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活动、数学事件、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等的总和。数学教学不能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还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应当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职责。数学文化应该全面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渗入日常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鉴于数学文化的重要地位,笔者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进行了实践研究与思考。
一、落实课堂教学渗透,品味数学魅力。
教学实践和“数学文化”建设现状的需要向我们表明,数学教师要努力用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宽广,用教材拓宽数学文化的传递。当数学文化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课堂是一切教学研究的试金石。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途径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上。
(一)在情境创设中渗透数学应用
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剔除生活材料中的一些无关因素,创设适合于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综合多种信息,
1
增强材料的“开放性”与“综合性”,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比如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包装与数学课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相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包装的实用和美观。通过讨论,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和现实环境中尽情创造,从人文创新的立场出发为商品设计包装,体现了数学的文化性和实用性。
(二)在知识构建时渗透数学思考
数学知识通常是静态的呈现在教材或者课堂上。但任何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生成,都经历了数学家无数的观察、分析、猜测、实验、判断、辨析、调整、优化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构建学生数学知识时如果课堂仅仅停留于对数学概念的被动认识、理解和传递上,那么内涵背后的这些丰富的数学思考将无法为学生所触及、所分享,数学概念“可能”的文化价值也无法成为“现实”力量。数学课堂,恰恰需要在这儿做一些工作。如教学《认识乘法》时,当学生已经感受到用“2+2+2+2+2+2+2+2+2”表示“9个2相加”比较麻烦时,教师直接告知乘法算式“2×9”是一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创造”一种新的算式表示“9个2相加”也是一种方式。但后一种方式更加充满挑战,也预示着更多生成的可能。课堂上,有学生选择了“2+2+……2”,有学生选择了“2+2(9)”,有学生选择了“29”,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又有学生选择了“2·9”或者“2★9”等。静态、冰冷的乘法概念在这一刻绽放了绚丽的光芒。可以想象,这些看似不太科学、不够准确的“乘法”表达形式背后,折射出了学生多少生动、活泼的数学思考,比如观察、概括、想像、推理、优化、调整、创造,而这恰恰正是数学的“文化力量”。
(三)在学科整合上渗透数学美学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早已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
2
整合小学各学科的知识,有效利用不同学科的东西来为数学所用,让数学文化体现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如《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课至结尾,欣赏完《千手观音》后,教师激情地说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轴对称图形’的世界。其实,大自然对于对称的创造,还远远不止这些。仰望苍天,俯瞰大地,有生命的地方,何处没有对称的足迹?看花丛中翩翩的蝴蝶、蜜蜂,那翱翔天际的大雁、白鸽,那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张绽开的笑脸,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对称的力量吗……”伴随着老师激情地描述,同时教室前面的屏幕上也展现了一幅幅大自然的杰作,学生沉浸在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中,相信他们的思维已经飞出了课堂,飞向了美妙的数学世界……
二、立足课本文化开发,创建校本阅读。
数学阅读是学生与文化的碰撞,有助于提升学生品味数学的素养和兴趣。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交流,有助于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更有助于拓宽获取数学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一)在文本阅读中品味数学内涵
数学教材作为重要载体,在数学文化的渗透传承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极具数学文化特性。其生活化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情境、应用练习中精准的数据及蕴含着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和精神的文字、符号、图画、表格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和获取数学知识的第一手素材,也是数学文化内涵的丰富体现。教材内容上涵盖例题、练习、你知道吗、动手应用、评价反思多方面版块:初读敏感于数据,再读领略其趣味,细读品味其内涵。如四年级下册的最后两道练习:其一的首句为“阅读的
3
习惯会让人终身受益”。……其二为“你了解太阳系的行星吗?”……学生再三阅读,有滋有味。长此以往,亦能做到“胸有千壑”。
(二)在资源挖掘中感知数学历史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册都安排了 “你知道吗?”。这些“你知道吗”中出现的相当多的内容从数学史上考察了数学的进步成果,承载着数千年人类的智慧精华,如《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祖冲之、陈景润等伟大数学家的贡献,“哥德猜想”、“鸡兔同笼”、“完全数”等经典名题,都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因此,在《课程标准》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不应该只看到教材上的内容,我们应该深入到每个知识点和教材编写意图里,积极发掘数学与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过程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并将这些数学文化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进行教材“你知道吗”数学史资源挖掘整理校本研训活动,并相应渗透课堂教学内容中,利用数学史料进行思想渗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了解中外数学家的聪明智慧,了解数学文化的存在价值,充分体验数学文化带来的乐趣。如一年级下册《元 角 分》学完后,结合该单元的“你知道吗?”教师可以提供数学文化拓展阅读:你知道吗?
我还知道:
很早以前,贝壳可以当钱用。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夏代,人们开始使用海贝进行交易。海贝作为货币使用,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最早的一种货币是海
4
生的贝壳(主要带有槽齿的齿贝),叫做货贝。贝币以“朋”为计算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货贝作为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后来人们又陆续使用了骨贝、陶贝、铜贝来作为货币。因此,中国汉字中与财富有关的字大多有“贝”这个偏旁。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古时候,1两黄金=10两白银,1两白银=1贯铜钱,1贯铜钱=1000枚铜钱,这是不是和现在使用的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相似呢?当今世界各国普通使用的货币是纸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我能研究:小朋友,关于钱币的趣事还有很多哦!你能去找一找人民币的的学问吗?
三、开展数学体验活动,拓展文化视野
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不应仅仅停留在教材上,学生接触数学文化的方式也不应只有间接被动地从书本中获得这一种方式。学生可以参与数学文化的探索中,亲身发现、经历、感悟、积累生活中的数学文化,拓展视野。数学文化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体验活动在补充课本知识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兴趣、责任感、思维方式等都有重要作用。
数学文化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吸引力,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形式主要有:
(一)体验类活动:
1、看一册数学读物:如《数学家爷爷讲数学童话》《李毓佩数学童话集》《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少年数学实验》《我的第一本数学书》《小学生数学报》。
5
2、做一个数学游戏:如漫游数学宫、猜数学谜、玩七巧板、玩数学扑克、开数学“门诊”、“黄金分割”摄影等游戏。
3、讲一个数学故事:如讲述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华罗庚从小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故事、陈景润摘取“数学王冠”的故事等。
4、编一张数学小报:内容包括介绍数学家的生平,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题,数学游戏,数学谜语,数学信箱,问题讨论,学习经验交流,反映我国及本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数学资料等。
5、写一篇数学小论文:将生活中的数学发现、学习中的解题技巧及数学实践活动用数学日记或小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如调查校内图书藏有量、节水节电问题、测量教室、操场的面积、参加社区绿化、调查商品价格、调查银行利率、计算存款利息等活动。
(二)技能类比赛:
(1)口算王挑战赛 适用年级:一~~二年级
(2)巧算“24点” 适用年级:三~~六年级
(3)“数独”大挑战 适用年级:五~~六年级
塞尔维斯脱曾说过:“置身于数学领域中去不断探索和追求,能把人类的思维活动升华到纯净而和谐的境界。”数学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力量。数学的理性精神对人内心世界的开掘与对人生价值、人生理想追求的倡导,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它以温馨的韵味、丰富的内涵,使学生在沟通情感中引起共通、共鸣,在思想交流中形成共识、共进,这是数学
6
文化力量的真正所在。因此,我们在承认和弘扬数学工具价值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文化价值,并借助日常的数学教育实践,使其外化为一种现实的数学影响,努力彰显数学的文化品性,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方法、感悟价值、提升精神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童莉.《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文化》 (知网空间)
2.苗良.《数学课堂教学文化的案例分析》 (知网空间)3.朱艳宇 何亮 刘舟 何延治.《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教育初探》 4.张齐华.《审视课堂 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
7
(知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