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进修杂志2016年12月第3l卷第24期 -综 述・ 超声在d,JL PICC置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林熹 江湖 蒲亨萍。 曾广会。 江滢 ( .遵义医学院,贵州遵义563000;2.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遵义563002) 关键词超声;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A,JL Keywords Ultrasound;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Child 中圉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21/j.cnki.hsjx.2016.24.010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两横指处,但有Meta分析I6]显示,超声引导的肘上置 管在提高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上肢贵要静脉、尉正中 静脉、头静脉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 颞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 的导管EH。PICC可减少刺激性药物对患儿血管的损 伤,又保证了静脉给药和胃肠外营养的供给,成为临 床上不可或缺的静脉通路E2-a]。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盲 /bJL置管可选择肘上2~4 cm的贵要静脉,它具有血 流量大,血管壁的损伤小,置入导管的长度短于盲穿 法的优点[7]。且肘上部皮肤相对平坦,容易固定导管 和敷贴。 . 1.3导管型号选择PICC导管的大小应根据患儿 穿置管,但对于静脉条件差的患儿置管难度大。超声 引导可使护士在影像协助下直观穿刺,为置管提供了 极大便利。Fleming等[4]认为超声在患儿中应用可 降低操作中的技术难度,放宽静脉选择范围,一定程 度上解决了患儿置管困难的问题。为推广超声在小 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现综述如下。 的血管条件和年龄来选择。但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 4,JL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导管型号应与血管的内径 大小相符合,否则易引发机械性静脉炎。在我国临床 实践中,除早产儿和新生儿使用1.9F管径的导管外, 用于儿童的导管常为3F和4FE 8]。而在国外,1岁以 内患儿导管管径为2~3F,1~6岁为3~4F,6~10岁 为4F,10岁以上4~5 F[ 。但是目前尚无关于zJ,JL 1超声置管技术 1.1静脉选择在PICC置管时合理选择静脉是提 血管内径与导管外径之间关系的报道,这值得今后在 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1.4置管长度测量 导管置人长度的测量是根据静 脉走行体表投影而制定的。传统法是将术肢手臂外 展90 ̄,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再反折至 高置管成功率的因素之一。上肢静脉一般选用贵要 静脉,因为其静脉粗直、静脉瓣少。通过右侧贵要静 脉置入PICC容易达到预测长度,导管尖端易到达上 腔静脉,是最直接、最短的途径。林颖等 对小儿不 第三肋间。但由于4,JL心脏及血管的发育受年龄的 影响,因此传统法在不同年龄段儿童并不完全适用, 定位并不准确[。]。有研究嘲报道,4,JL置管长度测量 法通过临床实践后改良为:按患儿年龄及身高在从穿 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的基础上酌情增加0 ~同静脉途径置入PICC并发症的比较显示,贵要静脉 并发症明显低于其它静脉,所以成为首选的静脉。当 上肢静脉被破坏可选择头皮静脉,由于右侧头皮静脉 距上腔静脉近,故选择右侧的颞浅静脉或耳后静脉。 下肢大隐静脉和股静脉易发生静脉炎、感染、血栓等 并发症,不建议常规使用。 5 cm,一般1岁以内0~1 cm,1~3岁1~2 cm,3~ 7岁2~3 cm,7岁以上3~5 cm。但是胸锁关节测量 标志不具体,容易存在人为偏差l_1。。。而当前还没有 1.2穿刺部位选择盲穿法PICC穿刺点为肘窝下 基金项目: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科技计划课题(编号:遵汇科合(2015)16号) 作者简介:林熹(1988一),女,硕士在读,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 通信作者:蒲亨萍,E—mail:pu—hp1958@163.com 小儿导管体内留置长度计算公式,这有待于将来思考 和总结。 1.5置管中镇静镇痛 小儿在穿刺中不易合作,常 致穿刺失败,所以在置管过程中镇静镇痛显得尤为重 要。张慧敏等l_I 报道术前30 min常规在患儿手臂以 穿刺点为中心涂复方利多卡因软膏,以减轻疼痛,并 起到心理安慰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用药前要预先评 估呼吸道。备好抢救物品,以防发生窒息等意外,确保 呼吸道通畅。 2 超声置管的优点与不足 2.1提高置管成功率盲穿法极易穿破血管后壁而 使置管失败,造成再次穿刺时触摸血管困难,降低了 置管成功率_7 引。而超声能直观地显像静脉,操作者 在图像引导下准确分辨针头与血管位置,有效地提高 了置管成功率。因此超声被认为具有定位准、可视化 等特征,极大减少了组织损伤[13-14]。据国外文献 ] 报道使用超声技术行小儿PICC置管成功率约为 86 ~95 ,而盲穿法约为65 ~74 。随着置管 技术的成熟,在我国4,JL PICC超声引导置管的成功 率已接近于100 l1引。 2.2减少导管置人时间 超声技术的使用,使护士 能在直视下进行血管穿刺,大大缩短了导管置人所需 时间。有研究¨ 表明,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 术患儿置管时间约为(31.82±10.41)min,而盲穿法 约为(45.50±15.16)min。但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由 于增加了操作步骤和置管前评估,造成了整体操作时 间长于盲穿法口引。国外报道_1。 sbJL超声组置管平均 时间约为20 min,盲穿组约为50 rain的研究结果也 证实了上述观点。 2.3提高手臂舒适度 超声引导技术采用肘上置管 对患儿的正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有效避免了手臂活 动时对导管的牵拉摩擦感,而且屈肘时液体流速不受 影响,减少了患儿由于手臂制动而引起的肢体麻木、 肿胀不适 “]。此外,肘上置管还可减少肘关节处 汗液的刺激引起的不适,从而提高了患儿手臂的舒 适度。 2.4减少置管后的并发症 2.4.1 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 机械性静脉炎的 发生与穿刺针型号、穿刺次数、肘部活动等因素成正 相关l】 。而超声引导置管是可视穿刺,能有效提高 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有研究¨2叩表明两次或 两次以上置管成功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2 )明显高 于1次置管成功者(0.105 )。有学者 指出应用 护士进修杂志2016年12月第31卷第24期 超声引导肘上置管,有效减少了因患儿肘部活动频繁 所致导管与血管内膜摩擦而引起的机械性刺激,同 时,患儿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约为1.8 ,而盲 穿法约为11.1 。Nichols等_2 的研究中证实了超 声引导能减少反复穿刺次数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 生率。 2.4.2减少静脉血栓发生率 静脉血栓是PICC置 管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其形成原因除了自身危险因 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血管壁的损伤Ⅲ2 。Stokowski 等 3lj研究显示,应用超声引导置管可使血栓发生率 由盲穿法的9.3 下降到1.9 。超声引导肘上置管 减少了盲穿置管后手臂活动导致导管对血管壁的刺 激,而且穿刺成功率高,血管内皮损伤小,进而减少了 血栓的发生率。 2.4.3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 超声技术避免 了盲穿肘下置管后肘部运动引起外露导管反复性、经 常性的在穿刺点内外滑动,这样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同时使细菌容易沿着导管从体外进人体内,并在导管 上定植,一旦细菌形成生物膜,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的几率也增高l_2 。杜爽等_】 ]研究显示,超声引导结 合改良塞丁格技术患儿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率约为 4.5 ,而盲穿法约为16.6 。此外,肘上汗液相对 少,对皮肤的刺激小,也是感染发生率较低的原因 之一[。 。 2.4.4减少置管后渗血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 技术使用较细的穿刺针,即使用手术刀进行扩皮而渗 血,因其切口小,与盲穿法使用较粗的穿刺针导致的 毛细血管破损出血相比相对少_l 。另外,超声技术 将穿刺点上移到上臂,屈肘活动对导管影响相对小, 所以肘上置管较盲穿肘窝处穿刺渗血少。 2.4.5减少导管异位和移位 在超声引导置管过程 中可发现导管异位并对异位导管进行及时纠正,而在 盲穿时需通过X线定位,因此避免了射线对人体的伤 害。有研究_】 报道,应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 技术置管,患儿发生导管异位率约为4.5 ,而盲穿 法约为1O 。由于患儿导管保护意识差,导管尖端 位置易受手臂活动的影响,若从肘上置管则避开了肘 关节,手臂活动没有直接作用于导管。有文献 2]报 道,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置管术导管移位率约为 1.8 ,而盲穿法约为1O.2 。 2.5超声置管应用存在的不足 超声技术在小儿 PICC置管应用中具有很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如下 不足之处,比如超声探头按压静脉可能妨碍穿刺;所 涉及操作步骤多,所以整个操作所需更多时间完成; 护士进修杂志2016年12月第31卷第24期 ・ 2237 ・ 血管超声仪价格昂贵,设备成本高;需要更高的专业 1139一ll40. 知识和影像学知识以及手眼协调的实践技能 5-16]。 [12] Troianos CA,Hartman GS,Glas KE,et a1.Guidelines for per— forming ultrasound jguided vascular cannulation:recommen— 因此,超声引导小儿PICC置管需更多额外的培训和 dations of theArrt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and the 反复操作练习。 ? : Society ofCradiovascular Anesthe8io1ogists[J].J AM Soc Echocardioga,201l(24):1291—1318 3 小结 [13] Katheria AC,Fleming SE—Kim JH.Arandomized controlled 超声置管技术在儿科临床中开展与使用,为患儿 trial ofultrasound guide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 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有效解决了小儿外周静 ters compared with Standard radiograph in neonates[J].Jour— nal of Perinatology,2013(33):791—794。 脉置管困难的问题,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 [14"1 Heidi L,Fidler BS.The use of bedside Ultrasonography for— 苦,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但是超声引导下的PICC PICC plaeementand insertion[J].Advances in Neonatal Care, 置管在儿科临床使用中仍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及并 2011,l1(1):52—53. 发症。因此,如何进行高质量的/bJL PICC置管及维 [15] Pettit J.Technological advances for PICC placement and man— 护,降低PICC存在的风险及并发症值得更深入的研 agement[J].Advancesin Neonatal Care,2007,7(3):122—131. 究和探索。 [16] 祁永芝,张浩,白献红,等.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肿 瘤患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3,30 参 考 文 献 (13):71—73. ]-17] 杜爽,冯蕾,谢敏,等.B超引导下Seldinger技术在儿童.PICC [1]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FJ]. 置管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6): 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1-4. 3183—3184. [2]Li ZZ,Chen LZ.Compari ̄oa 9f ultrasound-guided modifide Seldinger [183 de Carvalho Onofre PS da Luz Goncalves Pedreira M,Peterli- technique versus blind puncture for peripherlaly inserted central cath— ni MA.Plac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eter: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con trolldetrials[J].Critical Care, children guided by ultrasound: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20i5(19):64—65. and controlled trial[J].Pediatr Crit Care Med,2012,13(5): [3]Subramani.an S,Moe DC,Vo JN.Ultrasound—guided tunneled 282—287.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lace- [19] 朱洪琪,穆传红.超声目}导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小儿PICC ment in infants[J].J Vasc Interv Radiol,2013,24(12): 置管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8): 1910-1913. 181—182. [43 Fleming SE,Kim JH.Ultrasound-guided umbilical catheter inser— [2O] Loewenthal MR,Dobson PM,Starkey RE,et a1.The Periph— tion in neonates[Jj.J Perinatol,2011,31(5):344—349. 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A Prospective Study [5]林颖,林琴,钱小芳,等.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不同静脉途径 OfIts Natural History After Cubital Fossa Insertion[J].An—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评价[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 aesth Intensive Care,2002,30(1):2卜24. 28(1):42—44. [Z1] Nichols I,Humphrey JP.The efficacy of upper arm place— [63李全磊,颜美琼,张晓菊,等.PICC超声引导下肘上置管的穿刺 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s usingbedside ul— 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 trasound and micr0introducertechnique[J].J InfusNurs, l3(7):816-826. 2008,31(3):165—176. [7]Westergaard B,Classen V,Walther-Larsen S.Peripherally in— E22] Li J,Fan YY,Xin MZ,et a1.A 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 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indications, compar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 techniques,complications and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J]. tral catheter placement in chemotherapy patients using Bmode 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13,57(3):278—287. ultrasound with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 versus blind [8]陆亚红,陈朔晖,诸纪华,等.79例患儿经头静脉和正中静脉行 puncture[J].European Journalof Oncology Nursing,2014,18 PICC置管的方法改进[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2): (1):94—103. 246—247. [23] Stokowski G,Steele D,Wilson D.The use of ultrasound to [9]雷素华,赵秀芳,马晶晶,等.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经外周静脉 improve lpractice and reduce complication rates in Peripherally 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体表测景方法探讨[J].中华妇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insertions:Final Report of Investi— 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9(5) 680—682. gation[J].J Infus Nurs,2009,32(3):145—155. [1O] 汤文决,盛晓郁.压脉带在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长度体外 1-24] Chopra V,Ratz D,Kuhn L,at a1.PICC-associated blood— 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3): stream infections:prevalence,patterns and】predictors[J].Am 1217-1218. J Med,2014,127(4):319-328. [11]张慧敏,吕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血液病患儿PICC穿刺中 镇痛效果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 (收稿日期:2016—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