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一):
《忆秦娥娄山关》上阙写红军突过娄山关之前的行动。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天的凌晨,月光下,西风猛烈地吹着,天空中传来一群大雁的叫声。这是描述红军突过娄山关开始行动时的景色。霜晨月,是叠句,既是词牌的要求,又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描述红军的行军。碎和咽,烘托了红军行军时的严肃与敏捷。
《忆秦娥娄山关》下阙写红军突过娄山关之后的愉悦情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雄关,是牢不可破的关口,漫道,是别说的意思,铁,是坚不可摧。别说娄山关的险要是牢不可破的,红军就这样从容迈步,从山头上越过去了。这两句,既雄壮又豪迈,写出了红军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从头越,又是叠句,也是承上启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突过娄山关,正是夕阳西下之时。站在山头上向远望去,山峦起伏,一眼望不到边,就好像翻腾的大海一样;夕阳西下,落日像血一样鲜红。诗人在突破娄山关后的欣喜情绪溢于言表。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二):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手迹大约书于1962年,这幅作品被书家视为草书精品。笔法气势磅礴,以苍凉萧瑟之悲壮、屈铁盘金之刚劲取胜。激越之中,危峰叠起,如巨浪排空。起笔一改以往笔重字大的风格,着墨轻盈,婀娜藏于苍茫遒劲之内,长空压缩,施放出雁叫霜晨月,一笔而下,领出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此后,饱蘸浓墨,任感情闸门奔流,一气呵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之后以游丝般的线条写下从头越,苍山如海,紧跟着枯笔一顿,气凝笔端,下出残阳如血。全篇笔法奇伟豪迈,令人心醉神迷。书家评这幅手迹和而不同,违而不犯,自然流畅,毫无雕凿,乃书法之上品。
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有许多书法大家求墨宝,都欣然应允,命笔赠书,故而一些真迹流传至今。生前多次手书《忆秦娥.娄山关》,现有多件真迹传世。
这首词作于1935年2月红军长征途中。在之后谈及写作背景时说:当年二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线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这首词是之后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里,连续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关于词中的景物,他解释说,南方有好多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秋天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胜寒,正象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历来词家上品,多善以景物造句,用字灵动,常以一字点晴。这首词亦用字如金,字字内涵丰富,意境卓然。一个烈字,表现西风猛烈;一个长字,状写无边无涯的天空;一个霜字,点出时令的同时,又描绘出战场所处环境;一个碎字,令人闻听马蹄声疾;一个咽字,尽展战场苍凉之意;一个铁字,充分表现雄关之坚不可摧,也喻者之钢铁般的意志;一个越字,形象描述红军翻越高山峻岭的雄姿;一个海字,显现出苍山重叠,广阔无边;一个血字,残阳之色跃然纸上。这些字的动用,构成一幅壮观的图景,让人诵读之时,脑海呈现跃动的画面,掩卷之后仍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三):
据笔者所见,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资料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之后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但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向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之后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
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述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和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及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所解释的状况:词是之后追写的,毛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情绪。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之后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比较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能够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情绪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情绪。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好处,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能够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贴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四):
这首词,在写作上采用的是以实写虚的手法。让人读起来,犹觉激越悲壮、荡气回肠。
这首词,先以西风起句。西风,都是用来形容凄凉、悲怆之景,加之一个烈字,更使此景为之震撼。之后的雁叫更增加凄凉之感。一只或是一行高飞的大雁,在那清霜之晨,伴着一弯冷月,是多么悲凉,尤其是那雁的叫声,在空山里回荡,让人听起来真是耸然动容。之后的镜头转向霜晨月下的地面,那马的行走也是有气无力的踏着碎步,耳边再有喇叭传来哭咽之声,这声音,与天上的雁叫上下呼应,融为一体,有声的画面展现眼前,怎不让人撕心裂肺、寸肠揉断,真是充满了苍凉悲壮之感。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八个字做结,这个碎与咽二字用得十分巧妙,内中包含了什么样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了,不正是当时红军内部情绪低迷的象征吗。
而下篇为之一转,换头处就是另一番情绪了,豪气干云,完全不同于上阕那种低沉的意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何等的豪放,抬眼望到雄关,高耸入云,坚实如铁,凡人不可越也。但就是这样的地方,我们却迈步而越,而且是从头开始,这种步伐必须是矫健、坚定的。之后,站到关上看到了什么是茫茫无尽的群山,如大海一样波澜壮阔。苍山如海,这短短四个字,更彰显了关的雄伟与高峻,因只有居高临下,才会有这样的景象。转头再看,夕阳已残,红霞满天,明天必须是个好日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五):
这首词写于1935年12月。20余年后,即1958年12月,在广东重读它时,仍然感慨万千,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情绪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春了。这首词,就是反映了这一种情绪。
词的上阕写红军拂晓时出发行军的情形。主要是透过听觉写声音: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的马蹄声,低沉的喇叭声,声声入耳,但是,唯一没有的,就是人的声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时间是残月尚挂在天边的拂晓时刻;环境是另人不快的;西风猛烈地刮着,寒霜盖地,朦胧的天空传来阵阵凄厉的雁叫声。西风较之温暖和煦的东风,则是寒冷而凛冽的。再加上凄厉的雁叫声,浓重的晨雾寒霜,和冷清的寒月,营造了一种很压抑很逼真的气氛。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重叠句,是词牌的要求,毛选用这个词牌,能够透过句子的重叠,加强这种寂静、严肃和压抑的气氛,同时,还能够对词意有着承转和推进的作用。碎,写急促、零乱、时粗时细、时大时小的马蹄声,把红军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或高或低的行军情形,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让人想象成有着千军万马争先恐后的声势。这个碎字,愈品味愈是觉得用得妙,用得精当,无法用另一个词来替换的。喇叭声咽的咽字,也相当的贴切,本来,喇叭的声音应当是嘹亮的,但是,在这儿,使用了一个咽字,写出了在浓雾厚重的状况下,声音相对的低沉,甚至带有了悲壮的意味了。
词的下阕,写傍晚时分越过娄山关和攻克娄山关之后的进军行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雄关指险峻的关隘,漫道是莫说、休说、不屑一说的意思。真如铁是说真的像钢铁般的坚固,描述了娄山关的险峻牢固、易守难攻。如今跨着大步从山顶上越过。从头越的头,指的是山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别说有强敌把守的天险娄山关像铁打的一样牢不可破了,现如今,红军硬是从关口的头顶跨越过去了。这两句的情调和上阕的后两句大有不同了,悲咽、沉郁和压抑的气氛已经变成了雄劲、豪迈的情调,犹如沉吟到放声高歌了。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从头越还是重叠句,用于承转和进一步丰富、加深情意的作用。而且,在那里,有重新开始的意思,它在抒发了豪情的同时,也强调着遵义会议的新起点和新的精神。苍山如海说的是深青色的山脉,广阔而起伏,像大海一般的辽阔。和从娄山关山顶迈步而过时,放眼望去,那一望不尽的山峦叠嶂,高低起伏,就像无边无际、翻滚着碧涛波浪的大海,好一派壮观辽阔的景象。残阳如雪指快要落山的夕阳(从词里能够看出时间的变化:从早上行军出发,历经一整天了,已经到了傍晚时刻),从视觉上看,夕阳的红就像烈士的鲜血一样的鲜红,这句话是毛生前觉得颇为成功的佳句。抒发了当时对艰难、沉重、流血、牺牲等等现实的那种既悲壮深沉又感慨万千的极其复杂的感情心理。
毛在写这首词的时候,略去了战斗激烈的场面,但是,他所描绘的艺术画面,那样一种猛烈的风声、凄厉的雁叫声、凌乱的马蹄声,那雄关真如铁的感慨,那如海的苍山和如血的残阳构成的悲壮的画面,都足以让人联想到流血牺
牲的场面。
读完这首词,人也沉浸这种悲而壮情绪里了
1