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语文教学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习为中心——核心素养视域下“问学”语文的探寻路径邓燕萍(永安市西门小学,福建永安366000)摘要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习为中心的“问学”语文,以“问”和“学”为生长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具有“问学”品质、创新精神的学生。文章从“问学”语文的内涵与意义、教学范式、基本要素和教学着力点进行阐述和说明,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关键词核心素养;“问学”语文;核心问题;深度学习当下,“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热词,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课题组针对所在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开展核心素养视域下“问学”语文的校本化教学改革,探索“问学”语文的本质,构建“问学”语文教学范式,探寻语文教学的发展路径。准(2011年版)》10次提及“问题解决能力”,提出“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等要求。追溯古今教育先贤,汲取现代教育理论的精髓,研读课程标准的理念,课题组审视当前所在学校语文教学现状,经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教学研讨,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问促学,以问定教,见证了学生的变化、教师的成长、课堂生态的提升。一、“问学”语文的内涵与意义“问学”语文,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习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在语文学习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问学”语文,以“问”和“学”为生长点,以问预学,以问导学,以问启学,以问延学,启迪心智,激活思维,提升学习力,培养具有“问学”品质、创新精神的学生。在“问学”语文中,问和学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在问中学,学中问,在“问学”中,获取知识,习得方法,提升能力,生长智慧。“问学”语文着眼于“主动学”,创设学生想要学的情境,提出能引发学习思考的有价值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问学”语文致力于让学生“学会学”,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小组合作,筛选问题;交流分享,解决问题;领悟方法,迁移运用;不仅“会问”,而且“会学”。“问学”语文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古希腊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以问启思”,通过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等主张;朱熹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深刻地阐释了“问”对于“学”的重要性。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情境性教学”理论,为“问学”语文提供了理论支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二、“问学”语文的教学范式课题组立足“问题源于学生”的原则,经过探索实践,提炼出“问学”语文的教学基本范式:以问预学,自学生疑——以问导学,合作质疑——以问启学,探究释疑——以问延学,实践创新(见图1)。图1“问学”语文的教学基本范式学生预习,刚开始,要求学生写出三个问题;后来,让决的问题写在“问学单”上。课前预学从“问”开始,学1.“以问预学,自学生疑”环节,设计“问学单”引导学生在书页的空白处打上问号,将不理解的、没法解生通过自主阅读,提出疑惑,逐步养成预学习惯。2.“以问导学,合作质疑”环节,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在“问学单”的指引下,初读感知文本内容,在小组长的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问学’课堂构建研究”(课题编号:FJJKXB18-560)。
2019·12
带领下互帮互学,交流讨论,对问题进行归类、梳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提炼课堂学习的“核心问题”。3.自主阅读,“以问启学,师生对话,探究释疑”指导学生在提问与理答中积极环节,围绕“核心问题”,通过思考,在商讨探究中分享学习的成果,在思维碰撞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领悟表达的精妙。4.“以问延学,实践创新”环节,通过“学后问”,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生发有深度的疑问,打通知识间的联系,将学习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宽学路,实践创新。
“问学”语文的教学基本范式是以质疑为主导的范式,辅之以点拨、释疑的“导学”范式,问和学相辅相成,相生相长,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三、“问学”语文的基本要素
“问学”1.精准的学习目标
语文以精准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为导向,引领学生开启学习旅程。教师从“课标、教材、学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段特征、文本特质、学习者的需求、学习的起点、文本在单元学习中的位置等。目标的精准定位,能让教师明确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为学生的学习路径指明方向。
2.在“问学”高质量的提问方式
语文中,教师依托具体的问题,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问题的质量和提问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产生影响。教师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问”,从每节课做起。课前预学,学生在“问学单”中写下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上,教师站在儿童视角,指导学生“问什么”,如以问题指向语文能力的视角,可以从理解内容、领悟表达、体验情感、欣赏语言、联系生活等角度来提问。教学生,如从关键处、新知疑难处、认知模糊处、知识联结处、思维发散处、语言表达精妙处等方面提出问题。在提问中增强问的意识,掌握问的方法,提升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反思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是为提问而提问。如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我需要问吗?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不是想一想就能回答?“不需要问”“想一想就能回答”的问题就不问,避免浪费时间。对问题的反思,能帮助学生提出更具有挑战性的好问题。要求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在问的实践中,形成问的能力、养成问的习惯。
3.有效的学习活动
语文教学教学研究“问学”语文的学习活动是以“学”为核心来设计的。课堂上通过学生的“问学”和教师的“导学”,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路径。教师针对核心问题,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活动、鼓励思辨质疑、激发思维碰撞,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阅读文本的过程、生成问题的过程、解决疑难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等。课题组对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的有效开展进行了反复实践,把学习活动分为四个操作步骤:第一步,学生利用“问学单”预学,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标注出疑难问题。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组织下,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简单问题,提出本课学习核心问题。第三步,确定核心问题,将学习要求细化为学习指引,开展个体自学、全班共学,分享学习成果。第四步,寻找拓展学习的点或学习材料,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将学习过程延续到课外。
4.在“问学”良好的课堂文化
语文课堂中,问与学是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真实教学情境和氛围,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倾听、对话、交流、沟通、分享等互动活动,进行文化传承和知识建构。语文课堂拥有积极能动、气氛活跃、尊重差异、彰显个性,而又不失规则、民主平等的文化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读书思考,发问讨论,充分表达,主动分享,共享求知的乐趣、智慧的生成、生命的成长,折射出一种宁静、润泽、健康向上、体现正能量的课堂文化。
四、“问学”语文的教学着力点
1.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解读教材,确定教学核心内容
,都有潜在的教学价值,如何更好地发挥选文的教学功能,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文本教学解读,为文本与课堂搭桥。“问学”语文重视教师的“问学”,教师要基于课标和学情,问课程,问教材,问教法,立足儿童立场,回归教学本质,提出有价值的关键问题,再从关键问题出发,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主要从“写什么?”——再现文本事实,“怎么写?”——发现文本现象,“为什么写?”——表现文本价值,这三个方面进行文本教学解读,从语言、思维、文化、方法四个维度确定教学核心内容,为学生的而教。
“问学”2.核心问题,语文依托撬动学生深度学习
“核心问题”,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问题的筛选和设计就尤为重要。教师要将自己的问题与学生的问题有效整合,提
2019·12
“问学”“问学”“怎么问”“学”教学研究语文教学炼出“核心问题”,再聚焦“核心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核心问题”要有思维含量,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问题的表述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如三年级《花钟》的第1自然段教学,在自读课文并画出写得精彩的句子之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各抒己见,思想交流碰撞,提炼出“核心问题”:“课文是怎么写鲜花开放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个问题直接指向言语形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是本课教学的“总抓手”。在揣摩“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分享互学,理解句子意思,体会文本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具体。在师生互动朗读课文、仿写练笔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花钟独特的美,还迁移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表达美。这样从“学”的角度出发,围绕“核心问题”,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在“问学”中得以提升。
3.在“问学”遵循规律,语文中,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用好学习策略,把“问学”贯穿于教与学的始终。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才能让“学”更扎实有效。课前,利用“问学单”等助学工具,引导学生个人预学,提出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问学单”呈现的信息,找准学生的能力起点。课中,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通过阅读文本,小组合作,互助解决;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归类整理,提炼转化;把学生难以解决、学习进程中又必须解决的主问题呈现出来,作为课堂上共同解决的“核心问题”。利用问题支架,以问促学,走进文本,读书思考,通过自学、对话、沟通等学习活动,推进教学过程的展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问启学,通过整合信息对文本形成整体感受,在解释推断、理解评鉴中读懂文本,内化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力”不断生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产生许多新问题,通过“学后问”,以问延学,质疑创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延伸学习内容,拓展学习空间,与生活
2019·12展开对话,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4.在“问学”形成合力,语文中,有效整合学习资源
教师要有效整合学习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语文学习与生活贯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创新。一是教育媒介资源与语文课堂的有机融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语文教学正引领课堂教学发生改变。教师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一方面,运用多媒体课件、微课、微视频、微信等方式,将学习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问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主动“问学”,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二是课内与课外相补充。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学生会对文中的一些信息感兴趣,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可针对学生的问题,结合单元主题、教材内容,开展“一课带一篇”“一课带一组”“一课带一本”的拓展阅读活动,使阅读内容从单一变为多元,阅读媒介从纸质纯文本走向互联网,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阅读与群体性提高素养的阅读相结合,从平面走向立体。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问学”语文,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的问与学中,开启智慧,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潘文彬.从“问学”走向“学问”[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7(1).
[4]刘宁霞.“问学课堂”:让“问”与“学”相生相长[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7(7).
(责任编辑:周志平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