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南黄海灾害地质及地质环境演变

南黄海灾害地质及地质环境演变

来源:99网
2007年10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27,No.5Oct.,2007

第27卷第5期       MARINEGEOLOGY&QUATERNARYGEOLOGY 

南黄海灾害地质及地质环境演变

张志忠,顾兆峰,刘锡清,张志珣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

摘要:利用浅地层剖面、卫星遥感及钻孔资料,研究了南黄海灾害地质类型及其分布,编制了南黄海灾害地质图。南黄海灾害地质类型很多,包括活断层、地震、海岸侵蚀、海岸淤积、沙波、现代潮流沙脊、古潮流沙脊、水下三角洲、古三角洲、古河道、浅层气、埋藏古河道、埋藏古三角洲和埋藏古湖沼洼地等。它们的分布范围很大,特别是在12215°E以西的海域和海岸带地区,海洋灾害地质类型分布密集。晚更新世以来黄海地区发生了3次大规模海进,3次海进之间还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海退成陆过程,这些过程决定了南黄海海域复杂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及分布。南黄海众多的灾害地质问题将会对海底工程建设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灾害地质类型;分布;地质环境;演变;南黄海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21492(2007)0520015208

  灾害地质是自然发生的或人为造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直接危害或潜在影响的地质条件或地质现象,其研究对象是地质类致灾因子(包括地质体、地质作用、地质现象)及其发生、发展机制、分布规律[1]。海洋灾害地质类型(要素)就是对海底工程建设和海洋工程构筑物安全有直接危害或潜在影响的各种地质条件或地质现象。由于海岸经济和海洋油气和固体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事业的蓬勃发展,海上工程设施日益增多,为了有效地防灾减灾,海洋灾害地质的调查与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南黄海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潜力区,是我国对外交流海底管线的必经之地。对南黄海灾害地质的研究开展较早,1983—1984年,秦蕴珊针对南黄海的古河道进行了研究[2];之后,李凡和国家海洋局一所的科技人员根据新补充的调查资料,又对南黄海的灾害地质问题进行了研究[325],但总体研究程度还很低。本文根据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000—2002年在南黄海进行区域地质调查获得的浅地层剖面资料、海岸带遥感资料和其他地质调查资料,进一步研究了南黄海地区的灾害地质类型和地理分布,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地质环境演变与灾害地质的关系。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研究区范围:32°~36°N、120°~126°E),2000—2002年在我国黄海南部海域开展了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测量工作,以探查海底以下0~100m深度范围内浅部地层、灾害地质类型及分布,共完成浅地层剖面测量5629km(图1),调查所用仪器为英国GeoAcoustics公司出产

的Geopulse5000型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2000年使用)和英国AAE(AppliedAcousticEn2gineering)公司出产的SBP/AAE型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2001、2002年使用),通过实验确定的两套仪器的参数和有关指标见表1。由于浅水区的二次(或多次)反射和浅层气在研究区中西部的广泛分布,浅地层剖面总体上不太清晰,可解释深度为0~80m,分辨率014~018m。

浅地层剖面的分析解译采用从已知到未知、从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方法,并依据层序划分原则、反射界面的识别标志(上超、下超、削截和顶超等)和反射波组的振幅、频率、连续性、波形和反射形态的变化,结合测深、海底地质取样和钻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以识别出各种灾害地质类型,总结它们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

在研究区海岸带收集了1985、1992和2002年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系列的MSS、TM和ETM+遥感图像,TERRA卫星的MODIS数据和1∶5万沿海地形图,经过2002年8月对苏北海岸

1 资料及分析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的“1∶100万南通幅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200211000001)

),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作者简介:张志忠(1965—

进行的实地观测和定位,进一步研究了海岸线变迁。

2 灾害地质类型划分

海洋灾害地质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方法,总体来

地质研究.

收稿日期:2007204206;改回日期:2007207203. 张光威编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6

2007年 

说应以实用简洁为原则。本文按照内、外两大动力体系和灾害地质类型出现的部位,将灾害地质类型分为构造的、海岸的、海底表面的和浅层的4大类[1],根据研究区工作实际,各大类包括的具体灾害地质类型见表2。

表1 浅地层剖面仪的仪器参数

Table1 Parametersofshallowseismicprofilingapparatus仪器参数记录量程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3 灾害地质类型特征与分布

灾害地质图是在研究区域地质环境的基础上,

揭示灾害地质发育规律而编制的。通过编制南黄海灾害地质图,可以了解海洋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地质灾害类型的相互关系,从而直接发现地质灾害。作为专业图件,灾害地质图需要有背景图层,考虑到灾害地质与构造、地貌、第四纪等地质因素以及水文因素的关系,我们选择地貌图做背景图层。

南黄海灾害地质图表示的内容包括前面所述的主要灾害地质类型(图2)。3.1 活断层与地震震中

使用仪器

120ms

使用仪器

120、150msBoomer强震

板为200J、电火花400J或500J1.7Hz

使用仪器

100ms

激发能量≥280J强震板200J

激发频率带通滤波

0.96Hz1.25Hz500~8000Hz

HP:300~700HzHP:200~700HzLP:2~5kHzLP:2~8kHz-20、20、9~12Db

南黄海研究区断裂构造发育,内有多组断裂,主要走向为NE和EW向,活动断层亦比较发育。

研究区内活动断层主要有:弶港断裂、靖江—如皋断裂、苏北南黄海南部盆地南一凸起与南五凹陷分界断裂和苏北南黄海南部盆地南五凹陷南缘断裂等,这些断裂或者直接切断第四系底部地层或者其上方第四系地层发生明显扰动,表明在第四纪仍有活动。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对调查区内历史地震资料的收集,特别是公元元年—2006年6月,即2000多年以来研究区震级MS≥5.0级的资料统计分析[627],对研究区地震活动情况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研究区历史地震发生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公元元年以来共发生5级以上强震53次;震中主要集中分布在苏中沿海—长江口外的

接收机增益初始:×5、×10图1 研究区及浅地层剖面测线位置

Fig.1 Locationofthestudyareaandshallowseismicacousticsurveyingroutes

南黄海区的32°30′~34°N、120°30′~123°00′E区域,共计43次;地震活动的频次高,震中集中;研究区地震活动明显受地震构造分区和边界断裂控制[7],主要集中在地质构造环境较为复杂的地震构造分区边界上,在地震构造区内部则较少,这与构造分区边界是地壳薄弱地带、应力易于聚集和释放相一致。

3.2 海岸侵蚀与淤积

表2 南黄海灾害地质分类

Table2 Classificationofhazardousgeologicfactors

intheSouthYellowSea

大类构造的海岸的海底表面的

主要类型活断层、地震海岸侵蚀、海岸淤积沙波、现代潮流沙脊、古潮流沙脊、

水下三角洲、古三角洲、古河道浅层气、埋藏古河道、埋藏古三角洲、埋藏古湖沼洼地

浅层的

研究区绝大部分海岸为粉砂淤泥质海岸,除少

数基岩海岸线为稳定海岸外,大部分岸线蚀淤变化强烈。从1985年和2001年遥感图像提取的海岸线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研究区大部分岸段为淤长海岸,南部和北部各有一段为侵蚀海岸(射阳河口以北的废黄河海岸和吕四海岸)。

海岸的现代侵蚀与堆积过程主要受波浪、潮流

 第5期  张志忠,等:南黄海灾害地质及地质环境演变

17

图2 南黄海灾害地质图

Fig.2 ThehazardousgeologicmapoftheSouthYellowSea

等海水动力和河流、沿岸流的供水供砂以及岸滩形态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废黄河海岸段三面临海,是江苏沿海的大浪区,外无屏障掩护,外海波浪可长驱直入,直接冲刷岸滩;加之潮差较大(210m),潮滩坡度较大,很容易搬运泥沙,1855年旧黄河北迁从渤海入海之后陆源泥沙来源骤减,因而造成侵蚀;吕四海岸地处本区的潮差最大区域(平均潮差315m左右),北临小庙洪水道,是辐射沙洲南翼的一个滨岸潮汐水道,涨潮流平均流速可达210m/s,落潮流平均流速1175m/s,涨落潮流流速均很大,近几十年来它一直向岸移动,破坏了岸坡的剖面平衡状态,引起向岸坡的下蚀及岸线的后退,使吕四海岸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侵蚀状态。而在研究区海岸中部,附近泥沙来源丰富(主要来源于废黄河口

海岸强烈侵蚀及水下三角洲海底下蚀),潮滩坡度较小,宽度较大,由于近岸存在浅滩和大型沙脊群,它们具有减弱波浪能量的作用,因此,河流和沿岸流携带的泥沙造成海岸淤积[8210]。3.3 水下三角洲

三角洲是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区的水下三角洲仅有旧黄河水下三角洲,位于苏北浅滩区的北部,是黄河快速进积形成的河控三角洲(图2)。

旧黄河水下三角洲是在1128—1855年黄河夺淮从苏北入海期间,年入海泥沙量达110×1012kg条件下形成的快速堆积,1855年黄河入海口北徙渤海以来,被废弃的黄河水下三角洲基本上没有陆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8

2007年 

供砂,在本区强劲的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下,经历着大规模的侵蚀改造过程,水下三角洲大面积冲蚀。在废黄河三角洲前缘,1855年后的最初几年,河口迅速后退,后退速度达1km/a以上,以后侵蚀速度逐渐降低,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退速度为26~60m/a;河口海岸潮下带滩面,随着海堤和岸滩防护工程的加强侵蚀加剧,1968—1992年,下蚀速度为10~15cm/a;而水下三角洲有夷平趋势,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河口附近岸外15m等深线以浅海底下蚀速度惊人,达0125m/a以上,5~12m的海底下蚀最快,可达0156m/a[9]。

水下三角洲区广为分布的粉砂沉积物组成的岸滩和水下地形的冲蚀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泥沙运动和丰富的产沙量,对港口等工程建设将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同时重视防冲和防淤两方面的问题[11]。3.4 沙波

在研究区,现代潮流沙脊发育在西南、东北部潮

流较强的地带。西南部的苏北浅滩潮流沙脊群介于32°00′~33°48′N、120°40′~122°10′E之间,分布于水深50m以浅,以弶港为顶点,由70余条不同大小的辐射沙脊组成,高20~30m,呈NE—WS向延伸,脊槽相间分布。东北部为锦江口外现代潮流沙脊群,分布在35°019′N以北、124°39112′~125°21184′E,水深30~50m的位置,沙脊群由20多条沙脊组成,长9~km,高3~21m,呈NE—SW方向延伸[10213]。

黄海旋转潮波系统与后续的东海前进潮波系统在弶港岸外水域相遇后,产生了一个新的向弶港方向传播的移动性驻潮波分支,该潮波分支产生的以弶港为顶点的辐射、辐散强潮流场,是形成苏北现代浅滩潮流沙脊的动力。该潮流沙脊群的物源以1128年以来黄河入海沙质沉积物为主,组成沙脊群主体的北部诸沙脊;沙脊群南部沙脊以全新世以来长江入海注入的粉砂物质为主,中部为黄河、长江混合源;在沙脊群沉积中还包括古淮河和低海面时期的陆相沉积[10]。

锦江口外大多数潮流沙脊表面发育有沙波,沙脊的脊线与潮流的椭球体长轴方向基本一致,表明潮流对其的控制作用,因此,应属于现代潮流沙脊[13]。

3.6 古潮流沙脊

沙波是一种波状地形。沙波的形成需要较大的底流流速(通常>016m/s),常发育于大型潮流沙脊表面。

在苏北浅滩区沙波发现于潮流沙脊的两翼,特别是陡峭的一侧非常发育,形状不对称,靠近坡底侧较缓,靠近坡顶侧较陡,波高013~118m。在锦江口外现代潮流沙脊群中,大多数沙脊两侧的表面发育有不对称沙波,沙波的陡波都指向沙脊的顶部,而沙脊的顶部则发育了对称沙波[12],这说明所在的潮流沙脊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沙波的形成主要与浪和流有关,在浅水区,沙波主要受控于波浪。在较深水区,沙波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海底底流。当水动力条件改变时,特别是在风暴潮的作用下,沙波的形态和分布都会发生变化。

沙波是一种正在生成的活动地貌。沙波的存在会使海底变得坎坷不平,给海底石油工程,特别是油气管道的铺设带来不便;伴随沙波移动而来的海底强烈冲刷和淤积,对海上平台、光缆等工程将会产生更大的威胁,因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3.5 现代潮流沙脊

古潮流沙脊群位于研究区的东南角、济州岛以

西和西北海区,分布范围在32°27142′~34°46144′N、124°1015′~125°5518′E之间,水深80~120m

的古河谷洼地中,沙脊呈NWW—SEE向平行排列,与现代潮流方向不同,长19~125km,宽10~30km,脊高10~20m,脊顶平均间距6km,沙脊两侧坡基本对称或西南坡略陡。由二十余条大小不等的古潮流沙脊组成,岩性为分选好的细砂和粉砂,形成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初期的海平面上升时期,但部分沙脊顶部在全新世海侵时期受潮流影响而重新改造,为复合潮流沙脊[10213]。

古潮流沙脊表面凹凸不平,部分沙脊顶部受现代潮流影响具移动性,对海底管线铺设、钻井平台等都有一定威胁。3.7 浅层气

潮流沙脊是在潮流作用下,在海底形成的一种

长条状延伸的沙体。现代潮流沙脊往往是堆积沙脊与冲刷槽沟相间出现,沙脊长轴方向大致与现代潮流的流向平行。现代潮流沙脊受现代潮流的影响往往是移动的,海底一部分冲刷,一部分堆积,对海底管线铺设、钻井平台等都有很大威胁。

海底浅层气指海底下100m以浅聚积的有机气体。含浅层气的沉积物具有高压缩性、低抗剪强

度的特征,加剧了海底的不稳定性,影响工程基础。

 第5期  张志忠,等:南黄海灾害地质及地质环境演变

19

在浅层气存在地区进行钻井施工时,会出现井喷,发生孔壁坍塌等事故,甚至造成施工平台下陷、倾覆及至发生火灾,对海上桩基和钻井施工具有很大危害性。

研究区浅层气在垂向上分布很浅,其顶界深度距海底只有5~18m。浅层气平面分布非常广泛,在南黄海平原中部浅海地带、苏北岸外舌状地形体系(废黄河三角洲、苏北浅滩及长江水下三角洲外侧地区)等均有分布。浅层气主要分布在12215°E以西的滨浅海地区,这个地区的第四纪地层主要由古三角洲、古冲积扇、古河道、古湖沼沉积等组成,含有泥炭夹层及其他富含有机质堆积层,这些有机物质经细菌分解就会转化为甲烷或沼气等。苏北浅滩区部分地段的海底表面,存在海底麻坑、塌陷坑等海底地貌,说明存在浅层气的泄漏。在浅层气分布区,根据地层中的地震反射特征,将浅层气按照富集程度分成高浓度区和一般浓度区。声学空白区代表了高浓度浅层气的地区,声学扰动和声学幕反射区代表了浅层气一般浓度区[14]。浅层气高浓度区主要包括7个区域,范围较大的区域有3个,分别为:以32°1714′N、121°4813′E为中心,面积122210km2的区域,以34°1410′N、121°4614′E为中心,面积68110km2的区域,以34°3215′N、121°310′E为中心,面积34115km2的区域。浅层气的富集

古湖泊和古三角洲的出现位置、断面特征,绘出了研

究区古河道的分布。研究区主要的古河道有6条,北部2条古河道展布方向总体为近EW向,偏南部4条展布方向为近SW—NE向。

河流沉积物多具复杂性和多变性,粒度组分、分选程度、密度、抗压和抗剪强度等一系列物理和力学性质,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很大,持力不均;古河道充填物质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在长期侵蚀、冲刷及上覆物质荷载下,容易发生局部塌陷,使地层原有结构破坏,造成构筑物基础不稳定;河道沉积物中常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可能会形成浅层气,对海上桩基和钻井平台十分不利。因此,埋藏古河道是重要的灾害地质要素。3.9 古三角洲低海平面时期,河流在陆架上下切侵蚀形成众多大小不同的河道,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海洋水动力较弱、水下地形较为平缓地带堆积,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古三角洲。

南黄海陆架海区是第四纪以来长江和黃河这两大河流长期入海的地方,第四纪冰期低海面时期,长江、黃河及黄海沿岸中小型河流都流经黄海陆架入海,由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海洋水动力较弱、水下地形较为平缓的地带堆积,在陆架平原海底下留下了大小不同的古三角洲。

在南通幅调查区,按照古三角洲分布的相对位置可划分为3个区:调查区西北部海州湾外区、苏北浅滩区和中北部深水区。其中苏北浅滩区和中北部深水区为老黄河、淮河、长江复合古三角洲。

由于大部分三角洲前缘相保存相对完整、坡度大,这里沉积构造复杂,沉积速率快,前积层内可能含有大量的孔隙水或浅层气,使土层的压缩性增强、抗剪能力减弱,十分容易形成滑坡、泥流;古三角洲地区辫状古河道发育,还容易形成浅层气。因此,涉及古三角洲地区的海洋工程设计前必须进行详细的灾害地质调查。3.10 埋藏古湖沼洼地

程度是受形成条件和运移环境共同决定的。3.8 埋藏古河道

晚更新世的玉木冰期,世界海平面普遍下降,海水退出,陆架裸露成陆,其上发育有各种规模的河道

和湖泊。全新世以来,随着海平面的大幅度上升,早期的河道纷纷沦入海底,并且绝大部分埋藏于不同厚度的沉积物之下,形成埋藏古河道。

南黄海陆架的大型埋藏古河道分布非常集中。第四纪冰期低海面时期,长江、黃河及黄海沿岸中小型河流都流经黄海陆架入海,或流入陆架平原上的湖泊洼地,由此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河道及相应的河流沉积体如三角洲沉积等;冰后期海面回升以来,这些古河道及古河流沉积体被后期沉积所掩埋;随着近代海洋动力的变化及海底动力地貌过程的发展,有些埋藏的古河道又被剥露于海底。

在浅地层剖面图上,河道充填物多呈复杂的波状及杂乱反射结构、高角度倾斜交错反射结构,极少出现连续层理。由于古河流的特征不同,测线与河流相交的角度不同,在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记录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断面特征。根据埋藏古河道、

埋藏古湖沼内部倾斜的层理反映了当时河流的流向,在陡峭的湖岸、湖底区常见强反射相位,反映了当时水动力较强、沉积物颗粒较粗。在古湖沼沉积物中水平层理发育,内部为软泥等细粒沉积物,也可能具有粉砂等细粒夹层及泥炭夹层,为静水沉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初,海平面上升,侵蚀基准面抬升,河谷进入老龄期,曲流发育,水流不畅,首先沼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

2007年 

化,进而积水成湖,并逐渐随着海侵进程而沦入海底,形成古湖泊。

南黄海玉木冰期陆相沉积层中发现许多埋藏的古湖沼洼地。在南黄海陆架西北部位于海州湾外残留砂平原的东侧、现代水深18~52m处,目前还有一个大型残留古湖沼洼地。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初的古湖泊在研究区内广泛分布,东南部曾发育了多个大型湖泊。

湖沼沉积,由于含水量大,通常为泥质或细粉砂,承载力小,特别是有时孔隙中还充满沼气,固结度低,抗剪强度大大减小,可能会给海洋工程带来一定危害。

笼罩整个黄海,出现大幅度海退,海平面下降100m左右,黄海陆架出露成陆,经受长时期的风化、剥蚀,其上发育河流、湖泊,并形成宽阔的河道带,原来的沉积受到切割与剥蚀,形成一个具有区域意义的以陆相沉积为主要特征的风化、侵蚀地形面[19]。到晚玉木冰期晚期,海平面回升到现今水深50m左右,黄海形成标志性的泥炭层。在研究区中、北部发现的3条古河道都是晚玉木冰期形成的。大约在25kaBP以前,从北黄海南下的古河流,可能汇聚于山

东半岛东南岸,并由此流入古南黄海;苏北南部弶港附近的南北两支古河系,大致平行流入古黄海陆架区,并在中部深水区形成一系列埋藏古三角洲[324]。

10~12kaBP,全球气候进入到全新世冰后期,随着气候转暖,海面开始回升。研究区全新世初期孢粉资料表明,海水从15kaBP前后开始迅速回升,至11kaBP前已经上升到南黄海陆架-50m左右的位置,之后海平面继续上升,在研究区西部陆架形成10kaBP的全新世海侵层,在QC2孔中对应0~18152m层,此层段物质以潮流砂为主。在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初期,长江口位置在东台市新曹、蹲门口一带入海,堆积了大量粉细砂,形成大范围古河口三角洲[17];济州岛西北部NWW—SEE向的古潮流沙脊也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初海侵初期的强潮流作用形成的[18]。

8500aBP的全新世中期,海水再次发生波动,6000aBP前是全新世较低海面时期,江苏沿海为陆相沼泽环境,海岸线位置大体同现代海岸线位置。在全新世初、中期最大海侵时期,黄河多次在江苏北部夺黄河入黄海建造了古黄河三角洲;全新世中期QC2孔周围略偏向西南出现潮流砂沉积。

2500aBP的全新世晚期,陆架区海平面又有回升,出现浅海环境,此时期强潮流、底流作用在苏北岸外形成辐射状的现代潮流沙脊群,覆盖于全新世海侵时期的古黄河—淮河三角洲上。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入黄海,至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向北流入渤海的700多年间,形成旧黄河水下三角洲。此外,现代的海洋水动力条件作用于海底形成活动的沙波与沙丘。

4 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变与灾害

地质

  晚更新世以来,全球气候冷暖变化频繁,海平面随之升降。中国东部沿海平原发生了3次大规模海进,3次海进之间还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海退成陆过程,这在黄海架上都有显示[19]。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的演变决定了海洋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128~70kaBP的晚更新世早期,黄海进入到玉木—里斯间冰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发生海侵。海进初期,海水沿着河道溯源而上,随着海进的扩大,海水淹没了近海平原。在研究区,海水到达苏北平原的西部地区,南黄海QC2孔(位置:34°18′N、122°16′E,水深49105m,终孔深度为108183m)中对应于42150~54136m[15216]。海进初期可形成一些湖泊,其充填物多为泥,含水率高,为软弱层。

70~25kaBP的晚更新世中期,黄海进入早玉木冰期(70~42kaBP)和玉木亚间冰期(42~25kaBP)。在早玉木冰期,气候由湿润变得寒冷起来,表明间冰期的结束,最末一次冰期的开始,这时海平面大幅度下降,黄海海水至少退到现今海平面以下80m左右,其标志层为黄海最老一期、发育良好的泥炭层和古土壤层;这次海退使黄海大部分海域裸露成陆,黄海陆架上发育各种河流,河流还常演变为湖泊;河道和湖泊沉积物中常含有大量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经过细菌分解会转化为浅层气。在玉木亚间冰期,黄海经历一次显著的气候变暖过程,引起海平面上升,这种回升所形成的海相层在全区广为发育。

约25~11kaBP的晚更新世晚期,全球气候急剧变冷,黄海进入到晚玉木冰期。此时,寒冷的气候

5 结论

(1)南黄海存在活断层、地震、海岸侵蚀、海岸淤

积、沙波、现代潮流沙脊、古潮流沙脊、水下三角洲、古三角洲、古河道、浅层气、埋藏古河道、埋藏古三角洲和埋藏古湖沼洼地等海洋灾害地质类型,它们的

 第5期  张志忠,等:南黄海灾害地质及地质环境演变

21

分布范围很广,特别是在12215°E以西的海域和海岸带地区,海洋灾害地质类型种类繁多、分布密集,对海上工程的直接危害和潜在的影响都很大,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

(2)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地质环境的演变决定了海洋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黄海陆架及其沿海平原发生的3次大规模海进,3次海进之间还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海退成陆过程,以及黄淮海平原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变化等共同决定了南黄海海洋地质类型及分布。

(3)研究区海洋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范围圈定受地震测线布置网度和地质调查程度影响较大,在调查区东侧的韩国海域,由于调查研究资料掌握相对较少,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守全,刘锡清,王圣洁,等.编制1∶200万南海灾害地质图ming,XUXu,XIEHua2zhang,etal.Distributioncharacter2isticsofhistoricalearthquakeclassesinJiangsuProvinceandSouthYellowSearegion[J].ActaSeismologicaSinica,2004,26(4):4322439.]

[8] 李恒鹏,杨桂山.长江三角洲与苏北海岸动态类型划分及侵

蚀危害度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4):20225.[LI

Heng2peng,YANGGui2shan.DeterminationofclassificationandriskinthecoastalzoneofYangtzeDeltaandNorthJiangsu[J].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2001,10(4):20225.][9] 张忍顺,陆丽云,王艳红.江苏海岸侵蚀过程及其趋势[J].

地理研究,2002,21(4):4692474.[ZHANGREN2shun,LU

Li2yun,WANGYan2hong.Themechanismandtrendofcoast2alerosionofJiangsuProvinceinChina[J].GeographicalRe2search,2002,21(4):4692474.]

[10] 刘振夏,夏东兴.中国近海潮流沉积沙体[M].北京:海洋出

版社,2004.[LIUZhen2xia,XIADong2xing.TidalSandsin

theChinaSeas[M].Beijing:ChinaOceanPress,2004.]

[11] 虞志英,樊社军,金缪.江苏北部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稳定性和深水港建设[J].地理学报,1998,53(Sup.):1592166.

[YUZhi2ying,FANShe2jun,JINMou.TheoldYellowRiverunderwaterdeltaintheNorthJiangsuandtheseaportbuilding[J].ActaGeographicaSinica,1998,53(Sup.):1592166.]

[12] ChoughSK,KimJW,LeeSH,etal.High2resolutiona2

cousticcharacteristicsofepicontinentalseadeposits,central2easternYellowSea[J].MarineGeology,2002,188:3172331.

[13] ShinnYJ,ChoughSK,KimJW,etal.Developmentof

depositionalsystemsinthesoutheasternYellowSeaduringthepostglacialtransgression[J].MarineGeology,2007,239:59282.

[14] 顾兆峰,张志珣,刘怀山.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地震特征

[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26(3):65272.[GUZhao2feng,ZHANGZhi2xun,LIUHuai2shan.SeismicfeaturesofshallowgasinthewestareaoftheYellowSea[J].MarineGeologyandQuaternaryGeology,2006,26(3):65272.]

[15] 杨子赓.Olduvai亚时以来南黄海沉积层序及古地理变迁

[J].地质学报,1993,67(4):3572366.[YANGZi2geng.ThesedimentarysequenceandpaleogeographicchangesoftheSouthYellowSeasincetheOlduvalsubchron[J].ActaGeo2logicaSinica,1993,67(4):3572366.]

[16] 宋召军,张志珣,黄海军.南黄海西部海域高分辨率声学地层

的若干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1):172

20.[LIUShou2quan,LIUXi2qing,WANGSheng2jie,etal.Discussiononsomeproblemsincompilationofhazardousgeo2logicalmap(1:2000000)ofSouthChinaSea[J].TheChi2neseJournalofGeologicalHazardousandControl,2002,13(1):17220.]

[2] 秦蕴珊,李凡,唐宝钰,等.南黄海埋藏古河系[J].科学通报,

1986,24:1887210.[QINYun2shan,LIFan,TANGBao2yu,etal.Buriedpaleo2channelsintheSouthYellowSea[J].ChineseScienceBulletin,1986,24:1887210.]

[3] 李凡,张秀荣,唐宝珏.黄海埋藏古河道及灾害地质图集[M].

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LIFan,ZHANGXiu2rong,TANG

Bao2yu.AltasofYellowSeaBuriedPaleo2channelsandGeo2logicalHazards[M].Jina:JinanPress,1998.]

[4] 李凡,于建军,姜秀珩,等.南黄海埋藏古河系研究[J].海洋

与湖沼,1991,22(6):5012508.[LIFan,YUJian2jun,JIANG

Xiu2heng,etal.Studyonburiedpaleo2channelsystemintheSouthYellowSea[J].OceanologiaetLimnologiaSinica,1991,22(6):5012508.]

[5] 李西双,刘保华,郑彦鹏,等.黄东海灾害地质类型及声学反射

特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32(1):1072113.[LIXi2

shuang,LIUBao2hua,ZHENGYan2peng,etal.Typesanda2cousticreflectioncharacteristicsofgeologicalhazardsinYellowSeaandEastChinaSea[J].JournalofOceanUniversityofQingdao,2002,32(1):1072113.]

[6] 吴戈,刘昌森,江在雄,等.黄海及其沿岸历史地震编目与研

及其沉积环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25(1):332

38.[SONGZhao2jun,ZHANGZhi2xun,HUANGHai2jun.CharacteristicsanddepositionalsettingofthehighresolutionshallowseismicprofileintheSouthYellowSea[J].MarineGeologyandQuaternaryGeology,2005,25(1):33238.]

[17] 王颖.黄海陆架辐射沙脊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WUGe,LIUChang2sen,

JIANGZai2xiong,etal.CatalogueandStudyonHistoricalEarthquakeintheYellowSeaandItsSeacoast[M].Beijing:EarthquakePress,2001.]

[7] 田建明,徐徐,谢华章,等.江苏及南黄海地区历史地震类型

社,2002.[WANGYing.RadiativeSandyRidgeFieldon

ContinentalShelfoftheYellowSea[M].Beijing:ChinaEnvi2ronmentalSciencePress,2002.]

[18] 杨子赓,王圣洁,张光威,等.冰消期海侵进程中南黄海潮流

分布特征[J].地震学报,2004,26(4):4322439.[TIANJian2沙脊的演化模式[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21(3):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2

1210.[YANGZi2geng,WANGSheng2jie,ZHANGGuang2wei,etal.EvolutionmodelforSouthYellowSeatidalsandridgesduringtransgressionsindeglaciation[J].MarineGeol2ogyandQuaternaryGeology,2001,21(3):1210.]

2007年 

[19] 刘敏厚,吴世迎,王永吉.黄海晚第四纪沉积[M].北京:海洋

出版社,1987.[LIUMin2hou,WUShi2ying,WANGYong2

ji.LateQuaternaryDepositionintheYellowSea[M].Bei2jing:ChinaOceanPress,1987.]

HAZARDOUSGEOLOGYANDMARINEGEOLOGICENVIRONMENTAL

EVOLUTIONINTHESOUTHYELLOWSEA

ZHANGZhi2zhong,GUZhao2feng,LIUXi2qing,ZHANGZhi2xun

(QingdaoInstituteofMarineGeology,Qingdao266071,China)

Abstract:High2resolutionseismicdata,satelliteremotesensingandboringdatahavebeenusedtoexaminemarinehazardousgeologictypesandtheirdistributionintheSouthYellowSea.HazardousgeologicmapoftheSouthYellowSeahasbeencompleted.HazardousgeologictypesaremultipleintheSouthYellowSea,includingactivefault,earthquake,coastalerosion,coastalaccumulation,sandwave,moderntidalsandridge,palaeo2tidalsandridge,underseadelta,palaeo2delta,palaeochannel,shallowgas,buriedpaleochan2nel,buriedpalaeo2deltaandburiedpalaeo2lake.Thescaleofdistributionofhazardousgeologictypesislarge.Intheseaandcoastalareatothewestof122.5°,thetypesofhazardousgeologyaremuchmore,anddistributedinalmostthewholearea.GeologicenvironmentalevolutionsincelatePleistocenedecidestheformationandregularityofgeologichazards.Threelarge2scaletransgressionshappenedintheYellowSeasincelatePleistocene,withtwosmall2scaleregressionsinbetween.Theseprocessescausedcomplexmarinehazardousgeologictypesandtheirdistributions.Severehazardousgeologicphenomenawillgreatlythreatenengineeringconstructionandseabottomstability.Weshouldpaymoreattentiontoit.

Keywords:hazardousgeologictypes;distribution;geologicenvironment;evolution;theSouthYellowSe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