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
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回答第12、13题。
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
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答案】C
【解析】今年很多自主命题的省(市)高考历史第一题都和本省(市)历史相关,安徽卷如此,北京卷亦然。这一题的解答需要看清地图抓住有效信息和必要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知识储备。同样是考行政区划沿革,这道题比2009年安徽卷历史第一题难度要小多了。读图可知,信息有“涿郡”、“广阳国”、“上谷郡”等等,便可知道“郡国并存”,继而判断应为汉朝。西周实行分封,诸国并立;秦朝实行郡县制;唐朝前期是道—府(州)—县,后期是道—节度使—府(州)—县制。我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变迁近年在选择题和主观题中均有所体现,应当引起大家重视,自主命题的省份师生在复习时可以具体结合本省(市)的情况。
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答案】D
【解析】这道题很好地反映了新课标下新教材的新体系,将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动态性表现出来。试题本身很简单,可以毫不犹豫的选出D。但是有点需要说明,虽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也对韩非子法家思想有影响,但
是荀子却非属法家。这一点在09年高考历史海南卷中出现过(详见09年海南历史第一题)。大家在复习高考思想文化史这块,要理清各派思想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的发展轨迹等。近几年思想文化史的分值比例逐渐加增,这和本科历史将学思想文化史单独分为一个学科应该有着密切关系。毕竟高考命题者大多数为大学教授,我想大学的历史学模块体系也会深刻影响命题。
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 D.李贽《焚书》
【答案】C
【解析】这是典型的不回避热点试题,以高考当年的重大事件为背景材料,当然这一热点估计不被大家所重视。解答这一题,热点只是作为试题切入口,不影响解答。解答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首字“元”,这是一个时间限定,是本题“题眼”。剩下的只需判断顾恺之、吴道子、王祯、李贽谁是元朝人,我想这应该是不能再基础的基础题目了,可以说是送分题了。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试题是有层次性的,这种基础题是要细心拿分的。高考前的复习也要以基础为主,以课本为依托,能力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撇开基础谈能力无疑是在建空中楼阁。
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答案】B
【解析】这段文字出自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他谈到英国政治之时认为英国富强的根本不是武器进步与商业繁荣,而是政治。他将政治型态分为三类,一为君主之国,一为民主之国,一为君民共主之国;他认为其中最理想的型态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君民共主制,其原因与冯桂芬的想法类似,即有了题干材料中的文字。当然,这是事先知道这段文字的出处。解答此题,也是很容易的。读懂这段简易的文言文应该不是很难,首先可以排除A,应为魏源还没有这种认识水平,受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也不可能有。这是向西方学习的“制度”层次,而且是“君民共治”,即仿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所以应该选择早期维新思想家B.王韬。
16.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
【答案】A
【解析】这也是一小段建议文言文,需要读懂方可以顺利解题。俗话说“文史结合”,文言材料和古代文学常识在高考中频频出现。要学好历史,必要的语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1903年正值清朝末年,如果时间感强一点,可以知道是清末“新政”时期,但是仍然也没有解题头绪。首先可以排除的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D。材料中说选官和断案依靠神灵,显然是迷信,自然可以选出A。“神”自然让人反映到迷信。
武装斗争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和的重要法宝。回答第17、18题。
17.“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推翻朝廷
C.北伐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答案】D
【解析】如果文学知识较扎实的话,此题只要抓住“即时而作”和“巴金”这个信息即可可以排除A(此时巴金还未出生,他生于1904年)、B(巴金还未投入文学是以创作,此时他还是儿童),但是C、D还很难作出排除选择。但是仅以“争我们民族的生存”可看出乃民族危机,便可马上选择D。应该说,这题也没有什么难度。中国近现代史上很多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时代、一个事件的缩影,都有着时代背景,这也成为命题者的常用入题口,大家学习、复习时可以注意结合思考。
18.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主力即将
参加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这幅图片在很多地方都命名为“平津战役”,就连百度百科关于“平津战役”的解释,也附上了这一图片。1948年11月初人民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结束,使得东北全境。紧接下来的是发动了平津战役,符合题意“即将参加”。如果考生地理基础知识较好,知道山海关在河北秦皇岛,那么即使不知道三大战役先后顺序,也可知道接下来的是“平津战役”。
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
【答案】A
【解析】这是考查我国重要政治制度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次考的既不是其内容也不是其意义,而是其实践。一般历史考试都会比较重视“历史之最”,我想经过考前认真的复习强调,这道题也能轻松解决。1947年设立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设立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自治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建立。另外,还要重视其他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主自治制度。
20.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念论 C.逻辑三段论 D. 美德即知识
【答案】B
【解析】解答这题需要咋,即首先判断出该哲学家,再去选择他的思想。如果考生知识面广一点,对哲学史知识了解较多的话,一看到“乌托邦”应该会联想到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可是题干已经限定是古希腊哲学家,所以可以不做考虑。古希腊哲学家被大家熟知的本来就没有几个,根据题目信息应该可以知道是柏拉图。而且在人教版必修3第5课的历史纵横中也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做个简单介绍。这题启示我们要关注课本上的课外阅读。这就像是以前大纲版老教材中的小字(楷体字)部分,虽然不是正文,却是正文的补充阅读,如果不加以解读,是不能详细理解课文主题内容的。因此我们关注”小字“并不只是怕它被考。
21.17世纪英国期间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局面,因反抗一个人的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这里的“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分别是指
A.詹姆士一世、克伦威尔 B.查理一世、克伦威尔
C.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 D.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答案】B
【解析】本题时空限定十分明确具体,17实际的英国期间。把握好这个限定,知道这一时期的政权的更迭,便可选出答案。英国资产阶级所推翻的是斯图亚特王朝,把詹姆士一世的继承人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很显然“反抗的”是查理一世。内战结束后,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大权,于1653年成为“护国主”,并先后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者。很明显“造成了”克伦威尔的。这也可以算是送分题了。
22.1971年,苏联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答案】D
【解析】材料有两层意思,以|“当然”为分界。前一段说的意思是市场调节发挥了巨大、有效作用,后一段强调仍然要坚持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不变。言下之意就是,大方向、大主导的国家计划不能改变,只是要稍微放手日益作用显著的市场调节即“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关于市场和计划的关系及各自的作用以前多次在高考主观题中出现,这此在选择题中在现,给广大老师带来的是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23.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这是一个情景题,设置的情景是1990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十四届世界杯足球赛,也算是“以旧考旧”吧。这是个组合选择题,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当然如果基本功扎实的话,也不反对──选择判断。首先1990年苏联是没有解体的,所以③必选,由此则可排除B、D两项,然后焦点在是有②还是④。而北约轰炸南联盟是1999年发生的事,我想参加今年高考的学生即使没有背这一时间,当时应该读小学的他们(大部分在1990年之后出生)应该听
过这个新闻。这样凭借自己的“历史经历”也可知道④不对,则选A。
第II卷
37.(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4分)
【答案】①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
②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解析】①北京和安徽“有缘”,又不约而同的考到“茶”(安徽卷选择题第13题以茶的起源为议题)。和江苏也很有缘,都以茶作为切入点形成一系列小问组成的主观题。此题第一小问要求“阅读材料,概括史实”,所以我们要首先详细解读材料。既然概括茶的发展史实,则首先要有时间才能体现发展的过程、变化。材料中明显有“唐朝后期”,“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和“殆成风俗”、“流于塞外”都是变化,即饮茶被时人溺爱逐渐成为风俗并且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成为贸易中的商品货物。
②条件即为事物得以进行的可能性,经济条件则要在经济领域找。这题是要求“指出”,则需要完全依靠课本所学知识。唐朝发达的经济和交通是我们印象很深的。很显然这也必定成为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要注意材料开头声明“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并特地在括号注明回鹘是“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一南一北,所以必须要提及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而发达的经济可以具体到表现内容如商品经济发展,商业贸易繁荣等等。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4分)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①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
②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解析】①前一题局限于中国国内,这一题进一步延伸到国际。第一小问要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作用”,那么答案必是材料信息和书本知识的结合,需要我们提炼概括。作用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考生应进行全面分析。
②分析变化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才能执果寻因,如果连变化是什么都不清楚就开始找原因,那便像是无头的苍蝇。读懂材料我们可知这一变化是由中国茶叶独占英国乃至世界市场到英国在印度种植的茶叶输入英国首次超过中国茶。找到这一变化,接下来只需要分析为什么印度茶超过中国茶,既可以从中国方面找原因,也可以从英国及其殖民地印度方面找原因,这样分析会比较全面具体。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8分)
【答案】①原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高压,维护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权利;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
②影响:进一步激化殖民地和英国的矛盾;成为引发美国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解析】①按照题目要求,这也是需要结合课本和材料解答的。茶叶的相关规定仅仅是英国对北美的压迫的一个表现形式,如果考生对波士顿倾茶时间了解较多或者老师在课堂上分析了这一事件为什么成为美国战争的导火线,那么解答此题游刃有余。这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来提问,其实原理一样,答案类似。而且材料中也已经说明了“殖民地人民认为„„更重要”。至于答出“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则有一定难度,需结合上一题的材料。
②这一小问容易让考生很模糊、糊涂。不知道是问“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的影响还是“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影响?其实要注意是“及影响”不是“及其影响”,所以应该问的是后者,很显然如同问波斯顿倾茶事件的影响。
题目分解到这应该很简单了,知道波斯顿倾茶事件是美国战争的导火线就足够解答了。这种一课本之外考课本之内,做到了基础与能力的结合,也提醒大家重视课本、课堂。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4分)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1900年 1906年 1925年
19世纪30~40年代
1956年 “”期间
1982年 1992年 1995年 1999年
2002年
【答案】①从企业发展角度:
阶段划分 1900~1925年 1925~1956年 1956~1999年 1999年至今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 阶段划分 1900~1956年 1956年至今 ①1956~1999年
②1999年至今
阶段名称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社会主义企业
国营(有)企业 ② 股份制企业
阶段名称 创业阶段 扩展阶段 改制阶段
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事件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公私合营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阶段划分 1900~1956年 1956~1999年 1999年至今
中国经济状况:
(1)1900~1925年: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和的鼓励。
(2)1925~1956年: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四大家族);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年: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改革开放。
(4)1999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解析】以“茶叶”这个小角度考查“民族企业”可以说很有新意,以小考大,将陈旧知识点,考烂了的知识又重新有了生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说,这整道大题的每一个小题、每一个小问设置的都非常精彩,令人不得不佩服命题者的匠心独运。第一问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是将材料提供的表格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整理,其角度和具体划分则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出了三种划分角度,可见高考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第二小问分析某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则是再一次“以小考大”,依托民族企业考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阶段名称
私营企业 国营企业 股份制企业
39.(28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右图是英国煤产量增长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①变化:英国煤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
②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益紧张;工业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解析】根据增长图的数据信息,看出1830年后斜率变大即表明煤炭产量速度加快。分析其原因,则要注意“1830年”这个时间所反映的工业。那么解答此题将不难。增长加快表明需求加大,供需是相关联的。另外交通的发展是的运煤的成本降低,从而导致大规模生产煤来答题传统能源。厚一点分析的难度较大,足见高考试题的层次性鲜明。
40.(24分)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括该著作的成就。(8分)
【答案】①背景: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医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②著作及成就: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有重大发展,成为中医治疗学的理论经典(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解析】“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和“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这两个材料反映的是一种矛盾即日益严重的瘟疫和大众的病情与日益不思进取的医生之间的矛盾。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张仲景从医是试图该百年这一局面、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观愿望。这一问阅读材料即可得知,后一小问则是课本所学知识的考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