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试卷B(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 A.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B.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3、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4、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 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7、社会根源于( )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
C.先进思想和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8、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9、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10、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
A.寄生的资本主义B.腐朽的资本主义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D.过渡的资本主义 1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 A.有利于所有国家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12、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13、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 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18世纪的空想平均主义 D.文艺复兴运动
15、“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 )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一种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
16、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18、社会主义与主义的关系( ) A.社会主义社会是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B.二者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
C.社会主义的成功就是主义实现的证明 D.社会主义社会是进入到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19、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2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三、辨析题
21、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22、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四、简答题
23、简要说明社会发展的动力及其相互关系。
24、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25、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26、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划分依据及其意义。(浙江工商2017年研;四川师大
27、如何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8、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五、论述题
29、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结合中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际,谈谈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原因、实质、作用。
参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D 4、B 5、C 6、C 7、D 8、D 9、C 10、D 11、B 12、A 13、C 14、B 15、B
二、多项选择题
16、ABCD 17、AD
18、AC 19、BC 20、ABCD
三、辨析题
21、答: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22、答:该观点正确。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畋,因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最终达到”。这是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把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一社会主义目标多样性。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构成状况的不同,传统的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2)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竖持“走自己的路”。
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四、简答题
23、答:(1)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了各种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及其转变,决定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c.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②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b.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c.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③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社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a.社会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b.社会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c.无产阶级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④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⑤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表现在:
a.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b.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c.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社会发展的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
①这些动力中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是基础,其他动力只有在解决和推动基本矛盾运动中实现动力作用。
②这些动力中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也要依靠其他动力。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24、答: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25、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这种认识论的缺陷包括:
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②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不能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它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也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总之,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是是否坚持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
26、答:(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
①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②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称为可变资本。 (2)区分依据/划分依据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企业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力。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 (3)区分意义
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不应拿剰余价值同全部资本相比,而只能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就是剩余价值率。 ③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27、答: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设想所采取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新社会制度的思想方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2)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不同时间、不同国度的实际运用,也应该不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空前伟大的创造性事业。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28、答:(1)从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全人类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主义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②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
五、论述题
29、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内容看,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 (2)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原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③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④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需要改革并经常进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也有范围和程度上的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但从其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从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而言,则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 (3)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实质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了和发展生产力,必需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因此改革就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
①开启了当代中国历史新时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由于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我们主要照搬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来组织发展经济,这种在初期也曾发挥过应有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性障碍。因此,改革开放立足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变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为突破口,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经过40年的努力,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②促进了生产力大、大发展,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目的就是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过程,就是围绕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展开的,就是一个不断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 ③推进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实现了由高度集权向民主法治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实践探索,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当中最关键的是要对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和制度进行变革。与此同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任务,必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成为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拓展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和发展实践的空间。
④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从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和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把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增强了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了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⑤大对外交往与合作,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推动了我国更深入更全面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⑥推动了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随着发展的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化,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因此,顺应新的发展趋势,解决新的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