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关注。青少年时期,得遇吕留良和黄宗羲两位师友,对其影响尤大。进京宣传《宋
诗钞》而扬名后旋即归隐黄叶村庄。随着吴之振诗集的整理与吴氏族谱的发现,吴之
振与吕留良、黄宗羲的关系,两次入京及归隐后的行迹及心态得到进一步梳理和探
究,为理解顺康时期文人的心路历程与价值选择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解读。关键词:顺康时期吴之振宋诗钞以《宋诗钞》而称誉当世的顺康时期文人吴之振①,是一位值得关注
与深入研究的人物。因其自京城扬名后半生归隐,其生平事迹所见不多。
除研究《宋诗钞》的相关文章有所提及外,只有漆永祥《关得双扉坚似铁,
不容俗物浪相干——吴之振・〈宋诗钞〉•黄叶村庄・〈种菜诗〉及其他
漫谈》一文②。迄今为止,学界在其出处行迹、往还交游、文人心态等
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空白点和舛误之处,笔者借助家谱、地方志以及
别集等进一步梳理、考辨,力求还原一个真实、饱满的吴之振形象。*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项目编号:
14ZDB076;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清初诗人吴之振研究”,项目编号: 18ZWE728;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吴之振与顺康时期江南文学生态”,项目编
号:1353msyyb048;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明遗民吴之振系列作品文化价值研究”,项目
编号:2018B019o**蒋金芳,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主 要从事清代文学与文化研究。① 吴之振(10-1717),字孟举,号橙斋,别号竹洲居士、黄叶村农,晚号补衲庵主,
浙江石门(今属桐乡市)人。著有《黄叶村庄诗集》。② 漆永祥:《关得双扉坚似铁,不容俗物浪相干一吴之振•〈宋诗钞〉•黄叶村庄•
〈种菜诗〉及其他漫谈》,《东方艺术》2012年第20期。2272019年第2辑 总第三十辑- 《宋诗钞》编选及吴之振、吕留良、黄宗羲关系新探吴之振少年时遇满腹诗学、颇有志节的吕留良①,青年时代又结交
到大思想家黄宗羲②,相聚水生草堂,诗酒唱和,共选《宋诗钞》。吕 留良和黄宗羲是吴之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人物,他们的思想、主
张、见地、诗作都对吴之振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着眼于《宋诗
钞》编选时期三人的关系并给予补论,力求进一步还原三人的关系,
推进已有研究。吴之振出生于石门县望族,世居洲泉(旧称“洲钱”),是远近闻
名的乡绅大户。入清,吴氏依然家境富裕,“家世富缥细,满目琳琅羞 巨贾”③。其父吴尚思卒于顺治六年(19)六月,时吴之振年方十岁,
母范氏“内综家政,外持门户,事无巨细,悉有条理,延师教子,必 求老成名宿”④。吴之振幼即聪慧,“自其总角时,出语便惊长老。方本
朝顺治初,三吴文社鼎盛。同邑吕晚村先生为时领袖,征召四方,舟车
毕会。而橙斋以妙年颉顾其间,晚村每事引之为助,遂订终身交”⑤。 后吴之振从吕留良学诗,“十七从君学赋诗,东涂西抹总迷离”⑥。及范 氏临终,遗言“朋友中如吕留良宜深交,言必听,事必商,可无失”⑦,
又请吕留良至榻前谆谆嘱托。吕留良《复董雨舟书》云:“思其母夫人 识弟于流辈中,而命其子与友。及弥留时,呜咽流涕而嘱弟曰:'吾止
① 吕留良(1629-1683),字用晦,号晚村,浙江石门(今属桐乡市)人。明末清初思 想家、诗人。著有《东庄诗存》《晚村先生文集》等。②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 史学家。著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③ 匡时2012明遗民书画专场《种菜》拍品介绍,第201页。④ (清)徐焕:《吴母范太濡人传》,载(清)吴学浚撰修《洲泉吴氏宗谱》卷四,光绪
十九年(13)永怀堂木活字印本。⑤ (清)徐焕:《吴母范太襦人传》,载(清)吴学浚撰修《洲泉吴氏宗谱》卷四。⑥ 卞僧慧:《吕留良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3,第95页。⑦ (清)张履祥:《言行见闻录》,载《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四,同治十二年( 1873) 刻本。228顺康时期文人吴之振生平若干问题考论2019. No. 2此一子,幼失父无教,其言行未尝一当。今吾无可托者,以属之子,其
善教之。‘弟收泪而应之曰:'敬诺。‘此时孟举匍伏床下,恸不能
起。”①吴母临终托孤,为二人的交谊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自此以
后,吴之振诸事随兄,数十年情谊离合不断。与吕留良订交,对吴之振
的人生影响尤大,不仅拓宽了吴之振的眼界和学识,也促成了其与遗民 群体的联系。这一时期,吴之振深相结纳者,多为吕留良的遗民友人,
如黄宗羲、黄宗炎、高斗魁等。作为前明遗民,不仕清廷,又无产业经营,几人生活较为困顿。吕
留良与诸友相约卖文。吕留良《卖艺文》云:“东庄有贫友四,为四明
鹘鸩黄二晦、橈李丽山农黄复仲、桐乡殳山朱声始、明州鼓峰高旦 中。……因约声始竟卖文。”②吴之振亦参与其中,并悉数资助友人生
计,一片情谊诚笃。吴之振时常馈物于吕留良,曾以山茧绸相赠。“藤
篦收藏三十年,古香时复透青毡”③,三十年前即崇祯年间,此乃前朝 遗物,以之相赠含有对吕留良遗民身份的认同,颇有深意。吕留良家藏有明末画家宋旭的《網川图》,与诸友观之并欲按图索
境,效仿王维隐居山林。“纵横置屋数十间,左右可容吾友寄”④,網川
之于王维,如同桃源之于陶渊明、赤壁之于苏轼,具有强烈的象征意
义。《旧唐书》载:“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瘠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
以伪署。”⑤王维被迫接受安禄山伪职的失节经历成为其人格的污点,
后归隐網川,“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網口,網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
① (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补遗》卷二,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1册,中 华书局,2015,第3页。② (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卷八,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1册,第
244 页。③ (清)吴之振:《以旧藏山茧绸赠晚村并賦长句致之》,载徐正点校《吴之振诗集》,浙
江古籍出版社,2012,第12页。④ (清)吕留良:《看宋石门画轴川图依太冲韵》,载俞国林编《吕留良诗笺釋》上册, 中华书局,2015,第2页。⑤ (后晋)刘呦等:《王维传》,载《旧唐书》卷一九O下,中华书局,1975,第5052页。2292019年第2揖 总第三十辑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①。《辅川图》人格 化的隐逸内涵使之不啻失节者的心灵避难所,入谷仙介即云:“王维的
網川,却是一个能缓解、治疗心灵创伤的处所。”②但吕留良的提议并
未得到友人的响应,“富者不应贫者笑”③。所谓富者即指吴之振,“意
中欲作山居图,生来不识山中事”④,以其家世之富有,舍弃一切归隐
山中确是极难。然其和诗《再咏網川图次韵》云:“君不见残山剩水莫 悲歌,朽缙败纸为身累。不如与君领略盆池山,沃君醇醪拭君泪。”⑤ 颇具遗民风骨和故国遗恨,其慷慨悲凉之气也是其诗集中少见的。康熙二年(1663),黄宗羲受吕留良聘坐馆梅花阁,吴之振亦时时
过从请益。是年,吴之振与黄宗羲、吕留良、高斗魁、吴自牧相约共选
《宋诗钞》。其在《宋诗钞凡例》中说:“癸卯之夏,余叔侄与晚村读书
水生草堂,此选刻之始也。时甬东高旦中过晚村,姚江黄太冲亦因旦中
来会,联床分乘。搜讨勘订,诸公之功居多焉。”⑥编选的最直接缘起
乃“因牧斋先生以伪盛唐流弊,后人不可底止,属以选订宋诗,救止
俗学”⑦。然而其内在动机亦别有所在,盖明之亡于清,与宋之亡于元, 最为相似,汉族士大夫的家国民族之悲并无二致,故明之遗民对宋朝最
富有感情。质而言之,对宋的感情根本上就是对明的感情,唯不能显
言,故借宋以托其故国之思,以隐寓其夷夏之辨。⑧志同道合之士同访
宋集,选抄校讎。吕留良云:“闲抄宋律违时派,自刻方书恼俗医。”⑨ 又云:“一镖煮剩安平水,几卷同寻北宋诗。且把磁瓯翻叶尽,俨如分
① (后晋)刘阿等:《王维传》,载《旧唐书》卷一九O下,第5052页。② 〔日)人谷仙介:《王维研究》,卢燕平译,中华书局,2005,第251页。③ (清)吕留良:《看宋石门Bi辆川图依太冲韵》,载俞国林编《吕留良诗笺释》上册, 第2页。④ (清)吴之振:《再咏辆川图次韵》,载《吴之振诗集》,第6页。⑤ (清)吴之振:《再咏網川图次韵》,载《吴之振诗集》,第7页。⑥ (清)吴之振:《宋诗钞凡例》,载《吴之振诗集》,第350页。⑦ 转引自龙野《施闰章等致宋牵书信考耗》,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 第十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381页。⑧ 巩本栋《〈宋诗钞〉的编箓及其诗学史意义》(《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申 屠青松《清初宋诗选本与遗民思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均有论述。⑨ (清)吕留良:《寄晦木次旦中韵》,载俞国林编《吕留良诗笺释》上册,第273页。230顺康时期文人吴之振生平若干问题考论2019. No. 2较选钞时。”①师友之间过从亲密,唱和甚乐。陈祖法云:“饮予吴氏
园,盖君之契友孟举、自牧,亦因君厚而厚余者也。是夕,清弦雅歌,
备极韵事。复移饮,坐石上,谈论古今,至夜半不休。”②参与编选的原班人马并未坚持到最后。据吴之振称,“数年以来, 太冲聚徒越中,旦中修文天上,晚村虽相晨夕,而林壑之志深,著书之
兴浅。余两人补缀校讎,勉完残稿,思前后意致之不同,书成展卷,不
禁慨然”③。然而,更为根本的原因乃是吕、黄二人关系的决裂。事情
的导火索是澹生堂购书一事。祁氏后人祁理孙、祁班孙受魏耕案牵连,
家道中落,藏书遂致散出。黄、吕合购祁氏藏书,吕留良得三千余本。 黄宗羲云:“祁氏旷园之书,初皮家中,不甚发视。……丙午,余与书
贾入山翻阅三昼夜,余载十捆而出,经学近百种,稗官百十册,而宋元
文集已无存者,途中又为书贾窃去卫淀《礼记集说》、《东都事略》。”④
黄氏颇露微词,从中可窥见端倪乃所云“书贾窃书” 一事。卞僧慧
《谢山小山堂祁氏遗疏证》⑤一文,说黄虞稷、周在浚《征刻唐宋
秘本书目》谓《礼记集说》“近从□□口□得之”,经卞氏考证,阙字
“当即指留良也”,“故即将买书一事,宗羲取其精华,留良得其奇零。
《礼记集说》,或本为宗羲所欲,而终归留良”。所论极是。然由于二人乃清初大儒,影响之大,出于门户之见及私人感情,
吕、黄之事孰是孰非众说纷纭,已演变成为学术史的一段公案。全祖望 《小山堂祁氏遗》载其事曰:“初,南雷黄公讲学于石门,其时用
晦父子俱北面执经。已而以三千金求购澹生堂书,南雷亦以束修之入参
焉。交易既毕,用晦之使者中途窃南雷所取卫混《礼记集说》、王傅
《东都事略》以去,则用晦所授意也。南雷大怒,绝其通门之籍。用晦
亦遂反而操戈,而妄自托于建安之徒,力攻新建,并削去《叢山学案》
(D (清)吕留良:《归舟》,载俞国林编《吕留良诗笺释》中册,第470页。② (清)陈祖法:《祭吕晚村先生文》,载《古处斋文集》卷五,清康熙刻本。③ (清)吴之振:《宋诗钞凡例》,载《吴之振诗集》,第351页。④ (清)黄宗羲:《天一阁藏》,载平惠善校点《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 版社,2012,第118页。⑤ 卞僧慧:《吕留良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3,第150页。2312019年第2斡 总第三十辑私淑,为南雷也。……然用晦所借以购书之金,又不出自己而出之同里
吴君孟举。及购至,取其精者,以其余归之孟举。于是孟举亦与之绝。 是用晦一举而既废师弟之经,又伤朋友之好,适成其为市道之薄,亦何 有于讲学也! ”①全祖望私淑黄宗羲,对其多有维护,所言不实。证据
之一就是康熙五年至六年(1666—1667),吕、吴情谊深笃,并未见齟
齬。吕留良《与沈起廷书》:“昔弟与孟举,非寻常悠泛之友也。……
其母夫人识弟于稠人之中,命之纳交如其嫡从之属,孟举亦竭情尽欢,
表里无间者十有五年。而有刘徨楷、余兰之变,赖兄与诸友缩合,至今
又五六年矣。”②吕、吴定交于顺治十年(1653), “十三应童子试,与
吕晚村定交试席间”③,因而关系最早出现裂痕也应在康熙七年
(1668)。澹生堂藏书一事却发生在康熙五年(1666)。吕留良作于康熙
六年(1667)的《后耦耕诗》其四云:“白石肯从修竹老,玉山终傍铁 崖开。”④严鸿逵注云:“白石,林景熙;修竹,王英孙;玉山,顾阿
瑛;铁崖,杨维桢。孟举、自牧集富,故以玉山、修竹相比,而以白 石、铁崖自况。”⑤由此可知二人关系尚密。吴之振与吕留良其后“有 间”乃因其所云“刘徂楷、余兰之变”。刘總楷为石门知县⑥,余兰其
人不详,因文献阙如,所为何事?暂且不明。笔者揣测可能与吴之振参
与清组织的修志一事有关。吕留良《与吴孟举书》云:“志书之事,非吾人之所宜为。弟之 愚,自审所处,固不必言,在吾兄亦万万不可。义理有是非,世故有利
害,两者皆不可也。吾兄于此,未免尚与意兴,于义理虽明知而不亲
① (清)全祖望:《小山堂祁氏遗》,载《鲂埼亭文集选注》,齐鲁书社,1982,第
357 页。② (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三,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1册,第
104 页。③ (清)顾楷仁:《中书舍人橙斋吴公暨元配诰封宜人前敕封孺人劳夫人合葬墓志铭》, 载(清)吴学浚撰修《洲泉吴氏宗谱》卷四。④ (清)吕留良:《后耦耕诗》,载俞国林编《吕留良诗笺释》中册,第504页。⑤ 转引自俞国林《吕留良诗笺释》中册,第506页。⑥ 据(光绪)《石门县志》,刘觥楷于康熙四年至康熙八年( 1665—1669)间任石门知
县。232顺康时期文人吴之振生平若干问题考论2019. No. 2切,渐且不以为然,故敢切直言之。至弟之关系更不小,惟仗兄与裔三
护持之力,得为弟决绝此事,乃深感也。前见裔三,亦以弟言为然,然 其语云,吾辈暗中相商于弟,不知此所谓掩耳盗铃也。若此事可做,则
宜直下承当,何必如此?即吾兄所云家世文字须料理,亦系流俗之见。 此意不明,都无是处。说至此,令我气塞矣,不尽虔祷。”①吕留良立
身甚严,对修志一事极为反感,不仅自己“决绝此事”,并力劝吴之振
“非吾人之所宜为”。然吴之振家族乃耕读之家,诗文笔翰流播,“家世
文字须料理”,因而二人产生分歧。吴之振《赠郭寅客水部》一诗有小 注:“水部之大父讳子直,官至督学使者,所著诗文甚伙,能作八分
隶,去年征《语儿艺文志》,得其遗墨数十幅。”②郭寅客亦石门人,此 诗作于康熙十年(1671),从时间上看也比较吻合,“赖兄与诸友缩合,
至今又五六年矣”③。在友人的劝说下,二人的友谊危机得以弥合。虽
然吕、吴二人之间关系确有一个由亲及疏的过程,但与购书一事实无
关。至于“用晦所借以购书之金,又不出自己而出之同里吴君孟举”,
此说虽未见有明确记载,然当为不谬。康熙五年( 1666)前后,吕留 良度日艰难,时常靠吴之振周济。吕留良曾说,“受吾兄之惠,真难更
仆数矣。岁暮节逼,风雪中复念及寒子,赠以厚物,兄固以古人自处
矣。如弟惭何也”④,“弟受其解衣推食吉凶同患之德,既渥且久,梦寐
不敢忘”⑤。温饱尚且捉襟见肘,何谈购书之资。而吴之振其家富裕,
加之性喜藏书。黄宗羲曾记述过力劝吴之振购书一事:“甲辰(16)
馆语溪,橈李高氏以书求售二千余,大略皆钞本也,余劝吴孟举收之。
① (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三,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1册,第
94页。② (清)吴之振:《赠郭寅客水部》,载徐正点校《吴之振诗集》,第51页。③ (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与沈起廷书》,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1册, 第104页。④ (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补遗•与吴孟举书》,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
1册,第391页。⑤ (清)吕留良: <吕晚村先生文集•与沈起廷书》,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1册, 第104页。2332019年第2辑 总第三十辑余在语溪三年,阅之殆遍。”①因而,极有可能是吴之振出资所购。吕、黄二人因澹生堂藏书一事构难后,黄宗羲离开语溪,移馆他
处。后高斗魁卒,继之而起的墓志铭事件加剧了友情的决裂。翻检吴之
振诗集并未有相关记述,只有吕留良云:“至太冲所以致憾旦中,而必
欲巧诋之死后,其说甚长,亦不欲尽发也。昨吴孟举兄亦深为叹息。”②
这段友情的变奏曲,让身处其间的吴之振左右为难,深感遗憾。吕、黄
二人此后不复相见,吴之振亦因之与黄宗羲渐无交集。康熙十六年 (1677)二月,黄宗羲来语溪,二人重会于黄叶村庄。黄宗羲为其和
《种菜》诗并序云:“孟举友兄不得见者十一年矣。”③曾经志同道合之
士十余年不复相见,“忆水生草堂友朋文酒之乐,不啻昔梦,死生聚
散,殊多今昔之感矣”④。随着黄宗羲的离开,吕留良对《宋诗钞》也心灰意懒,加之出于
生计考虑,沉迷于编选时文,遂无暇顾及。《宋诗钞》编选工作由吴之
振全面接手,刊刻地点也从吕氏的水生草堂移至吴氏鉴古堂。关于吴之
振、吕留良二人在《宋诗钞》编纂中的居功问题,学界多有争论。俞 国林认为:“从资料收集、文字之校勘以及雕版印刷,留良居功最
多。”⑤漆永祥认为:“从宋集搜罗、出资出力与全书排纂、校勘诸方
面,应以吴氏居功为多。”⑥不可否认,吕留良在对《宋诗钞》编选的
初始四年中,确实起到了发起者、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的作用。然而后
期坚持将《宋诗钞》编选完成的只有吴之振和吴自牧叔侄二人,“余两
人补缀校讎,勉完残稿”⑦,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可以说,如果没有
吴之振,就不会有今日的《宋诗钞》,从这点上看,吴之振功莫大焉。① (清)黄宗義:《天一阁藏》,载平惠善校点《黄宗議全集》第10册,第118页。② (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与魏方公书》,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1册, 第54页。③ (清)吴之振:《种菜唱和诗册》,载《吴之振诗集》,第330页。④ (清)吴之振:《答三乞诗次原韵》,载《吴之振诗集》,第131页。⑤ 俞国林:《天盖遗民——吕留良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第158—159页。⑥ 漆永祥:《论吴之振与〈宋诗钞〉、〈黄叶村庄图〉、〈种菜诗〉及其他》,《国学研究》
2013年第1期。⑦ (清)吴之振:《宋诗钞凡例》,载《吴之振诗集》,第351页。234顺康时期文人吴之振生平若干问题考论2019. No. 2二吴之振入京心态考论吴之振因《宋诗钞》而扬名,所以学界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康熙十 年(1671)进京一事,加之其诗集并未编年,生平行迹不甚明晰。笔 者根据相关史料,发现吴之振曾两次入京,其间所为何事,又有何心态
变化,以下试作探析。吴之振第一次入京时间没有明确记载,康熙十年(1671)进京投
靠劳之辨①时曾云:“三十二年同水泡,重来辇毂听霜钟。”②“重来辇
毂”,可知此前确曾来过京城。翻检吴之振这一时期的诗集,多为记述 沿途风景、怀友思乡之作,其中尤以吴之振、吕留良二人往还唱酬诗为
多。吕留良因患背疮不能送行,作《送孟举北游》二首:从来未有经年别,匆遽轻为去国图。自检平生非法正,直临歧
路说杨朱。时无人物成名易,古有游观得力殊。此际只须重下转,
可知狮子是神狐。当年豪杰经营处,今日诗人取次寻。千里寄君双眼去,三秋报
我一灯深。丘园策蹇追时局,茅屋鱼羹祭旧心。南斗北辰天外看,
肯从酒市碎胡琴。③第一首“直临歧路说杨朱”隐喻吴之振此行面临人生重要节点,稍有
不慎就会迷失方向。“时无人物”,担心其一旦扬名,纷扰必多,所以 “此际只须重下转”。第二首“当年豪杰经营处”讽刺入清后,相继到
京城的“有识”之士。“丘园策蹇”有“将赴高蹈丘园科”讥谓之意, “茅屋鱼羹”,则劝吴之振不忘归隐之心。此二首只有“千里寄君双眼
① 劳之辨(1639—1714),字书升,号介岩、介庵.康熙三年( 16)进士,选庶吉士,
授户部主事,迁札部郎中。劳与吴是姻亲,吴之振是劳之辨的姑丈。② (清)吴之振:《辛亥除夕》,载《吴之振诗集》,第59页。③ (清)吕留良:《送孟举北游》,载俞国林编《吕留良诗笺释》下册,第704页。235屬五学屮I2019年第2辑 总第三十辑去,三秋报我一灯深”动之以情,其余皆晓之以理,劝归之良苦用心
昭然可见。旅途中,吕留良尚有《与吴孟举书》:“千里远别,乃以伤累,不
得执手河梁,殊用耿耿。兄……至燕,尤以收敛紧密为主,最要戒讥
评,重然诺,勿为快意之举,勿为炙手之缘。……以兄之才华,取自然
之令誉,天下且将钦慕之不暇,岂假尘墅征逐以取之哉? ”①重阳节时 分,吕留良又作《九日怀孟举》:“每逢胜节思佳会……寄语题诗台上
客,休将高帽落泥沙。”②无论是“岂假尘拿征逐以取之哉”的诘问还 是“休将高帽落泥沙”的劝诫,都能看出吕留良对吴之振此行的不满、 忧虑和反对。再观之吴之振则多谈及师友之情,“刺刺深闺苦劝归,殷
勤老友念同衣”③,“梦中语笑报平安,……几回共把书编读”④。唯 《怀晚村》一诗予以回应:“襟被仓皇走异乡,深惭教语慰披猖。霜团
白练侵衣絮,月照银盘照屋梁。吾党自应严出处,此心原不滞行藏。个 中只有兄知我,藉藉讥评恐未当。”⑤情感较为矛盾,既有“深惭教语”
之愧念,更多“不滞行藏”之辩白,也可见其时纠结的心理状态。吴
之振早年是颇有入仕之心的。康熙二年( 1663)八月,他曾赴省城应 试,“癸卯临闱,闻太孺人病,即罢归”⑥;康熙五年(1666)八月,再
次参加丙午科乡试,《黄叶村庄诗集》卷一有《丙午八月八日,沈甥率其
妻子归部村旧业,余以入省赴试,不及送行,口占绝句二首赠别》诗, 惜未中。然而同年,立身甚严的吕留良在“谁教失脚下鱼矶,心迹年年
处处违”⑦的心灵煎熬下,毅然弃青衿。“遂以学法除名。一郡大骇,亲知
为之短气,而先生方怡然自快……盖于出处之际,审计之决矣。”⑧两人的
① (清)吕留良:《与吴孟举书》,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1册,第95页。② (清)吕留良:《九日怀孟举》,载俞国林编《吕留良诗笺释》下册,第711页。③ (清)吴之振:《舟中得家信并得晚村书》,载《吴之振诗集》,第29页。④ (清)吴之振:《怀晚村》,载《吴之振诗集》,第26页。⑤ (清)吴之振:《怀晚村》,载《吴之振诗集》,第26页。⑥ (清)顾楷仁:《中书舍人橙斋吴公暨元配诰封宜人前敕封襦人劳夫人合葬墓志铭》, 载(清)吴学浚撰修《洲泉吴氏宗谱》卷四。⑦ (清)吕留良:《耦耕诗》,载俞国林编《吕留良诗笺释》中册,第430页。⑧ (清)柯崇朴:《吕晚村先生行状》,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2册.第876贡。236顺康时期文人吴之振生平若干问题考论2019. No. 2人生选择彼时发生了分歧。明亡时,吴之振尚年幼,并无天崩地裂切肤
之痛,追求个人的功名和延续家族的荣誉本也无可厚非,而早期与遗民
友人的相交、相知又让他时时顾及“吾党自应严出处”。对于此行京中之岁月,吴之振曾作《连日不得酒饮,殊苦。戏作
长句自解,并自嘲也》剖其心迹:“去岁游京师,漫浪乖量度。尖风刺 老眼,软尘陷双脚。三百青绫刺,宁换墨盈橐。遨游多新欢,车笠失旧 诺。白昼喧街衢,黄昏锁帘幕。就月登南楼,觅睡到东阁。肯索郑虔
钱,空荷刘伶蹶。长笺通姓名,素心终莫莫。”①从其诗题即可见其时
郁苦之心情。吴之振家世富裕,本无治生之烦恼,而性喜恬淡,面对纷 扰的交接应对,颇类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②之境遇,不禁感慨“胡为轻此身,进与饮食搏”③。“我
本澹荡人”④的天性,加之好友吕留良的殷殷劝说促使吴之振跳出矛盾
纠结的漩涡,“归计决翻然,挥手别京洛”⑤。抵家之日更是自明心志,
“溪头鸥鹭休猜语,不改当年面目来”⑥。此后谈及这段经历,吴之振每
有“偶然失脚走天涯”⑦“我出已乖藜霍志”⑧之愧悔。相较而言,吴之振第二次入京一事更为明晰,是为《宋诗钞》一
事。经过九年的辛苦搜寻、甄选、刊刻,《宋诗钞》终于在康熙十年
(1671)秋付梓面世。吴之振携带数十部进京,投靠劳之辨,“三年不 见校书郎,今夕欣同灯烛光”⑨。交往比较密切的还有吴光⑩,二人有相
① (清)吴之振:《连日不得酒饮,殊苦。戏作长句自解,并自嘲也》,载《吴之振诗 集》,第31页。②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载曾祥波著《杜诗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第 263 页。③ (清)吴之振:《连日不得酒饮,殊苦。戏作长句自解,并自嘲也》,载《吴之振诗 集》,第31页。④ (清)吴之振:《步月长安街》,载《吴之振诗集》,第56页。⑤ (清)吴之振:《连日不得酒饮,殊苦。戏作长句自解,并自嘲也》,载《吴之振诗 集》,第31页。⑥ (清)吴之振:《抵舍日作》,载《吴之振诗集》,第49页。⑦ (清)吴之振:《见菊花》,载《吴之振诗集》,第23页。⑧ (清)吴之振:《重次前韵寄怀需三》.载《吴之振诗集》,第25页。⑨ (清)吴之振:《抵书升寓即席口占并怀喬三》,载《吴之振诗集》,第50页。⑩ 吴光,字迪前,号长庚,浙江归安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授编修。2372019年第2輯 总第三十辑交十年的“昆弟之谊”。此外,尚有同乡郭寅客、陈论、姜希辙等。在
友人的引荐下,吴之振迅速扩大了京城交游圈。《送友人南归》一诗中 历数相与交游者还有徐乾学、王士稹、王士禄、宋琬、汪懋麟、徐方虎 等十几位友人。吴之振起初行事比较谨慎,许是虑及清初诗坛强大的宗唐风尚,抑
或顾忌《宋诗钞》“宗宋”的遗民情调,“余辛亥至京城,初未敢对客
言诗,间与宋荔裳诸公相游宴,酒阑拈韵,窃窥群制,非世所谓唐法
也。故态复狂,诸公亦不以余为怪,还往唱酬,因尽得平日所作而论次
之”①,在小心翼翼地试探后,吴之振发现京师友人对宋诗的接受程度 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于是借京城名家之手,将所编《宋诗钞》
分赠诸友。高士奇云:“州来季子善论诗,赠我新编纸贵时。”小注云:
“孟举刻宋诗钞。”②吴之振亦自云:“在都下时,以《宋诗钞》赠雪
客。答云,将归献老亲也。”③吴之振依仗“名人效应”,大大加快了
《宋诗钞》的传播速度和力度,遂盛行于世,获得世人的广泛认同。清
初宋人诗集罕见,陈祚明云:“我开卷帙三叹息,目多未见惭固陋。”④
宋荤《漫堂说诗》载:“近二十年来专尚宋诗,至余友吴孟举《宋诗
钞》出,几于家有其书。”⑤《宋诗钞》的轰动效应也为吴之振赢得了
极大的声誉。施闰章云:“近日王平子,京辇论文字。风藻盛推君,吴
会资鼓吹。”“王平子”后注:“谓西樵、阮亭兄弟。”⑥沈曙日对其有
“他时出入承明中”⑦的期许。吴之振一时风光无两,志得意满,发出
“我是二苏门下客,秦黄以后可肩齐”⑧的得意之语。声誉日隆的吴之振却在康熙十一年( 1672)仲春匆匆返回家乡,
① (清)吴之振:《八家诗选序》,康熙十一年(1672)洲泉吴氏鉴古堂刻本。② (清)高士奇:《答吴孟举见赠》,载《高士奇集•归田集》卷五,清康熙刻本。③ (清)吴之振:《寄雪客》,载《吴之振诗集》,第70页。④ (清)吴之振:《赠行诗册》,载《吴之振诗集》,第307页。⑤ (清)宋牵:《漫堂说诗》,中华书局,1985,第3页。⑥ (清)施闰章:《吴孟举寄舟行日记有述》,载《学余堂诗集》卷十一,影印文渊阁四 库全书本。⑦ (清)吴之振:《赠行诗册》,载《吴之振诗集》,第320页。⑧ (清)吴之振:《次韵答王西樵吏部》,载《吴之振诗集》,第61页。238顺康时期文人吴之振生平若干问题考论2019. No. 2滞留京师仅仅几月余,且返归之后再未入京。探究其心态,吴之振
《次韵答谢浮病中见简二首》云:“失脚尘沙未得醒,惭将浅术叩皇扃。
青松与我原投分,都下无游览地,止慈仁数松下颇可啸咏。白眼于人自迳庭。
心似春蚕丝易老,身如秋树叶先零。君犹不作皮毛相,仃馆时时乞剩
馨。”①“失脚尘沙”大概指两次入京间隔时间尤近,故云“未得醒”,
“惭将浅术”虽作自谦之态,然其“青松与我原投分,白眼于人自迳
庭。心似春蚕丝易老,身如秋树叶先零”却与表面的无尽风光形成强
烈的对比,袒露内心无奈之情。陆元辅“书生挟册来,半为锥刀计。
低头向华簪,谁能舒意气”②更是一语道尽吴之振彼时处境。康熙十年
(1671)除夕,吴之振与劳之辨二人有相对唱和诗作。吴之振云:“妻
孥守岁团乐坐,饮到屠苏说阿翁。”③劳之辨云:“浮沉惯作客中身,又
见椒盘此夕陈。樽内酒非燕市酒,座间人是故乡人。三千里外怜儿女,
六十堂前忆老亲。”小注:“是岁为两大人周甲双庆。”④妻孥守岁、团 圆合乐之年,劳之辨尚且因“两大人周甲双庆”不能堂前尽孝而称 “浮沉惯作客中身”,也就不难体会到吴之振的蕴鲂之思。劳之辨即将
外任,更是促归的关键因素,杨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诰授中宪大夫
劳公之辨墓志铭》记载:“公讳之辨,字书升,晚号介岩……康熙癸卯
登贤书,甲辰成进士,释褐,选宏文院庶吉士。丙午,散馆改部属。丁
未,补户部主事,裁缺。己酉,补故官,监督通州中南仓。壬子,监督
天津钞关。历本部员外郎,礼部仪制司郎中。”⑤由此可知,康熙十一
年(1672),劳之辨不在京城,将监督天津钞关。吕留良的回信也佐证
了这一事实:“腊月奉书,附劳宅幕客,不审几时至邸履新。动定有 相,旅情和畅,足慰千里之思……斐如兄传兄岁底一信云:'正月书升
① (清)吴之振:《次韵答谢浮病中见筒二首》,载《吴之振诗集》,第56页。② (清)吴之振:《赠行诗册》,载《吴之振诗集》,第319页。③ (清)吴之振:《辛亥除夕》,载《吴之振诗集》,第59页。④ (清)劳之辨:《靜观堂诗集•辛亥除夕同吴丈孟举赋》,载《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1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575页。⑤ (清)杨殖:《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诰授中宪大夫劳公之辨墓志铭》,载钱仪吉纂《碑传 集》,中华书局,1993,第660页。2392019年第2想 总第三十輯必得差,决计同出。'最善最善。又闻积分例行,则尚须留此,此亦在 兄自审机宜,难于遥断。”①与前番“刺刺深闺苦劝归”的态度迥异, 吕留良认为“在兄自审机宜,难于遥断”。当此际“同时两执友,相
继归黄堺(谓长庚寅客也)”,常与交游唱和之友吴光、郭寅客的遽
逝更增添了人生无常之感,吴之振出资出力,经办后事,虽然得到一
众友人的赞许,“感君推中肠,终始以相扶。生为治参苓,殁为理衾
襦。古道见沦丧,此谊令人无”②,却也成为他毅然返归的催化剂。如果说这些还仅仅是可为外人言说的表象,那么京师文人的生存状
态和极为复杂的心绪对吴之振也不无影响。吴之振入京不久就参加了 “秋水轩唱和”活动,诗酒流连风雅外饰下文人借送别畅快抒怀、一吐
块垒。龚鼎孳“随旅燕、栖巢如茧”③道尽了贰臣文人隐蔽曲折的内心
苦楚,汪懋麟“落叶飞蓬卷。此何时、客中送客,殊难为遣”④,虽属
朝廷新贵,却有“客中送客”飘零之感,曹贞吉“击筑燕台文酒伴、 自愧淮南鸡犬”⑤,抒发对身世的感伤等。吴之振作有《贺新凉•送雪
客归白下•次曹顾庵学士韵》,这也是其现存的唯一一首词作。其词
云:剥啄帘初卷。稳摊书、黑甜乡里,睡魔凭遣。日照茅檐方试 战,滴破霜花新法。龟脱壳、春蚕离茧。土理青毡相对拥,暂开
眸、肯作寒温浅。吾舌在,还堪展。趋庭衣钵风流显。读书楼、烟云呵护,红香泥扁。天上神仙都
龌龊,大半人间鸡犬。聊尔尔、君犹未免。倘有江船归去也,任人① (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寄吴孟举书》,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1册, 第95—96页。② (清)吴之振:《赠行诗册》,载《吴之振诗集》,第313页。③ (清)龚鼎孳:《青藜将南行,招同糜子等集雪客轩和顾庵韵》,载南京大学中国语言 文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顺康卷》,中华书局,2002,第1146页。④ (清)汪懋麟:《贺新凉•送周雪客还白下》,载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 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顺康卷》,第7736页。⑤ (清)曹贞吉:《贺新凉.送周雪客南归》,载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 纂研究室编《全清词•顺康卷》,第6518页。240顺康时期文人吴之振生平若干问题考论2019. No. 2言、九事难为典。帆十幅,与君剪。①《贺新凉》本寓悲慨激宕之基调,此词亦寄感喟于萧散。“稳摊书、黑
甜乡里,睡魔凭遣”的与世离异,“天上神仙都龌龊,大半人间鸡犬”
的忧时悼世,“任人言、九事难为典”的无可奈何……都体现了这场唱 和的“离心”情绪。吴之振诗集中有《旗亭限韵送周雪客归金陵》一
诗可资互证:“叩门难索饱,谀墓可论钱。才自逢人赏,名还与命
连。”②对“才” “名” “命”的思索都印证了吴之振的精神冲击和心灵
波动。吴之振的北游之举不仅扩大了《宋诗钞》的影响,也提高了自
己的知名度,更奠定了清初诗坛“宗宋”的方向标。然而其本人并 未以此作为进身之阶。康熙十一年( 1672),吴之振从京城返归。 王士镇等人在梁家园饮饯并纷纷赠诗,以壮行色,“与荔裳诸公夜饮
梁水楼,论诗甚畅,赋送孟举年道兄南还”③。京城师友陈廷敬、王
士稹、王士禄、梁清标,严我斯、李元振、周弘、田雯、师若琪、
刘谦吉、陈论、李棠、卫既齐、蔡启傅,徐乾学、陈祚明、陆元辅
等皆有赠诗。众人对吴之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朝游京华,高名
蜚翰林。自濯马周足,耻碎陈生琴。”④以唐初马周、陈子昂相喻,
可知吴之振此行获得了极大的名声。刘谦吉甚至产生了 “燕昭台上
有黄金,何为遂别春盘韭”⑤的不解,王士禄则奉劝“出处堪自
斟”⑥。更多的友人对他的离去表达依依不舍和勉励之情,徐乾学言: “吟诗驿馆传新句,挂席烟波问旧溪。京国故人多惜别,几时樽酒更
相携。”⑦等等。①(清)吴之振:《贺新凉•送雪客归白下•次曹顾庵学士韵》,载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
学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顺康卷》,第7966页。②(清) 吴之振:《旗亭限韵送周雪客归金陵》,载《吴之振诗集》,第55页。③(清) 吴之振:《赠行诗册》,载《吴之振诗集》, 第315页。 (清) 吴之振:《赠行诗册》,《吴之振诗集》, 第314页。⑤(清) 吴之振:《赠行诗册》,载《吴之振诗集》, 第318页。⑥(清) 吴之振:《赠行诗册》,《吴之振诗集》, 第314页。⑦(清)吴之振:《赠行诗册》,载《吴之振诗集》,第308页。2412019年第2辑 总第三十辑吴之振第一次入京虽然无法确证其到底为何,然早期与遗民友人相 交所浸染的遗民情怀与个人功名的冲突,使其呈现一种情感挣扎的矛盾
状态。第二次入京随着社交圈的扩大,唱酬活动的频繁,他感受到了易
代之际,处于夹缝中的文人群体普遍的心灵悲吟,或为生计而委蛇,或
为气节而坚守……无可避免地感到悲凉、惆怅和郁积。三隐生活述论吴之振自京城返归后过起了一种“诗意”的归隐生活。宋荤诗云:
“黄叶村庄结梦思,披图略酌带疏篱。涧壑幽幽镇相对,合教唱出菜花
诗孟举有菜花诗。”①黄叶村和种菜诗二者互相映照,构成了吴之振隐士
形象的完整印记。康熙十四年(1675),吴之振迁入黄叶村庄新居,“不须岐路辨西 东,随分生涯寄此中”②。从此,高蹈林下,悠游岁月。叶燮指出:“黄 叶村庄,吾友孟举学古著书之所也。苏子瞻诗'家在江南黄叶村',孟
举好之而名其所居之庄者也。”③“家在江南黄叶村”出自苏轼《书李
世南所画秋景》:“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
处,家在江南黄叶村。”④吴之振借此表达高蹈遗世,远离政治喧嚣的 渴望,希冀在隐逸境界中建立自己安身立命的巢穴。是年七月五日,吴之振作《种菜》二首,又自和二首。诗前有小
序:“买废圃二亩而赢,园丁杂植菜种,后五六日,连得好雨,菜甲郁
然,生意可喜,因作《种菜》诗。志道之士,不厌藜董,请各赋一章, 寄托胸臆。菜根滋味,当与宇内共用之。”① (清)宋牵:《题吴孟举黄叶村庄图》,《西陂类稿》卷十二庐山诗述鹿轩诗,文渊阁四
库全书本。② (清)吴之振:《黄叶村庄偶占》,载《吴之振诗集》,第227页。③ (清)吴之振:《黄叶村庄诗集序》,载《吴之振诗集》,第1页。④ (清)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载李之亮笺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十一),巴
蜀书社,2011,第299页。242顺康时期文人吴之振生平若干问题考论2019. No. 2种菜二首粱肉宁如藜卷尊,将军负腹手空扪。宪章食物真多事,只合篱 边谱菜根。苔蔓周遭石径斜,手编虎落护根芽。闲人休作东陵看,只种荘
葵不种瓜。①自和种菜二首藜羹一盏自言尊,犊鼻禪中虱可扪。长镶短蓑吾事了,生儿那
用识金根。杂植蓬麻正复斜,熏蕊须要辨根芽。年来百事多求益,论担街
心买大瓜。②此诗颇有陶诗之情韵,金堡就曾把吴之振比作陶渊明,“黄叶村庄又吕
心文之五柳,心文弃官归隐,卜筑此地,窃比渊明,故未失儒中二
乘”③。陶渊明历来受到后人的追慕,苏轼就称“渊明吾所师”④,并表
示“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⑤。然而苏轼并不认可陶渊明“穷苦自把
锄”⑥“每为饥所迫”⑦的生活状态,实际上只是敬慕陶渊明的高士品 行,将他当作引导自己退避政治、走向精神解脱的范型,而并不取其贫
寒困顿的一面。吴之振对陶氏的接受显然受到了苏轼的影响。虽自云: “锄头六尺等身长,戴笠腰镰割稻忙。饱饭摩围无一事,世间安稳是苹
乡。”⑧然而他的隐逸生活,并不是把锄种菜、采薇茹素、蓑笠芒鞋的① (清)吴之振:《种菜二首》,载《吴之振诗集》,第76页。② (清)吴之振:《自和种菜二首》,载《吴之振诗集》,第76页。③ (清)金堡:《吴孟举诗集序》,载 <遍行堂续集》文卷三,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④ (宋)苏轼:《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载傅成、穆傅标点《苏轼全集》上,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0,第2页。⑤ (宋)苏轼:《与子由》,载林冠群编注《新编东坡海外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第84页。⑥ (宋)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载傅成、穆传标点《苏轼全集》上,第176页。⑦ (宋)苏轼:《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载傅成、穆傳标点《苏轼全集》上,第
367 页。⑧ (清)吴之振:《偶作》,载《吴之振诗集》,第133页。2432019年第2辑 总第三十辑苦行僧生活,而是衣食无忧,悠游闲适的生活。显然“种菜”并非目
的,“志道”才是宗旨。故他随即开始邀约各方文人唱和,并将唱和之
作依次编排成册,后刻入《黄叶村庄诗集》卷首。据光绪四年( 1878)
刻本《黄叶村庄诗集》卷首题词所录唱和者依次为袁穌、俞南史、汪
琬、郑梁、尤侗、陈骚、吴震方、劳之辨、邙世培、黄宗炎、范芳、黄
宗羲、顾湄、宋实颖、钱德震、钱中谐、徐树丕、曾灿、吴蔼、徐树
滋、徐晟、钱中谐、吴尔尧、吴见思。杨觇题记“此册国初诸老征题
殆遍,如读耆旧传也”①。对于吴之振此举,吕留良极力劝诫:“兄近来于声色太豪,窃谓顾
瑛、杨维桢不足效,前移居札中业已发其覆矣,兄高明,岂不鉴之乎?
即兄自谓精力过人,不妨游戏,不审保啬此有余之精力,为平生大事
用,不更善乎?”②然而吴之振经入京宣传《宋诗钞》一事后声名既起, 加之其人又“素不耐寂寞”③,“交游遍四方”④,与早年的诸事随兄相
比,吴之振显然不愿也无法做到吕留良所希冀的“闭门读书,谢绝一 切”。二人日渐疏远,吕留良和“种菜”诗序云:“自牧出示时辈《种
菜诗》甚伙,皆不堪置目,不禁失笑,走笔和之。”和诗中又有“园官
菜把近来尊,值得王孙手共扪”嘲讽之语,本人更是从未到过黄叶村
庄,另有“老僧记得曹溪案,不入园人许吃瓜”句并自注:“予未及游
黄叶村庄,故云。”⑤当友人意欲弥合二人关系时,吕留良云:“盖所以
断断不合者,实弟之迂拘僻戾,自足以取之。富贵利势,天下之同好
也,必曰诗书礼义;参禅付法,古今名士多为之,必曰异端邪说之当 辟;骄奢淫欲,得志于时者之所为也,必曰收敛保啬,毋逾绳墨;谐臣
媚子,所以娱心志也,必曰亲君子,远小人;戏弄博鑿,讲习声技,豪① (清)杨觇:《题记》,载《吴之振诗集》,第340页。② (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与吴孟举书》,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1册,
第98页。③ (清)陈祖法:《古处斋诗集•与吴孟举》,清康熙刻本。④ (清)徐焕:《吴母劳宜人传》,载(清)吴学浚撰修《洲泉吴氏宗谱》卷四。⑤ (清)吴之振:《种菜唱和诗册》,载《吴之振诗集》,第340页。244顺康时期文人吴之振生平若干问题考论2019. No. 2家之风流,悦世之善物也,必曰是非君子之道,名教自有乐地。”①请
友人转告吴之振:“江湖浩浩,游乎两忘之乡斯可矣。”②人生态度、家
世背景、性情志趣等诸多分歧致使二人紧密无间的感情不复存在,交集
渐少,但并未“江湖两忘”。吴之振《寻畅楼诗稿》成书时,吕留良曾
为之序,而吴之振晚年翻阅诗稿时云:“重阅此序,念老友勉励之语, 不觉泪渍于纸也。”③可知其情也。吴之振虽隐居于黄叶村庄,然作为江南地区清逸高蹈的诗老,联结
着各个层面的文人。不仅与宋荤、汪懋麟这样的朝中重臣诗歌唱酬,与
曾灿等遗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布衣诗人更是密相往还,起着沟 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曹寅、叶燮、禹之鼎、陆陇其、梅清、罗牧等是其
常与交往唱酬的诗朋画友,黄宗炎、郑梁、查慎行、魏坤更是时时过
访……在自己构筑的“桃源”内,吴之振诗酒文会,怡然自得。平日 里论诗作画,审音定律,挥毫泼墨。杨际昌《国朝诗话》云:“康熙初
年山林诗,石门吴孟举最有名。”④可知其诗歌创作在康熙诗坛确有较 高地位。吴之振又开始编选《宋诗钞二集》,吴宝芝云:“至《宋诗钞
二集》,家大人手定者已五十余种,正在付梓,缘部帙尚少,搜罗未
广,故未能成书。”⑤他让三子吴宝芝重刊方回《瀛奎律髓》和吴渭 《月泉吟社》。吴之振书法得晋人精髓,潇洒圆劲,每墨迹未干即为亲
朋攫去。吕留良评价“孟举书画故奇艳,涉笔成趣。得天然第一”⑥, 三子吴宝芝云:“家大人家居日以笔砚为乐……手写范石湖四时田园杂(D (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与沈起廷书》,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1册,
第104页。② (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与沈起廷书》,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1册,
第104页。③ (清)吴之振:《寻畅楼诗稿序》,载《吴之振诗集》,第4页。④ (清)杨际昌:《国朝诗话》卷二,载《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
1705 页。⑤ (清)吴宝芝:《重刻记言八则》,载李庆甲编 <瀛奎律樹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第 1818 页。⑥ (清)吕簡良:《吕晚村先生文集•卖艺文》,载俞国林编《吕留良全集》第1册,第
244 页。2452019年第2辑 总第三十辑兴六十首。”①此外,还有书法作品苏轼《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二
绝》《后赤壁赋》,僧人道行编《雪堂行拾遗录》,道谦编《大慧普觉
禅师宗门武库》节选,以及元好问《后饮酒五首》、王羲之《兰亭序》、 杨慎《升庵诗话》等。从书写内容的选择可见吴之振对宋诗的偏爱、
对田园生活的青睐,亦能体味到其心平气和中微见颓唐,信口信手中时
见风雅。吴之振曾纳货捐官为内阁中书舍人②,友人劝其云:“公以明经需
以中翰铃补久已,及期在位之相知有气力者竞欲推挽以书促驾,人谓通
显可戾契致,而公顾棹头勿就也。”③以吴之振此时的名气和声望完全
有能力将虚位换成实职,然而此时的心境早已不以为意,“惟日沉浸于
骚坛吟咏之乡,听子若孙雒诵声以为乐,时而纵情山水,扁舟独往,兴 尽辄返。或博识图书彝鼎,或是正音律,或挥毫点染,要非其好也”④。
但是如果仅仅把吴之振看作一位悠游林下、不问世事、怡然自得的老
者,未免有些偏颇,其诗集中不乏“农夫种田多苦辛,耘苗车水少宁
刻。肌肤煎嬉赤乌渴,泼浆流汗沾胸臆”⑤“劳我终岁力,为君一日
娱”⑥等表现民生疾苦之句。描写桐乡地区蚕桑生产的组诗《课蚕词》
十六首更反映了其关注社会现实的另一个方面,“香暖蔷薇簇簇花,沿 村比户响缥车。辛勤一月离妆镜,也折斜枝插鬓鸦”⑦,“抵用催科恼官
府,八分秋税已过头”⑧,对蚕农养蚕、缥丝的辛苦,应对官府严厉催
讨征税的心酸,进行了极为细腻的形象刻画。晚年的吴之振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体味,自己更号为“补衲庵 主”,意想筑别业以读书归老。“平居坐卧一小阁,蒲团裴几,一炉一① 匡时2012明遗民书画专场 <种菜》拍品介绍,第213页。② (清)桂严:《国朝石门賞案》,光绪二十三年(17)抄本。③ (清)顾楷仁:《中书舍人橙斋吴公暨元配诰封宜人前敕封孺人劳夫人合葬墓志铭》,
载(清)吴学浚撰修《洲泉吴氏宗谱》卷四。④ (清)顾济:《吴巾翰孟举六十寿序》,载《凤池园诗文集》文集卷四,清康熙刻本。⑤ (清)吴之振:《咏庭中葡萄》,载《吴之振诗集》,第110页。⑥ (清)吴之振: <菜花四十一韵》,载《吴之振诗集》,第94页。⑦ (清)吴之振:《课蚕词》,载《吴之振诗集》,第146页。⑧ (清)吴之振:《课蚕词》,载《吴之振诗集》,第146页。246顺康时期文人吴之振生平若干问题考论2019. No. 2编,优游其中,未尝轻出也。四方车马造谒,与交游过从问字者,辄戒
门以绝”①,心灰意懒,所作诗歌亦随作随弃。但是名气依然不减。康 熙四十四年( 1705),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路过石门,召见了吴之
振:“圣祖仁皇帝御书赐内阁中书吴之振,临董其昌诗幅:’夜雨连朝
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②此
诗饶有隐逸风致,吴之振特意摹石置于黄叶村庄。康熙五十六年(1717)二月吴之振病逝于黄叶村庄,享年七十八
岁。胡琏《题吴橙斋遗照》云:“从来佳地以人存,海内争传黄叶村。
任尔西风吹不落,语儿溪上伴诗魂。”③因《宋诗钞》而名声大噪的吴
之振最后定格于世人记忆中的是一位恬淡、悠然的隐者形象。其好友吕
留良后因“曾静投书谋反案”牵扯,死后五十年被开棺戮尸,其家族 也遇灭顶之灾难,牵连之广,影响之大,处置之严酷,为雍正年间最大 的一次。而吴之振这位“客至,携琴命酒,清谈竟夕,仿佛玉
山风流。所学率事事精绝”④,整日与友人唱和其亭园间的名士,幸能 “卒老于乡”。甚至在民间传说中衍生出“吴孟举遇仙”⑤的神话故事。
这在不管是出仕还是隐居都动辄遭祸的当时,实在是一个耐人寻思的典 型。① (清)吴景淳:《黄叶村庄诗续集序》,载《吴之振诗集》,第220页。② (清)《黄叶村庄图》,载(清)吴学浚撰修《洲泉吴氏宗谱》卷四。③ (清)胡琏:《题吴橙斋遗照》,载《吴之振诗集》,第303页。④ 匡时2012明遗民书画专场《种菜》拍品介绍,第202页。⑤ 沈海清: <崇福故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第100页。2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