、次梁连接节点构造

34

8.3.5 叠合板与叠合梁的连接可采用叠合层整浇节点(图8.3.5),叠合板上部钢筋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配置,叠合部分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取叠合梁与叠合板两者的设计强度等级较高者。

叠合楼板现浇部分≥20叠合楼板预制部分节点现浇混凝土叠合梁预制部分 图8.3.5 叠合板与叠合梁的节点连接

8.3.6 预制剪力墙节点连接的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 预制剪力墙间的水平连接节点按墙体相交情况可分为一字型、十字型、T型、L型等典型构造形式,剪力墙连接面应设置键槽或粗糙面,键槽尺寸和数量应按计算进行确定,详细构造见图8.3.6-1;边缘构件应现浇,其构造和配筋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的规定,如果图8.3.6-1所示的节点连接为设计的边缘构件,其构造和配筋应满足边缘构件的设计要求;

≥水平钢筋纵向钢筋拉筋键槽预制墙板≥纵向钢筋水平钢筋≥键槽键槽现浇混凝土预制墙板拉筋现浇混凝土拉筋键槽拉筋 一字型接缝 L形接缝

35

≥拉筋≥纵向钢筋水平钢筋≥拉筋拉筋纵向钢筋键槽键槽键槽水平钢筋预制墙板现浇混凝土预制墙板现浇混凝土拉筋键槽键槽拉筋

T字型接缝 十字接缝

图8.3.6-1 预制墙板与现浇边缘构件连接构造

≥键槽 2 相邻预制墙片之间如无边缘构件,应设置现浇段,现浇段的宽度应同墙厚,现浇段的长度,当预制剪力墙的长度不大于1500mm时不宜小于150mm,大于1500mm时不宜小于200mm;现浇段内应设置竖向钢筋和水平环箍,竖向钢筋配筋率不小于墙体竖向分布筋配筋率,水平环箍配筋率不小于墙体水平钢筋配筋率,构造如图8.3.6-2所示;

水平钢筋纵向钢筋拉筋键槽预制墙板键槽预制墙板≥现浇混凝土 图8.3.6-2 预制墙板与现浇段连接构造

3 预制剪力墙间的T型水平连接节点除了7.3节所示,还有以下两种构造形式(图8.3.6-3、4)。其中搭接钢筋为全部搭接,LlE1.6LaE。纵墙拼接部位宜预留深度为50mm的凹槽,在现浇连接带中绑扎后插竖向钢筋及拉筋(图8.3.6-3);当与外墙相交时,可在外墙外侧预留30mm厚混凝土薄壁,作为现浇混凝土的外侧模板(图8.3.6-4)。

36

预制墙板5050≥LaE预制墙板止水构造竖向钢筋及拉筋≥现浇连接带预制外墙板预制墙板图8.3.6-3 T型水平连接节点构造 图8.3.6-4 T型水平连接节点构造 L型水平连接节点构造形式可按图8.3.6-1采用,也可以将墙体相交部位整体预制,L型连接节点外移(图8.3.6-5)。二者于墙体相交处均设置现浇连接带,现浇连接带应采用不低于预制构件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浇筑;

30止水构造预制外墙板≥现浇连接带预制墙板 图8.3.6-5 L型水平连接节点构造

4 竖向连接节点按墙体所在部位及受力性质可分为预制内墙板间、预制外墙板间以及预制非结构墙板间竖向连接节点。预制内、外剪力墙间采用钢筋浆锚接头连接的竖向连接形式(横剖面)可按图8.3.6-6和图8.3.6-7采用,对后则拼缝截面采用内高外底的防雨水渗漏构造。此外,一、二级抗震墙要分两批搭接;

37

≥30mm厚薄壁现浇连接带

上层预制内墙板灌浆孔灌浆料金属波纹浆锚管上层预制内墙板灌浆孔连接钢筋≥灌浆料坐浆层金属波纹浆锚管连接钢筋≥≥20叠合楼板坐浆层5020≥15下层预制内墙板下层预制外墙板 图8.3.6-6 预制内墙板间的竖向连接节点构造 图8.3.6-7 预制外墙板间竖向连接节点构造

5 现浇部分应采用微膨胀(或无收缩)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

8.3.7 预制剪力墙和叠合板的连接可采用叠合层整浇节点(图8.3.6-6),叠合板的预制板上应设置增强叠合板叠合面抗剪力的纵向钢筋桁架,预制外墙板在楼板部位预留凹槽,叠合板在墙体的搁置长度不宜小于15mm; 8.3.8 叠合板拼接接缝连接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叠合板中预制板的端面或侧面没有锚固钢筋或预埋件时,应在拼缝处贴预制板顶面设置垂直于板缝的接缝钢筋,接缝钢筋与预制板钢筋的重叠长度,板跨中部位不小于1.2La(图8.3.8-1);板跨边部位不小于0.8 La(图8.3.8-2)。接缝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00mm(图8.3.8-2),楼板考虑地震作用时不应小于LaE;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宜适当增加。

现浇层≥1.2La≥1.2La接缝钢筋预制板预制板钢筋 图8.3.8-1 板跨中的接缝钢筋构造

38

楼板面筋现浇层≥0.8La≥100接缝钢筋预制板钢筋预制板梁、柱、墙 图8.3.8-2 板跨边的接缝钢筋构造

2 叠合楼板的板侧采用整体式拼缝时(图8.3.8-3),可按双向板叠合受弯构件进行设计,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板侧应有伸出钢筋;

2)板侧拼缝的上口宽度应不小于40mm;

3)拼缝宽度超边板厚的1/3或40mm时,应在拼缝中配置通长钢筋;并宜贯通整个结构单元。

4)拼缝宽度超边板厚的1/2或120mm时,应在拼缝中布置配筋梁; 5)板缝两侧伸出的钢筋应锚入现浇层内;

6)浇筑前应先清理、湿润拼缝,灌浆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并加强养护;板缝内的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高于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应低于C30,宜采用膨胀混凝土。

现浇层内钢筋现浇层预制板通长钢筋锚固钢筋 图8.3.8-3 整体式拼缝构造示意图

8.3.9 预制外挂墙板的连接应满足下列要求:

1 预制外挂墙板应与梁可靠连接,在与剪力墙、柱连接处宜设构造缝,缝宽不小于10mm。板厚不宜小于150mm,且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筋,竖向和水平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

39

2 预制外挂墙板顶部应与梁设置剪力键和连接钢筋。连接钢筋不应小于φ10@200,上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E,下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0倍钢筋直径,上筋与下筋垂直距离不宜小于150mm;预制外挂墙板底部应设置不少于2个限位连接件,间距不宜大于4m(图8.3.8)。

墙底限位连接件(每块板不少于2个)不小于2 14墙顶剪力键(锚筋部位设置)连接钢筋≥LaE现浇层≥100预制外挂墙板≥20d梁≥150 图8.3.9 预制外挂墙板顶部与底部连接示意图

3 预制外挂墙板、接合面和连接件的内力计算应按实际边界条件,并考虑竖向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中外挂墙板的地震作用可按下式计算:

qE3aEmq (8.3.8-1)

当预制外挂墙板与梁连接考虑为固定时,连接钢筋(图8.3.9)面积应满足下式要求:

M3fyAsd (8.3.8-2)

式中 qE——多遇地震作用下垂直于单位面积外挂墙板的水平地震作用; aE——多遇地震作用下外挂墙板所在楼层的加速度; mq——单位面积外挂墙板的质量;

M——按上端固定、下端实际支座条件,考虑风荷载和地震作用计算的

单位长度的弯矩设计值;

As——单位长度内连接钢筋的单肢面积;

d——上下连接钢筋的间距。

40

9 预制构件制作

9.1 一般规定

9.1.1 预制构件制作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024的相关规定。

9.1.2 在预制构件制作之前,应根据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加工图纸、保温做法及外墙装饰要求等制定构件生产工艺流程,明确预制构件的质量要求和控制要点。 9.1.3为保证结构安全,便于构件生产和吊装,应考虑生产能力、道路运输、吊装能力等条件;构件的拆分及施工措施必须满足建筑设计和结构安全的要求。 9.1.4 预制构件批量制作前宜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或部分进行预制构件试制作和试安装,根据试验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深化设计加工图。 9.1.5 外墙保温层和装饰层宜与构件一体化预制。

9.1.6 构件生产时应对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和成品等进行标识,对拆分后的各构件分类编号,并标明所加工的构件在楼层结构中所处的轴线及位置,便于有序安装。

9.2 模具和预埋件

9.2.1 预制构件可采用卧放制作或立放制作;模具所用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制作用台座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其台面应光滑平整。 9.2.2模具安装应确保各连接点稳固,保证严密、不漏浆。模具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附录A表A.0.4的要求。

9.2.3 模具表面在安装钢筋前应均匀涂刷脱模效果好且避免污染构件表面的水性或蜡质隔离剂。

9.2.4 预制构件起吊脱模后其表面不应留有水泥浆和混凝土残渣。 9.2.5 预埋件、预埋孔洞的允许偏差应符合附录A表A.0.5的要求。

9.3 成形及养护

9.3.1 预制构件浇筑成型前,模具、脱模剂涂刷、钢筋骨架质量、保护层控制措施、预埋管道及线盒、配件和埋件、吊环等应进行隐蔽验收,符合相关国家现行标准规定和设计文件要求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41

9.3.2 预制构件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相关规定。

9.3.3 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浇筑过程中应观察模具、门窗框、预埋件等是否有变形和位移,如有异常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9.3.4 对带保温层的预制构件宜采用水平浇筑方式成型,保温层宜在混凝土成型过程中放置固定。制作过程应按设计要求检查连接件在混凝土中的定位偏差。当采用垂直浇筑成型时,保温层可在混凝土浇筑前放置固定。

9.3.5 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的结合面或叠合面应采取拉毛或凿毛处理,也可采用在模板表面涂刷适量的缓凝剂形成设计要求的露骨料粗糙面。

9.3.6 预制构件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养护,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9.4 脱模

9.4.1 应根据模具结构特点有序拆除模具,不宜使用振动方式拆模。

9.4.2 预制构件脱模起吊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附录A表A.0.6的相关规定。

9.4.3 预制构件脱模起吊时的混凝土强度,应根据同条件养护的标准尺寸试件的混凝土强度确定。

42

9.5 质量检验

9.5.1 制作完成后的预制构件,应对其外观质量、尺寸偏差、混凝土强度、构件的饰面质量及构件的结构性能进行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024的规定,并形成检验记录。

43

10 施工安装

10.1 一般规定

10.1.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安装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024的相关规定。 10.1.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在安装与施工前应编制各类专项施工方案,包括质量、安全、预制构件运输、环境保护方案及各级进度计划等,并完善编审批程序。 10.1.3 装配整体式结构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施工验算;施工验算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10.1.4 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场内运输宜设置循环道路或大型运输车进出的道路、场地; 2 道路、场地应平整坚实,并应有可靠的排水措施;

3 在停车吊装的工作范围内不得有障碍物,并应有可满足预制构件周转使用的场地。

10.1.5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施工全过程宜对预制构件及其上的建筑附件、预埋件、预埋吊件等采取施工保护措施,避免出现破损或污染现象。 10.1.6 冬、雨期施工应按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10.2 运输与堆放

10.2.1 应制定预制构件的运输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存放场地要求、运输线路计划、运输固定要求、码放支垫要求及成品保护等措施。对于超高、超宽、刚度不对称等大型构件的运输与存放要采取特殊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10.2.2 预制构件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制构件运输以选用低平板车,车上应设有专用架,且有可靠的稳定措施;对预制构件边缘与链索接触处的混凝土宜采用衬垫加以保护;

2 预制构件运输时的混凝土强度,当设计无具体规定时,不得低于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值的75%;

3 预制构件支承的位置和方法,应根据受力情况设计确定; 4 运输车辆应满足构件尺寸和载重要求。 10.2.3 预制构件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制构件堆放区应按构件种类进行合理分区。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堆放

44

应满足地基承载力、构件承载力和防倾覆要求;

2 预制构件运送到施工现场后,应按规格、品种、所用部位、吊装顺序分别设置堆场,且位置应在吊车工作范围内;

3 预制构件堆放可采用平方、插放或靠放。不同构件堆放之间宜设置宽度为0.8~1.2m的通道。

10.3 测量

10.3.1 每层楼面轴线控制点不应少于4个,楼层上的控制轴线应用经纬仪有底层原始点直接向上引测;每个楼层应设置不少于1个引测高程控制点。 10.3.2 预制构件控制线应由轴线引出,每一块(件)预制构件应设置纵、横向控制线各2条。

10.3.3 预制构件安装过程中应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10.4 构件吊装与施工

10.4.1 预制构件吊装设备应满足吊起重量、吊装高度、下降速度(带微调装置)、作业半径和安全制动等要求,进场组装调试时其安全性必须符合施工要求。 10.4.2 预制构件吊装应按施工方案规定有序安装,吊装前应确认预制构件标识和构件数量,确定正确无误方可安装施工,吊装就位后应及时在预制构件和已施工现浇结构设置临时支撑及临时固定措施。 10.4.3 预制构件的吊点和吊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制构件起吊时的吊点合力应与构件中心重合,宜采用可调式横吊梁均衡起吊就位;

2 吊装绳索与预制构件水平面的夹角不宜小于45°,采用吊架起吊时应经验算确定,小于45°时,应采用专用起吊架;

3 预制构件宜采用标准吊具,吊具可采用预埋吊环或埋置式接驳器的形式。

10.5 节点连接

10.5.1 预制构件的装配节点处应根据设计或施工方案要求的顺序进行,节点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对于结合部使用的模板,在混凝土浇筑时不会产生较大变形,宜采用可周转次数较多的模板;

45

2 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对结合部进行清扫,对模板和结合部应进行洒水湿润;

3 浇筑混凝土时应确保构件的结合部间的混凝土密实,混凝土的每个接合部都应做到一次性浇筑,模板的缝隙间不应发生漏浆。

10.5.2装配整体式结构构件连接或构件与现浇结构连接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时应按设计要求或钢结构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检查和质量控制,并做好露明铁件的防腐和防火处理。

10.5.3 预制剪力墙受力主筋的竖向钢筋连接可采用插入预留金属浆锚管的浆锚连接,水平缝可采用压力灌注无收缩灌浆料充填。浆锚连接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灌浆前应全面检查灌浆孔道是否通畅;

2 竖向构件与楼面连接处的水平缝应清理干净,灌浆前24h连接面应充分浇水湿润,灌浆前1小时应吸干积水;

3 竖向构件的水平拼缝应采用抗压强度大于10MPa的水泥砂浆进行周边坐浆密封;

4 灌浆料应采用电动搅拌器充分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从开始投料到搅拌结束应不少于3min,搅拌后的灌浆料应在45min内使用完毕;

5 浆锚节点灌浆必须采用机械压力注浆法,确保灌浆料能充分填充密实; 6 灌浆应连续、缓慢、均匀地进行,直至金属浆锚管上口排出浆液后,再将灌浆孔封闭,灌浆后24h 内不得使构件和灌浆层受到振动、碰撞;

7 灌浆结束后应及时将灌浆口及构件表面的浆液清理干净,并将灌浆口表面抹压平整。

10.6 质量检验

10.6.1 预制构件进入施工现场的质量检验,采用现场见证和文件核查确认方式。现场见证主要对构件的外观质量与尺寸偏差、混凝土强度、构件的饰面质量和构件的结构性能等按规定的检验批进行抽验;文件核查应主要检查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合格证和配套材料的合格证、复试单等质量证明文件。

10.6.2 连接部位的施工按表10.6.2规定执行,应全数进行隐蔽工程的检验和填写施工隐蔽记录。

46

表10.6.2 连接部位的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

检查项目 检查方法 1 套筒、注入口、排出口的数量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2 预制混凝土构件断面内的安装位置符合规定的精度 套筒连接 预制构件 3 注入口、排出口及安装在各个注入口上的管路应该顺畅 4 套筒内有没有混凝土进入 5 套筒内不能有不利于结构受力的附着物 1 预制混凝土构件上预留主筋的长度,小于允许偏差 钢筋 套筒连接的断面 钢筋的位置 钢筋的预留长度 钢筋的预留长度 组装后需确认项目 钢筋的状态 连接部位的状态 接缝厚度 2 预制混凝土构件断面内的安装位置,小于允许偏差 3 主筋上不能有不利于结构受力的附着物 组装后允许偏差内容 ±3mm ±3mm ±5mm 确认是否满足必要的插入长度,用测量仪器等测量 目测,有没有不利于结构受力的附着物或弯曲现象 在进行灌注前,目测确认没有灰尘和异物 满足规定厚度,用仪器测量 10.6.3 预制构件安装就位后,应立即进行安装精度检验。安装精度宜按表10.6.3-1的方法进行检验,浇注混凝土或灌浆前检查宜按表10.6.3-2进行。

表10.6.3-1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安装允许偏差

检查项目 柱构件的倾斜 柱构件的高度 评定方法 用线坠、倾斜计等测量 用水平仪测量 周期组数 允许偏差 ±10mm 全数 ±5mm -5mm~+10mm ±10mm 柱构件水平位置的偏移 用钢尺测量 梁构件水平位置的偏移 用钢尺测量 表10.6.3-2 安装后质量检查方法和判定标准

项目 检查项目 安装位置 预制混凝土构件 进场后发生的破损和裂缝情况 瓷砖等的排块、有无破损等情况 钢筋的种类、直径、根数和间距 保护层厚度 钢筋连接套筒施工情况 检查方法 目视或用直尺等与设计图纸对照 判定标准 安装位置应与构件组装图一致 参照制作和验收标准的检查方法,目视或用相关量具等实测 但表中的处置方法“报废”,需得到监理工程师的确认 目视 瓷砖排块和构件制作图一致;瓷砖没有缺损或破损;瓷砖接缝处没有气泡 钢筋的种类、直径、根数和间距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封堵螺丝的安装和灰浆的施工状况等 连接部位配筋 与设计图对比 用仪器或直尺实测 用目视或用直尺实测 47

10.6.4 对外墙板的拼缝应进行防水性能抽检,试验宜自屋面下竖向拼缝1.0m宽范围内进行,形成水幕淋水40min。每栋房屋喷淋试验的数量应不少于墙面接缝数量的10%~20%且不少于一条缝。

10.6.5 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外观质量检查应按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有与装饰层和保温层一体化的结构,尚应满足有关建筑装饰和节能标准要求。

10.7 安全与环境保护

10.7.1 在预制构件制作、安装等施工过程中,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 146和《建筑施工起重吊装安全技术规范》JGJ 276等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执行。 10.7.2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和施工用电专项方案的规定。

10.7.3 预制构件运输过程中,应保持车辆整洁,防止对道路的污染,减少道路扬尘。

10.7.4 在施工现场应加强对废水、污水的管理,现场应设置污水池和排水沟。废水、废弃涂料、胶料应统一处理,严禁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下水管道。 10.7.5 在预制构件制作、安装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粘结剂、稀释剂等易燃、易爆化学制品的废弃物应及时收集送至指定储存器内,按规定回收,严禁未经处理随意丢弃和堆放。

10.7.5 在预制构件制作、安装等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噪声和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的规定。 10.7.6 在夜间施工时,应防止光污染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48

11 工程验收

11.1 结构实体检验

11.1.1 对涉及装配整体式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应进行结构实体检验。结构实体检验应在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见证下,由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承担结构实体检验的试验室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11.1.2 结构实体检验的内容包括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验和装配整体式结构连接性能检验两部分;装配整体式结构连接性能检验的内容一般包括连接节点部位的后浇混凝土强度、钢筋套筒连接灌注浆体强度、构件接缝部位灌注浆体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以及工程合同约定的项目。

11.1.3 对后浇混凝土或灌注浆体的强度检验,应以在浇注地点制备并与结构实体同条件养护的试件强度为依据。也可按现行国家标准规定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检测。

11.1.4 对预制构件结构性能、钢筋保护层厚度及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等检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及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11.2 子分部工程验收

11.2.1 工程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1工程设计单位确认的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文件;

2安装与施工所用各种材料、连接件及预制混凝土构件的产品合格证书、性能测试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和复试报告;

3 预制构件安装施工验收记录;

4 连接构造节点的隐蔽工程检查验收文件; 5 后浇注混凝土或浆体强度检测报告; 6 分项工程验收记录; 7 结构实体检验记录;

8 工程的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案和验收记录; 9 预制外墙的装饰、保温、接缝防水检测报告; 10 其他质量保证资料。

49

11.2.2 装配整体式结构工程应在安装施工过程中完成下列隐蔽项目的现场验收:

1 结构预埋件、焊接接头、螺栓连接、钢筋连接接头、套筒灌浆接头等; 2 混凝土构件与现浇结构连接构造节点处钢筋及混凝土接茬面; 3 预制混凝土构件接缝及防水、防火做法。

11.2.3 除特殊要求外,装配整体式结构可按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要求验收。当符合下列要求时,预制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

1 有关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 2 质量控制资料完整并符合要求; 3 观感质量验收合格;

4 结构实体检验满足设计和本规程要求。

11.2.4涉及装饰、保温、防水、防火等性能要求的子分部工程,应按设计要求或有关标准规定验收。

11.2.5 装配整体式结构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1 经返工、返修或更换构件、部件的检验批,应重新进行检验; 2 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 3 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并确认仍可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验批,可予以验收;

4 经返修或加固处理能够满足结构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项工程,可根据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

11.2.6 装配式结构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后,应将所有的验收文件存档备案。

50

附录A 预制构件制作允许偏差标准与检验方法

表A.0.1 原材料每盘称量允许偏差

材料名称 水泥、掺合料 砂、石 水 外加剂 允许偏差(%) ±2 ±3 ±2 ±1 A.0.2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标准及检验方法 项目 一般梁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 梁受力钢筋如需窄隙对焊联接,顺长度方 向全长的净尺寸 其他构件钢筋全长的净尺寸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箍筋内净尺寸 0到5 ±10 ±20 ±5 钢卷尺检查 钢卷尺检查 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允许偏差(mm) ±3 检查方法 钢卷尺检查

51

表A.0.3 钢筋安装的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项目 长、宽 绑扎钢筋网 网眼尺寸 长 绑扎钢筋笼 宽、高 间距 排拒 基础 受力钢筋 保护层 柱、梁 厚度 板、墙、壳 绑扎箍筋、横向钢筋间距 钢筋弯起点位置 中心线位置 预埋件 水平高差 +3,0 钢尺和塞尺检查 ±3 ±5 20 5 钢尺检查 钢尺量连续三档,取最大值 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5 钢尺检查 ±20 ±10 ±5 ±10 ±5 ±10 钢尺量连续三档,取最大值 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钢尺量两端、中间各一点 钢尺检查,取最大值 钢尺检查 允许偏差(mm) ±10 检验方法 钢尺检查

52

表A.0.4 模具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项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项 目 长度 宽度 厚度 构 件 对角线差 窗框口 允许偏差(mm) 0,-4 0,-4 0,-2 5 3 L/1500,且≤3 L/1500 2 1 3 1 0,-2 用钢尺检查 长度、宽度 11 窗框 口模 中心线位移 垂直度 对角线差 0,-4 3 3 2 用钢尺量量纵、横两中心位置 用直角尺和基尺量测 用钢尺量两个对角线 检 验 方 法 用钢尺量平行构件高度方向,取最大值 用钢尺量平行构件宽度方向,取最大值 用钢尺测量两端或中部,取最大值 用钢尺量纵、横两个方向对角线 用钢尺检查 拉线,用钢尺量测侧向弯曲最大处 用钢平尺在两端量测 用2m直尺和楔形塞尺测量 用塞片或塞尺量 用钢尺量纵、横两个方向中心位置 用钢尺检查 侧向弯曲 翘曲 底模板表面平整度 组装缝隙 预埋件、插筋、安装孔、预留孔中心线位移 端模与侧模高低差 厚度

53

表A.0.5 预埋件、预埋孔洞的允许偏差

项 目 中心线位置 预埋钢板 安装平整度 预埋管、预留孔中心线位置 中心线位置 插筋 外露长度 中心线位置 预埋吊环 外露长度 中心线位置 预留洞 尺寸 预埋接驳器 中心线位置 ±5 2 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15,0 5 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5 ±15 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3 ±5 5 靠尺和塞尺检查 钢尺检查 钢尺检查 允许偏差(mm) ±5 检 验 方 法 钢尺检查 表A.0.6 构件脱模起吊时混凝土强度允许值

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m) 标准值的百分率(%) ≤2 板 >2,≤8 >8 梁 柱 阳台 楼梯 ≤8 >8 - ≤8 >8 - ≥40 ≥65 ≥75 ≥50 ≥75 ≥65 ≥50 ≥75 ≥65 54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少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这样做的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规范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55

引用标准名录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4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 5 《钢筋混凝土用钢》GB 1499.1/ GB 1499.2 6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 50448 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8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 9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

10 《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 50132 11 《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 50083 1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 13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 14 《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 19 1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 17 《混凝土结构用成型钢筋》JG/T 226 18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 19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 146 19 《建筑施工起重吊装安全技术规范》JGJ 276 20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

56

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暂行)

条文说明

57

目 次

1 总 则.................................................................................................................... 60 2 术语和符号.............................................................................................................. 61

2.1 术语................................................................................................................ 61 2.2 符号................................................................................................................ 61 3 材料.......................................................................................................................... 62

3.1 混凝土............................................................................................................ 62 3.2 钢筋................................................................................................................ 62 3.3 预埋件............................................................................................................ 63 4 建筑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平立面设计.................................................................................................... 5 结构设计.................................................................................................................. 66

5.1 一般规定........................................................................................................ 66 5.2 结构布置........................................................................................................ 67 5.3 构件设计........................................................................................................ 67 5.4 连接设计........................................................................................................ 67 5.5 预制构配件设计............................................................................................ 68 6 框架结构设计.......................................................................................................... 69

6.1 一般规定........................................................................................................ 69 6.2 叠合受弯构件设计........................................................................................ 69 6.3 节点设计及承载力计算................................................................................ 74 7 剪力墙结构设计...................................................................................................... 75

7.1 一般规定........................................................................................................ 75 7.3 节点与接缝设计............................................................................................ 75 8 构造规定.................................................................................................................. 76

8.1 一般规定........................................................................................................ 76 8.2 钢筋连接和锚固............................................................................................ 78

58

8.3 节点构造规定................................................................................................ 78 9 预制构件制作.......................................................................................................... 80

9.1 一般规定........................................................................................................ 80 9.2 模具和预埋件................................................................................................ 80 10 施工安装及验收.................................................................................................... 81

10.1 一般规定...................................................................................................... 81 10.2 运输与堆放.................................................................................................. 81 10.4 构件吊装与施工.......................................................................................... 81 10.5 节点连接...................................................................................................... 81

59

1 总 则

1.0.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具有工业化水平高、减少材料浪费、便于冬期施工、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量、落地灰和其他建筑垃圾,减少工地扬尘、从而达到提高建筑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实现节约各种资源、包括能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许多国家,如美国、欧洲、新加坡,以及日本这种高地震烈度的国家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我国也加快了建筑工业化的步伐。北京、深圳、上海,辽宁等地相继开展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试点工程,并为推广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的应用,编制了相关技术规程。为了促进陕西省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在设计和施工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1.0.2 根据世界各个国家关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使用经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可以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抗震设计地区各种民用建筑,其中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本规程适用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主要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及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中又包括:内外墙均为预制的剪力墙结构、内墙现浇外墙预制的剪力墙结构。

1.0.3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隶属混凝土结构,因此,条文中强调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等有关标准的规定。对处于抗震设计地区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相关条文规定。

60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术语是根据现行国家现行标准《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 50132、《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 50083、《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等结合本规程的具体情况给出的。

2.2 符号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符号并结合本规程的具体情况给出的。

61

3 材料

3.1 混凝土

3.1.1本规程混凝土的各项力学计算指标,以及耐久性的要求均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的相应规定执行。水泥宜采用42.5以上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J 175 的规定;砂宜选用细度模量为2.3~3.2的中粗砂,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 14684的规定;石子宜选用5~25mm卵石或碎石,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的规定;外加剂品种应通过实验室进行试配后确定,外加剂进场应有质保书,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的规定。

3.1.2 为提高构件耐久性能及保证预制构件制作、运输、吊装过程中的要求,对各类预制构件规定了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后浇于连接部位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等级。

3.1.3有抗震设防要求的装配式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剪力墙不宜超过C60;其他构件不宜超过C70;

2 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及节点,不应低于C30;其它各类结构构件,不应低于C20。

3.1.7 灌浆料主要用于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和间接连接中,本规程参考相应的企业标准和国外标准,提出可以控制灌浆料质量的主要性能要求,随着此种材料的应用的扩大和科研人员继续研究,相关技术指标还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3.2 钢筋

3.2.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采用的钢筋各项计算指标应符合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也可采用HPB300、HRB335、HRBF335、HRBF400钢筋;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箍筋宜采用HRB400、HRBF400、HPB300、HRB500、HRBF500钢筋,也可采用HRB335、HRBF335钢筋。

3.2.2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装配式结构的梁、柱、墙、支撑中的受力钢筋应根据结构设计对钢筋强度、延性、连接方式及施工适应性等要求;梁、柱、支撑以及剪

62

力墙边缘构件中,其受力钢筋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当采用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中牌号带“E”的热轧带肋钢筋时,其强度和弹性模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

3.2.3 采用钢筋焊接网片的形式有利于节省材料、方便施工、提高工程质量。随着建筑产业化的进程,混凝土构件中的配筋应推广钢筋专业化加工配送的方式。 3.2.4 钢筋骨架所采用的钢筋品种、规格以及骨架中钢筋的准确定位、吊装及入模过程中的不变形是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和受力性能的关键,必须符合本规程要求,同时也要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要求。

3.2.5 规定了钢筋隐蔽验收要求及对垫块的要求。

3.3 预埋件

3.3.1 预埋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关于耐久性能和受力性能要求。预制构件宜采用内埋式螺母,内埋式吊杆或预留吊装孔,并采用配套的专用吊具实现吊装,也可采用吊环吊装。

63

4 建筑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建筑设计标准的要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建造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途径,而工业化的前提是标准化。

4.1.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设计中应遵守模数协调的原则,模数协调的目的在于减少预制构件的规格和尺寸。针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 50100的规定,宜采用基本模数或扩大模数的设计方法,以实现构配件尺寸的协调。

4.1.3 为适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模式,针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精细化的特点,强调建筑设计应采用标准化、系列化的设计方法。在满足建筑多样性的基础上,按照建筑、结构、设备和装修一体化设计原则,将建筑、结构、设备等相关专业进行标准化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制作、安装施工阶段的标准化作业,以增强建筑结构可靠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符合绿色建筑要求。

4.2 平立面设计

4.2.1 建筑平面设计应与结构体系相协调,合理的建筑平面布置在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多次地震灾害表明,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较不容易破坏。因为简单、对称的结构容易估计其地震时的反应,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

考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工业化的特点,平面设计应根据住宅设计参数和通用性强的成品构配件的尺寸确定优先尺寸。优先尺寸就是从模数数列中事先排选出的模数或扩大模数尺寸。在选用部件中对通用性强的尺寸关系,制定其中几种尺寸系列作为优先尺寸,其他部件应与已选定部件的优先尺寸关联配合。在优先尺寸基础上运用模数协调实现平面设计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组合,从而实现规格尺寸最少化。

4.2.2~4.2.3平面设计应考虑建筑各功能空间使用尺寸,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合理拆分结构预制构配件(部件),并注意预制构配件(部件)的定位尺寸即应满足平面功能需要,同时应符合模数协调的原则。装配整体式建筑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设备管线与结构体系的关系。例如住宅卫生间涉及建筑结构、给排水、暖

通、电路等四大专业,需多工种协作完成,平面设计时应考虑卫生间平面位置与竖向管线的关系、卫生间降板范围与结构关系等。如采用标准化的预制盒子卫生间(整体卫浴)及标准化的厨房整体橱柜,除考虑设备管线的接口设计,还应考虑卫生间、厨房平面设计尺寸与预制盒子卫生间(整体卫浴)及标准化的厨房整体橱柜部品尺寸间的模数协调。

4.2.4 建筑立面设计要体现预制装配整体式住宅的特点及要素,在方案设计阶段应与结构专业配合。规则的建筑方案体现在体型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即在竖向剖面或抗侧力体系上,没有明显的、实质的不连续,避免形成结构的薄弱层。建筑结构体型必须符合当地抗震、抗风要求,使结构受力合理,用材经济、外形简洁美观,充分发挥预制装配工业化的优势。

65

5 结构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根据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其设计基准期为50年。

5.1.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计算可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方法。荷载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有关规定计算;地震作用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有关规定计算;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上的竖向荷载、地震荷载及风荷载,应按照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确定。

5.1.3 为保证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竖向构件间连接应适当加强,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5.1.4 适用高度参考高规并适当降低。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及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部分,梁采用叠合梁,柱采用现浇,节点及接缝按照等同现浇结构要求,并采用与现浇结构相同的整体分析方法。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如仅外墙预制,结构整体性能与现浇结构接近,适用高度比现浇结构略降低。如全部剪力墙预制,在抗震区,由于缺少使用经验,其高度较严,待有充分的研究结果及实践经验后再考虑适当放松。

5.1.5 为利于结构抗震,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简单、规则及均匀,避免薄弱部位或应力集中部位的出现,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可靠措施予以加强,或采用合理的减震措施。

5.1.6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的划分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有关规定确定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和延性性能与现浇混凝土结构基本相同,其延性指标能够满足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要求。

5.1.7 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结构适用高宽比参考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确定,框架剪力墙和剪力墙结构的高宽比适当从严。 5.1.8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66

的规定进行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使其层间侧移满足相应规范要求。

5.2 结构布置

5.2.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有利于结构构件之间整体性工作,满足抗震要求。

5.2.2~5.2.3为增强结构的整体性,提高结构的抗侧性能及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两侧端部横向山墙结构宜布置承重墙板;内横墙及纵向墙体可根据抗侧力需要进行设计,为减轻结构自重,可考虑采用夹心轻质填充墙;阳台及门窗部位可根据需要布置非承重的轻质填充预制墙体单元。

5.2.6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平面及竖向布置要求,应严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并不宜采用底部大开间的剪力墙结构。

5.3 构件设计

5.3.1 根据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具体的施工步骤,按照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两个阶段进行内力和变形计算。

5.3.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分别考虑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两种情况下,按荷载不利的组合内力进行截面计算并配置钢筋。

5.3.3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当预制构件及其连接的承载力与构造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时,其整体计算分析可按现浇混凝土结构同样的方法进行。

5.3.4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全预制构件和叠合式构件,均应合理地设计配筋,从而按合理的屈服机制发生破坏。

5.4 连接设计

5.4.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连接设计,应保证连接处的传力性能,宜将连接部位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为满足预制构件工厂化批量生产和标准化的要求,连接设计也应符合标准化设计要求。

5.4.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构件连接形式应根据结构的受力性能和施工条件进行设计。连接处钢筋宜采用传力比较可靠的机械连接形式,而当采用焊接连接形式时,应考虑焊接应力对连接部位的不利影响。

5.4.3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不考虑传递内力的一般结构连接处,也应有可靠

67

的固定连接措施,例如预制板、墙与支承构件的焊接或螺栓连接等。

5.4.4 预制构件之间,以及预制构件和现浇混凝土之间的结合面应做成抗剪粗糙面,宜采用表面处理方法使外表面的骨料露出成为粗糙面。

5.4.5 为实现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提出了对不同预制构件纵向受力钢筋连接及混凝土拼缝灌筑的构造要求。

5.4.6 对于仅承受自重等荷载的非结构预制构件,也应进行构件及构件连接的设计,以避免影响结构受力,甚至坠落伤人。此类构件及连接的设计原则为:承载安全、适应变形、有冗余约束、满足建筑功能以及耐久性要求等。

5.5 预制构配件设计

5.5.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内外样板和构配件,要求按主体建筑模数协调各种样板、构配件(楼梯、阳台板等)规格尺寸、设计和生产。此外,对所有预制构件中的预留孔洞要求在工厂生产中必须一次性预留或预埋,不应在现场随意开洞开孔。

5.5.3 预制外墙板保温隔热构造形式多样,设计宜优先选用复合夹心保温的构造形式。外墙板的防水效果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性能,应因地制宜采用性能优良,耐久性强的材料和构造方法。

5.5.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的外墙板既要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抗风雨性能,又要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因此在符合建筑模数的条件下,需要由工厂统一制作加工,确保外墙板的质量。

5.5.5 针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内隔填充墙应满足防水、防火、隔声要求。对室内分户墙的设计应分别满足住宅建筑隔声性能和防火要求;室内隔墙宜采用轻质隔墙,构造设计应满足防火和隔声要求;用作厨房及卫生间等潮湿房间的分隔墙应满足防水、防火要求,并加强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5.5.6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的厨房、卫生间由于涉及上、下水管及防水方面的要求,因此一般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当卫生间设计同层排水系统时,宜采用降板的构造形式;而卧室、起居室宜采用技术较成熟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形式。结构底层厨房的地面遇有室外燃气管接入时,防止因燃气泄漏积聚易发生爆炸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应采用实铺地面。

68

6 框架结构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本规程是在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的,研究表明当按本规程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设计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构件及节点时,整体计算分析可按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6.1.4 叠合受弯构件根据施工和受力特点可分为在施工阶段加设可靠支撑和不设支撑的叠合受弯构件。

施工阶段不加支撑的叠合受弯构件截面高度不足全截面高度的40%时,受力性能和经济效果均较差,不建议采用。

施工阶段不加支撑的叠合受弯构件计算内力的两个阶段为:

第一阶段:叠合层混凝土未达到强度设计值之前的阶段。荷载由预制构件承担,预制构件按简支构件计算;荷载包括预制构件自重、预制楼板自重、叠合层自重以及本阶段的施工活荷载。

第二阶段:叠合层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值之后的阶段。叠合构件按整体结构计算;荷载考虑下列两种情况并取较大值:

a) 施工阶段:计入叠合构件自重、预制楼板自重、面层、吊顶等自重以及本阶段的施工活荷载;

b) 使用阶段:计入叠合构件自重、预制楼板自重、面层、吊顶等自重以及使用阶段的可变荷载。

在正常使用状态,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作用下叠合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挠度等要基本达到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控制水准,在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作用下接合面抗剪应在弹性范围,保证接合面基本没有滑移,构件之间能共同作用,不影响使用功能要求。在承载力极限状态,接合面应基本具有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应部位的强度、刚度。

6.2 叠合受弯构件设计

6.2.2 该条所说的接合面是主梁梁端、梁跨中结合部以及主次梁节点现浇时次梁端接合面,梁受弯时,受弯裂缝有可能先发生在竖向接合面。为了避免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接合面处集中发生裂缝,影响使用功能,应适当控制受拉钢筋的拉应力。

69

6.2.3 由于叠合板节点钢筋连接、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新旧混凝土的粘结等原因,经试验研究其挠度通常会比同等厚度现浇混凝土板略大,应该乘以1.05的放大系数,以保证结构安全。

6.2.4 为了方便正常使用、承载力极限等不同状态的验算,同时考虑中国的设计习惯,参照国外相关标准的安全度水准,接合面的抗剪强度、抗剪承载力以标准值和设计值的形式给出。剪切摩擦抗剪强度、销栓抗剪承载力的设计值取标准值的0.8 倍;剪力键抗剪承载力设计值与标准值之比等于混凝土强度设计值与标准值之比;接触面受压抗剪承载力与外荷载取值有关,在不同阶段的验算公式中具体给出计算方法。

1 当穿过混凝土接合面的钢筋在两侧混凝土内有充分锚固时,如果接合面发生滑移变形,在接合面产生压应力,发生剪切抗剪摩擦(简称“剪摩擦” )。根据国外相关资料,剪切摩擦抗剪强度计算有与混凝土强度无关的计算方法,如美国ACI1318-05的ufyvpsmin(0.2fc,5.5)和日本的u(psy0)0.3B等,也有与混凝土强度相关的计算方法, 如欧洲Eurocode2 的ucftfyvps

0.5(1fc/250)fc等,本规范采用了与混凝土强度无关的计算公式。

剪切抗剪摩擦是接合面发生滑移变形时产生,因此需要滑移变形时,抗剪强度应折减取值。当剪切应力达到最大(剪切强度)时,剪切面滑移变形为0.5~1mm;当剪切应力达到最大值(剪切强度)的1/2 时,剪切面滑移变形小于0.25mm。

2 当横穿接合面的钢筋锚固不够充分时,伴随钢筋自身弯曲产生抗剪能力。销栓作用是想象接合面发生滑移变形时混凝土受压破坏和钢筋屈服的状态,给出了一根钢筋的销栓抗剪计算公式:

VRk(Do)1.85ADofckfyk 销栓钢筋同时承受拉力时,其抗剪能力也降低,当钢筋拉应力为sfyk

(1)时,一根钢筋的销栓作用可按下式计算:

70

VRk(Do)1.85ADofckfyk(12) 对销栓作用的滑移量难以定量,因此当需要控制滑移变形量时,应适当降低使用混凝土强度。

销栓作用示意图

3 当没有压力作用时,混凝土接触面的摩擦抗剪强度比较离散,有压力作用时,摩擦抗剪强度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有压力作用时的静摩擦作为摩擦抗剪强度。摩擦系数参照ACI318/95 确定。

uNP混凝土混凝土

PN

摩擦抗剪示意图

摩擦抗剪是指较小压力作用下发生滑移时的抗剪强度,而受压抗剪是指接合 面上同时作用弯矩、轴力和剪力,在不发生滑移变形的情况下,由于产生很大的 压力,而产生的抗剪承载力。如受弯混凝土梁,由于接合面混凝土受压区的压力 而产生的抗剪承载力。

6.2.5 本条所指接合面包括主梁和次梁两端和跨中接合面。

1 正常使用状态下接合面的抗滑移性能可按剪切强度来验算。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的标准组合的剪切强度时,仅考虑在很小剪切变形时能发挥作用的接触面受压抗剪、剪力键抗剪。剪力键抗剪计算,可叠加现浇部分混凝土抗剪。

剪力键是指通过凹凸形状的混凝土传递剪力的抗剪机构,在剪应力达到抗剪强度以前几乎不发生接合面滑移变形。

剪力键的承载力是由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强度和剪力键剪切强度二者较小者决定。如下图剪力键,设左边剪力键抗剪承载力标准值为VRkL ,右边剪力键

71

抗剪承载力标准值为VRkR,那么二者较小值为该剪切键的抗剪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VRkL(K)minLfckwixi,0.10fckLa3w30.15fckLaiwi

n2VRL(K)minLfcwixi,0.10fcLa3w30.15fcLaiwi VRkR(K)minRfckwixi,0.10fckRb1w10.15fckRbiwi VRR(K)minRfcwixi,0.10fcRb1w10.15fcRbiwi

i1i2ni12i2ni12i12i1ni1

剪力键示意图

其中,n为发生局部承压的剪力键的个数(上图中n =3),xi为剪力键凸出长度,wi为剪力键宽度,ai为剪力键根部高度。另外,外边缘剪力键有可能沿如图所示的M—M '面及L—L'受拉破坏,故左边a3剪力键和右边b1剪力键混凝土抗剪强度折减0.7使用。

在接合面通过剪力键传力时,混凝土局部会有很大的压力。为避免发生过大变形或混凝土局部破坏,需验算混凝土承压。承压系数参照日本指南,把1: 2圆柱体强度,按Fc0.83fcu关系换算推得1.25。

2 为保证接合面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应部位具有基本等同的强度,按有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组合,取接触面受压抗剪 VR(Cp)、剪力键抗剪(剪力键抗剪和现浇部分混凝土抗剪可叠加)、VR(K)VR(Co)及钢筋销栓抗剪VR(Do)三者中的较大者验算接合面承载力。

主筋销栓作用引起的混凝土破坏

72

通过销栓作用抗剪时,因剪力键的破坏或摩擦力的不足会导致主筋变形的破坏。为防止伴随混凝土变形的主筋过大变形,有效发挥销栓作用,需要设置补强钢筋。

6.2.6 本条所指接合面包括主梁和次梁两端接合面。

1 梁的水平接合面抗剪一般仅考虑剪切摩擦抗剪。剪切摩擦抗剪是接合面发生滑移变形时产生,为保证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正常使用功能,验算水平接合面抗剪时,剪力取标准组合,接合面剪切摩擦抗剪强度取Rk(Sh)2,以控制应力最大处滑移变形量小于0.3mm。水平接合面原则上处理为毛面,摩擦系数取1.0。

2 为保证接合面具有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应部位基本等同的强度,按有多遇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组合,验算水平接合面的抗剪承载力。验算水平接合面抗剪时,水平接合面一般仅考虑剪切摩擦抗剪强度R(Sh)。水平接合面原则上处理为毛面,摩擦系数取1.0。

3 为保证地震作用下,装配整体式结构具有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破坏模式,避免梁端屈服前发生水平接合面破坏,按梁端主筋屈服时的接合面剪应力验算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当按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梁端剪力计算的水平接合面剪应力不大于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时,可不按实际配筋验算水平接合面。

6.2.7 楼板叠合面抗剪承载力实际值为1.5Nmm2,考虑约3.8倍左右安全度,设计值取0.4Nmm2。计算一米宽板带某一断面剪力时,可直接采用有限元计算,把所需计算断面各单元的剪应力积分而得。板带剪力也可以简化计算,把楼面荷载分配于两个方向,按一米宽的单向板计算。楼面荷载按qx(qLy4)(Lx4Ly4)和

qy(qLx4)(Lx4Ly4)分配于两个方向(q为楼面均布荷载,qx、qy 分别为分配后的x向和y向荷载,Lx、Ly分别为楼板的x 向和y 向边长)。

6.2.8 1 叠合板按同等厚度现浇混凝土双向板计算,并区别以下情况对弯矩计算结果进行调整。为了工程应用,对于矩形板已制成表格(可查国内相关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书籍),可供查用。表中列出了均布荷载作用下六种支承情况板的弯矩系数和挠度系数。计算时,只需根据支承情况和短跨与长跨的比值,查出弯矩和系数,即可算得板两个方向弯矩。算出弯矩后再根据6.2.7中第1条中的系数进行调整,然后根据受弯构件配筋计算公式,计算板中配筋。

2 跨中板带采用上条计算中的弯矩计算配筋,而边板带由于受支承约束作用,可以按同一方向调整后的跨中板带总弯矩值的2/3进行取值,然后进行板配筋计算。

73

3 计算接缝钢筋时,接缝钢筋方向的弯矩根据第1条取值,厚度取现浇层厚度,然后根据受弯构件配筋计算公式,计算板中接缝钢筋。

6.2.9 楼板与梁、楼板与剪力墙连接处,为保证搁置预制板的剪力墙、梁的边角脱落时楼板不会掉落,对预制板缝垂直的板边,不考虑预制板的作用,仅考虑钢筋销栓作用,验算板端抗剪。

6.3 节点设计及承载力计算

6.3.1 为了保护节点核芯区,节点承载力应大于相邻梁、柱端的承载力,因为节点核芯区破坏属于剪切破坏,一旦核芯区破坏,节点刚度和承载力将突然降低,会导致结构变形明显增大,而且很难修复。

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和学者相继提出新的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然而影响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的因素众多,难以通过计算准确获得其强度、刚度、恢复力特性、延性等重要指标,需要通过试验获取各项指标,进一步验证是否满足性能要求。

6.3.2~6.3.3 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附录D的要求。

6.3.4公式6.3.4-1主要为了限值最大名义剪应力,防止节点核芯区发生斜压破坏。 6.3.5与现浇框架不同的是,在计算装配整体式节点核芯区受剪承载力时,不应考虑直交梁对节点核芯区抗剪的有利影响,这是由于预制梁与核芯区混凝土交界处在梁受弯时比较早的出现垂直裂缝。试验说明,梁端开裂后,直交梁对节点核芯区的约束作用不明显,故取j1.0。

众所周知,在节点核芯区和柱端放置横向箍筋有三个作用:承载剪力、约束混凝土和防止柱纵向受力钢筋的压曲。研究表明,为了保证柱截面具有相同的曲率延性,横向箍筋的数量将随轴压比的加大而增加,这一点与对抗剪箍筋的要求正好相反。因为在一定范围内,柱轴压力越大,所需的抗剪箍筋会越少。因此,除了计算箍筋需要量外,尚应满足表6.3.1的要求,然后选用二者的较大值。 6.3.6 本条参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程》GB 50011第6.3.14条的要求。

74

7 剪力墙结构设计

7.1 一般规定

7.1.1 根据课题组相关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按本规程设计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构件及连接时,整体计算分析方案可按现浇剪力墙结构同样的方法进行。

7.1.2 全预制剪力墙结构、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主要用于高层建筑,部分预制剪

力墙结构主要指内墙现浇、外墙预制的结构,该结构目前在北京万科的工程中已经示范应用,全预制剪力墙结构是指全部剪力墙采用预制构件拼装装配,该结构体系的预制化率高。

7.1.4 竖向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组合,按现行相关国家标准执行。 7.1.5 考虑填充墙对整体结构刚度的贡献,将填充墙作为素混凝土结构墙或进行厚度折减,与主体结构刚接进行整体计算。偏于安全可不考虑其对承载能力的贡献。

7.1.7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设计时,可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进行调幅,当剪力墙与连梁强连接时,调幅系数取为0.9,当剪力墙与连梁弱连接时,调幅系数可取为0.8,并应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防止支座处混凝土提前开裂,影响使用。

7.3 节点与接缝设计

7.3.4 综合比较JGJ1-91公式、深圳规程公式、同济大学研究成果,建议采用同济大学推荐的公式计算接缝抗剪强度。

75

8 构造规定

8.1 一般规定

8.1.1~8.1.2 预制构件连接节点的设计首先应满足承载力和抗震性能的要求,并应做到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保证连接的的安全、可靠和整体稳定性。 8.1.3 保护层厚度较大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保护层混凝土容易产生裂缝,应该采取防裂措施。防裂构造措施通常在混凝土保护层中,离构件表面一定距离处全面增配由细钢筋制成的构造钢筋网片。

8.1.4 为防止在施工时预制构件坠落及混凝土浇筑时漏浆,预制构件需要与其支承构件有一定的支承长度,不宜小于20mm,且不宜大于30mm。

8.1.6叠合受弯构件的叠合截面受剪承载力是通过叠合面的骨料咬合效应和穿过叠合面的箍筋在叠合面产生滑动后对叠合面形成的紧张力来保证的。为此,要求预制构件上表面混凝土振捣后不经抹平而形成自然粗糙面,且应选择骨料粒径,以形成本条规定的凸凹程度。粗糙面凸凹尺寸主要适用于在承受静力荷载为主的叠合构件中。如果预制构件的接合面设置了抗剪钢筋,则可根据可靠经验或试验适当减小粗糙面的凹凸尺寸(如采用了本规范条文说明8.1.7中的桁架钢筋,预制板面的凹凸尺寸可以减小到2~3mm)。根据大量试验以及日本的通用做法,对于梁端、预制板与梁(含墙、柱)相交部位可以做成光面,这些部位对结构受力影响很小且有利于构件制作和脱模。

8.1.7 预制混凝土叠合梁、叠合板等水平构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2 在配有横向钢筋的叠合面处,应通过箍筋伸入叠合层的长度以及叠合层混凝土的必要厚度和强度等级保证箍筋有效的锚固在叠合层混凝土内。限定叠合梁现浇部分的高度和预制反沿厚度,主要是考虑结构的整体性要求和梁板在节点部位的连接质量以及梁面筋的施工因素。150mm是考虑一排钢筋情况,当梁面筋为多排时应考虑施工等综合因素。考虑到混凝土浇筑时的侧压力以及防止搬运吊装时由于撞击而出现破损,预制反沿厚度不宜小于50mm。

3 预制面以下的腰筋设计应考虑构件在制作、吊装、运输、安装等不利荷载组合下的受力情况。

4 为防止正常使用时发生接合面滑移,预制梁竖向接合面宜设置剪力键,如预制厚度受到时,可不设置剪力键,剪力键尺寸应由计算确定。

76

5 装配式施工中为保证现场施工人员安全,利用安全维护插筋来固定钢管,通过钢管间的安全绳固定施工人员佩戴的安全锁。设计时应注意安全维护插筋直径与钢管内径相匹配。

6 叠合板现浇层最小厚度的规定考虑了楼板整体性要求以及管线预埋、面 筋铺设、施工误差等因素。预制板最小厚度的规定考虑了脱模、吊装、运输、施 工等因素。为了增加预制板的整体刚度和连接性能,可在预制板内设置桁架钢筋如下图:

30桁架钢筋桁架钢筋上弦筋位置30x30倒角30AA预制楼板设置桁架钢筋示意图

上弦钢筋直径不小于12mm≤200格构钢筋直径不小于6mm600600600A-A

满焊连接65~200满焊连接803下弦钢筋直径不小于6mm≤200 钢筋桁架示意图

7 为进一步加强大跨度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和悬挑板的整体受力性能,采用了设置伸入现浇层的界面抗剪连接钢筋的措施,并规定了最小构造要求。

8 为了保证新旧混凝土间的结合能力,应确保接触面干净、无油污及浮浆。

预制板设置30mm×30mm的板上边缘倒角,可以保证接缝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同时增加了接缝处楼板的厚度。与梁、墙、柱相交部位的预制板边可不设边缘倒角。

8.1.8 预制混凝土柱、剪力墙等竖向构件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

3 规定了接合面、叠合面增强界面抗剪连接的最低构造要求,即构件之间连接的接合面应设置一定尺寸的混凝土抗剪连接件齿槽,预制叠合构件的叠合面上

77

应做成具有一定粗糙程度的自然粗糙面或人工刻痕。

8.1.9 楼梯板一般为斜板,现场不宜叠合浇筑,一般为整体预制构件。考虑制作、脱模、运输、吊装、安装等因素,楼梯板不宜太薄,厚度不宜小于120mm。地震作用下应保证楼梯与主体结构的可靠连接,楼梯板的面筋锚固长度取为laE

8.2 钢筋连接和锚固

8.2.2浆锚连接技术,又称为间接锚固或间接搭接,是将搭接钢筋拉开一定距离后进行搭接的方式,连接钢筋的拉力通过剪力传递给灌浆料,再通过剪力传递到灌浆料和周围混凝土之间的界面上去。

8.2.3套筒连接技术是将连接钢筋插入带有凹凸槽的高强套筒内,然后注入高强灌浆料,硬化后将钢筋和套筒牢固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通过套筒内侧的凹凸槽和变形钢筋的凹凸纹之间的灌浆料来传力。有关研究发现采用规范规定构造措施的套筒连接的剪力墙能够有效传递竖向钢筋应力,破坏形态和现浇试件的基本相同。

8.3 节点构造规定

8.3.2 预制梁-现浇柱连接节点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现浇柱叠合梁节点的特点是节点与柱子同时整浇,节点的整体性好。这种节点性能与现浇框架节点相近。经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标准所等单位的反复荷载下试验,证明其受力性能良好。

同济大学和广州大学的研究表明该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现在深圳已有成功的工程实例。 该类节点的节点核芯区构造与计算均与本节整浇式节点相同。

2 对接连接的底筋直径相同时,对接位置不受,但底筋伸出预制面最小长度需考虑焊接对混凝土及钢筋的影响及焊接操作空间。

3 梁钢筋锚入柱内如果采用弯锚,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过程钢筋穿插难度大,采用直锚有利于构件生产。直线锚固长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可优先选用机械直锚。机械直锚应按照《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的相关规定执行。直锚长度是参考日本规范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试验成果综合确定的。如果为减小直线锚固长度,采用其他直锚锚固措施,比如在端头加焊钢板,需要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4 顶层中节点参考日本做法设置U型箍(U型箍位于顶层梁筋之上), 梁纵筋采用弯锚方式时,柱顶标高可不高于梁顶面,应沿梁设置开口箍筋。

78

顶层中节点梁面筋不能贯通且节点区钢筋不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要求时,均应采用顶层端节点的措施处理。

8.3.3 预制梁-剪力墙连接节点构造要求满足下列要求:

1 根据叠合梁和剪力墙平面内连接的特点和受力情况,对其连接构造分别作出规定,并给出了连接的具体形式。

2 叠合梁与剪力墙垂直连接的连接处应预留梁窝,梁窝长度尺寸应满足梁纵筋锚固构造要求,厚度宜为梁宽。

8.3.4 对叠合主梁与次梁的连接构造作出规定。为避免发生局部剪切破坏,对次梁在主梁上的搭接长度作出了不小于保护层厚度的规定。

8.3.5 对叠合梁与叠合板的连接构造做出了规定。叠合梁与叠合板接合面均应进行拉毛处理,叠合板顶面钢筋应穿过梁顶面通常配置,叠合梁与叠合板现浇混凝土应同时浇筑,并取两者设计强度等级较高者。

8.3.7 叠合板与预制外墙板单元之间可在外墙板单元楼板部位处留设凹槽,预制叠合板搁置在凹槽边缘,搁置长度不小于15mm,依靠墙体伸出叠合现浇层钢筋及叠合现浇混凝土实现墙体与板的连接。由于预制内墙板单元构件划分在楼板底面标高处,叠合板与其之间连接可直接通过将预制叠合板搁置在预制内墙单元顶面,绑扎楼板顶面钢筋,后浇叠合层混凝实现墙体与板的连接。为增强叠合板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的协调工作性能,并提高预制部分的刚度和强度,除叠合面拉毛处理外,宜增设纵向桁架钢筋构造。

8.3.8 为提高叠合板拼缝处混凝土浇筑的密实性,对拼缝钢筋构造做了规定。如果预制板底筋伸出,板与板相交处施工困难,参考日本常用做法,采取预制板底筋不伸出,增加接缝钢筋的连接形式,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均表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

8.3.9 为减少预制外挂墙板对结构整体刚度的不利影响,本规范采用的预制外挂墙板要求尽量减少同结构竖向受力构件的连接。构造缝宽度宜考虑施工安装误差。预制墙板最小厚度与配筋考虑了预制外墙的防水构造做法以及侧面的排水导流槽、施工制作、吊装、运输、安装等因素。外挂墙板顶部设置的连接钢筋可确保墙板与梁的可靠连接;预制墙板底部设置的连接件可防止形成外悬臂构件。

79

9 预制构件制作

9.1 一般规定

9.1.2 预制构件加工制作前应审核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加工图,充分考虑结构特征、模数化、通用性等特点,同时应考虑保温及装饰要求,尽可能采用工厂化生产。明确构件的规格、重量等参数。

9.1.3 装配整体式结构模具数量对成本影响很大,尽可能标准化、定型化、集约化,减少构件数量与种类以降低成本。

9.1.4 为了发现制作和安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在正式加工、安装中予以避免,建议在预制构件正式加工前选择性的进行试制作和试安装。 9.1.5 外墙保温及装饰等应尽量在工厂与预制构件一体化制作。

9.1.6 应做好各种材料及产品的标识工作,便于有序安装,加快安装速度。

9.2 模具和预埋件

9.2.1 模具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能够保证混凝土构件尺寸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方便脱模,能够防止脱模时对混凝土构件造成损伤。 9.2.2 明确了施工中对模板的要求。

80

10 施工安装及验收

10.1 一般规定

10.1.2 提出装配整体式结构构件安装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及其具体要求。 由于预制构件的安装施工是影响建筑物施工工期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事先必须作出详细的计划。 因此根据施工组织计划和质量控制计划编写预制构件专项施工方案。具体内容包括①全体构件安装工期②工区分割③安装作业的流水施工④临时设施计划⑤安装作业标准和留意事项⑥作业人员安排计划⑦安装作业的指挥⑧安装作业的检查要领及精度基准⑨安全留意项目。

10.2 运输与堆放

10.2.1 预制构件应制定运输和成品保护方案的基本要求。 10.2.2预制构件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考虑装卸车及运输时的安全方便采用低平板车,同时运输工程中采用支垫及支撑,运输时的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规定值,必须满足预制构件运输车辆及可靠固定的要求,运输路线要平整,确保运输过程中构件的稳定性。

10.2.3 预制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应分类堆放,提出了对堆放场地及堆放架的要求,以及堆放时对构件的保护措施。

10.4 构件吊装与施工

10.4.3 本条提出了预制构件吊点与吊具的具体规定。应满足吊点合力与构件重心相重合,采用标准吊具保证构件起吊受力均匀,及吊具绳索与构件水平面夹角的规定。

10.5 节点连接

10.5.1 预制构件的装配节点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

10.5.3 当墙体钢筋采用浆锚连接时为确保浆锚连接的施工质量,规定了必须采用机械压力注浆以保证灌浆料能充分填充密实。

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