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打印《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打印《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来源:99网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语音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背诵课文(略)

1、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三、句读停顿(略)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5、是/亦不可以已乎? 四、字词解释 (1)、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2)、通假字

①“辟”通“避”,躲避。(故患有所不避也) ②“辩”通“辨”,辨别,(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③“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只供学习与交流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④“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⑤“乡”通“向”,从前。(向为身死而不受) (3)、一词多义

①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此之谓失其本心(主谓之间,不译)

得之则生(代词,代它,指一箪食,一豆羹)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代它,指万钟)

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代词,代他,指行道之人和乞人) 行道之人弗受 / 为宫室之美 / 妻妾之奉(助词 的) ②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舍生而取义者也(表并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表转折)

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 (表修饰)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表承接)

③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所恶有甚于死者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④为:故不为苟得也 /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

向为身死而不受(助词,不译;一说肯,情愿) 为宫室之美(介词,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动词,接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介词,为了)(动词,接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介词,为了)(动词,接受)

⑤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动词,给) ⑥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⑦则: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就)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如果) 五、翻译全文(略)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关键词“甚、苟得”)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关键词“恶、患、甚、避”)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关键词“是心、贤者、丧”)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关键词“万钟、则、辩、礼义、加”) 5、此之谓失其本心。(关键词“本心”) 六、内容理解

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点拨: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只供学习与交流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辟也。

4、“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点拨:“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点拨: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 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从第一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点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 者何不为也?”这种为了生存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点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点拨:“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 做不到。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点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点拨: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 “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 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点拨:“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 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点拨:“万钟”指高位厚禄,是身外之物;“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 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点拨: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 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 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点拨:“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该句中的“此”是 指什么?

点拨:“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和“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 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

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只供学习与交流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点拨:“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点拨:①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②对比论证,用“乡”与“今” 对待“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③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④道理论证,第一段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等句子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七、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八、中心思想

1、本文论述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舍生取义”。

2、本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对偶的手法,在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

九、课外拓展

1、“呼尔而与之”这个典故出自《礼记·檀弓》,讲述黔敖对路人侮辱性施舍的故事,今天已演化为 成语:嗟来之食。

2、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 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点拨: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成功、天下太平之际, 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 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利禄而做 不合礼义的事情。

3、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含名句、事例。

点拨:事例:①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②爱国学者朱自清在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③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④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当局,宁可倒在下,也不愿屈服。 只供学习与交流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名句: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陈 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③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④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点拨: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出自《孟子》的成语有哪些?

点拨:课内:舍生取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外:杯水车薪: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不言而喻:事情浅显,不用解释就可让人明白。 出尔反尔: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夜以继日:日夜不停地做事情。多形容十分勤奋忙碌。 事半功倍:现形容费力小,收效大。

始作俑者: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彼一时此一时:现在指时间空间之不同。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却自以为优越而嘲笑或反对别人。

十、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 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3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只供学习与交流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0、《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1、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手,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4、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 前安徽省副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十一、三要素:

1、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概括为:舍生取义。

事实论据:“一箪食,一豆羹” (嗟来之食) 和 “万钟之禄” 2、论据: 道理论据:第二段

比喻论证:“鱼”和“熊掌’

道理论证:(正面)“所欲有甚于生”和“所恶有甚于死” 、

(反面)“莫甚于生”和“莫甚于死”

3、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正面)“一箪食,一豆羹”(嗟来之食) (反面)“万钟之禄”

对比论证:“一箪食,一豆羹” (嗟来之食) 和 “万钟之禄”

“所欲有甚于生”和“所恶有甚于死” “莫甚于生”和“莫甚于死”

十二、课文理解:

第一段:提出本文的论点。

只供学习与交流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分两层:第一层:(1句)以鱼和熊掌为喻,得出结论:“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第二层:(2句)由第一层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

用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得出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即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由上一句的设喻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分析论证

第一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对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孟子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证:

第1方面(1、2句):这是作者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这一句里作者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第2方面(3、4句):这是作者从反面申述观点。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作者认为若心中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心中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甚的,那么为了保全生命,为了躲避死亡祸患,又有什么手段不可以采用的呢?言外之意为: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3方面(5句):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这2句论证说:有人不去做(第2方面论证的反面行为)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义。

第二层(6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义”本来就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并非想不到,而是做不到。

这种重义之心不单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第三层(7、8句)运用举例论证来论证中心论点。

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概括为:嗟来之食。(正面)

第三段:从反面举例论证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从反面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而无论哪个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是从正反两方面再次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第二层(结句):归纳本节,照应开头。本心是指“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是“义”,是“善”的本性。

只供学习与交流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十三、写作特点:

1.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

2.排比的使用(13句)加强了气势,增强感情,显出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之意。

3.比喻的使用使深刻的道理被说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4.大量对比的使用,让人印象深刻、说服力强。

只供学习与交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