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友》 2016年第24期 联想打开我的解题思路 解题探索 邓宇琦 (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二(6)班,215007) 进入高中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 一一些压轴题不再像初中那样只需将为数不多的数学 Ot)( 为任意角),同样的方法求出其值为÷; (3)求值:COS。(30。+ )+sin +COS(30。+Ot) 模型套入题目中,答案就会呼之欲出.有时候甚至是 绞尽脑汁也是一筹莫展.但如果运用联想的方法,这 些看似很难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了. 数学解题的实质,就是通过已知条件,探究其与 所求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由已知条件得出所 求结论的过程.联想就是由一种信息情景探索到另 一信息情景的思维过程,这两个信息情景之间可能 具有相似性或因果关联性.通过这种联想思维过程, 在所解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间建立起清晰的 推导桥梁,从而实现数学题目的有效解答.联想的数 学思维方法灵活地运用于数学解题中,既能拓宽解 题思路又能提高运算效率,从而实现从已知条件到 所求结论的有效转化. 1 联想定理 例1不查表求值:sin 23。+sin23。sin37。. 分析:按照常规思路,本题需要利用较多的三角 公式,如降幂公式、积化和差公式和差化积公式,但 如果仔细观察式子的结构特征,很容易联想到余弦 定理公式,于是问题就转化成在AABC中,厶4= 23。,LB=37。,则 C=120。.不妨设外接圆直径为 1,由正弦定理知三边长分别为sin23。,sin37。, sinl20。.再由余弦定理知: sin223。+sin237。一2sin23。sin37。cos120。 :sin 120。. 1 因此,sin 23。+sin 37。+sin23。sin37。=÷ 叶 由此可见,运用联想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对于 本题还可以作如下探究: (1)求值:sin OL+sin (60。一 )+sinasin(60。一 )( 为任意角) 通过联想特殊值 =0。,探究出其值为÷,叶 再利 用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证明. (2)求值:sin O/+sin (120。一 )+sinasin(120。 ・78・ sinc ̄,探究其值也是÷.叶 其实在AABC中,由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 知,sin +sinAsinBcosC=sin C,当 + 为定值时 (如60。,120。,45。,30。等)都可以得出其相应的值. 这种题型在高考试题、竞赛试题、自主招生试题中多 次出现,所以我们平时学习中要善于联想,注重积 累,方能提升. 2联想图形 例2 已知 、Y、z均为正实数,求证: 而+ > 对于这道题用常 规的作差比较法是无 法解决的.但我们从 + +xy联想到余弦曰 C 定理,从要证明的不等式,又联想到三角形两边之和 大于第三边,于是构造三条线,OA= ,OB=Y.OC = ,且LAOB=LBOC= COA=120。 由余弦定理知:A日= 十y 十 ,日G=  ̄/y2+ +yz,AC= + + . 再由三角形的性质得: +Y +xy+ 十 +yz> + + . 由此可见,利用联想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我们 也可以探究如下问题: (1)已知 ,Y,。∈R ,求证: ̄/ 。+Y 一xy+ /y2+ v一yz> + 一 . 由本题结构联想到余弦 定理和三角形的性质,同样构 造三条线段OA= ,OB=Y,A OC=z,但此时LAOB= LBOC= COA=60。,于是由余 《数学之友》 2016年第24期 、} 斗 一xy BC= 亡一yz.CA= 0一 . 元法求解.令tanA= ,tanB=Y,tanC=z,因此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即tanC=一tan(A 但发现点0不在三角形ABC内部,于是,我们 又联想到立体图形、四面体OABC,所以在AABC + ),也就是 + +C= 订( ∈z),从而有 + 2B+2C=2n-rr(rb∈Z),也就是有tan2A+tan2B+ 中,仍有上述不等式成立. (2)已知 , , ∈R ,求证: + +  ̄/( 一1) + +√ +(Y一1) + ̄/( 一1) +(Y一1) ≥2 对于本题,利用分析法、综合法、基本不等式法 都无法解决,但从结构形式上看,联想到两点间距 离,因此,每个根式都看成是两点间距离,于是构造 平面直角坐标系0一xy.原点0(0,0),A(1,0),B (1,1),C(0,1),点P( ,Y),于是得正方形 OABC,PO= +Y ,PA= ̄/( 一1) +Y ,P日=( 一1) +(Y一1) ,Pc= ̄/ +(Y一1)2. 由图形及三角形性质得 +PB≥OB= ,PA+Pc ≥Ac= .Po+PA+PB+PC≥ 2 ,当且仅当P为OB与 AC交点时等号成立. 其实问题(2)还可以推广到空间中,已知 ,y, ∈R ,求证: + +z + ( 一1) +Y +z 十 v/x+(Y一1) 十 十 +Y +( 一1) + √( 一1) +(Y一1) + +  ̄/( 一1) + +( 一1) + ≥4 从E述问题可以看出,要善于观察式子的结构特 征,联想到相关的几何图形,再利用几何I生质j基彳亍证明. 3联想公式 有的问题与一些公式极为相似,在解题时我们 可以将要证明的结论或已知条件与某公式对照,寻 找解题的突破口. 例3 已知实数 ,Y, ,满足 +Y+z=xyz,求 、— v 4xrz +青+ 丽莉‘ 面对这道题,真是让人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 口”,但仔细观察已知条件,我们很快联想到斜三角 形ABC中,tanA+tanB+tanC=tanAtanBtanC,而 又联想到二倍角公式的正切形式,于是想到换 tan2C=tan2Atan2Btan2C.展开代入得 1一 + _1一 L + 。1 Z2 一1_二二 1 Y ,从而等式得证・一 (一 )(一 )(1一z ) ” 可 何 例4设数列{口 }的前/7,项和满足s =0 s +Ⅱ1,其中n2≠0. (1)求证{0 }是等比数列; (2)若O;2>一1,求证: ≤ ,并写出 成立的前提条件. 分析:这道题的第一问属于常规题.但是第二 小问则需要动一番脑筋.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当 =1或者2时,式子的等式是成立的.但是继续往 下就会发现遇到了瓶颈,用常规的解题方法无法 解出,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时候应该再回到 题目中,观察需要证明的等式,尽可能把它和学 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联想到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 公式,并由此再联想到推导这个公式的方法:倒 序求和,就可以求出这个等比数列的前iO,项和也 用倒序求和. 设等比数列的公比q S =1+g+…+g 一 +g“一。 S =q 一 +q 一 +…+q+1 接着两式相加会得到一个新的等式,此时就可 以用q‘一 +q 一 ≤01+口 ,即q 一 +q 一 ≤1+q 一 ,i =1,2,3,… 如此一来,就可以通过做差法进行比较,并用分 类讨论的方式确定等式成立的前提条件. 1+g 一 一(q 一。+g 一‘)=(1一q‘一 )+(g 一 一 g ‘), 分类讨论,当q=1时,1+q =q +q ‘; 当一1<q<1,q≠0时,1一q 一 >0,1一q 一‘>0, 所以1+q >q +q ; 当q>1时,1一q 一 <0,1一q 一 <0,所以1+ q 一 >q 一 +q ~: 综上所述,1+q ≥q +g ,当且仅当q=1 或/7,:1,2时等号成立. 从以上例题可以看出,联想方法在解题中既拓 宽了解题的思路,又提高了运算的效率,同时也提高 了我们数学思维能力.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