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15年高考模拟材料作文“微信”写作指导】
2015年高考模拟材料作文“微信”写作指导 2015年高考模拟材料作文“微信”写作指导
2015年广州二模作文题目分析及范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微信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但只有朋友圈内的好友才能看到并点评;而平台上博主发布的内容,则可以让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作出评论。因此,网络平台用户有不同的看法。
甲: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后收到的大多是点赞和肯定的评论,我觉得很开心。 乙:我更喜欢,在上面发布内容后,收到的评论有赞扬,也有批判,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指责和嘲讽。我更需要这种氛围。 丙:我多用微信,更满足在朋友圈这种比较私密的空间里和亲朋好友交流。 丁:我偏爱,更喜欢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与认识和不认识的博友互动。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作文题目分析。
我算是一位“老”语文教师了,可对这次广州二模作文题目,仍是小心翼翼,生怕踩了“偏离题意”的“雷区”。我想,作为学生,就更是战战兢兢了吧。
这次广州二模作文题目,与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近似。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的内容是“数码技术与珍贵‘点滴’”(数码技术对珍贵“点滴”的影响),含意则可理解为“科技与情感”(科技对情感的影响)。
借鉴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的解读法,此次2015年广州二模作文题目可分别由内容及含意两方面审题立意。在内容上,可理解为“不同的人对微信和这两种网络交流方式的看法与偏好”。在含意上,则可理解为“现代通讯方式(科技)影响并满足了人们的不同的交流需求”。
另外,此次2015年广州二模作文题目也近似于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二者都提供了数种选择项,考生只需择其一项、一些项、
所有项或整体来立意即可。这无疑降低了审题难度,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了学生的思维。
如此解读,则这次广州二模作文题目可在内容上作以下立意: 甲:微信交流使我们获得精神的慰藉。
乙:的坦诚甚至尖锐的交流氛围是我们需要的。 丙:微信满足了亲朋好友间私密的交流。 丁:给我们提供了开放、互动的交流空间。
当然,也可以将甲、乙、丙、丁部分组合立意或整体组合立意,这里不作列举。 如果在含意上立意,大概可以在“现代通讯方式(科技)影响并满足了人们的不同的交流需求”的基础上,局部立意或整体立意。如局部立意:
甲:现代通讯方式〔科技〕给我们精神的慰藉。
乙:现代通讯方式〔科技〕营造了坦率、尖锐的交流氛围。
丙:现代通讯方式〔科技〕满足我们亲朋好友间私密的交流的需求。 丁:现代通讯方式〔科技〕给我们提供了开放、互动的交流空间。 如是整体立意,则可写“现代通讯方式(科技)影响、改变、满足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和精神需求”。当然,题目材料并没有提醒我们这些现代通讯方式(科技)的潜在危害。可我们若要深究,却要指出这些现代通讯方式(科技)下应该遵循的交流守则及其危害防范。上流传的“邱少云事迹违背生理学常识”、“毕福剑不雅视频”,微信中的“买面膜”等事件及
现象,都是对这些现代通讯方式(科技)的交流守则的违背,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单就“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而言,我们且不论毕福剑言论的错误,可上传视频之人该是毕福剑“朋友圈”中人无疑,故而这段朋友聚会的即兴调侃视频,本该是在微信中交流的,却放在上公播,这就很不妥当了,有违微信、的交流守则,也给毕福剑带来了严重的伤害。这就告诉我们,现代通讯方式(科技)固然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却也有其交流守则和潜在危害的。而遵守这些交流守则,防范其潜在危害,正是我们应该思及且指明的。
题目材料中的和微信,有着较明显的比较意味。特别是乙的“更喜欢”,丙的“偏爱”,似乎在提示我们应该在与微信中比较和选择。如果这样立意,我觉得也是可以的。只是,既然是选择二者之一,则需于行文中通过比较来交代清楚为什么选择(更喜欢、偏爱)或者微信。
也可能会有思维更活跃、思想更开放的同学,脱离和微信,抓住题目中的“我需要的就是这种氛围”而写“营造自由坦诚的评论氛围”,抓住“私密的空间”而写“保护私密”,抓住“开放的空间”而写“要有开放的交流空间”,等。对此,我只能佩服其胆量,却不敢影从。 综而言之,这次2015年广州一模作文题目,很贴合时代,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含意,无论是由微观还是由宏观,都有意可立,有物可写。如果我们要简单省事点,就顺从材料中的甲、乙、丙、丁看法中的一种好了。
只是,这道作文题目对那些没接触过和微信的学生,特别是山区的贫寒学生,很不公平。没有接触过这些事物,而又要写这些事物,这样,就只能说假话了。而迫使学生说假话,正违背了教育、为文的“求真”的宗旨。让没接触过和少接触、微信的山区贫寒学子,跟把、微信玩得溜溜的发达地区学生同台竞技,这种相关知识、经验的“悬殊”,其实是极大的不公平。我们的命题者来自富裕的广州,他们大概想象不到,广东还有学生买不起智能手机,没接触过和微信的。可是,事实正是这样。我的学生中,就有很大比例是陌生于与微信的。这个,希望广州模拟的命题者多加虑及。因为,广州模拟卷既然是全省推销的,便应顾及我们这些穷顾客的需求。 二、信手(随意、率性)考场范文。 微信和我
准确地说,微信和我还没有发生直接关系,但发生了间接关系。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至今没有微信。我有4g手机,也有,但都没有开通微信。不是我守旧,而是我觉得它对我用处不大,而且也有别的途径部分替代它们的功能。所以我就不开微信了。
但我与微信发生了间接关系。我的妻子,我的一些朋友,都在用微信,于是我与它发生了间接关系。
妻子家务繁忙之暇,喜欢刷微信,乐呵呵的。她曾给我欣赏她微信上的小学同学毕业二十周年聚会照,让我羡慕不已。相比之下,不玩微信的我,小学同学星散各处,音讯寂寥,无从访觅。有时看她很沉醉地聊微信,我就想:这也是妻的一种精神享受啊!
但我还是没有开微信。我生性好静,平时忙于教书、读书,不愿把时间耗在微信上。去年末,我的正读大三的学生回校聚会。他们告诉我对微信的普遍感受:“很浪费时间!正在上课,每隔五分钟就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看看上面挂了什么新内容。”我听了,暗暗庆幸自己不开微信。
我知道微信是亲朋好友间极好的交流方式。可我也觉得,感情的维系,并不一定要仰赖于时时刷新的微信。鲁迅先生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之慨,而我板起手指头细算,则很自豪自己有六位知己。我的这些知己,都不在微信上联系感情,甚至逢年过节,亦无客套问候。可彼此都知道对方是知己,在心里盛着,永不褪色。我有一位远在大
【篇二:广东省“六校联盟”2016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
优秀作文选】
2016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优秀作文选 2015.11.11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著名大学硕士新生郝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对几位国内知名的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用“垃圾”等词形容这些学者的学识和人品。他的导师孙教授看到之后,提醒郝同学为人治学要谦虚,谈人论事切忌污言秽语。但不久后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极度震怒,立即发表公开信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近日,学校正从校规和育人等层面评估孙教授的“断绝”是否合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这是一篇取材于现实的新材料作文。材料叙述的事实分为五个阶段:郝同学出言不逊;孙教授看到后提醒;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学校评估“断绝”的合理性。综合起来看,材料的中心内容是:孙教授宣布与郝同学断绝师生关系。只要不脱离这个中心立意,都可视为符合题意。
从孙教授的角度看,可以支持其宣布与郝同学断绝师生关系,赞扬其坚守尊师重教的原则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可以批评其逐出师门的方式简单粗暴,指责其违背了“诲人不倦”的教育原则等。 从郝同学的角度看,可以批评其口无遮拦,言辞轻率,目无师长;也可以肯定其勇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等。
从学校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其恪守校规、遵章办事的行为,突出学校的育人功能;也可以批评其平时疏于师生管理,才导致出现封建家长式的老师和如此胆大无礼的学生等。
也可以整体把握材料谈尊师重教与个性张扬、学术自由的关系,等等。 以下角度,可视为基本符合或不太符合题意:
(1)从微信朋友圈的角度谈如何对待“私人空间”里的言行; (2)从知名的史学教授的角度谈老师学高德劭才能赢得尊敬等。
(3)谈适度必须扣住“惩罚”,最好是教育方面的惩戒;谈“耐心”也必须扣住“教育”,如泛泛而谈“做事要有耐心”,不超过42分。 【背景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发公开信与弟子断绝师生关系
9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发布公开信,申明要断绝与新招硕士生的师生关系,该学生随后做出回应。
公开信是通过微信公号“点墨轩艺术空间”发布的,题为《中國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为断绝本人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告学界朋友与弟子的公开信》,随后散布于微博等社交传媒。下面是公开信正文:
师生之交首重道义。是我多年来与弟子相处的重要原则。今天中午,我在微信上看到了今年新招收的硕士生郝相赫发出的微信,居然对阎步克先生韩树峰先生无端嘲讽。
我极为震怒!当即发出公开评论,怒斥狂徒。我的评论,无法显示。随后,我发现他把狂言撤销了。但是,问题已经暴露无遗。学界自有学界的规矩与尊严。 道不同不相为谋
鉴于目前的情况,我在此宣布:郝相赫从现在起,已经不是我的弟子。我在半个小时前已经把我的决定告知了郝相赫本人。
做出这个决定,我内心充满了痛楚。年轻人如果是一时气盛,说话有欠缺,作为长者,本来应该宽恕和宽容。但是,郝相赫此次的狂言,与一般过失之语不同。我无法容忍这样的人再做我的弟子。 而且,他从报到之后,在微信上屡屡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我为此不安,也曾经发信给他,劝他要处事平和。 其中,我的一封信是:
治学,要沉潜。为人,要平和。
任何人都有在微信上自由表达的权力。任何人也有对他人的表达有评断的权力。人家说不说,两可;有人说了,听不听,在你。
我,对于你近期的几个微信所体现的意境或者说风格,很不安。我不强求你与我一致。但是,感觉还是把我的不安告知你为好。
我还与他约好:中秋节之后,要用半天的时间,好好谈谈三年的学习。 我自以为,作为导师,我在劝导他时,已经是苦口婆心了。 不料,今天中午又看到了更加肆无忌惮的文字。至此,我已经是“忍无可忍”!只能是公开宣布:断绝与郝相赫的师生关系。也请学界朋友和门下诸弟子,理解我此刻内心的痛楚与坚忍。
从长沙返京之后,我就办理校内中止与郝相赫师生关系的手续。不等中秋节之后。 此后,郝相赫的任何言论,他的未来发展,都与我无关。
学生郝某随即发表情况说明,表示同意与老师解除指导关系。《情况说明》全文如下:
我是郝相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2015年9月19日,我的前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老师发表了公开信,宣布与我断绝指导关系。看到公开信,我非常震惊,该公开信里的许多内容,我想我与孙老师的理解有差异,需要社会各界、老师同学听到另一方的声音,因此写成以下情况说明。
事情的起因是2015年9月19日,我在图书馆读书。读了李凭先生的《北魏平城时代》后,对李先生分析政治史的思路非常钦佩,就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赞颂这本好书。发朋友圈的时候,我确实有点感慨的,魏晋南北朝史领域有李先生这么杰出的学者南下澳门了,而在北京,中国的两大文科名校——、北大里执教魏晋南北朝的导师却没有人及得上李先生的水平。我以前读过北大阎步克教授、韩树峰老师的高作,并不十分佩服,于是就拿来比较,说后两者“平庸”。
作为一个年轻人议论前辈学者,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也得分析具体情况。我的这些议论是发在哪里呢?是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朋友圈”二字就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个发言平台的性质。大家知道,微信和微博是不同的,微博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微信却只有加着的好友可以看。我的朋友圈里没有专家学者,我本科是一所普通省属院校毕业的,没有机会见到什么历史学界的人物,朋友圈里都是亲戚、朋友,而且都是我信得过的朋友,那种只有社会上的联系的朋友我虽然加着,但是是屏蔽他们不让他们看到我的朋友圈的。我朋友圈里唯一一个学者就是我的导师孙老师。所以这就是一个内部空间、私人空间。我在私人空间里说话自然随便一些,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公开领域,我绝对不会说两位学者不好,我公开领域见到韩
树峰老师的话,一定是问好的。见到阎步克教授的话,我也至少不会当面攻击他。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在朋友圈中和自己的私人朋友分享对学者的看法,但我对韩树峰老师是保留了尊重的,没有直接点出其名字,而是用拉丁字母代替。而在孙老师的公开信里,直接给我还原了出来予以宣布。
我作为读者,读了公开出版的著作,当然是有评论的权利的。我这评论只涉及作者的学识能力,没有人格攻击,我想这样的评论哪怕公开发表,也是不违法,不违反组织纪律的,但我出于对学术前辈的
尊重,只是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发表,就算这样,我的话还是被公开信传播,那就好比在酒桌上的话被偷拍视频一样,我觉得这是不太公正的。
至于孙老师公开信里说“他从报到之后,在微信上屡屡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这真不知从何说起。上课的第一周我选了一节课,上课时老师大概是因为我是跨专业考研的,怀疑我的能力,我听了以后有点情绪,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点牢骚,不点名不道姓,只说是“某年轻老师”。事后我把该老师的课退选了,也没有再发表其他言论。还是刚才说的,微信朋友圈是私人空间,受了委屈难道不能找私人朋友诉说一下吗?
孙老师似乎不知,他的朋友圈与我的朋友圈完全不一样。他是老资格的教授,朋友圈里学者多、知名人士也多,拜公开信所赐,我的名誉受到很大伤害,原先在北京考博的计划也完全泡汤。而我的朋友圈只是纯粹的私人朋友的空间,我在朋友圈里表达我对某学者的不佩服,只是私人朋友聊聊,对学界是毫无影响,对前辈教授的地位名誉也是毫无撼动的。
我仍然非常尊敬孙家洲老师,感谢开学这段时间他对我的指导!我向孙家洲老师、韩树峰老师致以十分诚挚的歉意。我也承认对阎步克教授的私人评论是错误的,应予收回。我接受孙家洲老师公开信的要求,同意解除与孙家洲的老师的指导关系。但是,我作为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招考的硕士研究生,我必须声明,我没有违反任何组织纪律,我将不惜一切手段维护我作为研究生的合法权利。
9月21日19时许,郝相赫在新浪微博发布《道歉信》,表示“感受到了很大压力”,希望老师“能够继续容留”。以下是道歉信全文: 道歉信
尊敬的各位老师、朋友们
最近因为我在朋友圈的极为不当的发言引起了普遍关注,给各位老师及北大历史系、历史学院带来了负面影响,我感到非常的自责和深深的歉意!事情发生后,我充分地认识到妄议前辈师长是在多么的年少无知。自己一定深刻检讨、痛改前非,认真学习。恳请阎步克老师、韩树峰老师及其他被波及的老师能够宽恕我的年少轻狂。刚入师门,就给导师孙家洲老师带来这么大的麻烦,未能深刻领会孙老师的谆谆教诲,在此向孙老师表示诚恳的歉意,恳请孙老师能够继续容留我做您的学生,接受您的教导。
我才刚刚念上研究生,还非常的年轻,这件事已经让我感受到了很大压力,我深深悔恨并恳请各位老师、朋友能给我一次改过的机会,并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
我在刚刚收到孙老师的公开信时,非常震惊,惊慌之余发表了一个“情况说明”,解释了一些我的观点,也表达了歉意。现在我收回这个“情况说明”。
现在有的媒体朋友在教室和寝室堵着我要采访我,已经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封道歉信就是我对这次事情的唯一回应,对于媒体朋友不会有任何回复,恳请各位媒体朋友放过我,让我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博导:不想事态扩大,希望公众宽容
历史系表示,希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 学者认为,完成断绝手续还需学校同意
2015年09月23日 记者:徐斌忠
2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家洲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21日晚看到学生言辞恳切的道歉信后,熬夜写了另一份回应,但目前学院领导不同意发表。至于是否会坚持解除师生关系?他表示,已向学院报告,暂不便对外公开讲。而历史系学生科一位老师则表示,他们将与孙教授沟通,希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
“恳切孙老师继续容留我做您的学生,接受您的教导。”21日晚7时许,郝相赫用实名微博发布致歉信。在这篇不到500字的致歉信中,郝相赫写道,因朋友圈的不当发言,给老师及北大历史系、历史学院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感到“非常的自责和深深的歉意,恳求各位老师和朋友给我改过的机会,使我顺利完成学业”。
孙家洲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称,此前发出的断绝师生关系声明仅限于局部私人朋友,他不想扩大事态,当前对师生双方不利,希望公众给予宽容与关爱。
历史系学生科一位老师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这是学生不注意表达方式的结果,但学生已就自己的行为道歉了。该老师表示,院系打算等孙教授出差回校后,与其沟通下,希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
据了解,类似孙家洲公开声明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的案例,之前未曾发生。不过,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没有学生更换导师或者导师淘汰学生的相关规定。因此,孙家洲单方宣布断绝师生关系,在有些学者看来,似乎在操作层面上缺少依据,不大会由孙家洲一个人说了算。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学系博导周育民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是经由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因此,这种师生关系,就导师方面而言,是应聘用学校要求履行的一种职务行为。被录取的学生,只要完成课业,没有严重违纪失德行为,学校方面即无权开除或取消其学籍。
21世纪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表示,要真正完成“断绝”手续,还需得到学校的同意,学校要从教育和学术角度评估孙教授的“断绝”理由是否合理,而不能只听孙教授单方面的说法。 孙家洲:郝相赫的态度有良好的转变 2015年09月23日 《南方都市报》
记者问:您的学生昨晚又发了道歉信,您还坚持断绝师生关系吗? 孙家洲:他写的道歉信中说出了原来做错的几方面之后,我也把情况跟领导汇报,我也有我的想法。我昨天晚上熬了一个夜,写回应的信,但领导是不同意发的。
我认为,他有一个道歉的态度,这比他以前的态度要好得多,这是一个良好的转变。 记者问:您对学生此前朋友圈的言论怎么看?
孙家洲:如果学生发表的是学术讨论,不满学者的观点,提出批评,这种事在大学里面,老师谁也不会压着他,但他这不是学术讨论而是谩骂。
记者问:公众也对您学生的言论有所议论。
孙家洲:最开始我发现他攻击别人,我还去劝说,劝说过程中他又发朋友圈,把贬低别人的程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我作为导师应该表态。
记者问:您昨天跟我说断绝师生的“公开信”是发在朋友圈,后被人公开到网上的?
孙家洲:网络上之前热炒的这封公开信,并不是我提供给网络的。这封公开信本来是在我们私人的微信朋友圈,是一封告学界和弟子信,我们公开是有一个范围的,我并不想把它公开在社会上。我们的朋友圈,本来是一个私人、微信的范围,是一个很小的范围。我不希望公众去关注这件事,而要注重更深刻的东西。 记者问:发“公开信”之后呢?
孙家洲:这本是一个纯粹学术的事,结果变成大众话题,被大家娱乐一番。这样对我们各方面都不好,对这个学生、这个年轻人一定是不利的,我们希望公众给予宽容关爱。霸权时代,绑架人太可怕。
【六校优秀作文选登】
让思想在包容中绽放(54分)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6班 郑俊豪
一篇朋友圈,一封公开信,让原本和睦的师生形同陌路,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学生的言论固然偏激,但作为传道授业者的孙教授,
若是能以包容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偏激,师生间的纽带也许就能维系。 王尔德曾说:“如果一种思想不足以让人感到危险,那它就不能称之为思想。”郝同学对教授们出言不逊,甚至诋毁相向,足以让人感到危险,甚至会发出“尊师之道不存矣”的感慨。但正如每一种思想都不是空穴来风一样,他的朋友圈必定反映出学术界的某种现象。育人者只有对学生们偏激的思想包
容看待,由包容产生正视,方能由正视找出问题所在,为学生作出垂范、表率。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作为领导者的老师以身作则,学生才会对老师学识品行信服,从而杜绝类似的诋毁现象。可见,包容是让思想回到平和、理性的关键。
如果说对学生的偏激言论包容是在包容一种思想,那么将问题缩小化,在小范围内解决则是在包容学生本身。学生发表言论的平台是仅有好友可见的微信朋友圈,具有与生俱来的隐密性,因而言论较在公共场合说的浮夸、过分也无可厚非;然而教授一封公开信将学生行为公诸于众,这就把问题扩大化,并对学生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可以预见的是对他的口诛笔伐,同学对他的不理解,其他老师对他的不信任。王尔德曾说:“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众口铄金,三人成虎,无形
中这位学生的未来就被活生生地剥夺,没有改过重来的机会。而更严重的是,一旦个人行为上升至社会层面,它就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久而久之,当人把批评、异议与此次事件相提并论时,便鲜有人敢于对不正之事提出质疑,而这当然是不利于思想的发扬、传播的。
诚然,学生并非不曾有过机会,教授在断绝师生关系时就曾对他作出提醒,未尝不是一种包容。但所谓包容,当一以贯之,如春风化雨慢慢感化人心。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善举,而是漫长的坚守,而这也是师道之所在。因此若要说教授的提醒就是包容,已极尽为师之责任,那未免有虚伪之虞。
包容给人以和谐,更给人以思想。让人人皆秉包容之心,让思想凭自由之精神,之人格开花、结果。 扬君子之风,灭逆狂之气(52.5)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6班 陈容如
某著名大学的硕士新生郝同学,屡次在微信朋友圈上发表对国内几位知名史学教授的忤逆之言,甚至用“垃圾”等不堪的字眼对其人格进行诋毁。其导师孙教授闻之震怒,立即公开宣布与其断绝师生关系。阅此我不禁为孙教授此举叫好,唯有扬君子之风,灭逆狂之气,方能肃清学界不良之风气。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怀一颗谦逊的心,治学才能有所建树。莫言曾说过:“我平时可以是老子,写作时只能是孙子。”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加身,莫言却依然保持一颗谦逊之心,以“孙子”自喻,令人赞叹。反而观之,作为硕士新生的郝同学,方处于求学阶段,就对史学界的前辈如此大放厥词,实在令人不耻。滴水足以见沧海,如今的学界,早已失去了君子的风气,学者们或相互叫嚣,一些学者的惊世言论更诸见于报端。倘若不以这一事件着手,肃清学界浮躁狂妄的不良风气,想今后的学界,再也难成为学术争奇斗艳的沃土,而是一滩发臭令人捂鼻的沼泽。
扬君子之风,就大而论之,是在日常生活中平和而富有原则。用“垃圾”的字眼形容人,本是无礼之举,而今却发生在一位高校的硕士生身上,我们不禁会疑问“君子之风何所在,文明之国耐何存?”无论郝同学描述的教授是否品行不端。用“垃圾”的字眼形容人绝非世俗所应允,更何况此同学更发布于网络平台。无道德而谈学术,岂非《谏太宗十思疏》中一语所说“伐根以求木茂,塞源以欲流长”也?文明,是我们处世的原则,更是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设想中国大
街小巷,市井深处抑或学术之殿堂,人们出言不逊,“粗”言成章,将是如何一乱相。难道两千年的文明古国将倒退回野蛮人时代乎?扬君子之风,灭逆狂之气,营造健康良好的氛围予国民,不应容忍类似郝同学的事件受到发扬。
写到此处,我不禁心生疑惑: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为何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思想素质竟如此的不堪?谦虚,文明礼让此种小学生都懂的事为何此时却用来批判一硕士生?也许,这是中国应试教育将面临的重要命题。
扬君子之风,灭逆狂之气。 宽心育化,自成芬芳(53)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班 肖洁榆 断,还是不断,这是一个问题。
盛怒之下,白纸黑字,一张冷酷无情的公开信将一段萌芽初绽的师生缘分悉数斩杀。毋庸置疑,郝同学的不当言行委实有失妥当,但孙教授的一意断绝,是否更为引人深思?师生情谊,在一段插曲中就此了结,这更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若非末路,何必断之? 师生之情,不应了断。若能宽心育化,必将自成芬芳。
宽心育化,宽怀应之,在风雨中呵护一段情谊,是一种为人师表的风范,更是一种对学子的谆谆教化。诚然,郝同学的言行不正与不听悔改着实不负众望,但面对一位误入歧途的学子,又何必将其放弃,用师生情谊破裂的残酷方式唤其觉醒?身为著名大学的硕士新生,这位人才自然不会缺失基本的素养,若是犯下小错,更应宽心育化,方为育人英才之正道。假想当日,面对学生的离去,若不是秦青的抚节悲歌让学生大彻大悟,又怎能重拾一段师生缘分,留下“响遏行云”的千古美名?悠扬的乐声蕴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宽心育化,最终才能唤得浪子回头。宽心育化,宽怀应之,以宽化濡养学子,以宽化呵护情谊,方能自得始终。
宽心育化,宽怀应之,在风浪中坚守一段情缘,是一种知书育人的典范,更是对社会教育的启迪。只因一个错误,便将师生关系彻底斩断,虽是为了弘扬敬重学士的风范,却在社会中的教育方式与师生关系烙上一道刻骨铭心的伤痕。大学中,轻易断绝师生关系,不仅有悖于学校规定,更是与社会中师长孜孜不倦,潜心育人的形象背道而驰,这又是否会在现代教育留下“简单化”、“粗暴化”的痕迹?近年来,社会中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殴打老师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在此之下,作为社会教育的核心与引领,大学更应树立师长宽心育
人,引领正途的为师风范,以宽心之态蕴育桃李,此方为正道。宽心育化,宽怀应之,以宽化蕴养学子,以宽化弘扬正气,方能自成芬芳。
诚然,师生之情不可断,但并不意味着对于学生不当行径的一味宽容甚至纵容。宽心育化,不仅要育人,更要化人,在维护情谊的基础上诚心化之,定能育得善果,收获桃李,嗅得芬芳。
一段插曲,何必终了?用一次宽心育化,换取师生长久情谊,换得学子教化成才,岂不乐哉? 断,还是不断,这不再是一个问题。 以德感怀,乃育人之精髓(50)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7班 李文心 尊敬的孙教授: 您好!
近日听闻了您要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的新闻,在震惊之余,我作为一介学子,实是想与您分享一下我的微小见解。
了解了郝同学的所作所为之后,我不禁为他扼腕叹息。且不论作为一个学识渊博远强于普通人的硕士,就算是普通人,我们都懂得尊敬他人、语言文明的道理。处于您的立场之上,我十分理解您对于他屡教不改的愤怒与失望,才出此断绝师生关系的下下策。
但是,我不赞成您的做法。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我想您为人师表,定会懂得以德育人的重要性。面对学生的出言不逊的行为,作为老师的您,必定会首先提醒和奉劝他。诚然,您做到了。但您的道德教育的耐心就真的只有这么一点吗?为何不能再多几次与他的促膝长谈,或许你会发现他有哪些您所不了解的经历呢?圣贤孔子尚能宽容饶恕犯错的学生,想必您在学生之中也是高尚贤明的形象,您为何不能以圣贤为鉴去宽容学生呢?在我看来,以德感怀,才是育人之精髓,您没有在道德感怀的道路上走得够远,就想用严厉的物质惩戒来宣示自己为人师表的坚定,岂不是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吗?
其次,您的人生阅历比我丰富,不会不懂得为人处事中换位思考的道理吧。郝同学的做法从坏处中看却也有值得欣慰的地方:他没有在公众面前公开发表言论,只是在朋友圈中小范围地表达不满。而您在否定他的时候却大肆宣扬了他的过错,大有一种将学生推向断头台的错觉。试问,您有站在学生的角
度替他考虑过吗?此封公开信之后,您树立了高大严厉的师者形象,却不经意将学生推向了万丈深渊,您又让他以后如何治学与生活?作为老师,难道您不应该有一种济世的广阔胸怀吗?、
最后,谨我站在您的立场建议您。您对于学生的不认同的行为可以在私下里进行,中国人崇尚的“家里事家里解决”也是这么个道理。您可以选择放弃这个学生,但请不要将一个新的难题留给学校。也许您可以继续忍耐,读万卷书的您必会懂得“人生没有跨不过的坎”。在信的最后,希望您不要介意我的一番敝论,祝您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加辉煌! 此致 敬礼! xx
xx年xx月xx日
“断绝师生关系”是否恰当(50)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0班柯逸凡
身为知名大学的硕士新生,却在朋友圈中以“垃圾”等词形容知名学者,且不听劝告再犯此事,最终致使其师与之断绝关系??郝同学的所作所为不免令人“大开眼界”,而孙教授“断绝师生关系”的论调是否合理,也同样引人深思。
我认为,郝同学的作法虽尽显其素质之低,孙教授的作法却也不甚妥当,所谓“断绝关系”之论,表面上看似乎大义凛然,实则根本无法说通。
首先,国有国法,校有校规。郝同学能成为知名大学硕士,不可否认其确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无奈品不与学兼优,这是教育和选拔模式引发的弊端。但姑且不论其弊病在何处,郝同学既已成为该大学的硕士生,而我估计该校校规中不应会有“出言不逊者断绝师生关系”这一条,则若以校规为依据,“断绝师生关系”之说就不成立。法规与校规之类,虽常有漏洞,但我等仍应遵守规则,不可任意妄言“断绝”,正如持令虽然饱受争议,但其作为美国的法令一日,美国人就必须遵守一日,无论法律还是规定,定下一日就不应违背。
其次,与出言不逊的学生断绝关系,未免有替己开脱之嫌。鲁迅在《坟》中有一篇“我的节烈观”的文章,提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常有知识分子在各种地方提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两句话,似乎说了这句话,“世风日下”的人之中就不包括自己了。这种置身事外,金蝉脱壳的行为与孙教授的言论颇像。作为郝同学的导师,既然招收了郝同学为硕士生,为何不在选择之前发现郝同学
的品性问题,而待他出言不逊之后才立即批评又断绝关系?无论郝同学之前可能如何掩饰,识人不明的后果只能自己承担。
最后,从育人的角度来说,断绝师生关系的作法也未免不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要如敬父一样敬师,为师者也应如为父一般对待教导学生,正所谓“权利与义务相等”。因此,在郝同学出言不逊时,孙教授最应该做的是对其进行悉心教导,直至他能醒悟。人之初,性本善,我想郝同学不会是屡教不改的人。
综上,我想郝同学和孙教授都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将这场闹剧扭正方向,正视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做自己该做的事。 何以“教”为(53)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8班李蕊珊
初为硕士求学,便出言不逊侮史学大家,经导师提醒后却未能悔改,以致导师一怒之下断绝师生关系,引起众议纷纷。是否因学生对学者不敬,便可轻易断绝师生关系?于我观之,学生犯错,导师“弃”,何以“教”为?
所谓教育,便是以一棵树摇醒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灵魂”之实,不仅是学术之精,更是做人之道。
古语有云:“师者,立人者为先。”古往今来,无数学问大家,皆是授做人之道于其师为先。然而罗马非一日可建成。古有华歆、管宁“近朱者不赤”,华歆好利轻义,多次违背二者表面为友实则师徒关系,过河拆桥,而管宁却从不离弃,多年始终教之以君子之道义利之辨,终使华歆彻悟,今有爱迪生因偷偷买鸡蛋自孵小鸡而被老师批评后,被要求跟随老师学习,寒来暑往,终学得其严谨做事求真务实做人之道,方得后世“发明大王”广为赞颂。由此观之,人既非圣贤,又孰能无过?师者,便是首要助人立人为先,方有后世治学之大义。反观孙教授,因新生初来乍到对史学大家出言不逊,在仅“提醒”之后便断绝师生关系,实在过于冲动,立人非一日之功,师者,更应有耐心将学生引回正途,又怎能草率以“无礼”“弃”之? 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华大地,泱泱大国,向来以教育为重,无论就传统师道纲常伦理下,亦或者以规矩而言,师生关系均不可轻易断绝。孟子师孔子,孔子师郯子,自古以来脉脉相承,情理规章皆不可绝。张廷玉之师,在与其政道思想都大不相同之际,被旁人问及是否会与其断绝师生关系之时,仍明确表示:“我固为师,情理之中道德之内,无论他是否不敬我为先,于规矩而言,
我仍要教育他的。”在古往今来的学制之下,在历经千年延续至今的道法之下,师,已如父,既已如父,又何来理由轻易断绝?始应循循善诱,迷途引返,教以正道,才是合规矩之说。
亚里士多德曾说:“学术即尊重,先尊敬老师,才会懂得尊重他的学问。”尊师重道,尊师为先,如所言:“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忘记。”诚然,学生,不仅为“学”而生,更应怀揣一颗如程门立雪的赤子之心为致学之始,学生侮辱学者固然大不敬,为师之道,恰应包容并令其悔悟,方为正道。
至此,何以“教”为?应是以立人为先,秉“为父”之责,迷途引返,授以真学,方可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师字当头育为先(52)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8班邱淑平
学生年轻气盛出言不逊,教授劝告无用震怒言断。郝同学尚抱不思不反的态度,教授亦持不做不休的立场。人们感慨这位学生的“学品”,也斟酌教授的行为。从校规上看,教授的行为一定不当;即使从情怀来讲,我认为,教授的“断绝”言论也失妥,为师更应以育人为主。
为师应该具有包容的品格。毕竟是教授,活得比年轻人久,阅历自然丰富,应该能从年轻人身上找到自己年少时的影子。胡适提出“容忍与自由”,认为“容忍异己时最不轻易养成,最难得的雅量”;蔡元培也提出“兼容并包”。对于针锋相对的“异己”尚可抱包容的的态度,更何况只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教授的确有过容忍,但这种容忍的品格是否贯彻又是另一种精神境界了。对年轻言不惭的包容,以柔克刚,而不尖锐地针对他,或许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成熟。
为师应该自觉担起教化的担子。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的“传道”,我理解为传授做人的道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固然,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中国青年的品质,但一位老师,能像金岳霖先生那样关注学生,身体力行感染学生,也算是功德一件。老师愿意尽其所能教化学生,而不是因为他的部分过错就放弃培养他的机会,才有可能让社会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
为师要有自己的精神。正如蔡元培先生,他的儒雅让人起敬;而他挽起袖子,向的学生大喊“我跟你们决斗”的那一刻又让人觉得不可侵犯。他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听课,也愿学生在国难之际发挥
自己的力量。这种心中有作为教育者的信念,知道自己所希冀的教育是怎么样的,知道自己所希冀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并投身于此的精神,就是我所说的为师的精神。即使被学生的言论激怒,也能坚 守为国培养人才的信念去劝他改悔,不会轻言“断绝”。
师字当头育为先,“为中国之青年,为年轻的中国”。也愿中国师者对于学术和育人依然持有热忱。正如杰克?凯鲁亚克所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求学为谦,育人有道(50)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班 吴家鸣
一次争执,师生二人沦为敌人;一封公开断绝师生关系的信,师生二人成为陌路人。一时间,师生二人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孰是孰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不论对与错,两人的争执与关系破裂或许正是中国教育界的缩影。殊不知,求学为谦,育人有道方为解决问题的上上策。
寒窗苦读,磨练的不应是咄咄逼人的自傲,而应是作为一名学者的谦逊。君不知,谦逊为求学之指路牌,而自傲则是麻醉自我的毒药。因为“俯身倾耳以请”,出身寒门的宋濂才能有所闻,有所获,成为明初的叱咤人物;因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许多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对师不敬,对己不尊,最终泯然于众人。谦虚,使人的思想与心灵得到净化,更有能力去接受来自老师的意见。一次不逊的言论,一次自视清高的行径,郝同学失去了继续向师求学的机会。谦逊终有一天会成为他的座右铭。
谆谆教诲,育人还需耐心,毋因一时之怒,断学生前程。孙教授的一次公开断绝师生关系,看似有理实则是无情。殊不知,将一次私人恩怨升级为公众讨论,于己无利,于学生有害。纵使学生偶尔犯错,育人者理应宽容,给予其改过自信的机会。在校园里,老师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现,学生有错,老师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学生,一派和谐之景。倘若不是,校园里必定会弥漫着战火与硝烟,而一切的导火索只因育人者无耐心。或许,耐心育人也会终有一天成为孙教授的教学理念。
今日之中国,其兴也勃焉;今日之教育,其责也重焉。倘若在教室里,在校园中,在社会中,能流淌着“治学为谦,育人有道”的这股清流,那么中国之教育必将重获新生,焕发生机。学者俯身以请,师者谆谆教诲,思维的火花就此迸发。要挑起时代的重担,还需师
者与学子共同努力,这就更需要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做顶梁柱。若柱倒,教育之高楼便房倒屋塌。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郝同学与孙教授的对与错就交给时间去判断吧。但我笃信,当学子求学为谦、师者育人有道之时,中国的教育事业必能享受一路走来的风光,享受明媚阳光下的春光融融。
学生听教,教师方教(50)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7班王思齐 尊敬的各位校领导: 您好!
听闻贵校一郝姓新生因对国内知名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经其导师劝阻后却变本加厉,其导师一怒之下欲要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目前校方正在处理此事,在此我有一些愚见,浅谈略表,仅供您参考。 首先,从这位同学的做法来看,是十分欠妥当的。这位同学不过是一位硕士新生,却对国内史学界泰斗口出狂言,若只是在学术问题上提出不同的见解倒也无妨,还可将其看作是言辞激烈的争论,而该生的言语中却污蔑几位教授的人品,扎扎实实是对教授们的人身攻击,很难想象,“垃圾”这种形容词会出现在贵校同学口中,使用对象竟还是史学界大儒,此次事件对贵校造成的恶劣影响,想必我也不用赘述了。以我之见,贵校当务之急是要对此事作出积极回应,以减轻这种负面影响。
再谈孙教授的处理办法,我们常说,“教不严,师之惰”,而事实果真如此吗?郝同学口出狂言后,孙教授苦口婆心地劝说,教导他要谦虚行事,谈论人事要保留起码的尊重,然而郝同学却是充耳不闻,一错再错,换了谁能容忍呢?试想孙教授看着那些朝向与自己同等身份的大污言秽语,该是如何羞愤于有了这般的学生?若不采取举措,日后又该如何与这些史学界同仁相见呢?况且,在发表公开信之前,孙教授已有过苦心劝阻,可说是仁至义尽。所以,这一“断绝”应当是合理的。只有学生愿意听从教诲,教师才有努力教导的必要。 诚然,郝同学只是一位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他的的所作作为虽欠妥当,却也非十恶不赦,但是,并非每个错误都有被改正的机会,即使他心生悔意,这件事的恶劣影响和对几位史学教授产生的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也是不可挽回的,所以,学校可以再为郝同学择取一位使他能够谨听教诲的导师,而不要再
让孙教授勉为其难地再来教授这位不听其教诲的学生,这样的处理办法既不悖校规,且对孙教授,对郝同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话长纸短,我的看法不能一一详表,略谈辄止,只愿对此事最终妥善处理有所帮助。 敬祝 工作顺利! 一个旁观者 2015年11月5日 尊礼敬师,道之所存(50)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8班 何晴君 尊敬的校方领导: 您好!
近日听说贵校的一名硕士新生出言不逊,侮辱教授,其导师听闻后再三提醒,无果,导师怒断师生关系。对这件起承多折的事件,我想在此以写信的方式提出三两拙见。
正如韩愈先生所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而所涉学者年纪长于郝同学、学识丰于郝同学,即便非直接传教授业之师,也应称为一辈师长。正所谓“一时为师,终身敬之”,然而“好同学”的“坏做法”令我们意外,其师孙教授更令我们意外的处置之法其实正是告诫其误所在。由是观之,尊礼敬师,为道之所存,应是亘古不变之风,我们应该对其做法予以肯定。
承认孙教授的做法,让当事双方——犯错的学生和被侮辱的老师——能得到相应的处罚和合理的解释,让事情在情理之中得到恰当的解决。孙教授的做法,让郝同学为自己的不逊言行付出相应的代价,或许能使其真正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或许能唤回他身为学生的一丝尊师之礼义思想,若是这样,对郝同学今后的求学之路是有益可言的。与此同时,也会为被其所辱的教授们争回为人师的尊严。 承认孙教授的做法,让教育中授受双方都能更加明晰现时代下的相处之道,让教育在开放平等中葆其原色。如今随着思想的开放、平等意识的提升,教育理念发生变化的同时,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师生如好友,一同凭栏谈天论地,一同持球挥洒汗水,这种一反堂上严肃气氛的课余氛围,不仅拉近的师生的距离,而且这无疑是对教育传授双方尊敬、尊重的新阐释。然而,这学生出格的举动言辞显然违反了“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尊重学生”之原则,我们应当明白的是,平等不等于放肆。学生直呼老师姓名、辱骂老师,这肯定是不能予以肯定,甚至应当予以批评的。因此,承认其做法的合理性,实际上是用对郝同学的处罚来批评告诫现实中更多
不正确的做法,这是值得我们从中反省、重新审视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
承认孙教授的做法,让社会中的交往双方都能更加领悟尊重之礼,让社会在人人互敬中营造出良好风气。此事反映的不仅是学生没有尊敬老师的意识,以小见大,其实反应的也是社会中的个人没有尊敬他人的意识这样的一个道德问题。尊重他人,是社会中人们互敬互爱的基础,孟子有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便是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敬应从自身做起,以己为先,尊敬他人,方可得他人之敬,方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方可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若纵容错误之言行泛滥成灾,世风日下,则难以立道德之帜,后果难设。
诚然,孙教授的做法或许有过激之处,校方可能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是这尊礼敬师之节,应当体现在对郝同学的相应处罚上,借承认孙教授做法之合理性,肯定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才是明智的做法。 此致 敬礼!
一位热心公民 xxxx年x月x日
【篇三:有关微信的利弊作文 1】
有关微信的利弊作文 1
in recent years, wecha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many people express themselves, exchange ideas and deliver information by wechat. there are a number of reasons for wechat to be known.
to begin with, wechat is a relative cheap way of
communication, which cuts down a great deal of the cost of making a phone call. next, wechat is to the taste of the majority of people. its attractive interface and various functions are loved wildly. furthermore, convenience also accounts for its popularity. it is available everywhere and at any time. however, problems exist meanwhile. firstly, our identity can be revealed when we use wechat. as a result, we can be in trouble.
moreover,i t may make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face to face less. to make the matter worse, relationship could break down. last but not the least, our attention might be drawn too much to focus on study. thats all. there is no doubt that wechat will improve as time goes by. 2
wechat is a new app that almost all the people use on their phone. you can video chat when every you want and its for free. also you can talk through that app. its very convenience. you can search for people who live around you who are using the same app. but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are addict to it. they can not live without it. and people are having less and less conversation face to face. even worse,
some people got tricked in this app, and lost lots of money. so this app can be good or bad, depend which way you using it. my view on micro message
micro message has now become the contemporary economic tide, many people are using it to chat, make more friends, but we should choose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s.
in micro message, unhealthy words, swearing words appear ceaselessly, for this phenomenon, we should carry out a report, maintain their dignity. in micro message, we should add the friend or friends, teachers. do not go to strike near the people shake and other types of applications.
anyway, we all want a healthy internet access, selective browsing inform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