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GENERAL NURSING,July,2010 Vo1.8 No.7C 增加病人的痛苦,亦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而胃造瘘术操作 安全简便,可在床旁操作,只要能耐受胃镜均可进行,术后并发 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病人生活 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村龙,张春恩,万田莫等.内镜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4例小结 [J].现代消化介入诊疗杂志,2000(6):57. [2]曾因明,孙大金.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 献出版社,1996:174. [3]张春芬,宋震亚.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华消 化内镜杂志,2005,22(6):431—432. 症少,较鼻胃管刺激性小,避免颜面部的不适,胃造瘘管固定在 胸腹壁上不显露在外,出院病人可以保持外表尊严,同时不易被 病人无意中拔出。病人回家后,家属在医院护士的指导下安全 可靠的为病人进行喂养,有效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老年病 人因各脏器功能衰退,消化腺分泌减少,消化能力下降,胃排空 明显缓慢,食物在胃内排空时间延长【4],应严格把握好喂养的 “三度”,即温度、浓度、速度,尽量避免在夜间输注。监测营养状 [4]吴本俨.老年人消化系统的衰老改变[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7,26(1):76—77. 况,保持摄入量和消耗量的平衡。 综上所述,老年危重症病人经胃造瘘行肠内营养是一种安 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护士做好造瘘导管的护理,肠内营养 的监测护理,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以及出院指导,可保证老年 作者简介 卢桂芳、张友芳、李春红工作单位: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 一医院。 (收稿日期:2OlO一03—15) (本文编辑郭海瑞) 不同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黄云辉,曾洁,李味美,左苑春,王海燕。胡秀梅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端绳梯式穿刺法采用逆血流方向穿刺和顺血流方向穿刺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16O例(每例透析病人动脉端穿刺次数为600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动脉端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法(80 例);对照组动脉端采用逆血流方向穿刺法(80例),所有病人静脉端为向心方向穿刺。观察两组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内瘘 狭窄、内瘘阻塞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法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动脉端顺血流方向穿刺能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C doi:lO.3969/j.issn.1674 4748.2o10.21.030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不断发展,血液净化病人存活期明显延 长,血液透析必备的血管通路的维护显得非常重要。在众多的 文章编号:1674—4748(2OLO)7C一1926—02 窄、内瘘阻3种情况统计为“+”;而没有发生以上3种并发症的 统计为“一”。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明确诊断_4]。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软件计算,组间 比较用_)f 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最为理想、临床上最常用的 血液透析永久性血管通路,被视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 线”口]。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简称内瘘)的穿刺方法,现报告如 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 2O09年1月在我院血液 净化室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病人160例, 其中男89例,女71例;年龄5o岁±3O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 病44例,慢性肾炎38例,高血压肾病26例,痛风肾病19例,动 脉粥样硬化14例,狼疮。肾炎8例,多囊肾8例,肾结石3例,先 天性肾病2例。所有病例每周血液透析3次,每次4 h。透析 时均采用全身肝素化,碳酸氢盐透析。两组问性别、年龄、疾病 及透析方式、时间、材料等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病人均采用尼普16G或17G内瘘穿刺针行内 注:X 44.13,P 0.008。 瘘血管穿刺。观察组动脉端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法,对照组动 脉端采用逆血流方向穿刺法,所有病人静脉端为向心方向穿 刺 。 3讨论 动静脉内瘘一般为远端的桡动脉与头静脉或贵要静脉问的 吻合,瘘口即是动静脉的吻合处。在内瘘启用早期,静脉充盈较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内瘘在600次等次数穿刺下动 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动脉瘤:直径>15 mm,外观内瘘血管扩张明显。内瘘狭窄:血流量不足或较原来 减少,瘘口处听诊有非连续性收缩期粗糙及高调的血管杂音¨3 ; 内瘘阻塞:血流量较原来明显减少或无血流,内瘘吻合口听诊杂 音减弱或消失,触诊震颤感减弱或消失。把发生动脉瘤、内瘘狭 差,管壁较薄,逆穿时穿刺点在瘘口近侧,穿刺成功率低,容易损 伤血管,形成血肿 ]。且由于近瘘口侧压力较大,压迫止血时易 导致局部渗血,造成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导致血栓形成而 引起内瘘狭窄|6]。同时由于血流的冲击作用,长期逆穿使内瘘 血管扩张局限在穿刺点与瘘口之间,易形成动脉瘤,动脉瘤内又 全科护理2010年7月第8卷第7期下旬版(总第186期) 易形成血栓,使血流减少或血闭塞l_7]。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病 透析质量。 参考文献: [1]樊晓智,李月红,刘宇,等.自体动静脉内瘘阻塞原因分析及护理对 策EJ].中国血液净化,2004,6(3):319—321. [2]黄云辉,马晓华,伍丽珍,等.穿刺模式对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影 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8):61—63. E3]何长民,张训,闵志廉,等.肾脏替代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文献出版社,1999:1. 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必须建立通 畅的血管通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失败是导致透析病人死亡的 重要因素。保持通路通畅需要护士精湛的技术,穿刺技术对于 保护通路至关重要,如果穿刺不成功,尽量避免重复尝试,否则 易对内瘘造成损伤。护士对同一病人穿刺不能超过3次,如果 穿刺点变得肿胀膨大,这一区域在肿胀和青紫消失前不能使用, 以保护血管。根据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特点,分析内瘘使用 [4]洪蝶玟,谢叶丽,黄晓丹,等.改良穿刺法延长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 内瘘使用寿命的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1974— 1975. 的影响因素,制订各级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从病人内瘘手术的 第1天开始即由专人负责维护,直至病人透析结束。要有较高 的职业素质、持久协助病人提高依从性的决心和耐心、较好的语 言表达能力及较强的沟通技巧,建立指导、合作、友好的护患关 [5]贺晓,高峰,冯秉华,等.肽轮钉动静脉内瘘的建立与护理[J].实 用护理杂志,2002,8(5):15. [6] 刘文虎.应进一步强化对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的管理口].中国 血液净化,2004,3(7):354. [7]刘群,刘惠兰,雷青,等.动静脉内瘘压迫止血方法及相关因素研究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239. 作者简介黄云辉(1963一),女,广东省深圳人,副主任护师,本科,从事 血液净化护理管理工作,工作单位:518020,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曾 洁、李味美、左苑春、王海燕、胡秀梅工作单位:518020,广东省深圳市人 民医院。 系,取得病人的信赖与合作,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必须要有持续 性、责任感、系统性,且贯穿于透析治疗的始终。对内瘘异常情 况的记录和交换加强了各班之间的衔接,使每班护士对病人的 内瘘使用做到了心中有数,避免了异常情况的再次发生。下机 后拔出穿刺针时,常因压迫不当造成内瘘血肿的发生,影响下次 的使用,或因血肿机化造成内瘘狭窄血流量不足,通过正确的压 迫方法,止血良好,减少穿刺处的出血,保护了内瘘血管,提高了 (收稿日期:2010—04—15) (本文编辑郭海瑞) 经皮撬拔复位内固定 治疗 上颈椎骨折脱位手术配合 陈丽红,谭彩姬,颜春铭,杨淑群.赖素芳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撬拔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手术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总结13例经皮撬拔复位螺钉内固定治 疗上颈椎骨折脱位手术配合经验。[结果]l3例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2个月~16个月随访,未出现上颈椎不稳,颈部旋转功能良 好。[结论]充分术前准备,术中医护密切配合,严格无菌操作和严密观察,是手术顺利完成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颈椎;经皮撬拔;内固定;手术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0.21.031 文章编号:1674—4748(2010)7C一1927—02 上颈椎损伤系指寰枢及其附属结构因创伤而致骨折、韧带 到解剖复位,穿人克氏针进行撬拔复位。用尖刀片切开皮肤、皮 撕裂、关节脱位等。治疗上颈椎骨折与脱位经典手术方式有 Gallis技术、Brooks技术、Magerl技术等Ⅲ。上颈椎开放式手术 经过近几十年发展已趋于成熟,但存在创伤大、出血多、并发症 多等缺点;随着医疗技术发展,骨科手术器材的不断更新,颈椎 内固定微创器械在微创脊柱外科领域,已成为上颈椎手术的一 下及深部组织,在C型臂X线机监测下,将套筒插入,通过套简 送人1 mm定位克氏针,用电钻将克氏针钻入,再用2.5 mm的 中空钻头扩大螺钉钉道后,在保护套管内拧人4.0 mm的中空 松质骨加压螺钉,X线透视定位良好,退出克氏针,关闭切口。 1.3结果本组13例病人,8例进行前路手术,其中6例通过 种新的技术手段_】]。我院脊柱骨科从2006年3月引进经皮上 颈椎内固定微创器械,对13例上颈椎骨折脱位病人实施手术, 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颅骨牵引即达到复位,2例进行术中撬拔;5例进行后路手术,3 例通过牵引,2例配合撬拔复位,手术时间2O min至1.5 h,13 例病人内固定均满意,螺钉位置佳,位于齿状突。 2术前准备 1.1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l9岁~34 2.1 手术间的准备 手术需要在X线透视下才能完成手术, 岁,平均27.5岁;高处坠地落伤5例,车祸伤8例;单纯寰椎前 脱位4例,伴齿状突骨折的环枢椎脱位9例;5例术前有不同程 度脊髓压迫症状脊髓压迫症状,其中4例病人表现为双手握力 下降、步态不稳;1例四肢肌力为I级~Ⅱ级、颈部以下感觉过 敏。8例进行前路手术,5例进行后路手术;伤后8 h就诊l1 例,伤后l周就诊1例,伤后1月就诊l例。 1.2手术方法 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局部神经阻滞。c 术中长时间接触X线照射,因此应安排在有x线防护的专用手 术间,手术人员均需穿防护衣,戴防护帽,围脖,避免大剂量接触 x线,妊娠人员禁止参加此类手术。 2.2器械及物品准备颈椎内固定微创器械,各型号中空松质 骨加压螺钉,骨科电钻,C型臂,手术常规器械如骨科包,敷料 包、显微镜保护套、克氏针;俯卧位垫、肩垫、颅脑牵引架、防护衣 帽等。术前对所有仪器器械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仪器处于良好 备用状态,术前1 d下午器械组长将所有物品摆放于手术间。 型臂x线机监测下、牵引复位使齿突处于解剖位,对于难以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