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典园林元素构筑

古典园林元素构筑

来源:99网
古代园林构成基本要素 一、基本要素

我国古代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为特点,是人工模山范水创造的第二自然。它由山、水、花木、建筑四个重要部分组成。此外,还有起点睛作用的匾额、楹联、刻石。对这些基本要素的分析和理解是造园与赏园的核心。 (一)筑山

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山”虽然有真山,但多为假山。包括土山、石山及土石山,能够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的假山,主要是指石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个突出标志。为表现自然,叠山是造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山景要有峰、谷、洞、石等形态组合,园林设计可选择不同造型、色泽、纹理的块石,创造小尺度自然的峰、峦、岭、洞、谷、悬崖、峭壁等景观。在堆积章法和构图上,要体现天然山岳的构成规律及风貌,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因此,成功的假山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写,是在小地段内展现出的咫尺山林和千岩万壑。 叠石是我国古代园林造景的基本要素。叠石一般用三种岩石,它们是太湖石、黄石和宣石。太湖石玲珑剔透,黄石浑厚粗犷,宣石质地如雪故称雪石。著名的太湖石叠石有苏州的留园三峰,黄石叠石有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洞,宣石叠石有扬州个园的冬石雪狮。

我国有“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之说。扬州个园的假山分为三大区域,分别用太湖石、黄石和宣石叠成,一园三色假山,手法不同、风格各异,总体设计却一气呵成,立意之精巧,气势之深雄,充分体现了我国园林堆山叠石的高超技艺,因此有“扬州个园以山胜”之美誉。 (二)理水

园林中的各种水体,是对自然界中河湖、溪涧、泉瀑、渊潭的艺术概括。理水是按水体运动的规律,经人为抽象概括,再现自然的水景。水是园林中的血液,为万物生长之本。水体给人以明净清澈的感受,起到调节精神的作用;同时能改善土壤和空气湿度,使花木茂盛;还可与园林其他要素协调对比,产生湖光山色、波光倒影,使景色更丰富生动。

水景组织要顺其自然,静态与动态序列布局,取决于地形,并经艺术处理,大片洼地成湖泊,窄细之谷为溪涧,狭长水体为河流,泉瀑积聚为渊潭。水面形状要自然,水贵在曲,即使小水面,也要曲折有致、有聚有分、有急有缓、有瀑有流,并用山石点缀岸矶港汉,制造水口以显示水有源头。水面处理要分聚得当,水面小要聚,增加辽阔感;水面大要分,使水景丰富;稍大水面,则筑堤岛或架设各种桥梁。水体要流通灵活,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则全园生动。水景要同其他要素配合,相互衬映。古代理水之法有掩、隔、破,以建筑和植被将曲折池岸加以掩,架桥、垒堤、浮廊、置石分割水面加以隔,水面很小时用怪石、林木、野藤加以破。 (三)建筑

我国古代园林建筑集观、行、居、游等功能于一体,建筑系列主要有厅堂、馆轩、亭台、楼、阁、榭舫、廊桥、房斋等,在园林建筑中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创造了建筑融于自然和表现自然的和谐。

建筑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与观赏价值远远超过本身的价值,因此园林建筑规划设计和创新思想独具风格:一是园林建筑“点景”的布置,往往是入画的重点,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构图的中心,也是园林的主要景观,多布置在临水的观赏区;二是园林建筑“观景”的布置也是入画的主题,其位置、大小、朝向、高低、虚实、开敞,决定观赏者是否取得最佳观赏效果,如轩多建于高敞处,便于观赏者观赏四周的景色;三是园林建筑“观赏路线”的穿插布置也很重要,具有导景、观景及连接建筑的组织作用,如廊和桥是连接两个景

点或景区的景观线,也是观赏的重要景点,并起到分割空间、增加景深的作用。

建筑虽然是景点上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愈多愈好、愈高大愈好,而是以少胜多、以小胜大。园林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宜散不宜聚、宜隐不宜显,不追求严整、对称、均匀,而要依山就势、因山就水、高低错落、自由随宜。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上,与宫殿和寺庙不同,除庭院外没有明显的中轴线,布局曲折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的厅、堂、馆、亭、台、楼、阁、殿、轩、榭、坊、斋、桥、廊、假山、水池、园门、园墙、园路等,在构景时均应精心设计,并和自然环境相适应,使建筑融于山水园林之中。 (四)植物

植被以树木为其主调,不讲究成行排列,也不以多取胜,往往三株五株,或丛集,或孤立,或片状,或带形。物种选择要有地方特色,既有独特个性,又适应区域的生态条件。强调花木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乔木、灌木、草丛、攀缘、水生、花卉等,并注重物种和群落的自然配合,提倡物种的多变和不对称的均衡。生物自然生长有明暗、疏密、枝叶、花形、果形、色香、高低等生态变化,应构建出乔灌木草不同季节的景观特色。总之,设计要顺应自然规律、适宜地方气候,取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通过改造提炼,使人们身在其境,联想到大自然风华繁茂的生态环境。

园林花木功能配置:花木可单独构成景色画面,如单株海棠、玉兰、荷花等,进一步点明主题,如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竹象征人品清逸高尚;花木可围合空间,院落与院落、区内与区外,可用密集树丛划分,或用树丛遮掩屏蔽;花木是对比的参照物,如突出景物的高耸挺拔;不同品种的花木,可组织环境各异的道路;花木是陪衬各种园林要素的普遍素材,如陪衬山水、建筑等,使景物构图生动、层次丰富;花木选择的要求是造型美、颜色美、气味美,同时也易引来昆虫和飞禽;花木不仅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体现园林主人所追求的意境。 园林花木特色配置:花木主要具有主景、衬景、地方特色和季节性特点。主景多以乔木孤植为主,若选灌木为主景,多以丛植和群植;花木作陪衬景,则疏密相间、高低错落、色调相宜;园林花木应以地方特色为主,土生土长的花木成活率高、生长快、适应性强,园林不是植物园,园以景胜,景以园异;花木配置要四季常新,种植要考虑时令变化,使园林景观四季不同。

(五)匾额、楹联、刻石

匾额俗称“匾”,指悬置于门楣、厅堂等之上的题字牌。园林中的匾额主要用于题刻园名、景名、颂人、写事等,多悬挂在厅堂、楼阁、馆轩、亭斋等处。楹联是门两侧柱上的竖牌,多置于厅堂、馆轩等楹柱上。其作用不仅能帮助人们赏景,而且其本身也是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匾额和楹联是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园林独到的造园要素,它渗透着语言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蕴含着创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艺术追求,精辟地概括了园林景致的意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刻石包括摩崖石刻、岩画、石碑、经幢等。我国古代园林刻石多为园林历史的记载,景物景致的题咏、名人轶事的源流、诗赋画图的表达等,是一部园林史和美学史书,也是一部引导观赏者赏景的导游书稿,同时还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筑系列 (一)厅堂

厅堂指局部轴线上的正房,体量较大,内部空间宽大、视野开阔的建筑。造型简洁精美,朝向较好,是院落的主体建筑。主要功能有社交会客、宴会、观赏、起居。厅堂多建于临近

水面开阔处,居于园林中最重要的位置,多为园林主体建筑和构图中心。园林中著名的有颐和园的乐寿堂、拙政园的远香堂、狮子林的荷花厅、留园的涵碧山房等。 (二)馆轩

馆指建筑规模较小的待客与休息的园居。有时也作为一个建筑群的称呼。馆多建于高敞之处,便于远眺,观赏风景,也可以听戏、宴饮。园林中著名的有留园的五峰仙馆,颐和园的听鹂馆、宜芸馆等。

轩原指大型房屋出廊的部分,后来一般指建于高旷之处、以敞朗为特点的房屋。它小巧玲珑、高爽开敞、简洁雅致,给人以轻巧、轩昂之感。主要用于远眺观景,或供主人读书。园林中著名的有北海的罨(yan)画轩,颐和园的写秋轩、养云轩,拙政园的听雨轩等。 (三)亭台

亭是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由屋顶、柱身、台基三部分组成。有顶(攒尖顶)、有柱、无墙,主要用于休憩、观景、纳凉、避雨,也可存放石碑等,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点景建筑,有“无亭不园”之说。亭可大可小、通透灵活,轻巧,应用广泛,种类丰富。可山上建亭、临水建亭、平地建亭。平面造型有圆形、正方形、多边形、组合式、半亭式等;立体造型有单檐、双檐、多檐等。我国北方亭的檐角翘起较持重平缓,南方则轻巧雅逸。著名的亭有颐和园的廓如亭、景山的五亭、北海的五龙亭、拙政园的绣绮亭等。廓如亭是我国园林中规模最大的亭。

台是一种露天、表面较为平整的开放性建筑。它的上面可以没有屋宇建筑,也可有屋宇建筑,边缘多有短墙、矮栏。主要用于休憩、眺望、娱乐等,是园林常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建在山顶高处的台称天台,建在山坡的台称叠落台,建在悬崖陡壁或突出巨石上的台称挑台,建在水边的台称飘台。园林中最著名的台是颐和园佛香阁的叠落台。 (四)楼阁

楼阁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全虚为楼,上虚下实为阁。楼阁建筑体量较大,造型丰富,四周开窗,每层设围廊,有挑出的平座。由于体量、高度远超过周围一般建筑,因此是园林中最重要的主体和点景建筑,主要用于观景,也可供佛、贮藏书画等。皇家园林多大型楼阁;江南园林楼阁多小巧,一般为歇山或硬山顶。按功能分,园林中有观景楼、藏楼、钟楼、鼓楼、戏楼等。著名的楼阁有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嘉兴南湖的烟雨楼、昆明的大观楼、颐和园的佛香阁等。 (五)榭舫

榭又名水榭,是指突露出岸、架临水上观赏水景的单体建筑。通常为长方形,四周由低平栏杆围绕、单体建筑四面开敞通透或落地门窗。主要用于休憩、观赏水景。多为单层建筑,整体轮廓、门窗栏杆均以水平线条为主。岭南园林中的水厅、船厅,其形式实际上是水榭。园林中著名榭有拙政园的芙蓉榭,耦园的山水间,北海的濠濮涧,颐和园的谐趣园“洗秋”、“饮绿”等榭。

舫是指建于水边的仿船形建筑。主要用于观赏水景、游玩饮宴。前半部三面临水,船首设有平桥与岸相连,形状独特新颖,登舫有行船之感。通常下部为石砌,分前、中、后三部分,后部高、中间低,近与水面平,一般两层、两侧开窗。著名的舫有颐和园的清晏舫,苏州拙政园的香洲、怡园的画舫斋等。 (六)桥廊

桥指横跨水面的建筑,是园林水景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主要功能是分隔水面空间、点缀水景、联系景点之间水陆交通等。著名的园林桥有颐和园的玉带桥、瘦西湖的五亭桥、拙政园的小飞虹廊桥等。南方园林多为小巧曲折和弧度大的拱桥,北方多规模较大的石拱桥,

如昆明湖的十七孔桥、北海的堆云积翠桥。

廊是联系建筑物及景物景区游览线的带形建筑。通常置于两个建筑物或两个观景点之间,既有空间联系,又有空间分隔,具有划分空间、增加景深、便于观赏的效果。主要用于休憩观景、遮风避雨、交通联系等。它随形而弯曲、随势而起伏、富于变化,可使较单调的空间步移景异,辗转于园林之中。廊有顶、有柱,或单墙通檐,或通连通脊。整体造型有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桥廊等。园林中著名的廊有颐和园长廊、北海琼华岛临湖北岸的延楼等。 (七)房斋

房斋一般指书屋性质的建筑物。分布于偏僻幽静处,环境清幽隐蔽、建筑式样简朴、色彩淡泊雅致并附以小院。它相对,与外界隔离,有利于修身养性。主要用于休憩、静养、读书、绘画、藏书等。园林中著名的斋有北海的静心斋、画舫斋、网师园五峰书屋等。

中国古代园林构景,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运用多种构景手法表现自然之美,以求达到最佳境界。中国古代园林构景基本手法有借景、添景、框景、漏景、对景、抑景、障景等,其手法因园林性质、规模,因地而宜、因时而宜。 一、借景

借景是将园外之景巧妙地组合于园内,使景深增加、层次丰富,形成有限的空间、无限的景色,使园内、园外景观融为一体。借景有远借(如远山)、邻借(如大树)、仰借(如楼阁)、俯借(如池鱼)、应时而借(如花草)。借景能使园林空间范围扩大、画面生动,景观层次丰富,因此在我国造园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承德避暑山庄借天然山色和外八庙来映托山庄的气氛,构成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效果。 编辑推荐:

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习题广东各市概况 2011导游资格考试名族风情之圣诞节简介 2011年导游资格考试报名免费短信提醒 二、添景

添景是在空间较空旷、景观较单调、景深层次缺乏之地,添置某景以改变此状况的构景手法。山和塔在远处,如没有中景作过渡,就显得虚空没有层次,若添置树木、花卉等补充点缀,画面会更加完美。昆明湖是前景,万寿山是后景,它们之间由于添置了长廊,画面顿时显得生动活泼、完美和谐。 三、框景

框景是用有限的空间框架,采收外部空间画面的一种构景方法。可采用门框、窗框、洞框、廊柱框、乔木枝干抱合框等,框景可将散漫的景色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步移景换达到画境,实属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集合。扬州瘦西湖的月亮门亭是框景最典型的佳作,透过一门可观扬州标志性景观五亭桥,“一门留景五亭桥”,凡到此的游客均要摄影留念,同时还可尽收白塔于另一门之中。 四、漏景

漏景是通过花墙、廊壁各种造型的花窗、漏屏风、树枝叶隙、林木间隙等,将院内外、廊壁内外、林隙内外的美景组合,构建一种若隐若现、雅致迷离景致的手法。 五、对景

对景是指两个彼此相对的景致,能够相互观赏的构景方法。我国园林中应用甚多,因我国是自然山水式园林,习惯于将水面布于全园主要部位,这样平坦的水面就构成一个较好的对视空间。环水的景致自然就形成彼此的对景,山、树、竹、石、亭桥、楼阁、厅堂、廊榭等均可成为对景。 六、抑景

抑景是把园林中最好的景致暂时隐藏起来,然后再展现出来的构景方法。“先藏后露”、“欲扬先抑”是抑景手法的主导思想,可产生豁然开朗的艺术效果。我国古代园林多用假山、树木、建筑物等作抑景,把主景和最美的景致遮挡起来,不使其一览无余,在游人渐达佳境时突然展现,提高艺术感染力,获得最美的享受。如游人由颐和园东宫门进入,出仁寿殿沿玉澜堂四合院东南侧小路南行,此时一座土山树)、仰借(如楼阁)、俯借(如池鱼)、应时而借(如花草)。借景能使园林空间范围扩大、画面生动,景观层次丰富,因此在我国造园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承德避暑山庄借天然山色和外八庙来映托山庄的气氛,构成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效果。

七、障景

障景是用假山、树木、建筑物等设置屏障,既遮挡不利于表现园林景观美的景物,同时又为园林增加景致的设计性屏障景观。前方如有不雅场地、建筑、器物等影响园林景致,多建造富有韵味的遮挡性景物,用来遮挡视线,同时增加园景。如园路前方的照壁、园路两侧栽种的密闭松墙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