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第6卷第13期Chin J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July 1,2012,Vo1.6, . 薄,术中已经几次出现了异常影像,都没有引起术者的注意,如 最初术者认为的胆囊管实际上是胆总管,只要稍加留意即可发 作为进一步处理的先决条件,而不能盲目钳夹、切断、夹闭。正 常的解剖关系要充分达成才能“下手”;“异常”的管道必须判断 清楚,意外的出血可以暂时压迫止血,判断明确再实施确定的 止血。 现正确的解剖关系,避免胆总管的横断;其次,动脉出血的位置 已经偏离胆囊很多,术者仍然认为是胆囊动脉,而不管不顾地夹 闭;第三,横断肝管出现了胆汁漏也没有引起术者注意,义无反 4.胆总管损伤的处理原则: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无法杜绝 顾地认为是迷走肝管而给予夹闭。因此,安全意识的淡薄是此 例胆管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从反面也提醒了我们所有的外科 医师,手术当中应该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立即予以处理或补救,并且避免进一步的错误。 2.胆囊抓钳的正确使用:此手术中辅助手术的胆囊抓钳,可 Lc术中对胆总管的损伤。损伤发生后的处理原则 ,结合我 们自己的经验,主要是:(1)术中重建胆总管,可以行胆总管对端 吻合术、胆总管修补术、胆肠吻合术。原则是吻合确切,血供足 够,张力不大,放置粗细合适的支撑管。(2)腹腔引流及抗感染, 适用于损伤发生48 h以后的患者,此时腹腔内由于胆汁浸泡炎 症水肿较重,一般不能勉强进行胆道的修复,只能充分引流,控 能由术者的另一只手掌握,也可能是助手掌握,在解剖胆囊三角 的过程中,始终固定在一个位置不动,这样就失去了从不同角度 制感染,3~6个月后进行恢复胆道通路的手术・,本例患者即属于 此种情况。(3)胆管再狭窄的修复术,胆管损伤给患者带来的巨 观察、判断解剖关系的条件。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是随着解剖 的进行,不断调整胆囊抓钳,使得胆囊能够反复地放松、拉紧,根 据需要随时观察胆囊三角的前面、后面,真正看清解剖关系后, 大痛苦,在于部分患者的胆管再狭窄,导致多次手术、反复胆道 感染、胆管结石产生、少数患者胆管癌的危险增大等等。胆管的 再狭窄是无法完全避免的,重要的是针对再狭窄的首次手术一 定要慎重、确切。胆管再狭窄的处理应尽可能去除引起损伤性 胆管再狭窄的病理基础,完全剔除瘢痕组织,显露近端胆管健康 再决定上钛夹、切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杜绝胆道损伤的发生。 有学者于2007年提出了腹腔镜手术基本原则与操作基本功 J, 从腹腔镜位置角度、术者站位、术中暴露、切开、分离、止血、缝 合、打结等等方面进行论述,值得认真学习。 3.异常情况的处理:LC虽然是“小手术”,但是患者的病情 千变万化,解剖情况也有很多个体差异,出现异常情况在所难 组织,在健康组织上吻合。 (本文图片及参考文献见光盘) (收稿日期:2012-01-06) 免。处理异常情况也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心情应镇定,不能慌 乱;扎实的外科基本功是后盾;以充分的解剖关系的显露和判断 白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总管被部分切除一例[J/CD]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3):3821-3822 (本文编辑:马超) 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弥散张量成像评价一例 李莹 张微微朱光明 陈飞 剂(爱通立)50 mg静脉溶栓,次日给予100万单位尿激酶抗栓, 患者男,48岁,于2010年1月21日15:35工作中无明显诱 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上肢为著,站立不稳,发作时伴头晕 第3天给予3O万单位尿激酶抗栓,第4天及第5天给予阿加曲 及言语不清,不伴意识障碍及肢体抽搐。急送我院急诊科,到达 班抗凝。并给予尼莫地平扩张脑血管,脑活素及依达拉奉脑保 护等治疗,同时应用抗血小板及降脂稳定斑块等二级预防措施。 患者病情逐步稳定,后续康复治疗;病后1个月查体:左侧上下 时症状缓解,言语功能及肢体力量基本恢复;数分钟后再次出现 上述症状,急查头颅CT未见异常高密度影,收入科途中患者左 侧上肢肌力再次有所恢复,但言语仍欠清,于16:1O。左右抵达我 科,l6:15左上肢再次出现肌力下降,当时肌力0级,言语较前无 显著变化。 肢肌力恢复至5级。半年后已恢复病前工作。 复查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 查:患者病后l0个月(2010年11月8日)行常规MR/检查及 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长期吸烟、饮酒史;否认高血压、高血 糖病史。 MRI的DTI检查,采用GE Signa Excite HD 3.0 T MR成像仪,颅 脑常规MRI检查,包括:轴位TIWI:TR/TE 530 ms/15 ms;T2. FLAIR:TR/TE/TI 10 000 ms/130 ms/2400 ms;FSE propelle— 人科查体:意识清楚,言语欠流利,查体合作。血压:151/ '86 mm Hg,心率85 ̄/min,心肺腹查体正常。颅神经查体正常。 rT2WI:包括轴位和矢状位:TR/TE 5100 ms/120 ms,层厚/层间 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4级,左侧Babinski征阳性。左侧 面部及上肢痛温觉轻度减退。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急诊MRI示右侧基底 节区急性梗死灶。 治疗:因患者反复出现左侧肢体无力等情况,人院后立即给 以甲级心电监护,首日给予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2.13.089 距6 mm/1.3 mm,FOV 24 cm×24 cm,采集范围覆盖全脑,DTI采 用单次激发梯度脉冲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S—GSE.EPI)序 列,轴位扫描,平行于前一后联合(AC・PC)连线,覆盖范围:半卵圆 中心至脑桥下部,层 层间距4 mm/0 mm,共19层,应用工作 站funetool软件,对DTI数据后处理,经EPI校正、设定重建范 围,尽量包括全脑并去除非脑组织,关注白质纤维束结构的 重建。 图1显示MRI的Tl序列可以见到右侧基底节区靠近豆状 核处的短T1信号,为缺血病灶遗留;图2显示DTI上可见双侧 纤维束完整,右侧缺血区纤维束无明显受损。 作者单位:100700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通讯作者:李莹,Email:mdliying@gmail.corn 垫 生!旦第 卷第l3期Chin J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Julv 1。2012.Vo1.6.N0.13 讨论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在临床中,如果脑梗 血的患者损伤区域的纤维束消失,Wallerian变性区域纤维束扭 死发生在关键部位,患者往往具有临床症状。这与疾病影响了 曲,在缺血区和WaUerian变性区域都可看到FA和MD的改 功能区或神经传导有关。但有一部分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体征或 变 。既往的研究显示卒中急性期MD值下降,在慢性期有继 仅有很轻微的体征。为了解这些脑梗死患者临床上体征与影像 发增高。弥散FA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上升,之后开始下降,慢 不符的原因,我们选择进行DTI成像,了解其白质纤维束的完整 性期也呈下降表现。在脑梗死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DTI 性,从而了解这些脑梗死患者无临床体征的可能原因。随着神 的表现 :(1)MD减少和FA增加;(2)MD减少和FA减少;(3) 经科影像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DTI成像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 MD增加和FA减少。 广泛。在脑白质内,由于髓鞘或神经纤维束的影响,水分子的弥 多数证据表明卒中后的恢复与附近皮层的重构或梗死附近 散发生改变,称为各向异性(anisotropic),根据这个特性,DTI在 皮层与梗死区重新建立连接有关“。。。近年的研究也表明运动 多个方向上测量水分子的弥散张量,可以显示出白质纤维束的 功能恢复与皮层结构的重构有关。神经联系的重构可能与代偿 走行,了解纤维柬的完整性 J。 区域或损伤周围区域的神经纤维的募集有关。Dancause等【l¨ 本例患者为急性脑卒中病例,有明确的脑血管危险因素,病 发现在皮层损伤区不仅可见轴突出芽还可见损伤区及其周围重 史、体征及影像学均支持为缺血性脑卒中。病后1个月时的头 新建立的连接。Chen等 也发现在中脑和脊髓内嘌呤核苷可 颅MR/显示患者右侧基底节区小片长T1长,I2信号,为缺血后 刺激从未受损伤皮层到失神经支配区的联系。神经影像学表明 所遗留的脑内缺血损伤病灶。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十几秒后即出 在梗死周围皮层和运动前区、运动区、感觉区皮层之间建立了新 现电位变化,超过2 min神经元就会出现损伤 。超过5 rain后 的连接” “ 。皮层下梗死的患者功能恢复的原因首先是两侧半 ATP耗竭,损伤就不可逆。急性脑梗死的病灶由缺血中心区和 球到受影响肢体的感觉或运动刺激,激活了梗死半球和对侧肢 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 】。缺血中心区由于脑血流量严重不 体的再建和重构。这些重构与损伤同侧的副运动区活动增强相 足或完全缺血,脑细胞死亡,会在脑内遗留永久性的病灶。 伴随㈣。 对于脑卒中患者脑内结构的变化,过去仅能通过患者死后 本例患者损伤的区域本是纤维束比较集中的区域,可是患 的尸体解剖获得。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MR/的DTI技术的发 者肢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为何患者在常规MRI影像上有明显 展,使在活体时对脑组织的结构了解成为可能。根据脑内水分 的病灶而DTI上白质纤维柬相对保留呢?脑梗死是脑血管与脑 子的弥散特性,DTI可以对白质纤维束显影和定量。DTI弥散张 组织的共病,既往的研究往往重视缺血病变的治疗与康复,但对 量的测量是在多个方向进行的,张量分解被用于计算平行或垂 缺血病灶与临床表现不符的情况尚无深入研究,而缺血后局部 直于白质纤维的弥散系数。DTI成像有两个主要的参数:分数各 神经细胞死亡究竟对患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或者神经系统中 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usivi— 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究竟哪一个更能耐受缺血缺氧,还值得进 ty.MD)[4-5]。能够反映白质纤维束的方向和连续性。各向异性 一步探讨。本例患者尽管有明确的局部缺血病灶,但是纤维束 减少说明白质完整性下降。 保留相对完整,说明局部的神经传导相对正常,这也可能是患者 DTI可以了解白质纤维结构,用于评价脑外伤的临床预后。 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的原因。但尽管临床表现恢复良好,影像学 卒中后局灶性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破坏表现在FA值在两侧半 仍遗留了明显的病灶,证实局部仍有神经细胞出现坏死,这也许 球不对称和FA值与匹配的对照相应区域相比有减少。对卒中 说明神经纤维比神经细胞更能耐受缺血缺氧。纤维束在缺血时 后弥散各向异性的观察可以了解轴突损伤的情况和预测恢复的 损伤不完全,之后可以完整重构从而使患者的功能可完全恢复。 可能性㈣。FA的下降可显示多次卒中后皮质脊髓柬内的顺行 为了解脑梗死后患者临床与常规影像的不符,进行DTI检查有 性或逆行性退变。FA的减少与神经功能缺失的减少和运动功 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病灶情况。 能的恢复呈负相关。DTI能较好地评价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纤 (本文图片及参考文献见光盘) 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 (收稿日期:2012-01-06) 值 。DTI可以显示早期Wallerian变性并与神经功能有关,FA (本文编辑:戚红丹) 和MD的改变在梗死区域和看似健康的脑中都很明显。慢性缺 李莹,张微微,朱光明,等.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弥散张量成像评价一例[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3):3823-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