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XJC/C-J02 第1页 第1 版 受控状态:受控 共8页 第O次修订 基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堆载法实施细则 颁布日期:2008-11-13 1. 检测目的
确定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作为设计依据,对工程桩的承载力进行抽样检验, 确定和评价桩基础工程的承载质量,作为验收依据。 2. 适应范围
此实施检测细则适用于指导本公司人员对各类基桩用堆载法进行单桩的竖向抗压 承载力检测。 3.检测依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3.1
范》 3.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3.3
范》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3.4
范》 4.抽样原则
4.1设计单位或质监部门对受检桩桩位提出具体要求。
4.2仲裁检测或对整体桩基工程进行评价时,检测单位依据《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 范》DBJ15-60-2008及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检测数量、受检桩位。
4.3随机抽样检测桩数不得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当工程 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5.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5.1试验前应与委托方签订合同,合同内容应明确试验项目、试验方法、数量、最
大加载量、试验日期、地点及特殊要求等。
5.2 了解试验现场情况:包括试验的位置、道路、场地平整、水、电源及障碍物,
现场检测实施的可行性。
5.3应按规定收集必要的资料,主要包括: (1) 试验桩的平面位置、编号;
(2) 试验桩的设计要求(桩型、桩径、桩长、设计承载力); (3) 试桩现场施工记录;
GB5007-2002 JGJ94-2008 JGJ106-2003 DBJ15-60-2008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XJC/C-J02 第2页 第1 版 受控状态:受控 共8页 第O次修订 基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堆载法实施细则 颁布日期:2008-11-13 (4) 试桩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
5.4对于每个工程的检测,事先都应制定检测方案。 5.5受检桩的桩头处理。 5.5.1灌注桩
(1) 应凿除桩顶浮浆、捣制桩帽,应配置必要的桩帽承压钢筋网;
(2) 桩帽的砼强度宜大于原桩身砼强度一级,达到强度90%以上才能进行试验; (3) 桩帽中心应在原柱的中心线上,顶面抹平,标明中心十字线; (4) 桩帽顶部比支承墩基础面低于300mm。 5.5.2预应力管桩:
(1) 锯过的桩桩顶必须磨平,桩头应用夹具箍着,防止压破桩头(桩顶有法兰盘的 可不用夹具箍着)。
(2) 桩顶标高控制在比支承墩基础面低于300mm。
5.6试验桩因需放置千斤顶而挖开桩四周土坑时,土坑要求稳固、不塌方,保证工 作人员安全。
5.7根据现场试验具体要求合理配置仪器设备和检测人员,并配置必要工具和有关 记录表格。
5.8合理安排运输队伍和堆载设备安装人员。
5.9检查试验环境条件:检查场地道路是否能行走吊车和平板车、试验场地是否平
整,检查支承墩地基是否稳固。
5.10检查加载架是否按最大加载量要求配置,加载架的安全性是否满足试桩要求,
检查堆载队伍和运输设备。
6. 仪器设备
6.1主要仪器设备名称:高压千斤顶、高压油泵、钢平台及压重砼块、基准梁、磁
性表座、垫板、JCQ静载荷测试仪、力传感器、MS-50位移传感器(位移表)、 JCQ-500FM油泵流量控制器、传感器屏蔽电缆、控载信号线、仪器电源线、 2.5平方二芯(三芯)电力电缆等,具体数量和型号规格应根据试验荷载要求 和工程实际情况确定,采用自动操作记录。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XJC/C-J02 第3页 第1 版 受控状态:受控 共8页 第O次修订 基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堆载法实施细则 颁布日期:2008-11-13 6.2主要仪器设备的安装 6.2.1安装支承墩:
支承墩的宽度,应根据支承墩底部的地基土承载力和最大试验荷载综合确定, 一般不应少于0.8m。必要时应对地基土承载力进行验算处理,支承墩与试桩的 距离保证不影响试验结果。 6.2.2安装加载装置:
(1) 加载装置的安装应严格按照从主梁次梁重物的顺序进行,架设时项目负责人 现场指挥;
(2) 各项定位、对中、水平等工作应指定专人负责;
(3) 各工序操作过程应由专人负责安全(包括支承系统),最后由检测项目负责人检 查认可。 6.2.3安装基准梁:
(1) 打设基准梁,试桩与基准桩的距离大于等于4d且不小于2m,基准桩与支承墩 的距离大于等于4d不小于2m;
(2) 基准梁的安装要求一端固定一端自由,基准梁安装完毕后要保护好,不得碰撞。 6.2.4安装载重物
载重物堆放时应保持整齐、平稳、防止倾斜及滑落,堆载量应一次性堆载到 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
6.2.5以上固定部位安装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最后检查确认正常才可进行测试仪
器设备安装。
6.2.6在桩头桩帽垂直平稳地安装千斤顶,按高压千斤顶操作规程执行。
6.2.7在高压千斤顶上再安放荷载传感器。磁性表座放在基准梁合适的位置上,并
打开表座上磁性开关以固定表座。位移表安装在磁性表座上,具体按位移表 操作规程执行。
6.2.8用位移线、荷载线把位移表、荷载传感器连接到JCQ接线盒上,再用传输线
将接线盒连接到JCQ静力载荷测试仪上。高压油泵与高压千斤顶用高压 连接。高压油泵与油泵流量控制器用屏蔽电缆连接,电流从油泵流量控制器 输入通过频率变换再输入高压油泵电机。用控制线把油泵流量控制连接到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XJC/C-J02 第4页 第1 版 受控状态:受控 共8页 第O次修订 基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堆载法实施细则 颁布日期:2008-11-13 JCQ静力载荷测试仪上。 6.2.9其它
(1) 应检查试验场地的电源是否满足试验要求,应明确测试区域范围,悬挂警示标 牌;
(2) 整个系统安装完成后,由检测项目负责人最后检查确认正常才可开始试验。 6.3主要仪器设备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主要仪器设备的操作及注意事项见相应的操作规程。
7. 检测步骤和方法
7.1测试程序
7.1.1根据试桩要求或验收要求确定最大试验荷载。
7.1.2确定荷载分级,每级加荷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1/15,计算每级荷载的大
小。
7.1.3JCQ静力载荷测试仪配套系统开始进行检测操作。
1. 对连接好的测试仪设备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2. 接通供电电流,打开仪器开关,显示器显示实时钟并开始启动。 3. 按仪器回车键清零,进行全清以清除上次测试的无用数据。
4. 用仪器面板的10显示键,8个功能键,10个数字键操作,在各个设置窗。 5. 口进行能数设置,通道设置,传感器标定系数设置,试桩编号设置、 荷载设置,加载保护时间设置。
6. 试桩加载;首先检查各位移表、力传感器是否为0,否则应清零。按(自动) 键,指示灯亮,设置单级荷载值,控制荷载值,高压油泵启动开始试桩,按 (荷载/位移)及数字键,监视荷载及沉降,当荷载达到控制荷载时高压油 泵停止工作。待荷载值低于设计的补载下限时,油泵再次工作进行补载直至
控载值又自动停止。一旦稳定完,机内蜂鸣器鸣响30秒,若自动状态则自 动加下一级荷载。直到达到荷载值或终止加载条件。仪器能按加载方式 确定的时间序列自动采数。
7. 卸载:按(控制荷载)(数据设置)及数字键,将卸载值在仪器上设定后,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XJC/C-J02 第5页 第1 版 受控状态:受控 共8页 第O次修订 基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堆载法实施细则 颁布日期:2008-11-13 缓慢转动高压油泵回油把柄。千斤顶卸荷,全油泵启动工作,立即关闭油泵 把柄。仪器根据15,15,30的时间(慢速加荷法)或5,15的时间(快速 加荷法)序列自动采数,一小时后(快速加荷法是15分钟后)蜂鸣器鸣响 30秒,提醒操作人员可卸下一级荷载,直至结束。 8. 详细操作按JCQ静力载荷测试仪操作规程执行。
7.1.4用于指导设计和争议的桩基工程的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其他
工程桩的检验,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 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加下一级荷载,试验桩直到试验破坏,工程桩直到 最大试验荷载,然后分级卸载到零。快速维持荷载法,即一般每隔一小时加 一级荷载。 7.1.5试验加载
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时,每级加荷时间 至0 1小时后,若最后15min时间间隔的桩顶沉降增量大于相邻15min时间间 隔的桩顶沉降增量时可以加下一级荷载。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时,在每级荷 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在每小时内小于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 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可加 下一级荷载。 7.1.6终止加载
参照建筑基桩技术规范JGJ106-2003执行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 即可终止加载;
1.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
2. 慢速维持荷载法,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 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 3. 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4. 当荷载一沉降曲线呈缓慢变型时,可加载全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在特 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全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
5. 当桩顶沉降能相对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时,宜加载全桩顶总沉降量超 过 40mm。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XJC/C-J02 第6页 第1 版 受控状态:受控 共8页 第O次修订 基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堆载法实施细则 颁布日期:2008-11-13 7.1.7试验卸载:当加荷程序执行完成后,加载转为卸载。每级卸载值为加载的两
倍,每级卸荷维持时间为1(如采用快速加荷法时,每级持荷时间为15min)。
7.2数据记录
按桩基静载数据记录表进行记录。
7.2.1应记录千斤顶数、位移传感器(位移表)、荷载传感器的型号、规格和编
号, 及荷载传感器系数、静力荷载测仪卡号。
7.2.2加荷前检查各位移表、荷载传感器是否为零,否则应清零。
7.2.3慢速加荷法每级加载后,隔5、10、15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读一
次,累计1h后,每隔30min读一次。采用快速加荷法一般每隔1h加一级荷 载,按5, 15,30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
7.2.4慢速加荷法每级卸荷后隔15min测读一次残余沉降,读两次后,隔30min再
读一次。全部卸荷后,维持3h,测读时间为第15,30min,以后每隔30min 读一次。快速加荷法的卸载,每隔5, 15min各读一次数,再往下一级卸载。 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2h,测读时间为第5, 15, 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7.2.5原始数据在书写时或统计时发生错误,检测人员应在该数据上划上双横线,
然后在上面重新书写数据,并签名。
7.2.6试验完毕后检测人员必须在记录上签名,并将静力载荷测试仪器关机后,带
回办公室,用本仪器提供的串行通讯线与电脑串行口连接,将机内数据传送 全电脑,供电脑打印原始数据表、数据汇总表、S-logt、S-logQ、Q-S曲线。
8. 异常情况处理
8.1如发生突然停电,采用持荷方式等通电后再恢复正常试验。为确保试验正常进 行,工地应配备手动油泵。
8.2如发生漏油情况,先对系统进行检查,轻微的要经常进行补载,严重的要更换 配件,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8.3如试验装置发生倾斜,应重新合理分布堆载重物,严重的应卸载重新安装(或 吊装)。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XJC/C-J02 第7页 第1 版 受控状态:受控 共8页 第O次修订 基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堆载法实施细则 颁布日期:2008-11-13 8.4当桩静载试验加载中,桩身突然下降过大时,应首先检查加载设备,沉降量测 试系统有无异常。确定是桩身破坏的应在原始记录中详细说明。
8.5在静载试验中,中途因故停止试验后,恢复试验时,应先加载至前一级荷载, 稳定后继续进行试验。同时应在原始记录中,详细说明试验中断原因,起止时 间,处理过程等。
8.6试验加载中未加载到最大试验荷载,试验满足终止加载条件时,应立即通知委 托方或监理单位及当地质检部门共同处理。
9. 数据处理和结果判断
9.1根据原始数据汇总出现沉降汇总表。
9.2绘Q〜S曲线和S〜lgt曲线,以及其他辅助分析曲线。 9.3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9.3.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时,单桩极限承载力按如下原则确定:
1. 根据沉降随荷载的变化特征确定出极限承载力。对于陡降型Q〜S曲线取Q〜 S曲线发生明显徒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2. 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m对应的荷载;当桩长大 于40m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量;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桩,可取 S=0.05D (D为桩端直径)对应的荷载值。
3. 根据沉降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承载力,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 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4.
当
出现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
\\S
倍 (—网旦经24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时,取刖一级何载值。
2
AS
5. 按上述四款判定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未达到权限时,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 力应取最大试验荷载值。 9.4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特征值Ra
在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统计值的一半取值。 9.5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
9.5.1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XJC/C-J02 第8页 第1 版 受控状态:受控 共8页 第O次修订 基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堆载法实施细则 颁布日期:2008-11-13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9.5.2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
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试桩数量。
9.5.3对桩数为3根或3根以下的柱下承台,或工程桩抽检数量少于3根时,应取
低值。
10. 检测工作过程注意事项
10.1试验加载时,沉降量增加,油压可能降低,要随时进行补压(人工操作时) 10.2在工地现场检测时,出现质量事故,无论是否已妥善处理,均应向检测负责
人或部主任报告,并同时将事故过程详细记入原始记录。 10.3安全措施须按安全操作程序执行。 11•检测报告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报告格式及内容要求按广东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检测总站印制的“广东省桩基工程质量检测报告范本”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