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卷 第01期 中 国 水 运 Vol.7 No.01 2007年 01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January 2007
中国航运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郭 艳 张蔚蔚
摘 要:从中国航运企业所面临机遇、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出发,即从国际航运市场、及企业自身因素分析中国航运企业所处的环境,提出如何提高中国航运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航运企业 世界航运市场 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5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7)01-0204-03
一、引言
近年来,以马士基为首的班司乱收费现象已经成为中国航运界的大问题,这种极不利于竞争的做法在中国可以长期存在而得不到解决,是有其原因的:首先在我国的出口货物中,80%的货物都采用FOB合同条款,即由国外的买主指定班司并付运费,买方往往会指定实力雄厚的马士基进行运输。其次因为中国竞争对手还没有形成能够制约它的力量,并且中国航运企业的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也是中国航运市场被外国航运巨头占领的主要原因。
在航运高峰来临之际,外国航运企业不但赚取大部分的利润,还附加了各项收费利润。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之时,相比较而言,我们中国航运企业的利润却并不丰厚。这个结果发人深省。因此,发展中国航运企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航运企业面临的形势
国际运输方面,全球国际海运货运量52亿吨,船舶运力7.9亿吨,我国海运量占货物贸易总量的85%,然而,我国航运企业的船舶总运力仅占世界海运总运力的2%(中国航运企业即为在中国注册的航运企业),不仅在国际航运市场竞争力不强,本国的海运需求也难以满足。
而且与铁行渣华并购后的马士基所经营航线的大部分与国内船公司相同,必然加剧国内航运市场竞争。
虽然2006年,远洋船队运力全球排名中,中海运排名第六,中远排名第九,但形势依然很严峻。
1.中国航运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中国的航运企业大而不强
近十多年来,中国航运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船队建设在数量上和技术水平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中远和中海闯入全球十大航运企业之列,但是繁荣的背后掩盖着一系列问题:一是船舶结构不合理。如散货船比例相对较高,而油轮和集装箱轮比例不高等。液化天然气船为空白,VLCC(超大型油轮)、好望角型散货船,专用滚装船严重不足。二是船队运输能力偏小。集中表现在我国航运企业的船队中大吨位
的船舶少,小吨位的船舶较多,尤其是油船队和集装箱船队,尚未形成大、中、小合理配置的吨位结构。三是在航运服务方面同国际航运巨头还存在差距。
(2)偏差加重航运企业负担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航运业实行贸易保护:如造船补贴、营运补贴、货载保留和市场准入等直接性支持。近几年各国开始把直接补贴改为间接补贴,例如造船贷款利率优惠,延长还款期等。而我国于1988年取消货载保留后,逐步取消了对本国船队的保护和扶持,既没有营运补贴和造船补贴,也没有优惠造船贷款利率、税收和折旧等优惠,使我国航运企业成本大大提高,竞争力下降。
相反,由于我国对外商来华投资实施的一系列优惠,使外资普遍享有超国民待遇。超国民待遇事实上就是对外国航运企业的补贴,使得我国航运企业处于明显不利地位。
(3)航运市场集中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骨干航运企业, 虽也积极向世界航运市场拓展, 但综合实力仍然较弱。加之我国航运企业发展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多数航运企业不太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航运企业之间缺少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导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缓慢,规模经济效益不能发挥,从而不能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大部分的航运企业规模偏小,单船公司比例过大,因而航运企业不少,但有实力的却不多,从而使得市场的集中度很低,而且法制观念较弱,不但加剧市场的无序竞争,而且难以形成国际竞争力。
2.中国航运企业面临的机遇
(1)全球经济的繁荣,中国贸易量的增长
海运是国际贸易的桥梁和枢纽,目前全球商品贸易货运量的90%以上是通过海运完成的,而目前国际贸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参看下表1。
表1 2004年—2007世界贸易增长趋势 单位:%
世界货物贸易量
2004年 10.4
2005年 7.3
2006年8.0
2007年7.5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06年4月
收稿日期:2006-11-15
作者简介:郭 艳 女(1982—)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硕士研究生 (266071) 研究方向:国际物流
第01期 郭 艳等:中国航运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5
经济强势带动了世界贸易量的上升。2003年国际贸易总值为15.35万亿美元,而2004年就上升到18.58万亿美元,提高了21%。2005年达21.1462万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因素”是最大亮点。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1547.4亿美元,增长了35.7%,首次超过了1万亿美元的水平。2005年货物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4221亿美元,进口和出口值均占世界第三位。另外,中国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有所上升,出口比重由2004年的6.5%上升到7.3%,增加了0.8个百分点;进口比重由5.9%上升到6.1%,增加0.2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对中航运企业而言都蕴藏巨大的商机。
(2)技术进步带动航运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为航运业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全球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和日益进步,现代航海技术、管理技术和高新技术等在航运业的广泛应用,使航运服务的便捷、高效和低成本成为可能,从而给航运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全球物流综合运输网络,也将促使航运业实现航线布局的网络化、船舶的准确化以及航运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技术进步为我国航运企业改进航运技术和服务提供了机会。
三、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趋势 1.国际航运业走向巨型化、联合化
近十年来乘着全球并购大潮,航运市场也发生了30多次并购事件。特别是2005年,国际航运业的巨头以巨资并购同业案一个接一个:航运巨头马士基海陆并购铁行渣华、赫伯罗特收购加拿大太平洋航运、法国达飞收购达贸、中远航运成功收购广州远洋运输公司40艘船舶,形成了航运界巨头。
航运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可以实现资源完全一体化,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使船队建设和船舶调度能够在更大规模和范围上进行,航线网络覆盖面更广,航线间隔期更短,船舶利用率更高,以减少内耗;并建立单一管理层,大幅度削减成本,减少联盟不合作的风险。
随着班会地位的下降,航运联盟成为一种趋势。在没有实力和机会兼并其它航运企业时,联盟无疑成为最好的选择。因此,大部分企业采取了联盟的策略。由此可见,国际航运业的巨型化、联合化成为一种趋势。
2.调整船队结构,向大型化、更先进的技术化发展 国际航运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促使航运企业不懈地追求规模经济,造成集装箱船舶大型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不但超巴拿马型船舶数量不断增加,8 000标准箱位以上的特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舶也已问世。超大型集装箱船可以提高船舶稳性、提高货物的实载系数、提高航速等,从而大大改善船舶航行性能、降低经营成本。集装箱船舶日趋大型化,是近几年国际航运业出现的一个主要发展特征。
集装箱船舶除了日趋大型化,还全面采用新技术装备船只。GPS 全球定位系统和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各个大型船舶都能够在茫茫大海中和公司联系,客户能够及时掌握船只的行进状况。如果船只出现意外,托运人能够及时掌握这一信息,及时与最终客户进行协商并在保险公司取得理赔。另外一
方面,采用新技术使得海运公司能够更加安全、快捷地将货物运送到托运人指定的地点。
3.国际航运企业的周期性发展,预计航运低谷会来临 自70年代初以来,国际航运市场已经经历了复苏、高涨、萎缩、低谷几次有规律的变化阶段。如今全球海运市场在经历了2001年周期性回落之后,于2002年、2003年开始回暖,在2004年达到新的顶峰,2005、2006年持续增长。
虽然全球经济没有放慢的迹象,但是从2004年开始,新的造船订单在不断增加,而且日益趋向大吨位。目前世界各大船厂的新船订单已经排到2007年、2008年,各大造船厂几乎都在满负荷运作,普遍接单量非常饱满。按照造船周期,从2006年开始,将是新船交付的高峰。
自2005年以来,针对2006年开始将有大量新船集中投放市场这一新格局,澳洲麦格利银行、高盛投资、英国克拉克森、豪尔・罗宾逊等相关机构都已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大量造船订单引发的运力增长,将有可能使未来几年内集装箱班轮运输业运力过剩。而运力过剩的后果显而易见,供求失衡会使“僧多粥少”,直接导致竞争加剧,运费下调。
四、提高中国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建立现代化船队
中国航运业要想在世界航运市场上参与竞争,并取得优势地位,必须建立一支现代化船队:在全面增加船队总运力的基础上提高单船运力,进而提高船队航运技术水平。这就要求我国航运企业运用金融市场的各种融资手段,建造大型集装箱船舶,淘汰船龄老、安全系数低的落后船型, 提高船速以减少航线配船数,实施现代化航运手段,优化船队。
2.建立提高航运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扶持体系 (1)建立统一公平有序的航运市场
我国的国际航运要朝着与国际航运惯例接轨的基本方向不断调整。要取消给予外资航运企业特殊的优惠待遇,加强对我国航运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打击不正当经营活动,整治“有理让无理”的航行秩序, 减少和消除不合理的费用摊派, 依法处理航方与港口、货主的关系等等,创造公平、公正、公开、平等竞争的统一市场环境。借鉴国际经验,在运价报备、反垄断、反歧视、反倾销、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和国际惯例的竞争原则,,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民族航运业的正当权益,加强对外资航运企业的监督管理。
(2)借助行政,扩大航运企业货源,降低企业成本 首先采用适度货载优先。虽然中国取消货载保留制度,但可实行适度的货载优先。对像采购、外援物资、军用物资及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以国家购买服务的形式,优先配给国轮承运,同时鼓励竞争,引进运价招标制,降低运输成本,避免保护落后。
其次实行补贴扶持,借鉴世界上发达海运国家对本国航运业的保护,以税制、借贷优惠等间接措施为主,进行引导性扶持。如通过国家设立性融资机构保证国内船东购船及造船资金的来源,延长贷款还款期,加速船舶折旧,减免各种税收和造船进口设备免税等,发挥税收信贷在
206 中 国 水 运 第07卷 市场机制下对企业的激励与结构优化调整的作用。
3.参与航运联盟,探索兼并,以新实力参与国际竞争 (1)积极推进联营,通过联营、舱位互租、码头共享等措施或通过联营体或合营公司的形式同其它公司共同开设航线,有效地降低成本和经营风险;
(2)通过购并扩大船公司规模和实现规模化经营。购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使企业的竞争力增强。我国航运企业的并购空间很大,只我国境内的中小航运企业就有5000多家。通过重组、联营、兼并、租让、减缩、合资以及出售等方式改造这些小的航运企业,增强效益好的大企业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
4.导入现代物流,提高航运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 及时、准确、全方位服务是航运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客户对航运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强烈要求航运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快捷、更加可靠、方便灵活的供应链管理,并进一步要求承运人提供所谓的“无缝物流服务”,从货物包装、陆运、集运、海运、报关、分包再到陆运、交货提供完整的一体化运输服务体系,并对所有点到点的运输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这种市场需求也预示着国际航运企业将进一步完善其全球物流网络。
(1)开拓内贸物流服务,与外贸物流服务网络互为补充,为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物流服务打下基础;
(2)拓展外贸物流服务,带动航运企业自身主业发展,为企业船队揽取更多的货源;
5.与大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船东应在目前运输市场处于船东市场时期,着手建立和培养一批对自己具有相当忠诚度的客户群,即与大客户建立
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当前航运市场的黄金时期,船东应着眼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对大货主实行个性化服务,专人跟踪。在现在的船东市场时期,如能体现船公司的服务水平、换位思考和急货主之所急,做好服务。另外,还可考虑以牺牲当前船公司部分利益为前提,建立与大货主合作的联营实体,实现“双赢”,并以此为载体和沟通平台,稳定货源,保持航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将来的航运低谷早作打算。
参考文献
[1] 詹斌.抓住机遇开创中国航运业的新纪元[J].交通科
技.2000(4):8-10.
[2] 冯宗宪,庞飞,吴汉龙.中国航运服务业的开放态势与国
际竞争战略[J].铁道经济研究.2003(11):36-40. [3] 洪善祥副在第11届中国国际海事论坛上的书面讲话
(2001-12-04).21世纪初期中国航运业发展展望.水路运输文摘[J].2002(1):4-6.
[4] 朱意秋.物流管理学——元活动及其集成[M].山东人民
出版社.2006版:315-323.
[5] 一舟.从容应对班轮企业并购潮[J].中国水运杂
志.2005(8).
[6] 许欢.国际海运业并购趋势及我国航运企业应对策略研究
[D].2005(6):6-33.
[7] 任晓宾.国际航运市场竞争新格局及航运企业竞争新模式
[J].水运管理.2005(12):1-2.
[8] 新思维下的国轮国货之缘[J].航运经纬.2006:27-29. [9] 任晓宾,宗蓓华.论提高中国航运企业的忧患意识[J].航
海技术.2004(4):74-75.
Chinese Shipping Enterpris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Guo Yan Zhang Weiwei
Abstract: Faces the opportunity, the existence question two aspects from Chinese Shipping Enterprise embarks, namely environment which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hipping market,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own factor analysis China Shipping Enterprise locates, proposed how enhances the Chinese Shipping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power the strategy.
Key word: Chinese Shipping Enterprise World shipping market Polic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