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震撼,体会洪水的可怕。
3.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象和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4.引导学生在老汉感人的故事中,体会老汉党员形象和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受到感情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象和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准备】
课件、洪水录像、背景音乐班德瑞《神秘园》。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走进文本。(配乐)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山洪突然暴发,凶猛的洪水眼看就要吞没美丽的小村庄。洪水的狞笑声越响,死亡离村民们就越近。他们纷纷出逃,可是,到处都是洪水,这出路在哪呢?结果会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2、通读全文,学习字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咆哮 势不可当祭奠、跌跌撞撞。
3.教师范写“祭”,学生练写4、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渲染气氛,一开始就给整节课堂定下基调。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识字教学已经不再是学习的重点。尽管如此,老师并没有忽视字词的读音和理解,舍得倾注时间和精力,对易读错的字(包括多音字)连同词语让学生反复读;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则引导用揣摩的方法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
二、思辨探知(一)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让我们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山洪暴发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我们来合作朗读,老师读描写环境的段落,同学们读描写人物的段落。
1.课件出示: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
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齐):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2.跌跌撞撞是什么意思?
3. 文章我们刚才读的部分还有两个句子也写到了人们跌跌撞撞的样子,读一读,找一找,发现了,划下来。学生汇报。
4. 快速默读,找一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们这样跌跌撞撞的样子?就在我们刚才读的部分,不下三处写到。
5.学生汇报:预设一生:我从“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因为山洪来了,所以山洪来了,所以他们这么慌张。师:洪水的凶猛。没错。还有。来,请你。
预设二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师:雨势的凶猛。
预设三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洪水很高、很深了。“人们翻身下床,
却一脚踩进水里。”,从这可以看出人们走得很慌张。
师:是的,慌张。有没有出路?
生:有出路。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是呀,那此刻窄窄的木桥在人们心中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生命桥。
师:生命桥6.师生合作感情朗读生(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生(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设计意图】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桥》这篇课文,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如果说写文章是情动而辞发,读文章则是披文以入情。朗读是心灵的回声,是文本所蕴涵的情感之声在学生学生主体内部产生的共鸣。让学生找出洪水可怕的句子,试着用朗读读出洪水的可怕,体会语言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从而实现语言感与悟的统一。读出村民逃生的场景,为老汉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小组共读,体会老汉大山形象。
在这万分危急时刻,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7—13自然段,体会老汉是如何扭转当时的危险形势的?1、学生默读,小组内讨论。
2.小组汇报: 就在这危急关头,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一生读)(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体会到什么?谁能像老汉一样下这道命令!让我们一起,有气势、有威严地读这道命令吧!――全班读. 那老汉是如何让跌跌撞撞的人们依次上桥的呢?来男生读老汉的段落,女生读人们的段落。一、二、齐!男生读: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女生读: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男生读:老汉冷冷地说:“可以,到我这儿报名。”女生读: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3.感受老汉的高大形象面对可怕的洪水,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是唯一的逃生之路。村民惊慌失措!老汉有没有惊慌?――没有!课文中用了一个比喻,说老汉像――一座山!(课件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时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4、品读“像山一样站着”(1)站!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景,老汉是怎么站的?谁能像一座山一样,站起来,给大家看看。
(2)请你就这样站着,读一读这两句?――生读
(3)全班学着老汉,昂首挺胸、临危不惧地站着,一起读这两句话。(老师领读)
3、面对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有没有说话――(没有)口里没说,但是他心中在说些什么呢?4、老汉就是这样的人!就在这危急关头,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一生读)(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体会到什么?谁能像老汉一样下这道命令!让我们一起,有气势、有威严地读这道命令吧!――全班读.【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1、 老汉“像一座山”的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是谁?――(小伙子)请同学们认真默读书本14――22自然段,老师把他们相关的几个自然段也显示在屏幕上,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语,用△标出来。现在开始。(课件出示)(默读2分钟,标出动作的词语)【板书:老汉、小伙子】 2、★老汉的动作:“冲”“揪” “吼”“推”。 【师板书】★小伙子的动作:“瞪”“说”“推” 【师板书】
3、老汉和小伙子的动作,好像自相矛盾,令人费解。但是,如果你读了文章的结尾,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出示课件-句子和音乐,师范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音乐一直到结束)
4、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的结尾。现在,你懂了吗?老汉被洪水吞没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他们站在老汉的墓前思绪万千,此刻,他们到底会是怎样想的啊?请同学们拿出纸,写一写他们的内心独白。老支书,您就是一座桥啊!您————
5、全班汇报:
6、这位老汉,给我们的印象,刻骨铭心!面对老汉,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说。那么,请大家拿起笔来,把你最想说的几句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吧!(出示课件)
7、巡视,生深情朗诵。(找学生随机板书,概括老汉的形象!) 【设计意图】在经过了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后,老师设计了四人小组说话练习和书面练习。因为语言训练也是深化阅读、浸染情感的有效手段,一方面直接检测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是否已理解内化了文本,有效实现理解和运用的双向目的;另一方面也渗透了情感人格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既尊重了孩子的多元情感体验,使他们充分展示语言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作业】:课下搜集感人的故事,利用课余时间交流。 【板书设计】 桥
老汉 党员 乡亲们 生命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