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龄发热病人使用针剂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探讨

高龄发热病人使用针剂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探讨

来源:99网
高龄发热病人使用针剂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探讨

支晨;皮红英;黄叶莉;章洁;孟文文;赵婷

【摘 要】[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种类针剂降温药不同方式对高龄发热病人给药降温后复测体温的最佳时间点。[方法]选择我科使用针剂降温药降温的高龄发热病人206例,分为赖氨匹林注射液莫菲氏管入组40例、赖氨匹林注射液静脉输注组42例、赖氨匹林肌肉注射组40例、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组52例、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肉注射组32例。分别测量并记录基础体温(T0)、降温后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的体温,分别计算T1-T0、T2-T1、T3-T2、T4-T3间的差值,得出每隔30 min的降温速率,进行统计分析,降温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末是病人复测体温的最佳时间点。[结果]应用赖氨匹林注射液莫菲氏管入降温病人,最佳复测体温为给药后60 min;使用赖氨匹林注射液静脉输注降温的发热病人最佳复测体温为给药后90 min;使用赖氨匹林、柴胡、复方氨林巴比妥肌肉注射降温的发热病人最佳复测体温时间均为给药后120 min。[结论]高龄病人循环、代谢水平低,降温治疗后30 min体温变化较小,不能测得有效的体温数据,应根据年龄及给药途径进行研究得到最佳复测体温时间点,才能为临床提供有效诊断依据。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年(卷),期】2015(000)033 【总页数】3页(P4212-4214)

【关键词】发热;高龄病人;药物降温;体温;测量时间 【作 者】支晨;皮红英;黄叶莉;章洁;孟文文;赵婷

【作者单位】100853,中国人民医学院(海军总医院);100853,中国人民总医院;100048,海军总医院;100853,中国人民总医院;100853,中国人民总医院;100853,中国人民总医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472

能够获得一个精确的温度在为病人进行评估、诊断、治疗中至关重要[1],但在临床中许多高龄发热病人因循环慢、代谢水平低,使用药物降温治疗30 min后体温变化幅度并不一致,有时体温甚至不降反升[2],仅在用药后30 min复测体温缺乏准确性和连贯性,甚至可能造成重复用药。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不同针剂药物不同给药途径降温速率,探讨采用针剂给药降温的高龄发热病人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科采用针剂给药降温治疗的高龄病人206例。纳入标准:年龄≥70岁,腋温≥38.0 ℃,呼吸系统炎症导致发热。排除标准:中枢性高热、肺结核、恶性肿瘤病人。其中男162例,女44例;年龄71岁~100岁(82.62岁±6.33岁);体温38.6 ℃~

41.0 ℃(39.10 ℃±0.28 ℃)。分为赖氨匹林注射液莫菲氏管入组40例,赖氨匹林注射液静脉输注组42例,赖氨匹林注射液肌肉注射组40例,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组52例,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肉注射组32例。5组病人年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按纳入标准收集病人资料,为防止人为误差,使用双盲法,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诊断、基础体温(T0)、针剂降温药物种类、方式、应用时间、降温后30 min体温(T1)、60 min体温(T2)、90 min体温(T3)、120 min

体温(T4)。

1.2.2 体温测量要求 有研究显示,左、右腋下测得的体温可在1.2 ℃~1.6 ℃范围内波动[3],因此本研究要求由我科具有护士资格认证的护理人员每次测温前擦干腋窝,每位病人每次测量体温均在同一侧,以减少测量误差,测量后记录于体温本。根据Med-electronics Web site对体温测量产品和设备的要求,测量体温的精确范围为±0.1 ℃。

1.2.3 降温速率测量 降温速率为某一时间段内体温平均下降幅度,是一种相对测量指标[4]。分别计算T1-T0、T2-T1、T3-T2、T4-T3间的差值,得出每隔30 min的降温速率,进行统计分析,找到各组病人用药后不同时间段降温效果的差异,降温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末的时间点是病人复测体温的最佳时间点。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双人录入数据后进行分析,比较均数及95%置信区间。

比较每组发热病人30 min降温速率的均数与95%置信区间,见表1。应用赖氨匹林注射液通过莫菲氏管滴入降温病人最佳复测体温为给药后60 min;使用赖氨匹林注射液静脉输注降温的发热病人,最佳复测体温为给药后90 min;使用赖氨匹林、柴胡、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肉注射降温的发热病人最佳复测体温时间均为给药后120 min。

3.1 高龄发热病人降温速度较慢 肌肉注射药物吸收速度取决于局部循环,如局部血液循环良好则吸收快,反之则吸收慢;在血流方面,老年人的心输出量在30岁以后每年递减1%,血流量的减少可影响药物达到组织器官的浓度,因而有可能影响药物的效应[5]。且大多数高龄病人有基础病或慢性病[6],心血管循环功能及代谢水平低是影响药物吸收速度的重要原因,从而降低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导致高龄发热病人针剂给药降温最佳复测时间点均远远晚于给药后30 min。给药方式不同可造成降温速率不同,肌肉注射降温药物后,药物通过组织间隙,进入毛

细血管,再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后,通过血脑屏障,血药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作用于下丘脑后部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机体散热,减少机体产热,使体温下降[7];静脉输注降温药物,药液可直接进入血液,因而作用速度较肌肉注射快,其中莫菲氏管给药,可迅速达到血药浓度,因而降温速度较其他途径给药快。

3.2 探讨针剂降温药降温复测最佳时间点的意义 血药浓度到达一定浓度时,病人体温才会下降,如果测量时间早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则不能反映用药疗效,需再次测量,甚至反复多次测量,不仅造成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甚者可能引起病人及家属紧张,影响医患关系;复测体温时间若晚于最佳复测体温时间点,则不利于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延误诊断和治疗。

【相关文献】

[1] Bodkin RP,Acquisto NM,Zwart JM,et al.Differences in noninvasive thermometer measurements in the adult emergency depart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4,32:987-9.

[2] 蒋芝芹.高热病人降温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的研究[J].中外医疗,2009(86):183. [3] Fulbrook P.Core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A comparison of axilla,tympanic membrane and pulmonary artery blood temperature[J].Int Crit Care Nurs,1997,13(5):266-272.

[4] 曹玉龙,柴晓媛,于红娜,等.应用安痛定药物降温护理的最佳测温时间点[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2):67-76.

[5]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18.

[6] 支晨,黄叶莉,霍世英,等.高龄发热病人口服解热药后复测体温的最佳时间探讨[J].护理研究,2013,27(11A):3531.

[7] 芦锁丽.高热病人降温后复测体温时间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2,4(16):1455-14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