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传染病对疾病模式转变的挑战与对策

新传染病对疾病模式转变的挑战与对策

来源:99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箭1 5牯 l{;lJ 2002邙2 j 援 ’ : 社 台 VcA 1 5 No.1 Feb 2002・21 新传染病对疾病模式转变的挑战与对策 胡寒平 湖北省监利县第二^民医院,监利433325 中囤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在过去的20世纪中,人类疾病模式发生了很大 变化,Omran 1971年把它归结为由瘟疫与饥荒阶段 到疾病大流行得到控制阶段再到退行性与人为疾病 阶段 ]。虽然各地区当前所处的阶段有所不同.但大 多地区均处于后两个阶段。进入2O世纪80年代后. 人类陆续发现了一些新传染病,有的出现大规模流 行(如艾滋病),有的出现局部暴发(如埃博拉出血 热).对疾病模式转变形成挑战甚至逆转,社会各界 特别是公共卫生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l 几种重要的新传染病情况 古老瘟疫如鼠疫、天花等已经得到根本控制.但 一些新发现的传染病正在威胁着人类健康。其中危 害严重、流行较广的有: 1.1 艾滋病:艾滋病(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I起,1 981年首次发现并被证实,其实早在5O年代 非洲就有病例存在而未确诊。有人推测最早来源于 灵长类动物的SIV。这种病毒能够不断蚕噬人类免 疫系统.降低甚至消除人的免疫功能,继发多系统 感染和恶性肿瘤而致死亡。艾滋病毒通过血液、性 接触、胎盘等途径传播,目前病例遍及五大洲.以 非洲为最严重,到2000年4月的20年间.全球因 患此病死亡1 880万人 ,仅次于1 4世纪欧、洲的一 次鼠疫流行(死亡约7500万人),另外还有3500万 艾滋病毒携带者,且其中的3000万人并不知情.成 为感染人群迅速扩大的主要“播种者”。 1.2埃博拉出血热:由埃博拉病毒引起,1 995年被 最后证实。感染病毒约3周后,病人出现紫癜和水 疱,多部位出血等,多在9天内死亡。此病最早在 1967年德国的马尔堡发现,1979年又在扎伊尔、苏 丹等地流行,共导致600多人死亡。此病毒通过与 被污染者的血液、唾液、汗液和其它分泌物接触传 播,主要传染源为猴和病人。 1.3克一雅氏症:克雅氏症由朊蛋白(Prion)引起, 严格地讲朊蛋白不属于8大病原微生物中的任何一 类,它可通过病毒滤器而不含核酸,为一种变异蛋 白,1997年被发现朊蛋白在脑部堆积形成海绵状病 变而影响脑神经功能,产生一系列症状,仅英国已 造成6O多人死亡。朊蛋白主要来自牛等食草动物. 人通过食用含毒脑组织或肉制品引起传染。 1.4鸟病毒脑炎:由西尼罗病毒引起,早在1937年 的乌干达被发现 ],1996年后才在欧洲、美洲一些 国家流行开来,美国、以色列已有多人死亡。病毒 的终宿主为鸟类,通过蚊媒叮咬传染给人,主要症 状为发热、头痛、肌肉痛及皮疹等,畜间亦可感染。 除上述4种病外,近年发现的新传染病还有:由 Nipah病毒 I起的尼派病,由宠物狗咬伤传播的 DF一2细菌病,由螺旋体引起的莱姆病,由军团菌引 起的军团病。由O157H7大肠杆菌 【起的出血性肠 炎等3o余种[{],估计发病总数近2000万例,携带状 态达4000万例。 2新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分析新传染病的发病概况,可以看出它们有以下 特征:①新传染病的病原体大致可以分为3种:一类 来自动物如猴、鸟、狗、猪等,可不依赖于人在动物 界传播,人因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或对动物过度亲密 而被传染,呈现很强的自然疫源性,占大多数;一类 原本就引起人间患病,但因检测手段和技术原因至今 才被发现或被认识,如H1V、TTV、ESIEC、龟分枝 杆菌等;另一类病原体在结构上甚至不能称为病原微 生物,只是一种生物分子,如Prion;②新传染病的 流行模式也可分为3种:一种是大流行,如AIDS病 例已经遍及五大洲:一种是散发,如莱姆病,我国就 有22个省有病例报告;第3种是点状爆发,是多数 新传染病的流行方式。③人类针对新传染病的预防控 制手段有限,对大流行的AIDS由于人间享乐主义的 泛滥和疫苗研制的滞后而无法控制;对高度散发的病 种却不屑研究控制手段,对点状暴发致使人民生命财 产遭受重创时才不得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 隙”大扫荡。④急性的新传染病病死率一般都很高, AIDS、埃博拉出血热、克一雅氏症发病后的病死率都 在90 左右,尼派病们 、DF一2细菌病25%、鸟病 毒脑炎12 ,除狂犬病外,新传染病在已知的传染病 中病死率都是较高的。⑤人体除天然屏障外,对新传 染病无任何特异免疫力,不能识别、监视和排除这些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2・ ・H金 ll 年:J J ij奄 !划 侵入的病原体 且无特效的治疗药品.只能对癌治疗- 变化.太宗∞国际仪器贸易等 第三,自然灾害和人 无法更多地挽救病人和消除有可能的对外传染陛 为战争及卫生资源的高度不均,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 3新传染病对疾病模式转变的影响 平不断进步,对前段控制传染病成果的盲目乐观等, 纵观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史以及地区问经济社 也是新传染病出现的重要原因。怎样消除这些危险因 会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及气候的不同,新传染病对 紊,人类大多束手无策。但对人类疾病模式转变负有 疾病模式转变的影响是不同的;对全世界而言,其 重任的公共卫生界特别是卫生防疫部门必须有一个 影响轻微,退行性与人为疾病阶段会向我们走来.但 清醒的认识和长远的控制规划 对各地区或国家而言,它们的影响有3种情况: 4 l 重视新传染病的预防:医学界应重新认识”人 3.1模式逆转:这种情况发生在非洲,特别是中部 类与疾病斗争的重点应该转移到非传染性慢性病方 20世纪80年代以前,引起大流行的霍乱.疟痰等得 面”,把对新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置于重要地位。控制传 到了较好的控制。80年代后期及9O年代中期, 染病是行为.必须在立法、和财政资源诸方 AIDS、埃博拉出血热席卷了非洲,加之一些老传染 面给予倾斜和承诺.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国境检疫 病的再度猖獗,黑色非洲几乎回到了瘟疫时代 在 等必须着眼将来.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类和J益的关 津巴布韦的成人中,25 受到艾滋病毒或艾滋病的 系,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卫生经济技术援助等。 折磨,平均每周有2000人死亡 】。可见其危害的严 4.2加强新传染病的宣传:广泛宣传新传染病病 重性。非洲的这种模式逆转情况因为持续、灾 原、传播、临床表现;个人行为与新传染病的关系; 荒和卫生资源越来越差等因素会持续一段时间。 有序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我保健法则等。 3.2短期波动:新传染病的点状暴发或小范围的周 4.3 建立疾稿监刹网:按地域与人口均衡建立疾病 期性流行会造成模式转变过程的短期波动.非洲北 监测网;完善新传染病报告制度;确定新传染病报 部、亚洲的一些国家或地区都发生了这种波动,因 告后的迅速反应机制和现场流行病学研究及实验室 为采取有力措施控制疫情,模式转变进程会继续。 研究常规准则;发布新传染病发病年报及预测等。 3.3转变滞迟:新传染病的流行造成美欧等地疾病 4.4成果信息共享:新传染病资料信息应打破国界、 模式转变的停滞不前,AIDS、莱姆病、鸟病毒脑炎 专利实行共享;研究成果特别是防病方法、检测手段 等近年困扰着中北美洲,克雅氏病、AIDS等则阻碍 等不计高额回报,迅速推广并加强国境检疫合作。 欧洲前进。 4对新传染病挑战的策略 参考文献 应当看到,新传染病的流行首先是地球生物衍变 l邵瑞太.疾病模式转变理论研究的回顾.中国公共卫生, 发展的必然.一些病原微生物被人类消灭.另一些病 2000 5:39l 原微生物在自然选择中会替代它们,维持简单的生物 2王维宁.艾滋病絮谈(53).传染病信息,2000,3:l 23 3陶三菊鸟病毒会飞来码?健康报,2000-09—01 平衡。其次,主要与人口增长速度及行为有关。如大 4王声勇.我国跨世纪的疾病控制疾病控制杂志.1997, 量、频繁而快捷的国际旅行,过份追求城市化生活导 4:1 5 黄素文编.津巴布韦为对付艾溢病出奇招参考消息. 致的拥挤及不良环境,过度的大自然开发热和宠物 2001-07—25 热.温室效应等气候的改变造成的虫媒及宿主动物的 (收稿日期2001—08一%)(责任编辑程欣) 《医学与社会》杂志订阅、投稿须知 一、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方面的文 章,可供高中等医药院校的教师、各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和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工作者阅读。 二、本刊主要栏耳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与社会医学、公共卫生各学科、性科 学及性教育、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挤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及卫生管理研究等。 三、来稿要求观点正确、材料新颖、重点突出、文字精炼、通顺、准确。来稿以3000字左右为宜,最多不超过5000字, 若是科研课题,请注明。 四、稿件请寄打印稿并附备份文件,或发往本刊电子信箱(E-mail:bjb@tjmu.edu.cn)。并附200字以内中英文摘要、 关键词2~3个及英文题目、地址、姓名。 五、编辑部对来稿有文字修改权,若不同意修改请注明。文责自负、文章只代表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编辑部意见 来稿 请附作者简介(性别、出生年、职务、职称)。请匆一稿多投、文章刊用后付稿酬。3个月后作者未收到车刊选用通知单,可 自行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