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热点问题 【摘要】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基本经济规律在社会全部经济规律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支配和制约其他经济规律。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有异同点。经济规律分为特有经济规律和共有经济规律。
【关键词】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特有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客观性
经济规律是政治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经济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 什么是经济规律?什么是基本经济规律
1.1经济规律。涵义: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而社会生产关系,是在和生产力、上层建筑的相互制约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任何经济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周围的经济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也是很复杂的,但总的可分为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是表面联系,是偶然性联系,它不反映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而本质联系则与此不同,它是内部联
系,是必然联系。本质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基本趋向。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诸方面彼此联结,共处于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经济规律是以经济现象的本质联系为基础,它是从本质联系中产生的,而且又在本质联系范围内直接发生作用。譬如:价值规律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本质联系。伟大导师马克思说:“规律‘是两个表面上互相矛盾的事物之间的这种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1]
经济规律作为经济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它具有重复性和普遍性。重复性,是说这种联系在同类事物中反复出现,经常存在,始终起作用。普遍性,是说这种联系在同类事物中都存在。而本质联系,则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决定的,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代表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注意,经济规律深藏在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部,它的作用总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才能贯彻和实现。因此,要深入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还必须重视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考察和研究。
1.2基本经济规律。涵义:基本经济规律是这样的一种经济规律,它不是决定社会生产发展的某些个别方面或某些个别过程,而是决定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是决定某一社会
生产本质的规律。它体现某一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最基本的特征,决定某一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
譬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起作用的各种经济规律中,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这样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切最重要的现象,不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任何方面,都是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的。因为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榨取剩余价值这个轴心转动的。决定资本家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生产得多点还是少点;生产出来的商品是早点卖出去,还是囤积起来暂时不卖;在扩大生产规模时是多添置些机器设备,还是多雇一些工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以能否取得更多的利润为转移,以自身的利益为转移。——这说明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经济规律中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因而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 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相比较
2.1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2.2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因为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一旦这种经济条件消失,这些经济规律也就随之消失。
2.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因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总会直接涉及到某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所以,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3. 特有经济规律与共有经济规律 分类标准:经济条件和其发生作用的范围
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生产和交换的、最普遍的规律。”
[2]
斯大林指出:“各种社
会形态在它的经济发展中,不仅服从自己特有的经济规律,而且还服从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各个社会形态不仅以自己特有的规律互相分开着,而且以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互相联系着。”
[3]因此,认识特有经济规律和共有经济规律的关系,
对我们研究和揭示客观经济规律具有指导意义。经济规律总是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一定经济时期发生作用。而政治经济学必然要结合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条件,来提示发生作用的特殊规律。
涵义:特有的经济规律是反映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经济现象的某一特殊本质的经济规律。它只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随着
这种特定的社会形态被另一种社会形态所代替,这种特有的经济规律也就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另一种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譬如: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等,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特有的经济规律。它们反映的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这种特殊的经济关系。不论哪个国家,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这些特有经济规律就发生作用。而当无产阶级经过斗争推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后,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规律就失去效力,退出历史舞台。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社会主义的特有经济规律就在新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在经济生活中发生作用。
涵义:共有的经济规律又叫普遍规律,是指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里或几个社会经济形态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譬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的规律,是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都存在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另一种是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里都存在,也是共有经济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等。
为什么经济规律会分成特有的经济规律和共有的经济规律呢?
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世代相承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每一代人在开始进行经济活动时所遇到的一切,如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是石器工具、铁器工具还是机器?应用什么样的动力和劳动对象,是电力、蒸汽机还是人力、畜力,是棉花还是化学纤维?人们之间结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互助合作关系还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一切都不是由他们自己创立的,而是上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向前发展,而不能人为地割断历史。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有它的阶段性,又有它的连续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生各种特有的经济规律;而经济发展的连续性产生共有的经济规律。
阶段性。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根据生产力的不同状况和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生产关系,分成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主义社会五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每个社会经济形态所以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特殊阶段,就是因为有着和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不同的特殊的经济本质。而经济运动的本质不同,意味着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处的经济条件有着根本的区别,是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他们的经济活动的。
连续性。社会经济形态是一个连接一个向前发展的;所以,在这些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某些共同的东西,有着某些共同的属性。既然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有着某些共同的内容,因而必然有表现
这种共同本质的共有的经济规律。如果说各种特有经济规律把各个社会经济形态分开来,那么,这种适用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共有的经济规律则使它们互相联系着,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形成一种统一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总而言之,在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各种特有的经济规律和某些共有的经济规律都在发生作用。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经济规律体系。在这个经济规律体系中,有一个经济规律是这个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在全部经济规律体系中占据主导的地位,支配和制约其他经济规律的作用。
4.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任何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说经济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和人们的主观认识相对而存在的。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4.1经济规律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经济条件变化了,经济规律的作用也会随之相应地发生变化,经济条件消失了,经济规律也将随之退出历史舞台。比如:只
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也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如果不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也就不存在、不起作用。
4.2经济规律的内容和要求也是客观的。任何经济规律,都有它的客观内容和要求;否则,也就不成其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内容和要求,也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如价值规律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它要求商品生产者彼此交换他们产品时必须实行等价的原则。这是由商品经济条件决定的。
总之,因为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人们既不能“消灭”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不管人们主观意识如何,承认还是不承认,喜欢还是不喜欢,经济规律总是客观存在并起作用。承认和研究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在政治经济学中被正确地反映出来,就成为政治经济学的客观规律。我们研究经济规律客观性的目的,在于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而研究经济规律的客观性,首先要研究经济规律赖以存在和起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弄清楚经济规律和客观经济条件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在这个基础上弄清楚经济规律的客观内容和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弄清楚经济规律的表现形式及其利用方法,我们才能掌握并利用经济规律。
5. 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
但是,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为力的,只能听凭经济规律的摆布。相反,正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就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也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作出科学的表述和概括,才能自觉地熟练地加以运用。
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所谓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制定经济工作的方针和,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全面、越深刻,行动就越自由,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通过改变经济条件,来某些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或者为某些经济规律提供发生作用的充足条件和广阔场所,利用它为社会谋福利。
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替换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只能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可以创造某一种新的经济条件,可以改变甚至消灭一种原有的经济条件。原有的经济条件消灭了,以此为基础的原有的经济规律也随之退出;新的经济条件产生了,在新的经济条件基础上就出现了新的经济规律。但是,人们创造、改变或消灭经济条件的行动本身,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要求来进行的。
人们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就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所
谓主观能动性,是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而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是正确发挥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经济规律客观性决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在任何时候,决不可以超越客观经济规律去计划自己的行动,只有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造福于社会。同时,也必须看到,要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坚持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如果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忽视甚至否认客观经济规律,这是主观唯心论;如果片面强调客观经济规律,而忽视甚至否认主观能动性,这是机械唯物论。这两种情况,都违反了经济规律客观性和人们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经济规律客观性和人们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道路,也是历史的结论。
那么,怎样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实现经济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呢?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而且只能是实践,客观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隐藏在事物的内部。要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必须深入到实践中去。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必须提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人们通过反复实践,客观经济规律不断地为主观所认识和掌握;同时,也通过实践使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正确认识
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主观能动性,是在实践中实现其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反复实践,是人们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由之路。
1962年1月,同志的《在扩大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经济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4] ——历史早已深刻表明,无论和建设,都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这是社会主义和建设成败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50页〖JP〗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6-187页
[3]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93页 [4],《著作选读》下册,第8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